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VLink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这一芯片赛道,天塌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9-26 10:43
英伟达与英特尔技术联盟的战略影响 - 英伟达与英特尔建立战略联盟 旨在融合AI加速计算与x86生态优势 核心是通过NVIDIA NVLink技术实现架构互联[1][3] - NVLink相比PCIe标准具有数倍带宽跃升和延迟突破 在AI训练和超大规模计算场景展现碾压性竞争力[3] - 英特尔作为PCIe标准奠基者选择拥抱NVLink 意味着CPU与GPU互连范式可能重构[3] NVLink技术优势与性能表现 - 第五代NVLink技术实现1.8TB/s总带宽 是PCIe Gen5的14倍以上[15] - 采用芯片级集成设计将信号传输损耗降至最低 直接消解PCIe Retimer芯片价值[15] - 在英伟达GB200 NVL72机架系统中 576个GPU通过NVLink形成超1PB/s的全域带宽 无需任何信号补偿芯片[15] PCIe Retimer芯片技术原理与市场地位 - PCIe Retimer是混合信号模拟/数字芯片 通过时钟恢复电路消除时钟偏移和抖动 校正信号相位和时间偏差[7] - 主要解决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PCIe协议进行高速远距离传输时的信号完整性问题[7] - 2025年全球PCIe Retimer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8亿美元 被视为AI算力服务器扩张深度绑定的黄金赛道[14] Retimer芯片应用场景需求分析 - 通用服务器每台需搭载2-4颗Retimer芯片 用于CPU与PCIe插槽和高速存储的连接[10] - AI服务器配置与GPU数量直接相关 典型8块GPU服务器需要8-16颗PCIe 5.0 Retimer芯片[10] - Retimer芯片可灵活切换PCIe或CXL模式 更符合未来CXL互连趋势[9] 市场竞争格局与主要厂商 - 全球市场形成双寡头引领格局 AsteraLabs凭借PCIe 5.0先发优势占据主要份额 澜起科技以国产替代快速崛起[12] - 谱瑞形成覆盖PCIe 3.0-5.0完整产品线 IDT被瑞萨收购后技术深度整合[12] - TI和Microchip以通用型产品覆盖中低端领域 其中Microchip产品已成为英特尔平台参考设计常用选择[14] 技术替代风险与生态迁移影响 - NVLink技术优势可能减少Retimer芯片需求 传统8GPU AI服务器需配置8-16颗Retimer 而NVLink方案无需信号补偿[15][16] - 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将直接集成NVLink接口 导致部分PCIe服务器市场转向NVLink架构[17] - 生态迁移形成连锁反应 一旦英特尔服务器CPU支持NVLink 整个服务器生态系统将被迫跟进[17] 不可替代的应用场景 - 在长距离传输与复杂拓扑中 GPU服务器机头与机尾连接仍需Retimer抵消信号衰减[21] - 非GPU设备互联领域如SSD 网卡与CPU的高速链路 复杂布线场景下Retimer仍是保障数据零丢包关键[21] - 采用OAM架构的服务器通用基板设计天然依赖Retimer芯片维持信号完整性[21]
英伟达“误伤”一颗芯片
格隆汇· 2025-09-26 01:20
英伟达与英特尔技术联盟 - 英伟达与英特尔达成战略合作 旨在融合AI加速计算与x86生态优势 核心支点为NVIDIA NVLink技术的架构互联能力 [1] - 英特尔作为PCIe标准奠基者选择拥抱NVLink 具有技术路线自我革新的象征意义 可能重构CPU与GPU互连范式 [1] - 合作使英伟达打通AI基础设施的x86生态通路 英特尔凭定制化产品拓展高端计算领域边界 [1] NVLink技术优势 - 第五代NVLink技术实现1.8TB/s总带宽 是PCIe Gen5的14倍以上 通过芯片级集成设计将信号传输损耗降至最低 [15] - 在AI训练和超大规模计算场景中 NVLink以数倍带宽跃升和延迟突破形成碾压性竞争力 [1] - 英伟达GB200 NVL72机架系统中 576个GPU通过NVLink形成超1PB/s全域带宽 无需任何信号补偿芯片即可实现稳定互连 [15] PCIe Retimer技术原理 - PCIe Retimer是混合信号模拟/数字芯片 通过时钟恢复电路重新定时输入信号 消除时钟偏移和抖动 校正相位和时间偏差 [4] - 主要解决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PCIe协议进行高速远距离传输时的信号时序不齐 损耗大和完整性差问题 [4] - PCIe 6.0版本插入损耗预算为32dB Retimer芯片可确保信号传输总损失不超过此限值以保持信号质量 [3] PCIe Retimer市场应用 - 通用服务器领域每台需搭载2-4颗Retimer芯片 用于CPU与PCIe插槽 高速存储的连接 [7] - AI服务器中Retimer芯片数量与GPU数量直接相关 典型配置8块GPU的服务器需要8-16颗PCIe 5.0 Retimer芯片 [9][10] - 2025年全球PCIe Retimer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8亿美元 被视为PCIe高速化浪潮下的必选组件 [14]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形成双寡头引领格局 AsteraLabs凭借PCIe 5.0先发优势占据主要份额 澜起科技以国产替代之势快速崛起 [11] - 谱瑞形成覆盖PCIe 3.0-5.0完整产品线 IDT被瑞萨收购后技术深度整合 TI和Microchip以通用型产品覆盖中低端领域 [12][13] - 澜起科技PCIe 5.0产品2024年起连续两个季度出货翻倍 2025年初率先推出PCIe 6.x/CXL 3.x Retimer 传输速率达64GT/s [13] NVLink对PCIe Retimer的潜在影响 - NVLink技术优势直接消解PCIe Retimer价值 在NVLink系统中无需信号补偿芯片即可实现稳定互连 [15] - 英特尔定制x86 CPU将直接集成NVLink接口 导致部分PCIe服务器市场转向NVLink架构 [18] - 生态迁移形成连锁反应 一旦英特尔服务器CPU支持NVLink 整个服务器生态系统将被迫跟进 [18] PCIe Retimer的不可替代性 - 在长距离传输与复杂拓扑中 GPU服务器机头与机尾 GPU与交换机的铜缆连接仍需Retimer抵消信号衰减 [21] - 非GPU设备互联领域如SSD 网卡与CPU的高速链路 复杂布线场景下Retimer仍是保障数据零丢包的关键 [21] - 采用OAM架构服务器的通用基板设计天然依赖Retimer芯片维持信号完整性 [21]
英伟达“误伤”一颗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26 01:11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众所周知,总线是为电脑/服务器主板上不同的硬件进行互相数据通信的"道路",单位时间内数据传 输量被称为带宽,即每秒传输的比特数。总线对硬件间数据传输速度起决定性作用,在服务器对计算 速度和时延等要求不断提高背景下,计算机总线标准也在不断迭代。 目前最主流的总线为PCIe协议(PCI-Express),由Intel在2001年提出,以替代旧的PCI、PCI-X和 AGP等总线标准。PCIe协议近年来发展迅速,传输速率基本上实现了每3-4年翻倍增长,并保持良好 的向后兼容特性。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今天,数据中心内部的高速数据传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 力 。 这 推 动 了 PCIe 协 议 快 速 发 展 , 从 PCIe 3.0 、 4.0 , 一 路 跃 升 至 5.0 、 6.0 时 代 , 传 输 速 率 从 8GT/s、16GT/s 不断翻倍至 32GT/s、64GT/s。 然而,随着通信速率逐代提升,信号衰减问题愈发严重。在PCIe标准迭代中,一方面随着应用不断发 展推动着PCIe标准迭代更新,速度不断翻倍;另一方面由于服务器的物理尺寸受 ...
