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产品

搜索文档
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开始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9-28 10:31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胡子财研社 ,作者湾区区长 大胡子财研社 . 独到的财经观点,深度的金融分析,助你抓住最新财富机会,实现资产稳步增长! 前几天,最新的社融数据出炉了,其中一个最值得大家留意的数据是存款数据。 最新8月份的数据显示: 8月份东大新增企业存 款2997亿元,同比少增503亿元; 新增的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去年少增6000 亿 元。 而在此之前的 7月, 居民存款存量大概是 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在银行存款不断下跌、资金显著流出的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比如券商、基金、保险公司这 些机构的存款,则在显著增长。 因为从数据上看, 这一轮资金转移并没有盲目涌向高风险的领域,而是更多流向相对稳健的理 财、债基产品。 8月份, 非银存款增加了 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7月份非银机构的存款增加额更是高达 2.14万亿元 。 今年前8个月,非银存款累计新增达到了 5.87万亿元 ,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 大量存款离开银行存款,流向券商、基金这些机构,说明什么? 说明随着大A资本市场的热度提升, 资金正在不断挪动转场进入资本市场,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已 经开始了。 而且不仅 ...
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开始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9-25 11:24
最新8月份的数据显示: 8月份东大新增企业存 款2997亿元,同比少增503亿元; 新增的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去年少增6000 亿 元。 而在此之前的 7月, 居民存款存量大概是 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胡子财研社 ,作者湾区区长 大胡子财研社 . 独到的财经观点,深度的金融分析,助你抓住最新财富机会,实现资产稳步增长! 前几天,最新的社融数据出炉了,其中一个最值得大家留意的数据是存款数据。 大量存款离开银行存款,流向券商、基金这些机构,说明什么? 说明随着大A资本市场的热度提升, 资金正在不断挪动转场进入资本市场,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已 经开始了。 而且不仅是居民的存款,就连企业的存款,也开始搬家。 但是和之前大A的几次牛市相比,这一次居民存款搬家,显然更加理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数据上看, 这一轮资金转移并没有盲目涌向高风险的领域,而是更多流向相对稳健的理 财、债基产品。 比如那些有"相对固定收益的理财收产品,在市场上就很热门。 在银行存款不断下跌、资金显著流出的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比如券商、基金、保险公司这 些机构的存款,则在显著增长。 8月份, 非银存款 ...
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开始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9-20 05:49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胡子财研社 ,作者湾区区长 大胡子财研社 . 独到的财经观点,深度的金融分析,助你抓住最新财富机会,实现资产稳步增长! 前几天,最新的社融数据出炉了,其中一个最值得大家留意的数据是存款数据。 最新8月份的数据显示: 8月份东大新增企业存 款2997亿元,同比少增503亿元; 新增的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去年少增6000 亿 元。 而在此之前的 7月, 居民存款存量大概是 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在银行存款不断下跌、资金显著流出的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比如券商、基金、保险公司这 些机构的存款,则在显著增长。 8月份, 非银存款增加了 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7月份非银机构的存款增加额更是高达 2.14万亿元 。 今年前8个月,非银存款累计新增达到了 5.87万亿元 ,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 大量存款离开银行存款,流向券商、基金这些机构,说明什么? 其中许多产品通过少量配置权益资产,吸引力远超传统存款和纯债产品 。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经超过 30万亿元,说明现在有大量的存 款,是从银行流向了这些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并非 ...
