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行情割裂!千亿市值投机盛行!周末迎来重磅消息——道达对话牛博士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09:24
大盘指数表现 - 8月A股主要指数上涨 上证指数涨幅7.97% 连破3700点和3800点关口 科创5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大幅上涨28%和24.13% [1][3] - 上证指数临近6124点与5178点历史高点连线 突破前可能面临小震荡或平台整理 突破后可能上涨8-15个交易日 随后宽幅震荡至少两个月 [2] - 需重点关注上证指数能否再创年内新高 突破历史高点连线前陷入宽幅震荡概率偏小 [2] 市场结构特征 - 8月行情呈现显著割裂特征 约60%个股未跑赢大盘 25%个股收跌 [1][3] - 微盘股指数三连阴 跌幅达4.75% 权重蓝筹和科技成长领涨对小盘股和微盘股不友好 [3][4] - 出现千亿市值个股投机现象 带动板块内数百亿市值公司股价上扬 资金流向医药、汽车、商业航天等板块龙头 [5] AI科技主线 - AI硬件成为超级主线 工业富联成为首家万亿市值AI公司 电子行业市值位居第一 寒武纪成为"股王" [5][6] - 资金从白酒、银行、煤炭转向AI科技 体现新陈代谢 应积极拥抱AI硬件主线 [6] - 重点关注AI硬件分支板块中大市值核心品种 尤其是业绩爆发式增长标的 [7] 板块机会分析 - 固态电池板块表现突出 涨幅超9%个股比例较高 核心品种值得关注 [9] - 商业航天迎来行业拐点 板块内中大市值公司明显走强 [9] - 有色板块受益美联储降息预期提升 COMEX黄金创历史收盘新高 白银创13年多新高 [9][10] 资金流向与事件驱动 - AI战线资金因部分科技股停牌可能流向其他AI科技股 阿里巴巴AI芯片传闻和业绩大增推动股价跳涨12.9% [7][8] - 芯片半导体明星企业上市进程提速 包括沐曦、摩尔线程等 中期利好AI科技 [9] - 美国撤销三星等在华半导体企业授权可能促使相关工厂寻求中国大陆供应链支持 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供应链有望迎新增量 [9] 策略建议 - 关注AI硬件核心品种三大思路:产业趋势明确且业绩爆发式增长标的、产业趋势明确但涨幅不大标的、行业即将放量且涨幅未翻倍标的 [7] - 可逢低关注AI硬件、固态电池、商业航天、非银金融、金融科技、创新药、有色、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板块ETF [10]
锚定AI智算卫星 国星宇航打响天算赛道“先发之战”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2:16
公司技术发展 - 2018年1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 [1][2] - 2024年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 搭载自主研发高性能星载智算系统 实现海量数据在轨实时处理 [1][2] - 2025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100Gbps [1][3]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2年4582万元 2023年5348万元 2024年1.42亿元 [3] 公司财务表现 - 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22年1.77亿元 2023年5.08亿元 2024年5.53亿元 2022-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76.6% [4]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 [4] - 收入结构显著变化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29.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50.6%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58.0%变为48.9% [5] - 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5年上半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98.4%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49.7% [5]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827亿元增长至2029年2661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26.3% [9] - AI智算卫星相关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 [9]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各地出台多项支持政策 [9] -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推动卫星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8] 公司战略规划 - 推进"星算计划" 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8] - 计划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2025年20颗 2026年30颗 2027年45颗 2028年60颗 [8] - 2025年7月完成"星算"计划首个太空计算用户交付 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 [6] - 未来将加速开拓太空计算生态 深化计算卫星研制组网与空间智能应用落地 [7] 行业竞争地位 - 以2024年收入计 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 [1] - 国内多家民营企业正加大AI计算卫星领域投入 推动技术快速迭代 [8] - 作为行业先行者 在技术、市场及品牌方面具有优势 [9]
