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搜索文档
存款减少超千亿、理财产品增加 上市公司也在“存款搬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44
核心观点 - 存款利率下降和权益市场回暖推动上市公司将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产品以追求更高收益 [1][4] -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整体下降但结构变化显著 现金类占比下滑而银行理财 券商资管 信托产品占比持续上升 [2][4] - 资管机构积极布局对公理财市场 通过产品定制化和服务升级应对企业需求 [9][10][11] 存款迁移趋势 - 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000亿元 非银存款新增11800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1] - 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理财认购金额1.10万亿元较2022年高点1.49万亿元下降26.17% [2] - 现金类理财占比超70%但持续下滑 银行理财 券商资管 信托占比分别达9.93% 6.87% 2.07% [2] 理财产品配置变化 - 企业偏好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 期限多为6个月至1年 追求稳定收益和流动性 [3] - 结构性存款规模6811.17亿元同比下滑约1000亿元 因真结存产品收益可能趋近于0 [7] - 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含权类理财产品 风险偏好逐步提升 [7] 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行使理财收益优势凸显 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1.32% [6] - 固收类产品过去六个月投资收益1.12% 其中长期产品达1.39% 均高于同期限存款 [6][7] - 企业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增强 同时需应对流动性风险和把握战略机遇 [4][5] 资管机构应对 - 理财子公司推出封闭式定期产品 强调与母行渠道协同服务对公客户 [9] - 产品定制化需求上升 包括现金管理工具 短期理财和债权计划 [10] - 需提升风控能力 通过高信用等级资产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建立信任 [11] 市场前景 - 2025年上半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3.21万亿元同比上升2.23% 理财资金规模有望修复 [8] - 对公理财市场呈现机构化 专业化趋势 资管机构需转型升级紧扣客户需求 [11]
更好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经济日报· 2025-09-18 23:43
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 近日,中国理财网发布第九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较之前新增了2只中邮理财的固定收益类 产品。自2023年2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推出以来,截至目前,理财登记中心已支持6家理财公 司成功发行3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共有21家商业银行参与代销。 记者了解到,本次新增的2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分别设置18个月和2年的最短持有期,风险等级均 为二级(中低),风险程度适中,主要通过使用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均衡配置 债券和权益等各类资产。具体来看,不低于80%投资较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积累票息收益;不高 于20%投资收益弹性较强的权益类资产,并采用增配优先股、对冲工具等方式,力争降低组合波动,提 高投资者持有体验。 "此前我们已发行了365天、1095天、1825天等多期限产品,这次新推出的产品覆盖了更灵活的持有 周期,分别为1.5年和2年,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与收益平衡的需求,适配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规划节 奏。"中邮理财相关人士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试点以来持续深化,中邮理财也在不断丰富养 老金产品供给。截至今年8月,中邮理财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规模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扩容至37只 更好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9-18 22:24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市场发展 - 第九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新增2只中邮理财固定收益类产品 使市场总产品数量达到37只 由6家理财公司发行 21家商业银行参与代销 [1] - 新增产品设置18个月和2年最短持有期 风险等级均为二级(中低) 采用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 