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开始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9-18 11:15
存款迁移趋势 - 8月企业存款新增2997亿元 同比少增503亿元 [3] - 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 同比少增6000亿元 [3] - 7月居民存款存量约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4] 非银金融机构资金流入 - 8月非银存款增加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6] - 7月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7] - 前8个月非银存款累计新增5.87万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8] 资金流向特征 - 资金主要流向稳健型理财及债基产品 [12] - 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超30万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 [14] - 避险资产(黄金/白银)成为重要资金去向 [15] 资本市场参与度 - 8月A股新开户数约265万户 环比增35.1% 同比增165% [19] - 开户加速与上证指数8月快速攀升直接相关 [20] - 居民风险偏好仍处低位 直接入市资金规模有限 [14][16] 市场发展预期 - 存款迁移仍处起步阶段 大量资金尚未入场 [16] - 指数上涨速度将决定资金迁移加速度 [21][22] - 政策引导资金共同参与资产价格修复 [26][27] 投资策略导向 - 建议通过资产配置对冲风险 [30] - 强调提升资本市场认知的重要性 [32][36] - 关注全球重大事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35]
24Q4债市的“反向镜像”
东方证券· 2025-08-18 09: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债市“赚钱效应”低,交易性资金持续撤离,上周债市大幅调整,虽基本面和资金面有利多因素,但交易性资金仍撤离 [4][7] - 与去年四季度债市情况相似,当时一致预期被打破源于央行操作和经济数据变化,目前债市因赚钱效应低,边际利多因素出现后仍下跌 [4][7] - 债市重新上涨触发因素为资金面宽松成主导因素、票息价值达投资者心理预期,前者需央行信号,后者需交易资金撤离、配置资金入场及投资者认为调整空间不大 [10] - 债市有流动性维持宽松和刚性配置需求两个支撑因素,对下半年走势不悲观,未到牛熊切换时点,但短期交易热情难恢复,交易性品种适合快进快出,中短端信用品种有配置价值 [11][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债市周观点:24Q4债市的“反向镜像” - 债市“不赚钱”致交易性资金撤离,与去年四季度情况相似,当时一致预期被打破源于央行操作和经济数据变化,目前债市因赚钱效应低,边际利多后仍下跌 [4][7] - 债市重新上涨触发因素为资金面宽松成主导因素、票息价值达投资者心理预期,前者需央行信号,后者需交易资金撤离、配置资金入场及投资者认为调整空间不大 [10] - 债市有流动性维持宽松和刚性配置需求两个支撑因素,对下半年走势不悲观,未到牛熊切换时点,但短期交易热情难恢复,交易性品种适合快进快出,中短端信用品种有配置价值 [11][12] 本周固定收益市场关注点:地方债供给开始加码 国内将公布8月LPR - 本周中国将公布8月LPR等,美国将公布7月新屋开工总数等,欧元区将公布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8月PMI等,周五晚美联储主席将在全球央行年会上讲话 [14][16] 本周利率债发行量抬升 - 本周预计发行9312亿利率债,相对往年偏高水平,其中国债预计发行4020亿,地方债计划发行3692亿,政金债预计发行1600亿 [16][17] 利率债回顾与展望:风险偏好改善,债市承压 逆回购操作继续净回笼 -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逆回购投放规模合计7118亿,净回笼4149亿,税期附近资金利率低位抬升,回购成交量先升后降,最终回落至7.7万亿,资金利率低位抬升 [22][23] - 存单发行维持偏高水平,发行规模7760亿,到期规模9071亿,净融资额-1311亿,发行银行净融资有正有负,期限上9M及1Y占比抬升至61%,存单利率震荡后小幅抬升 [28][29] 市场风险偏好改善 - 上周反内卷政策热度再起,商品和权益市场走强,市场风险偏好改善给债市带来压力,金融和经济数据不佳但利多有限,债基赎回压力加大债市调整幅度,各期限国债收益率上行,10Y国开债涨幅最大 [38] 高频数据:开工率多下行 - 生产端开工率多下行,高炉、半钢胎、PTA开工率下降,石油沥青开工率上升,8月上旬日均粗钢产量同比降幅收窄 [47] - 需求端乘用车厂家批发及零售同比增速分化,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为负,百大中城市土地溢价率低位,土地成交面积下滑但同比增速转正,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行,出口指数下滑 [47] - 价格端原油、铜铝价格下行,煤炭价格分化,中游建材综合、水泥指数下降,玻璃指数上升,螺纹钢产量上升、库存抬升、期货价格下降,下游蔬菜价格上升,水果、猪肉价格下降 [48]
资金流向和中短线指标体系跟踪(十六):众人拾柴火焰高
东吴证券· 2025-07-29 05:18
宏观流动性与资金价格 - 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1295亿元,逆回购净回笼705亿元,MLF净投放2000亿元[2][10] - 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攀升,R007/DR007/SHIBOR 1周利率分别+18.7bp/+14.6bp/+12.6bp[13] - 债券市场需求趋弱、表现承压,1Y、10Y国债收益率分别+3.45bp、+6.72bp,信用利差环比+4.33bp[13] - 人民币汇率维持韧性,2Y、10Y中美利差均收窄,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小幅升至7.17元[13] 微观流动性与A股市场资金面 - A股放量上攻,日均成交金额提升至1.85万亿元,上证50成交增幅最大达45%[17] - 可跟踪资金净流入466亿元,融资资金大幅流入是主因,IPO规模显著收缩[21] - 散户情绪升温,小单资金净流入786亿元,行业/主题类ETF资金大幅净流入115亿元[24] - 杠杆资金净流入444亿元,融资余额升至1.93万亿元,医药生物等行业获明显加仓[28] - 北向成交热度回升,海外被动资金净流入4.26亿美元,iShares MSCI中国ETF等净申购规模扩大[34][35] - 偏股基金新发强度较高,主动偏股型仓位小幅回落,行业/主题ETF申购热度大幅提升[39][40] 中短线指标体系跟踪 - 人民币汇率和A股背离指数、A股和港股收益分化指标、A股和商品背离指数对市场短期走势指示性弱[50][51][57] - A股大小盘分化指数显示后续小盘相对大盘换手热度降温概率高于85%[60] - 微盘 - 红利轮动指标回落至13.4%,对市场短期走势指示性弱[63] 风险提示 - 存在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地缘政治事件黑天鹅、统计数据口径存在偏差等风险[65]
多元资产配置系列:红利资产替代能否破局低利率?
