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11:00
碳市场建设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3][12][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12][15] - 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3][12][15]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12][15] 碳排放配额管理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4][17]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4][17]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4][17]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4][17] 市场参与主体扩展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5][19]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5][19]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5][19] 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统筹 - 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6][1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6][17]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6][17] 行业覆盖范围扩大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7][16] 碳排放核算与数据管理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8][21]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8][21] - 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9][22]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1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18] - 倡导推动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18] 碳金融产品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19]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19]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充分利用价格发现功能[19] 市场监管与风险防控 - 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19] - 开展全国碳市场价格跟踪评估 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19]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20] - 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防范履约风险[20] 能力建设与支撑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21]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21]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21] 数据质量监管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22]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22] -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22] 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22]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22] - 积极培育咨询服务 检验检测 审定核查等技术服务业[22] 信息披露与共享 -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等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22] -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22] - 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22]
中办、国办: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新华社· 2025-08-25 10:10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2] -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2] -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等指标 [3]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3]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3]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3] 试点市场管理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 现有试点市场需规范建设运行 [4] -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4]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5]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5] - 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管理 规范各类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6]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行业企业国际履约 [6] 碳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7]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7]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7]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 [7] 能力建设与监管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8]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8]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8] - 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 使用和管理 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8]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原则 [9]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9]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9]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10] 组织实施与政策支撑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11]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1]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11] - 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1] 国际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12]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12]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 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新华社· 2025-08-25 10:05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2] - 主要目标: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的碳定价机制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等指标 [3]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明确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3]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3]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4]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5]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6]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 [7]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7]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8]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8]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原则 对碳排放报告高质量企业可简化核查 [8]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9]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培育咨询 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业 [9]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交易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等信息 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9] 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11]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1]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国际互认 [12]
广东构建碳配额质押融资司法保障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8-25 01:32
政策创新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厅和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印发全国首部为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提供系统化司法保障的省级政策文件[3] - 政策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碳排放配额属于合法质押标的 当事人依法签订的担保合同在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被人民法院认定有效[5] - 政策首创以省级文件明确"双登记"模式 通过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加省级交易平台双重登记确认碳资产权属[5] 市场现状 - 截至今年7月广州市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配额达2.3085亿吨 总成交金额67.01亿元 占全国8个碳交易试点市场比重均超过三成[4] - 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累计仅有31笔 融资金额不足亿元 与交易市场活跃度形成巨大落差[4] - 碳排放配额尚未明确定性为担保物权 各地在操作标准、价值评估和跨部门协作方面存在差异[4] 机制设计 - 建立交易平台实时冻结功能防止资产转移风险 彻底堵住重复质押漏洞[5] - 设置交易平台竞价和价款代收代付机制 保障金融机构作为质权人的优先受偿权[5] - 规定"诉前协商优先 司法诉讼托底"的维权机制 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通道[5] 产品创新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年度预分配配额担保融资、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碳排放配额担保债券及碳资产证券化产品[6] - 企业不仅可以用现有碳配额融资 还能以未来碳汇收益作为融资担保[6] -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多层次碳金融市场跃升[6] 减排激励 - 实现碳配额质押与减排成效挂钩 形成"减排—获配额—可融资—再减排"的良性循环[6] - 金融资源向真正实现减排的企业倾斜 促进"双碳"目标实现[6] - 将碳配额从环境管理工具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6]
欧盟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149期)-20250822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8-22 05: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TTF大涨带动EUA期货价格翻红,投资策略为高抛低吸,区间在€63 - 76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 - 一级市场拍卖价格70.47欧元/吨,较之前下跌1.26%,投标覆盖比1.66;2025年8月20日拍卖量206.90万吨,拍卖收入14580万欧元 [2][4] - 二级市场EUA期货结算价71.29欧元/吨,较之前上涨0.18%,成交1.77万手,较之前减少0.40 [2][5] 策略 - 投资策略为高抛低吸,区间€63 - 76 [2] 核心逻辑 - 利多暂无新增 [2] - 利空方面,最新CoT报告显示上周投资基金净多头头寸减少865万吨,源于多头大幅减仓;在新近法规下,欧洲储气设施目前已达73.91%的库容,目标是10 - 12月间达到90%,反映出欧盟天然气供给宽松 [2] 其他 - 俄罗斯表示必须参与任何关于乌克兰安全保障的讨论,削弱了对快速达成和平协议的希望 [2][3]
李瑾:技术驱动ESG价值创造,碳数据未来应用场景广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07:21
行业趋势与政策框架 - 碳市场已成为全球主要减排政策工具 《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碳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 [1] - 国内碳市场、碳足迹、绿色金融等新场景对碳数据的应用需求将日益增强 涵盖碳核算、碳资产融资、ESG报告与评级等基于碳数据的场景 [4] 碳数据技术应用探索 - 行业正探索碳数据的资产价值 应用场景广泛 包括组织层面碳核算、产品层面碳足迹及投融资层面碳核算 [1] - 数字化碳管理系统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凭证及AI分析等技术搭建 涵盖企业碳账户、碳资产管理、绿色供应链等业务 [2] - 上海碳普惠体系运用区块链、数字身份认证、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管理运营平台 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防篡改 上线两个月吸引超20万市民参与 [2] 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发展 - 上海环交所开发基于资本市场及碳市场的各类碳指数 包括2022年与上交所、中证指数合作推出的中证环交所碳中和指数 [2][3] - 与上海期货交易所联合开发上海碳价格指数 相关挂钩金融产品已进入开发阶段 [3] - 计划2023年下半年发布资本市场绿色转型指数 聚焦转型金融概念 通过评价高碳排放企业转型绩效引导资金投向绿色领域 [4] 技术驱动与数据价值深化 - 需应用数字化技术工具服务于碳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和使用 为ESG及双碳工作提供支撑 [1][4] - 依托碳排放数据深化资本市场和碳市场的底层数据分析加工运用 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引导作用 助力金融产品开发及投融资引导 [4]
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0.86元/吨