80%以上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 不超过20%配置权益类资产 [1] - 中邮理财个人养老金产品规模突破200亿元 覆盖14个代销机构 服务近40万投资者 产品期限涵盖365天至1825天等多周期 [2] 产品绩效与市场表现 - 截至今年6月末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实现收益超3.9亿元(含浮盈) 平均年化收益率超3.4% [3]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通过配置长期资产支持实体经济 分享市场发展红利 [3] 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 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整体数量相对较少 投资者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存在较大市场潜力 [3] -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试点以来持续深化 理财产品发展整体较为稳健 较好满足个人投资者养老理财需求 [2] 产品创新方向 - 产品种类创新需坚持生命周期投资理念 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 临近退休人群适合更稳健流动性好的产品 年轻人群适合风险较高注重长期增值的产品 [4] - 资产配置创新需加强投研团队建设 在固收为主基础上合理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探索多元化配置组合 [4] - 服务场景创新可探索理财产品与养老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 拓展"理财+养老"金融生态 [4] 行业前景展望 - 多项政策持续支持个人养老金理财市场发展 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3] - 随着更多理财公司参与和产品创新落地 将构建不同形态、期限、风险特征的养老产品体系 [4] - 个人养老金理财市场将成为养老金融重要组成部分 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坚实支撑 [4]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扩容至37只—— 更好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经济日报· 2025-09-18 21:59
近日,中国理财网发布第九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较之前新增了2只中邮理财的固定收益类产 品。自2023年2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推出以来,截至目前,理财登记中心已支持6家理财公司 成功发行3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共有21家商业银行参与代销。 记者了解到,本次新增的2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分别设置18个月和2年的最短持有期,风险等级均为二 级(中低),风险程度适中,主要通过使用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均衡配置债券 和权益等各类资产。具体来看,不低于80%投资较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积累票息收益;不高于 20%投资收益弹性较强的权益类资产,并采用增配优先股、对冲工具等方式,力争降低组合波动,提高 投资者持有体验。 "此前我们已发行了365天、1095天、1825天等多期限产品,这次新推出的产品覆盖了更灵活的持有周 期,分别为1.5年和2年,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与收益平衡的需求,适配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规划节 奏。"中邮理财相关人士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试点以来持续深化,中邮理财也在不断丰富养 老金产品供给。截至今年8月,中邮理财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在1 ...
当银行理财“爱”上指数工具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19:04
指数型产品布局加速 -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将指数型产品视为进入权益类市场的重要工具 以绕开个股研究短板 获取行业整体Beta收益 [1] - 截至2025年5月末 理财公司存续指数型净值理财产品数量近600款 较2024年末增加超100款 [1] - 2025年5月单月发行超50款指数型产品 为近1年来发行相对高位 [1] 产品策略与分类 - 指数型理财产品分为两类:通过配置ETF或成分股复制指数的非结构性产品 以及通过挂钩指数期权的结构性产品 [2] - 结构性产品多挂钩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 全球配置型指数和特色主题指数 [2] - 产品通过配置ETF 指数增强基金或外部专户等工具性产品实现"借船出海" [3] 驱动因素与产品优势 - 政策端鼓励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 且公司自身权益配置能力有限 投资者追求稳健超额收益 [3] - 指数产品具备低成本特性 管理费与交易成本较低 同时风险分散可规避市场波动 [3] - 高透明度避免基金经理风格漂移和道德风险 高效便捷实现一键买入提升资金使用率 [3] - 能高效覆盖权益 债券 商品等多元资产类别 契合从固收向多资产多策略转型需求 [4] 市场发展趋势 - 理财资金增加指数型产品配置是大势所趋 