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股混合基金

搜索文档
债基全解析:从分类到风险,一文读懂“稳健投资”的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9-24 02:41
"债基不是号称'稳稳的幸福'吗?怎么最近我的基金账户反而亏了?"这是许多投资者在2023年债券市场调整后的真实困惑。作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债券 基金以低波动、收益稳定著称,但若忽视其分类差异与潜在风险,也可能面临净值波动甚至亏损。 关键提醒:混合债基的收益与股市表现高度相关。例如,2022年沪深300指数下跌21.6%,偏债混合基金平均收益为-3.5%,而纯债基金平均收益为2.1%。 3. 债券指数基金:低成本复制市场的"工具侠" 本文将用通俗语言拆解债基的三大类型,并揭秘债基下跌的四大核心原因,助你从"债基小白"升级为"理性投资人"。 债券基金的核心差异在于资产配置比例与投资策略,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可分为纯债基金、混合债券基金和债券指数基金三类。 1. 纯债基金:100%聚焦债券的"稳健派" 纯债基金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不参与股票、可转债等权益类资产,是债基中风险最低的类别。根据债券期限长短,又可细分为两类: 适用场景:纯债基金适合风险偏好极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或作为资产配置中的"防守仓位"。 短期纯债基金:主要投资剩余期限1年以内的债券(如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短期融资券),流动性高,适合 ...
单只规模超10亿元!权益基金发行集体回暖
券商中国· 2025-09-14 12:20
市场行情与权益基金发行回暖 - 市场行情回暖推动权益基金发行受资金青睐 9月以来成立规模超10亿元的权益基金已过10只 [1] - 9月以来已有7只基金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包括中证A500主流宽基产品和行业主题基金 [3] - 7月以来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一共有19只 [5] 指数基金发行规模与产品类型 - 国联安中证A500红利低波ETF成立于9月10日 募集规模12.47亿元 [3] - 南方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成立于9月9日 募集规模达到17.24亿元 获1.34万户有效认购 [3] - 广发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成立规模23.93亿元 吸引10.04万户有效认购 [4] - 博道中证全指指数增强基金成立规模19.11亿元 中欧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基金成立规模10.62亿元 [4] - 富国国证机器人产业ETF募集规模接近20亿元 获2.38万户有效认购 [4] - 嘉实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基金规模接近14亿元 有效认购户数在2万户以上 [4]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 - 招商均衡优选规模达到49.55亿元 仅在9月2日当天发售 获3.84万户有效认购 [5] - 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选募集规模17.38亿元 国泰优质核心16.17亿元 永赢锐见先锋13.40亿元 交银产业臻选17.17亿元 有效认购户数合计接近4.8万户 [5] - 8月期间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偏股混合基金一共有7只 普通股票基金有2只 [5] - 国金红利量化选股和大成创优鑫选募集规模均超过15亿元 易方达价值回报和中欧核心智选募集规模则超过20亿元 [5] 基金公司营销策略与市场趋势 - 基金公司营销行为趋于理性 通过提前结束募集等方式控制规模 [2][8]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和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分别设置10亿元和50亿元的募集上限 在触及上限时提前结募 [8] - 权益指数基金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比主动权益基金低 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认识明显提升 [6] - 基金公司加大指数基金布局 ETF因低费率和渠道认可度高更受投资者欢迎 [7] - 自由现金流类指数基金在近期发行中备受资金欢迎 [7] 行业展望与投资方向 - 科技成长有望接力新旧动能转换 成为长期经济与竞争力的抓手 [2][9] - AI产业周期是全球共振 未来5~10年的科技革命依然在"AI+"各行各业 制造业经历机器人的AI革命 有望带来万亿市场空间 [9] - 全球降息背景下顺周期与传统产业迎来触底回升机会 [9] - 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态势进入企稳状态 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流动性不断加强 [9] - AI算力相关板块业绩持续超预期 产业资本开支上行带动表现超强 [9]