“一体两翼”业务加速落地 中科星图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82%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9:4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 同比增长22.03% 营业利润1.24亿元 同比增长42.67% 归母净利润0.78亿元 同比增长22.82% [1] - 商业航天板块收入1.93亿元 占总收入14.34% 同比增长137.51% 地理信息板块收入10.91亿元 占比80.93% 同比增长6.60% 低空经济板块收入0.64亿元 占比4.73% [1] 战略布局 -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 以地理信息为根基 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为双翼 实现空天地全覆盖 [1] - 商业航天布局覆盖星座建设与运营 航天电子装备制造 航天测运控 卫星应用服务四大核心环节 [3] - 低空经济形成五位一体产品体系 贯穿规划 安全保障 协同监管 飞行服务 场景应用全产业链 [2] 新兴业务进展 - 低空经济实现从0到1突破 服务覆盖40余个城市 包括深圳 青岛 湖州等重点区域 [2] - 整合10余家子公司协同推进低空+多元化场景落地 [3] - 规划太空算力星座 太空感知星座 商业气象星座 商业电磁星座四大特色卫星星座 [3] 技术能力建设 - 数据工程引接卫星数据资源350余颗 打造科学数据集1500余个 数据条目2500余万景 落地数据场景应用140余个 [6] - 星瞳大模型形成150+类低空应用算法集和300+场景定制算法 覆盖15+垂直领域 [7] - 构建天地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架构 实现算力资源互联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 [3] 产业环境 - 全国超60个省市发布低空经济行动方案 产业链逐步形成万亿元级市场空间 [2] - 工信部出台政策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5] - 商业航天进入密集组网期 面临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 [5] 资本运作 - 子公司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 [4] - 投资收购产业链上游卫星火箭关键器部件企业 形成新一代箭载测量核心技术 [4]
商业航天收入翻倍背后,中科星图低空经济业务实现从0到1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9:25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22.0% 归母净利润7810万元同比增长22.8% 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2262万元同比下降582.2% [1] - 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因公司加大低空和商业航天领域研发及市场拓展导致成本费用增加 [1] - 管理层预期业务规模扩大将推动管理成本逐步增长 但通过提升效能和协同效应可控制管理费用率在稳定缓慢增长范围内 [1] 低空经济业务 -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超60个省市发布相关行动方案 [2] - 公司通过"1朵低空云+2个试验场+N区域示范+M应用场景"战略实现业务从0到1突破 [2] - 上半年低空经济板块营收0.64亿元占总营收4.73% 形成规划/安全/监管/服务/应用"五位一体"产品体系 [3] - 星图低空云平台具备同时接入100万架无人机 规划1万条航线 为10万架无人机进行冲突检测能力 网络延迟小于100毫秒 [3] - 平台已覆盖40余个城市 包括深圳/青岛/湖州等签约城市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 [3] 商业航天业务 - 商业航天板块营收1.93亿元占总营收14.34% 较上年同期增长137.51% [4] - 业务覆盖星座建设运营/航天电子装备制造/航天测运控/卫星应用服务四大核心环节 [4] - 与中科曙光合作建设普惠太空算网 构建天地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架构 接入国家级算力服务平台 [4][5] - 发展航天测运控业务 构建多频段地面站网系统 打造"星图太空云"天地一体管控系统 [5] 战略规划 - 提出"一体两翼"空天地全覆盖发展规划 "一体"指强化数字地球核心能力平台与AI融合 "两翼"聚焦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两大新兴领域 [5] - 致力于构建全链条服务能力 通过"向天补强/向空发展/空天一体/以云为本"拓展空天信息新赛道 [5]
飞一次1亿美元,40分钟全球达,马斯克豪赌人类生存B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8-29 04:30
公司业务与产品 - SpaceX是私人航天公司 主要产品包括星舰火箭和星链卫星网络 [3] - 星舰为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大火箭 全高123米 直径9米 重5000吨 搭载39台猛禽引擎 [3] - 星链是卫星互联网系统 旨在提供高速网络服务 [3] - 星舰第十次试飞实现33台发动机正常点火 一级助推器与二级舰体成功分离并落入预定海域 [8] - 星舰具备发射星链卫星能力 单次可部署数十至上百颗卫星 [8] 技术进展与试飞 - 星舰项目累计投入近50亿美元 单次发射成本约1亿美元 [1] - 2024年经历四次失败试飞:1月17日S33未达二级关机 3月7日S34发射后失联 5月28日S35再入时信号丢失 6月18日S36地面测试爆炸 [11][12] - 第十次试飞完成太空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 载荷释放成功 但落海时发生爆炸 [8][9] - 发射曾因地面系统故障(燃料管道/传感器/液压问题)临时中止 [11] 商业合作与营收 - 公司2024年预计营收155亿美元 较2023年110-130亿美元显著增长 [1][14] - 商业航天收入预计首次超越美国NASA全年预算 [14] - 与意大利航天局达成火星任务合作 将搭载气象设备/辐射探测器/植物实验模块 [14] - 获美国太空军59亿美元(429.79亿元人民币)发射合同 承担28个任务至2029年 [17] 战略目标与应用前景 - 星舰年产量目标为数千艘 以支持火星移民城市建设 [6] - 火箭可复用设计旨在实现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 最高速达民航飞机30倍 [6] - 洛杉矶至悉尼航程缩短至30分钟内 横跨大西洋仅需10分钟 [6] - 火星任务规划为期6个月航程 持续采集太空环境数据 [14]