计算机行业点评报告:英伟达(NVDA.O):与英特尔合作并投资,巩固AI计算领域核心地位
华鑫证券· 2025-09-25 04:32
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1] 核心观点 - 英伟达与英特尔合作开发多代数据中心和PC产品 聚焦于利用英伟达NVLink技术连接双方芯片架构 整合AI加速计算能力与CPU技术及x86生态[5]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购买其普通股[5] - 双方合作有望带来更强大的AI计算方案 增强英伟达算力产品性能优势[6][7] - 合作将推动AIPC业务发展 通过整合英特尔CPU和英伟达GPU技术的系统级芯片解决端侧算力不足问题[7][8] - 英伟达广泛投资泛AI计算生态圈 包括向英国市场投资20亿英镑支持AI初创生态系统 巩固其在AI计算领域核心地位[8][9] 行业表现 - 计算机行业(申万)近1月下跌2.7% 近3月上涨17.9% 近12月上涨78.5%[2] - 沪深300指数近1月上涨2.2% 近3月上涨15.3% 近12月上涨34.2%[2] - 计算机行业相对沪深300指数表现优异 近12月超额收益达44.3个百分点[2][4] 合作细节与技术整合 - 英伟达将把英特尔定制的x86 CPU整合进其AI算力平台 考虑x86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较ARM架构的优势[7] - 英特尔将开发整合英伟达RTX GPU的x86系统级芯片(SoC) 用于端侧PC领域[7][8] - 合作旨在整合两大世界级计算平台 扩大生态系统 为下一代计算奠定基础[7] 投资建议 - 建议重点关注英伟达在AI技术迭代 产品矩阵拓展以及全球生态合作方面的持续突破[9] - 英伟达全球广泛投资泛AI计算生态圈 有望促进AI产业发展并带来更强劲的AI算力需求[8][9] 重点关注公司 - 英伟达(NVDA O)当前股价176.97美元 2025年预测EPS 2.97美元 对应PE 59.59倍[11] - 微软(MSFT O)股价510.15美元 2025年预测EPS 13.46美元 对应PE 37.90倍[11] - 谷歌A(GOOGL O)股价247.14美元 2025年预测EPS 9.77美元 对应PE 25.30倍[11]
英伟达重金入股英特尔: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1:48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同时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 [2] - 合作包括三大领域:使用英伟达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无缝互联 英特尔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架构CPU 英特尔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全新x86 SoC面向PC消费市场 [6] 市场反应与估值影响 - 英特尔股价在合作宣布后瞬间拉升近30% 市值达到1295亿美元 今年涨幅47.53% [6] - 合作使英特尔获得AI产业链核心玩家的订单和生态背书 估值逻辑从传统CPU供应商跃升为AI基础设施重要参与者 [10][11]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对英特尔而言 50亿美元投资改善现金流 同时获得英伟达客户身份 直接嵌入英伟达产品体系 [10] -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技术开发定制化数据中心CPU 可能成为英伟达系统级解决方案标配 [10] - 潜在代工合作机会:英伟达可能将部分CPU或GPU芯粒交由英特尔代工 分散供应链风险并为英特尔带来实质性订单 [11] - 对英伟达而言 可借助英特尔成熟x86生态在PC领域加速渗透 覆盖年营收近500亿美元的市场(数据中心CPU市场250亿美元 笔记本电脑年销售1.5亿台) [12] 技术整合与生态融合 - 合作重点包括基于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深度协同 针对数据中心和高端客户端市场优化 [14] - 英伟达通过合作将x86架构扩展到支持NVLink 72扩展(原仅支持PCIe接口) 实现GPU生态、Arm生态和x86生态交融 [16] - 英伟达明确表示不影响自有Arm产品路线图 包括下一代Vera CPU和基于Arm的Thor处理器、N1处理器开发 [16]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合作对AMD形成直接竞争压力 AMD原本凭借CPU-GPU协同方案在数据中心市场取得突破 [14] - Arm阵营在云计算和AI加速芯片领域面临新竞争 尽管云巨头自研芯片策略使市场竞争维度复杂化 [15] - AI基础设施竞争转向全栈整合 包括CPU、GPU、网络、内存及软件生态的综合较量 [16] 政府角色与投资背景 - 美国政府8月入股英特尔 但英伟达CEO黄仁勋强调特朗普政府未参与此项合作 合作只关乎技术与产品 [8]
英伟达重金入股英特尔: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1:30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2]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2] - 合作包括三大产品领域:用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互联、英特尔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架构CPU、面向PC市场推出集成RTX GPU芯粒的x86 SoC[4] 市场反应与财务影响 - 合作宣布后英特尔股价单日拉升近30% 市值达1295亿美元 年内涨幅47.53%[4] - 50亿美元投资改善英特尔现金流 增强市场信心[7][8] - 美国政府8月入股英特尔 但英伟达CEO强调合作仅关乎技术与产品[6] 技术合作细节 -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技术开发定制化数据中心CPU[8][11] - 通过NVLink技术将x86架构扩展到支持NVLink 72连接 实现GPU与CPU深度协同[12] - 合作覆盖年营收近500亿美元市场 包括250亿美元数据中心CPU市场和年销1.5亿台的笔记本电脑市场[10]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英特尔获得AI产业链核心玩家订单和生态背书 估值逻辑从传统CPU供应商跃升为AI基础设施参与者[8] - 合作对AMD形成竞争压力 AMD在数据中心市场面临更激烈角逐[11] - Arm阵营不受影响 英伟达承诺继续推进Arm产品路线图包括下一代Vera CPU[12] - 潜在代工合作机会:英伟达可能将部分CPU或GPU芯粒交由英特尔代工 分散供应链风险[9] 产业格局演变 - AI算力需求暴涨推动产业逻辑重塑 CPU与GPU深度协同成为提升算力效率的必然选择[11] - 未来AI基础设施竞争转向CPU、GPU、网络、内存及软件生态的全栈整合[12] - 英特尔代工业务仍面临挑战 预计持续亏损至2027年[9]
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3:07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与英特尔于9月18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同时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 [1] - 合作涵盖三大领域:通过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无缝互联 英特尔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架构CPU 以及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x86 SoC面向PC消费市场 [1] - 消息公布后英特尔股价单日大涨22.77%至30.57美元/股 市值达1427亿美元 年内累计涨幅突破50% [1] 资本与战略影响 - 50亿美元投资显著改善英特尔现金流状况 叠加此前美国政府和软银投资 增强市场对英特尔的信心 [4] - 英特尔获得英伟达AI生态背书 其CPU产品将嵌入英伟达系统级解决方案 估值逻辑从传统CPU供应商转变为AI基础设施重要参与者 [4][5] - 潜在代工合作受关注 若英伟达将部分CPU或GPU芯粒交由英特尔代工 可分散供应链风险并为英特尔代工业务带来实质性订单 [6] 技术协同与市场机会 - 通过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深度协同 针对数据中心和高端客户端市场优化算力效率 [7][8] - 合作覆盖年营收近500亿美元市场 包括25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CPU市场及年销量1.5亿台的笔记本电脑市场 [7] - 英伟达借助英特尔x86生态扩大服务器市场渗透 英特尔则通过英伟达算力需求开拓CPU-GPU联动新增长点 [8]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合作对AMD形成直接竞争压力 AMD需强化其CPU-GPU协同技术方案以应对两大巨头联合 [9] - Arm阵营在云计算和AI加速芯片领域持续扩张 但x86架构仍主导企业云实例市场 [9] - 英伟达同步推进Arm架构产品线 包括下一代Vera CPU及用于机器人的Thor处理器 强调合作不影响Arm路线图 [9] 技术生态整合 - 英伟达通过合作将x86架构支持扩展到NVLink 72级别 此前仅Arm架构支持该扩展 [9] - AI基础设施竞争转向全栈整合 涵盖CPU、GPU、网络、内存及软件生态的综合能力 [10]
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老对手”英特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2:22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同时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2][3] - 合作包括三大产品领域:用英伟达NVLink技术打通CPU与GPU实现无缝互联 英特尔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架构CPU 面向PC市场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全新x86 SoC[3] - 合作宣布后英特尔股价收盘大涨22.77%至30.57美元/股 市值达1427亿美元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突破50%[3] 英特尔战略影响 -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为英特尔提供资本补血 有助于改善现金流并增强市场信心[5] - 英特尔获得英伟达客户身份和AI产业链核心玩家订单 其CPU有机会成为英伟达系统级解决方案标配[5] - 合作使英特尔估值逻辑从传统PC、服务器CPU供应商跃升为AI基础设施重要参与者[6] - 潜在代工合作机会受关注 若英伟达将部分CPU或GPU芯粒交由英特尔代工可分散供应链风险并为英特尔带来实质性订单[6] 英伟达战略布局 - 英伟达借助英特尔成熟x86生态可在PC领域加速渗透 目标覆盖年营收近500亿美元市场[7] - 通过合作英伟达不必单打独斗推进自研Grace CPU 能借助x86生态在服务器市场实现更大渗透[8] - 英伟达将x86架构扩展到支持NVLink 72 实现GPU生态、Arm生态和x86生态交融[10] 行业竞争格局 - 合作对竞争对手AMD形成压力 AMD在数据中心市场CPU-GPU协同方案面临更激烈角逐[8] - Arm阵营在云计算和AI加速芯片上攻势渐强 云巨头自研芯片策略使高性能计算市场竞争维度更复杂[8] - AI基础设施市场竞争转向CPU、GPU、网络、内存及软件生态的全栈整合[10] 技术合作细节 -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技术开发定制化数据中心CPU 针对数据中心和高端客户端市场优化[8] - 对于x86架构 英伟达传统通过PCIe接口连接 现通过合作可支持NVLink 72扩展[10] - 英伟达强调Arm产品路线图继续推进 包括开发Grace下一代Vera CPU及用于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Thor处理器[9]