新华财经· 2025-08-18 09:37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71.31元/吨 最高价71.31元/吨 最低价70.85元/吨 收盘价70.86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99%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90,844吨 成交额6,452,689.60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00,000吨 成交额21,480,000.00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90,844吨 总成交额27,932,689.60元 [3] 分年度配额交易情况 - 碳排放配额19-20累计成交量287,245,530吨 累计成交额14,620,823,136.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8,988,881吨(2,715,662,900.56元)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11,905,160,236.02元) [4] - 碳排放配额21累计成交量49,192,528吨 累计成交额3,558,089,076.9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8,130,206吨(2,678,044,472.24元) 大宗协议交易11,062,322吨(880,044,604.67元) [4] - 碳排放配额22累计成交量194,269,697吨 累计成交额15,073,506,553.62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720,187吨(2,953,200,278.32元)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12,120,306,275.30元) [4] - 碳排放配额23累计成交量129,105,704吨 累计成交额12,025,362,528.01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24,906,276吨(2,281,528,668.69元) 大宗协议交易104,099,428吨(9,736,381,659.32元) 单向竞价100,000吨(7,452,200.00元) [4] - 碳排放配额24累计成交量27,932,280吨 累计成交额2,005,900,052.62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8,647,814吨(630,238,916.82元) 大宗协议交易19,254,466吨(1,373,341,835.80元) 单向竞价30,000吨(2,319,300.00元) [4]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18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57,477,075吨 成交额4,250,954,244.23元 [4] - 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7,745,739吨 累计成交额47,283,681,347.74元 [5]
悦达投资: 悦达投资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5 16:2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58亿元,同比下降22.0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万元,同比增长27.62%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58.7万元,上年同期为-6592万元 [2] - 总资产100.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2%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27%,同比增加0.04个百分点 [2] 主营业务情况 - 新能源业务包括光伏、风电、储能、碳资产管理等 [3][6][7] - 智能制造业务涵盖智能农装、纺织、专用车等 [5][6] - 新材料业务包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和钢渣综合利用 [4][5] - 其他业务涉及物流、公路收费、火电等 [7] 新能源业务进展 - 东台100MW/200MWh共享储能项目并网投运 [12] - 灌东150MW光伏项目完成主体工程 [12] - 中标盐城国能大丰H5200MW海上风电CCER开发项目 [13] - 生物质颗粒项目建立秸秆收储体系,与3家电厂签订掺烧协议 [13] - 售电业务代理32家企业,年代理电量2.55亿千瓦时 [14] 行业数据 - 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 [8] - 全国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8]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8]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8]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3万辆,同比增长35.2% [10] 研发与投资 - 智能农装公司完成300马力电驱混动拖拉机样机试制 [15] - 纺织公司10万锭细纱单产和运转率同比提升 [15] - 专用车公司研发第三代压缩车,装载量大幅提升 [16] - 对东台市东悦新能源科技公司增资6900万元 [19] - 持有珩创纳米7.31%股权,其磷酸锰铁锂产品市占率超45% [14]
助力2030年碳达峰!上海碳市场行动方案出炉
国际金融报· 2025-08-15 13:20
上海碳市场改革行动方案 - 上海市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3]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明显、高于全市工业领域总体下降率6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海碳市场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21亿元,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3] 碳市场定位与目标 - 上海要建成规则完善、诚信透明、广泛参与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碳市场为主体的碳定价机制 [3] - 上海碳市场将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 [3] - 政策明确了上海碳市场在国际和国内碳市场格局中的定位,旨在提升上海在全球碳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4] 市场覆盖范围与企业减排 - 上海将分阶段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按照"降门槛、扩类别、增种类"的推进方式实施市场扩围 [5] - 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通过技术革新、管理水平提升及使用高质量的碳信用实现净零排放 [5] - 推动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自愿披露机制,鼓励自主发布碳减排目标、碳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等信息 [5]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 - 上海将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活动、碳排放权现货及衍生品交易 [6] - 研究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跨境人民币参与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 [6] - 支持将上海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 [6]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协同 - 推动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互通互认机制,鼓励评级机构将碳排放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绿色产品评级方法 [6] - 研究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与绿色投融资形成联动机制,推动碳定价在绿色投融资中的应用 [6] - 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形成碳市场持续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6]
全国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137期)-20250815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8-15 02: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或成碳价反转支撑,预计10月中上旬耗尽,但Q3可能现反转迹象 [5] - 8月前碳价或因强制流通配额释放慢和成交意愿不足维持震荡,9月起履约压力显现,价格有望趋势性回升 [5] - 建议缺口企业在8月底前分批逢低采购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 - CEA:CEA22暂稳,主力标的继续阴跌,挂牌16.0万吨,大宗10.0万吨 [3] - CCER:挂牌协议成交量0.08万吨,成交均价80.25元/吨,跌幅2.53% [3][9] 各碳配额行情信息 |碳配额|收盘价(元/吨)|涨跌幅(%)|新旧价差(元/吨)|大宗成交均价(元/吨)|总成交量(万吨)|挂牌协议成交量(万吨)| | ---- | ---- | ---- | ---- | ---- | ---- | ---- | |CEA19 - 20|71.34|0.00%|/|N/A|0.00|0.00| |CEA21|70.00|0.00%|-1.34|N/A|0.00|0.00| |CEA22|70.80|0.00%|0.80|74.00|10.00|0.00| |CEA23|72.42|-0.29%|1.62|N/A|5.69|5.69| |CEA24|72.47|-0.48%|0.05|N/A|10.30|10.30| [7] 各碳配额成交额 - CEA19 - 20总成交额740.00万元,CEA21总成交额412.28万元,CEA22无成交额数据,CEA23无成交额数据,CEA24总成交额746.41万元 [8] CCER交易信息 - 成交均价80.25元/吨,跌幅2.53%,成交额6.50万元,成交量0.08万吨,累计成交量248.08万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