万亿基金“活水”润泽“苏州智造”
搜狐财经· 2025-08-28 14:33
苏州私募基金规模与地位 - 截至6月末私募基金管理人431家、备案基金2979只、认缴规模超1万亿元人民币 均列全省第一 [1] - 去年新募集基金192只(全国第二)、募资超600亿元、投资案例784起(全国第四)、投资金额366.87亿元(全国第四) [1] 产业基础与科创优势 -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 科创板上市企业及潜在独角兽企业数全国第三 [2] - 高新技术企业数全国第四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全国第一 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数全国最多 [2] - 拥有国家实验室及"一区两中心"科创载体 2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机构 [2] 基金生态建设政策 - 出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措施 聚焦汇聚长期资本、提升投融资对接效率、拓展退出渠道 [3] - 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并购、设立S基金等方式完善私募基金退出机制 [3] 国家级资本布局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累计在苏州设立规模740亿元 吸引资本投资470亿元 [4] - 近三年股权投资笔数稳居全国前五 去年平均每日发生2.2起股权融资案例 [4] 重点投资赛道分布 - 去年医疗健康融资171笔、硬件赛道162笔 合计占全市总量近一半 两赛道融资金额超百亿元 [5] - 新材料、汽车交通、新工业领域同步发展 十亿级融资企业涵盖宝时得、天兵科技、亨通高压海缆、正力新能等 [5] 主要投资机构运作 - 苏创投管理超40只基金 形成千亿级基金集群 覆盖国家战略领域与早期科创项目 [7] - 元禾控股母基金管理规模近300亿元 苏高新创投投资生物医药项目超200个 [7] AIC股权投资试点 - 全国唯一地级市AIC试点 5只基金总规模400亿元 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8] - 已储备项目超600家 落地投资金额超亿元 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 [8][9] 多元化基金矩阵 -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元禾控股母基金60亿元 带动落户苏州规模超1500亿元 支持中际旭创、纳芯微等上市企业 [13] - 东吴证券、苏州资管成立并购基金 已投放项目总额超10亿元 储备项目潜在投资超50亿元 [13] - 百亿人才基金支持"1030"产业 人才壹号基金由苏创投等联合出资 已投资36家人才企业 带动社会资本88亿元 [14]
超捷股份(301005) - 2025年08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8 13:18
汽车业务 - 公司汽车紧固件产品应用于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换挡驻车控制系统、排气系统、座椅、车灯及后视镜等内外饰系统 [2] - 新能源汽车应用包括电池托盘、底盘与车身、电控逆变器、换电系统等模块 [2] - 新能源汽车紧固件单车价值量相比燃油车有所增加 [3] - 汽车紧固件市场份额呈现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 [3] - 公司产能布局覆盖上海、无锡、镇江基地,可满足未来三至五年需求 [3] - 汽车业务增长动力来自海外市场拓展、新客户开发(蔚来、比亚迪等)、产品品类扩张及行业集中度提升 [3] - 2023年毛利率下滑受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大宗物料上涨及无锡工厂折旧摊销增加影响 [4] - 无锡工厂于2024年实现盈利 [4] 商业航天业务 - 业务涵盖火箭箭体大部段、整流罩、燃料贮箱、发动机阀门等结构件制造 [2] - 2024年完成产线建设,年产能力为10发 [5] - 主要客户包括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商业火箭公司 [2] - 已批量交付整流罩、壳段等产品 [2] - 单枚火箭结构件成本占比约25%,公司当前产品价值量约1,000万人民币 [5] - 若完成燃料贮箱产线建设,单枚火箭结构件价值量可达2,500-3,000万人民币 [5] - 优势包括专业团队经验及上市公司资金支持 [5] 新兴业务拓展 - 人形机器人领域提供紧固件、PEEK材质产品、传感器基座及高精密机加工产品 [5] - 已取得部分客户小批量订单及打样,尚未规模化 [5] - 航天紧固件已获国内头部客户批量订单 [5] - 飞行汽车领域紧固件产品处于拓展阶段,当前营收占比低 [7]
【明日主题前瞻】中国首个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落地深圳南山
新浪财经· 2025-08-28 11:35
光量子计算 - 中国首个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落地深圳南山 由玻色量子建设 预计年产数十台/套光量子计算机 [1] - 全球量子科技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97.58亿美元 产业规模估值达千亿美元级别 [2] - 光量子计算机应用涵盖化学、金融、AI等领域 相关公司包括罗博特科子公司ficonTEC和光迅科技 [2] 光刻胶技术 - 北京光引聚合突破BCB光刻胶技术 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吨级量产能力企业 [3] - 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30亿美元(同比增长8%) 2028年预计达75亿美元 [3] - 鼎龙股份年产300吨KrF/ArF项目预计2025年四季度试运行 南大光电实现光刻胶材料自主化 容大感光产品实现批量销售 [4][5] 智能驾驶 - 地平线CEO预计未来五至十年实现全场景无人驾驶 下半年将开展RoboTaxi合作 [6] - 地平线成为国内首家智能驾驶芯片千万级出货企业 上半年业务出现数倍增长 [6] - 腾景科技向激光雷达客户提供光学元组件 科博达与地平线合作研发域控制器 [7] 卫星通信 - 中国联通发射四颗低轨卫星 包括国内首颗3GPP窄带物联通信卫星 [8] - 全球将迎来数万颗卫星发射高峰 中国"星网"、"千帆"星座计划开始批量发射 [8] - 艾为电子推出卫星通讯宽频LNA 日海智能拥有多款高精度定位模组 [9] 固态电池 - 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全固态电池装备 实现技术突破并落地中试应用 [10] - 全固态电池预计2025年渗透率0.1% 2030年达4% 2035年达9% [10] - 联赢激光为头部电池厂提供固态电池产线设备 厦钨新能布局正极材料和电解质 [11] ASIC芯片 - 全球ASIC市场规模预期2028年上调至554亿美元(较前次429亿美元增长29%) [12] - ASIC芯片在推理场景显现能效和成本优势 谷歌、Meta、亚马逊等加大自研投入 [12] - 铂科新材芯片电感应用于ASIC供电 国科微研发AI边缘计算芯片 芯原股份ASIC设计订单第二季度超7亿元(环比增700% 同比增350%) [13]
