Workflow
天然气水合物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撬动万亿级蓝色经济新格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 - 2018年起广东省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 产业产值252亿元 [2] - 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 海上风电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公共服务 [2] 海上风电技术突破 - 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阳江建设 采用柔性直流技术解决深远海送出难题 输送距离达92公里 [4] - 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和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实现我国漂浮式风电从无到有突破 [4] 海工装备与深海开发 - 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 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世界领先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等成果涌现 [5] - 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等推动海上粮仓向深蓝迈进 [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抗结核活性达常规药物30倍 [7] - 2018-2024年累计投入2.3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83个海洋生物医药项目 推动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7] - 华大生命科学院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 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 华南农业大学研发新型核酸检测产品 [7] 海洋生态与能源开发 - 砗磲幼虫变态率从国际不足1%提升至60% 突破珊瑚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8] - 2017年完成全球首次可燃冰泥质粉砂储层试采 2020年创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8] - 多功能钻探船 经济型采气树 广域电磁探测系统等技术推动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进程 [8] 海洋通信与公共服务 - 水下Wi-Fi网络系统解决水下设备互联互通难题 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0] - 研发融合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微型芯片 实现海洋作业即时通信与精准定位 [10]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海洋大数据平台 近海海底数据调查等公共服务项目为海洋经济提供支撑 [11]
2025年世界海洋日广东主场活动在深举办 粤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全国居首
深圳商报· 2025-06-06 18:15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东主场活动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口号为"世界湾区领航蓝海" [1] - 活动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海洋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围绕全球视野、科技赋能、中国故事展现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成效 [1] - 活动包括专题新闻发布会、代表分享交流和海洋科技成果展 [1][2] 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1] - 海洋经济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对全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为27.3%,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7个百分点 [1] - 活动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和《2025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1] 科技成果展示 - 海洋科技成果展集中呈现近30项广东海洋经济新质发展成果 [2] - 展品包括我国首艘高端湾区游轮"大湾区一号"模型、国内唯一全国产的HYPOS®北斗导航定位一体机系统、全球首款智能全向抗流水下机器人潜鲛X100 [2] - 重点展示广东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的技术突破 [2] 分会场活动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举办海事专业研讨会,汇聚境内外知名海事海商行业及法律专家 [3] - 南山区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进校园活动,向青少年传递保护理念 [3] - 深圳市2025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国放鱼日)启动仪式在深圳南澳渔港举行,联合香港在深港交界海域共同举办 [3] - 深圳国际邮轮母港开展海洋研学基地暑期海洋研学及南海科考产品发布活动 [3]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5-31 22:0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 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 [2]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 - 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数量居世界首位 作业效率全球领先 [2] - 国际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超60% [2] - 新承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 [2] - 广东省成立大湾区海洋能源创新联合体 探索海洋能源开发创新模式 [2] - 企业部署AI模型于智能航线规划、供应链控制塔、智能仓储调度等环节 [2] 科技创新方向 - 聚焦极地能源与生物资源开发、港口清洁用能、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3] - 提高海洋科技研发项目财政支出比重 设立专项资金激励科技领军人才 [3] 产业体系构建 -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海洋油气化工、船舶工业、交通运输、渔业等传统产业 [3] - 发展海上风电、远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3] - 推动"生态+"海洋绿色经济转型升级 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3] 人才培养机制 - 实施跨学科定向培养计划 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领军企业 [4] - 通过海外科教机构、交流访学等方式引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4] - 构建覆盖高科技人才的中长期资助体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