国信证券· 2025-06-28 14:27
核心观点 - 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可补充债券但难完全平替,收益率上红利资产赔率抬升且当前替代债券无大幅跑输忧虑,波动率上控制波动能力较债券有差异,综合风险收益情况看在Calmar比率上与债券差异明显 [3] - 借鉴海外经验,日本低利率时期红利资产在波动性方面同样无法完全替代债券 [3] - 红利资产在股债配置中思路范式由“替股”转向“替债” [3] - 债基产品在利率单边快速下行期间相对跑赢比例受限,不同统计口径下跑赢基准比例有差异 [3] - 日本红利资产持仓中银行和保险公司持仓情况差别较大,银行持仓远超保险公司 [3] 各部分总结 中国红利资产是否能够替代债券 - 利率下行红利资产赔率抬升,当前红利低波股息率超6%、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到1.8%,替代债券无大幅跑输忧虑,且在股息率大于5%、国债收益率降至3%以下时用红利资产替代债券可实现收益放大 [11][12] - 红利资产控制波动能力显著劣于债券,主流红利指数近10年波动率远高于债券指数,最佳年份波动最小的红利资产年化波动也比债券高近5个百分点,中短期维度也找不到波动率接近债券的红利资产 [14][16][19] - 综合风险收益情况,红利策略和债券类资产在Calmar比率上差异明显,过去10年中两者相近的年份仅有2014年 [25] 海外经验及镜鉴 - 以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在2%点位以下阶段测算,自1997年10月以来其持续在2%以下运行,2002年以来日本高股息策略相对固收类资产无法做到相近的波动率,高股息策略波动率最佳情形为12%附近,企业债波动率控制最差情形仅为3.4% [3][29] 红利资产在股债配置中思路范式的转变 - 前几年股市震荡阶段,红利资产被视为权益类股票替代品,2021 - 2023年将中证全指中一成资金分配给中证红利指数总回报增加5.46% [43] - 随着利率中枢下移,债券票息收益压缩,传统纯债资产“安全垫”效应弱化,红利资产逻辑从“替股”转向“替债”,风险平价模型中债券资产权重下降、红利资产权重上升 [43] 从纯债债基相对跑赢业绩看低利率环境难题 - 纯债公募产品基准分布中,严格口径“中债综合指数”挂钩产品占比34.2%,广义口径含中债综+N年期存款利率等指标的指数占25.6%,二者约占整体纯债债基产品六成,中债综合全价(总值)指数收益率是基金挂钩最多的产品 [47][48] - 海外市场美国过去十年主动型产品较基准跑赢优势不明显,国内过去四年半短债+中长债基金产品跑赢基准比例在40 - 70%不等,平均57.6%,利率下行大幅快速的债牛年份纯债债基难跑赢基准指数 [52] - 中债综合系列指数挂钩产品2023年有71.9%的纯债债基跑赢基准指数,2024年跑赢比例最低,宽泛口径过去四年半平均仅有27.8%的产品能跑赢基准 [55] 银行与保险公司持仓日本红利资产情况对比 - 针对彭博日本高股息50指数成分股,银行持仓占比平均10.27%(最高25.82%,最低4.32%),保险公司持仓占比平均3.55%(最高15.59%,最低0.22%) [61] - 银行持仓总头寸约为63亿日元,保险公司持仓总头寸约为13亿日元,持仓规模比约为5:1 [61] - 银行可能通过信托账户代持分散持仓规避单账户举牌披露义务,保险机构更易因单账户集中持仓触发举牌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