公募费率改革两年:单只基金平均让利17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1:59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总体进展 - 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行业费率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头部基金公司率先降低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后扩展至ETF、QDII基金等类型,2025年5月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标志改革进入深水区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196家公募机构管理12571只基金,总管理费623.13亿元,较2024年同期614.69亿元(11762只基金)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从522.6万元下降至495.7万元,降幅26.9万元;较2023年713.05亿元(10714只基金)总管理费两年下降12.6%,单只平均管理费下降170万元 [1] 头部公募管理费收入格局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前10家公募(易方达、华夏、广发、富国、南方、汇添富、嘉实、天弘、招商、博时)总管理费241.42亿元,占全市场近40%,较2024年同期微降0.15%,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54.96万元 [2] - 4家公募管理费下降超1亿元:易方达基金(39.18亿元,同比减少1.66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10.93亿元,减少1.57亿元)、华泰柏瑞基金(8.79亿元,减少1.32亿元) [2] - 7家公募管理费下降0.5-1亿元:东证资管、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商基金、银华基金、中庚基金、招商基金 [3] 基金类型降费差异 - 主动权益类基金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195.83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6.79%,其中偏股混合基金管理费121.86亿元,占比62.23% [4] - ETF及联接基金总规模同比增长1.5万亿元,但总管理费微降0.16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管理费从4.57亿元降至2.69亿元 [4] - 货币市场型基金(管理费182.78亿元)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146.19亿元)管理费均较同期增长,贡献行业主要增量 [4]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 - 2025年5月证监会推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截至发稿全市场已发行31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总规模超340亿元 [5] - 改革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避免投资风格漂移,推动策略清晰、风险收益特征明确的产品 [5] 交易佣金下降成效 - 2025年上半年148家公募支付券商交易佣金44.72亿元,较2024年同期67.74亿元下降23.02亿元,降幅33.98%,延续2024年全年超35%的降幅趋势 [6] - 13家公募支付佣金超1亿元(3家超2亿元),但绝对规模同比显著下行:易方达基金(2.74亿元,降3.67%)、广发基金(2.2亿元,降17.75%)、富国基金(2.03亿元,降32.58%) [6] - 总佣金前50的公募中,万家基金、国金基金、宏利基金佣金降幅超60%,15家降幅在40%-60%之间;少数公募佣金增长,如永赢基金(6916.45万元,涨幅超70%),主因权益产品规模和数量提升 [7] 行业改革方向 - 费率改革按"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路线图推进,重塑行业利益分配格局,推动公募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向"重回报、重长期"发展 [7]
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20:25
公募基金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7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包括14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 -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为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1] - 基金产品数量达1.3万只环比增加109只创历史新高 [1] 规模增长轨迹 - 2025年2月末公募基金规模重返32万亿元 [1] - 2025年4月末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触及历史新高 [1] - 2025年6月末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次突破34万亿元 [1] 不同类型基金表现 - 2025年7月权益类基金(混合型及股票型)规模合计8.75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逾3300亿元 [1] - 同期债券型基金份额与规模双降分别回落至5.95万亿份和7.24万亿元 [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2025年7月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上涨5.94%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5.59%推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扩张 [2] - 股市上行带来公募行业发展机遇业绩持续表现有望修复投资者信任 [2]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2] - 建立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加强资源投入并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2] - 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以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2]