本轮行情的第三大标志性事件或将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1:08
英伟达财报与业绩指引 - 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 [1] - 净利润26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9% [1] - 三季度营收指引中值为540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534.6亿美元 [1] - 批准额外6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1] 全球AI基础设施支出预期 - 全球四大超大规模云厂商资本支出两年内翻倍,达每年6000亿美元 [1] - 未来五年全球AI基础设施支出规模预计达3万亿至4万亿美元 [1] - 中国市场机遇规模约500亿美元,年增长率预计50% [2] A股市场表现与结构 - 上证指数上涨1.14%,深证成指上涨2.25%,创业板指数上涨3.82% [3] - 科创50指数大涨7.23%,创三年半新高 [3] - 沪深两市成交额29708亿元,较昨日缩量1948亿元 [3] - 2868只个股上涨,2402只下跌,呈现结构性行情 [3] AI硬件板块行情 - CPO、PCB、液冷、AI芯片等核心板块表现强势 [7][8] - 寒武纪股价涨幅超15%,成为A股"股王" [10] - 工业富联涨幅超7%,市值达9719.22亿元,接近万亿门槛 [10] 科技行业标志性事件 - 电子行业市值超过银行业,位居A股第一 [10] - 寒武纪问鼎"股王",工业富联逼近万亿市值 [10] - 科技投资时代来临,机构资金推动AI产业链行情 [12] 政策与产业动态 - 国家数据局将推出数据产权等十几项产业政策 [15] - 马斯克旗下星链全球用户突破700万,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 - 商业航天产业链提速,卫星通信、制造及地面设备领域存在投资机遇 [15] - 我国自主研发脑机接口完成脑深部肿瘤边界定位临床试验 [16] 投资策略与方向 - 建议关注人工智能超级主线,优先选择核心股及高成交额品种 [17] - 中期可关注智能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创新药、固态电池、证券和金融科技 [17] - 主线板块ETF基金可作为替代选择 [17]
广东政观丨发力商业航天,广东正抢滩万亿蓝海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10:26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广东省发布《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从空间基础设施、创新能力、产业集聚等七大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1] - 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省份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4] - 广东提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并支持卫星星座建设、特色产业园和"首场景"应用 [9] 产业发展规模与增长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2020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达2.3万亿元,复合增长率约22%,预计2025年增至2.8万亿元 [4] - 2024年行业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 [6] - 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完成五批次组网发射,"GW星座"完成六批次低轨卫星发射 [4]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布局 - 朱雀二号、谷神星一号、引力一号等10余款新型商业火箭陆续首飞,力箭一号遥五完成首次外星搭载发射任务 [4] - 产业链涵盖上游卫星/火箭制造(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中游发射服务/地面设备、下游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服务 [8] - 形成长三角(卫星制造)、珠三角(卫星应用)、京津冀("南箭北星")三大产业集群,其中京津冀集聚300余家上下游企业 [5] 区域发展优势与案例 - 广东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力卫星应用服务,广州实现卫星制造、火箭研发、发射服务等全链条布局 [5][11] - 深圳宝安区产业集群规模近30亿元,罗湖落地国内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珠海拥有"珠海一号"等卫星应用实例 [12] - 阳江凭借低纬度、海运便利等优势建设航天发射母港,项目总投资估值92.45亿元,分两期建设发射基础设施 [13][14] 资本市场与商业化进展 - 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未盈利"绿色通道,2024年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企业启动IPO [6] - 盈利模式包括卫星硬件销售、发射服务收费、卫星互联网接入及地球观测等增值服务 [8] - 行业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期,应用场景商业化闭环尚未完全形成,存在投入与收益时间错配特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