因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投资端融资端动态平衡 [4] - 利率持续下行推动理财公司通过配置权益类及多资产类指数工具增厚产品收益 [1] 当前发展瓶颈 - 零售投资者占比接近九成 机构投资者仅占1% 导致对高风险指数产品接受度有限 [5] - 投教不足与投研基础薄弱成为制约权益产品规模增长的"双短板" [5] - 理财公司指数产品发展表现为"资产驱动" 而基金公司为"客户驱动" [5] 投研体系短板与改进 - 宏观层面缺乏大类资产配置与行业比较框架 对经济周期研判不足导致调仓择时滞后 [6] - 量化方面受限于专业团队与模型缺失 产品以复制指数为主 策略同质化明显 [6] - 投研系统与人才建设存在瓶颈 自研平台和组合管理工具不足 数据回溯基础设施不完善 [6] - 部分公司通过扩大授权 优化流程提升择时能力 并扩充可投ETF产品工具箱 [6] - 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合作"投研模式 借助基金公司投研力量或委托投资执行指令 [6]
存款减少超千亿、理财产品增加,上市公司也在“存款搬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1:45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变化 - 最近一年上市公司理财认购金额1.10万亿元 较2022年高点1.49万亿元下降26.17% [1] - 现金类产品占比超70%但持续下滑 银行理财(9.93%)/券商资管(6.87%)/信托(2.07%)占比上升 [1] - 企业盈利改善推动理财规模修复 2025年上半年全部A股净利润3.21万亿元同比上升2.23% [8] 资产配置趋势转变 - 存款利率下降使理财性价比凸显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32% [7] - 固收类产品收益持续改善 过去六个月投资收益1.12%环比上升6BP 长期固收产品收益达1.39% [7] - 结构性存款规模同比下滑约1000亿元至6811.17亿元 真结存产品收益波动降低吸引力 [7] 企业理财行为特征 - 上市公司偏好6个月至1年期中低风险产品 华润三九拟投100亿元/天士力拟投30亿元购买银行理财 [3] - 企业更注重资金保值增值 部分民营资本开始尝试含权类理财产品提升收益 [8] - 发展稳定企业出现资金沉淀时 会选择与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合作购买低风险产品 [3] 资管机构应对策略 - 理财子公司通过封闭式定期产品满足企业对报价/安全性/流动性的高要求 [9] - 资管机构需提升产品定制化能力 推出现金管理工具/短期理财/定制型债权计划 [10] - 银行理财规模经历净值化转型阵痛后缓慢回升 更依赖母行渠道协同开发对公客户 [9] 行业驱动因素 - 宏观流动性宽松推高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存款收益率难以覆盖企业保值需求 [4] - 资管新规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多样化发展 银行理财提供更高收益和灵活性 [4] - 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 需通过灵活理财配置应对流动性风险和战略机遇 [5]
8月报:权益类理财迎来扩容,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达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0:08
本课题组成员: 研究员:黄桂煊 薛茹云 陈子卉 数据分析师:张稆方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南财理财通 编者按:《机警理财日报》作为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理财通的金牌理财专栏,目前细分了 现金、纯固收、固收+期权、固收+权益、混合、权益、衍生品七大类,已实现对银行理财市场的每日 追踪。为了进一步反映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现状,南财理财通课题组特开设银行理财月报独家专题,力求 及时准确研判理财行业趋势、洞悉理财产品表现,以期为银行理财行业转型发展带来参考价值。 本期,南财理财通课题组发布8月份银行理财行业运作报告,对理财产品破净情况、新发情况、到期情 况和存续情况进行分析。 摘要: 存续情况:权益类理财产品为今年前8个月表现最好的理财产品,前8个月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 13.39%。混合类理财今年前8个月的平均净值涨幅为3.36%,而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仅 1.68%。从稳健性来看,固收产品依旧有优势,前8个月平均最大回撤仅0.2%,而权益类理财的平均最 大回撤达到9.66%,混合类理财平均最大回撤为1.32%。 破净情况: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32家理财公司共有2942 ...
“含权产品好卖了” 银行理财人感知股市回暖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1:23