年内1434只产品基金经理卸任,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
环球网· 2025-08-14 05:37
基金经理卸任情况 - 截至8月12日,今年已有1434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935位基金经理 [1] - 2024年全年有2213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114位基金经理 [1] - 2023年全年有2009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018位基金经理 [1] 卸任产品类型分布 - 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达269只 [3] - 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偏债混合基金分别有237只、193只、167只、110只 [3] - 今年以来,卸任至少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共42位 [3] -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类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构成卸任主力 [3] 重点基金经理卸任案例 - 原招商基金ETF基金经理苏燕青年内卸任18只产品ETF及ETF联接基金 [3] - 原国泰基金ETF基金经理晏曦年内卸任11只产品 [3] - 原南方基金基金经理黄斌斌年内卸任12只产品债券基金 [3] - 原中欧基金固收基金经理周锦程年内卸任11只产品债券基金 [3] 固收领域高管变动 - 招商基金固收老将马龙年初起累计卸任5只产品,在管规模曾在去年年中达到876.18亿元 [4] - 华安基金"固收一姐"孙丽娜卸任全部在管7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2999.26亿元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中欧基金曹名长、建信基金周智硕、嘉实基金洪流、广发基金张东一等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今年离任 [4] 行业管理特点 - 被动指数基金依赖标准化运作机制,基金经理可同时管理多只同类产品 [3] - 债券基金因规模庞大、策略趋同,容易形成"一拖多"的模式 [3] - 基金经理离任往往触发产品批量交接 [3] - 固收及"固收+"策略基金经理的变动近年来愈加引人瞩目 [3]
“基金买手”年度配置出炉,TA成为基金经理“最爱”
券商中国· 2025-04-04 02:38
黄金ETF配置趋势 - 2024年黄金ETF以明显优势跑赢其他大类资产,成为FOF争相配置的焦点,主要受美联储持续降息预期、全球央行大规模增持黄金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推动 [2] - 截至2024年末,177只FOF持有华安黄金ETF,其管理规模达416亿元,2024年收益27.45%,2025年Q1收益18.64% [4] - 伦敦现货黄金2024年上涨27.23%至2624美元/盎司,国内AU9999黄金上涨28.19%至614元/克,刷新历史新高 [4] 黄金ETF市场格局与驱动因素 - 除华安黄金ETF外,易方达、博时、国泰、华夏黄金ETF分别被49只、26只、13只、10只FOF持有 [5] - 全球央行2024年净购金量超1000吨,延续2022年以来高购金力度,叠加美元信用挑战,黄金避险属性强化 [4][6] - 美联储2025年预期降息2次,短期价格走势受货币政策及央行持仓变动影响,中长期取决于美国实际利率与人民币汇率 [5] 指数债基崛起与配置变化 - 2024年末FOF持有纯债基金规模282.99亿元(占比23.86%),但占比同比下降8.25%;指数债基占比显著上升3.81% [7] - FOF配置转向指数债基主因包括:债市收益率下行致主动管理难度增加、投资者偏好透明化风险控制、机构化趋势推动及费率成本优化 [8] - 偏股混合基金(167.40亿元,占比14.11%)、灵活配置混合基金(11.16%)、纯指数股票基金(10.71%)为FOF其他主要持仓类型 [7]
大赚1.28万亿!公募格局生变,这些公司“借道超车”
券商中国· 2025-04-02 15:13
公募基金2024年整体盈利情况 - 2024年公募基金整体实现盈利1.28万亿元,股票基金利润达4445.11亿元,较2023年同期-3244.75亿元和2024年年中-1614.82亿元大幅扭亏 [2][3] - 债券基金利润4101.87亿元,同比增长72.29%,近三年盈利稳步增长(2022年838.22亿元→2024年4101.87亿元) [3] - 货币基金利润超2200亿元(与2023年持平),FOF基金盈利50.86亿元(扭转此前两年亏损),海外投资基金盈利802.72亿元 [3] 基金公司盈利排名变化 - 易方达(1452.09亿元)和华夏(1415.50亿元)为仅有的两家盈利超千亿的公募,华泰柏瑞以729.17亿元盈利排名第三,超越南方、博时等传统头部机构 [4] - 盈利前十基金公司合计7039.10亿元,显著高于2023年同期的608.61亿元,建信、兴业等部分公司退出前十 [4] - 主动权益基金利润占比不足7%(868.09亿元/1.28万亿元),南方基金(90.42亿元)、兴证全球(80.04亿元)等中小公募在该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9] 管理费及费用结构变动 - 前十基金管理人总管理费同比下降6.54%,易方达管理费82.18亿元(较2023年减少10亿元),广发(58.57亿元)、富国(48.60亿元)连续三年下降 [6][7] - 天弘基金管理费逆势增长(2023年36.96亿元→2024年38.59亿元),销售服务费前十总计123.12亿元(天弘23.16亿元居首) [7] - 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下滑32.33%至410.62亿元,偏股混合基金占比60.91%(250.11亿元) [10] 产品结构及细分表现 - 股票基金盈利主要来自被动指数产品,主动权益类贡献占比不足7% [2][9] - FOF基金管理费前十合计4.28亿元(较2023年降28.4%),兴证全球1.06亿元连续三期第一 [10] - 客户维护费占比超30%的以中小公募为主(如诺安、前海开源),反映渠道议价能力差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