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与英伟达的世纪握手
搜狐财经· 2025-09-19 05:55
核心交易 - 英伟达以50亿美元投资入股英特尔 交易价格为每股23.28美元 略低于前一日收盘价24.90美元 [1][6] - 英伟达将获得约2.15亿股英特尔普通股 持股比例约为4.9% [9] - 交易尚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满足常规成交条件 [9] 英特尔财务状况 - 英特尔2025年第二季度末基本流通股本为43.69亿股 [9] - 近期获得多笔外部注资:2025年8月19日软银以每股23美元投资20亿美元获约2%股份 2025年8月22日美国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投资89亿美元获9.9%股份 [6] 战略合作领域 - 双方将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机产品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 - 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为英伟达构建定制化x86 CPU 通过NVLink技术实现架构无缝连接以提升AI工作负载性能 [13] - 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将生产集成英伟达RTX GPU小芯片的x86系统级芯片 新产品线称为"Intel x86 RTX SOCs" [15] 对英特尔的影响 - 资金注入直接缓解新建晶圆厂和先进制程技术研发的财务负担 [9] - 技术合作将英特尔CPU技术与英伟达AI技术结合 为数据中心市场复苏提供新路径 [9] - 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英伟达投资被视为对英特尔未来潜力的"强烈验证" [9] - 可能牺牲长期战略自主性 自研独立显卡项目面临被边缘化风险 [16][17] 对英伟达的战略意义 - 扩张AI生态系统 将CUDA架构与英特尔x86生态系统紧密耦合 [10] - 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为未来芯片生产转交英特尔代工业务铺平道路 [12] - 通过英特尔近80%的PC处理器市占率共同开发集成解决方案 对抗AMD在APU领域的崛起 [12] 行业竞争格局 - 对AMD构成重大竞争挑战 AMD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盘前下跌超5% [18] - 台积电美股盘前股价下跌超2% 反映市场对潜在代工订单流失的担忧 [19] - 台积电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占率达70.2% 英特尔代工业务尚未进入全球前十 [19] 历史背景 - 英特尔二十年前曾错过以200亿美元收购英伟达的机会 [3] - 英特尔市值一度跌破千亿美元 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 [3]
英伟达50亿美元联姻英特尔的背后逻辑
36氪· 2025-09-19 03:26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双方将联合开发面向PC和数据中心的新款芯片[1] - 英特尔股价在盘前交易中飙升超30%[1] - 英特尔为英伟达AI基础设施设计定制x86处理器 并开发"x86 RTX SoC"将Intel CPU核心与Nvidia RTX GPU芯片结合面向消费级PC[1] - 产品采用Nvidia 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通信 相比当前PCIe设计耦合更紧密 预期吞吐量和延迟将大幅改善[1] 交易细节 - 英伟达投资50亿美元仅占其市值约2% 获得为NVLink系统和客户端PC定制的x86芯片 无需承担代工风险或进度延误压力[3] - 英伟达未承诺将芯片制造交给英特尔 制造合作暂时没有[1] - 英特尔获得约160亿美元新资金 包括美国政府20.47美元/股和软银23美元/股投资 为工艺技术和封装投资提供资金支持[3] 战略意义 - 定制英特尔CPU与NVLink系统结合可减少瓶颈 提升GPU集群差异化竞争力[4] - x86 RTX SoC让英伟达进军轻薄游戏笔记本市场 解决独立GPU功耗和散热限制[4] - 合作是行业领军者对英特尔的认可 展示其在设计/封装/先进互连技术的核心地位[6] - 合作契合美国政府建立本土尖端计算能力的目标 美国政府持有英特尔9.9%股份[9] 竞争影响 - AMD在数据中心面临压力 Intel-Nvidia NVLink CPU巩固英伟达加速器帝国护城河 削弱AMD主推的CPU-GPU一体化平台优势[8] - AMD在PC市场受挤压 Intel的x86 RTX芯片冲击AMD在游戏笔记本APU领域地位[8] - 台积电短期无忧但长期存在风险 若英特尔工艺节点和先进封装技术赶上 部分英伟达订单可能转向英特尔[8] 技术挑战 - 紧密CPU-GPU耦合需要定制硅片/连贯内存语义/协调固件和不懈热管理 存在多种失败可能性[10] - 过去行业尝试将桌面级性能塞进笔记本框架常受限于散热/带宽或驱动脆弱性[10] - 英伟达自身CPU路线图主推ARM架构 与英特尔合作是x86分支选择[10] 行业趋势 - 交易标志通用CPU让位于紧密集成的加速器优先系统 价值向掌控整个堆栈的公司集中[11] - NVLink不是开放标准 一旦选择该堆栈切换成本将飙升[11] - 系统架构向紧密耦合/加速器优先设计持久转变 远离基于PCIe拼接的通用系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