含权理财产品市场趋势 - 含权理财产品市场吸引力提升 得益于权益市场走强和债市调整导致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下滑 [1][2][3] - 城商行加大固收+理财产品发行力度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不超过5% 主要通过公募基金实现 [1] - 股份行理财公司通过增发含权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布局权益资产 权益仓位控制在5%以内以规避风险暴露 [4][5] 债市与股市行情影响 - 债市调整主要受市场情绪影响 但牛熊转换可能性较低 因机构面临优质资产荒且资金利率较低形成支撑 [2] - 华源证券认为短期债市受政策预期扰动和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 权益市场高位运行对债市形成压制 [2] - 理财公司通过降低久期和杠杆减小纯债产品净值波动 同时通过固收+产品平滑整体净值波动 [2] 投资者行为变化 - 投资者对含权理财产品接受度提高 风险认知强化和市场经验积累推动风险偏好回升 [4] - 资管新规落地后 投资者逐步摆脱绝对收益预期 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市场消除枷锁 [4] - 多家理财公司捕捉到用户画像显示含权产品需求增长 成为加大权益配置的动力源 [4] 理财公司战略调整 - 中银理财权益类资产占比稳步提升 重点发展固收+及偏债混合类产品 构建投研一体化管理体系 [5] - 华夏理财借助指数基金加大权益仓位 注重客户对投资策略的认可度 聚焦业绩比较基准达标率 [5] - 理财公司调整内部激励机制 加快投研团队建设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保值增值为目标 [1][5] 权益资产调研动态 - 7月以来23家理财公司合计调研上市公司577次 覆盖561家公司 宁银理财调研81次居首 [6] - 理财公司调研重点集中在电子元件、医疗保健设备、电气部件等行业 关注技术创新与海外布局 [7] - 对深南电路、奕东电子等电子企业调研聚焦产能规划 对澳华内镜等医疗企业关注研发成果 [7]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理财公司调研力度加大受政策引导与投研需求双重驱动 重点关注科创企业业绩表现 [7][8] - 理财资金入市被政策鼓励 作为耐心资本服务实体经济 科创类上市公司成为关键投资标的 [8] - 理财公司被视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通过调研深化对科创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理解 [7][8]
“含权产品好卖了”银行理财人感知股市回暖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0:19
含权理财产品市场趋势 - 含权理财产品销量提升 多家理财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力度 部分产品权益仓位不超过5% [1] - 固收+理财产品发行增加 通过公募基金配置权益资产 在债市波动和股市回暖背景下收益优势凸显 [1] - 权益市场走强提升含权产品吸引力 债市调整导致纯债类产品收益率下滑 [1][2] 债市调整与固收+策略 - 债市调整受市场情绪影响 但牛熊转换可能性较低 因机构面临优质资产荒且银行配置利率债动力强 [2] - 资金利率较低和基本面偏弱对债市形成支撑 短期波动主要受政策预期和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 [2] - 理财公司通过降低久期和杠杆减小纯债产品净值波动 同时发行固收+产品平滑整体净值 [2] 投资者行为变化 - 投资者对含权理财产品接受度提高 风险认知强化和投资经验积累推动风险偏好回升 [3] - 资管新规落地后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市场消除障碍 [3] - 理财公司通过保守策略控制风险 权益仓位通常不超过5% 并加强混合类产品投研 [3] 理财公司战略调整 - 中银理财权益类资产占比稳步提升 重点发展固收+和偏债混合产品 建立投研一体化体系 [4] - 华夏理财借助指数基金加大权益仓位 注重客户策略认可度 聚焦业绩基准达标和超额收益 [4] - 多家公司调整内部激励机制 加快投研团队建设 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保值增值 [1][4] 权益投资调研活动 - 23家理财公司7月以来调研上市公司577次 涉及561家公司 宁银理财调研81次最多 [5] - 调研重点集中在电子元件、医疗保健设备、电气部件等行业 关注技术创新和产能规划 [5] - 理财公司加大对科创企业调研力度 受政策引导和投研需求驱动 助力资金入市服务实体经济 [6]
买理财遇到净值“跌破1” 业内人士:多属新发行产品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0:19
● 吴杨 李蕴奇 大规模破净概率较低 招商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伟表示,净值化管理使得银行理财对于债市的敏感度提升,当债市发生 调整时,银行理财容易主动抛售债券,从而触发负反馈效应,造成理财赎回潮和破净率上升。 自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银行理财步入净值化时代,产品净值与市场波动紧密挂钩成为常态。近期,债市 出现震荡调整,使得以债券作为主要底层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短期承压,部分理财产品出现破净现 象。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固收类理财产品破净情况并不普遍,且多属新发理财产品。由于机构在本 轮债市震荡调整中较为理性、克制,加之多数理财产品有利润垫,理财公司面临的压力整体可控。 多为新发行产品 破净指的是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往往代表着投资者账户出现亏损的现象。记者就破净产品对多家理财 公司进行了采访。相关公司表示,破净产品多为新发行产品,破净幅度也较小,目前面临的客户投诉压 力不大。 北方地区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破净产品均处于建仓期,由于近期市场波动和相关费用支 出,出现小幅度破净情况。这些产品均为封闭式产品,不涉及赎回问题。破净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是债 券,其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占比不低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