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

搜索文档
泰国人正在竞争“星际任务”项目的参赛资格
商务部网站· 2025-09-17 17:31
(原标题:泰国人正在竞争"星际任务"项目的参赛资格) 节目《泰国太空竞赛:星辰使命》为获胜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乘坐 美国蓝源公司(Blue Origin)研发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航天器飞出 地球,从而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泰国人,创造历史。 TrueVisions NOW平台的运营方负责人表示,该节目旨在重新定义娱乐的边 界,同时激励新一代的梦想家和探索者。这个节目是在与全球娱乐制作公司 CreAsia Studio以及太空探索与研究机构(SERA)的合作下开发的。SERA是 众多领先太空飞行项目的发起者。 据曼谷邮报9月17日报道,流媒体平台TrueVisions NOW推出了泰国首个真 人秀竞赛,旨在选拔一名泰国人进入太空。 ...
马斯克最新访谈内容:特斯拉FSD、人形机器人、星链、星舰发射计划和Grok
钛媒体APP· 2025-09-16 08:45
擎天柱机器人进展 - 正在进行第三版设计 核心需解决手部灵巧性 AI大脑理解现实和大规模生产三大难题 [1][4][8] - 手部设计具有27-28个自由度 每条手臂需26个定制执行器 必须从物理第一性原理全新设计 [9][10][11] - 规模化生产后年产量达100万台时 边际生产成本约2万至2.5万美元 [9] 特斯拉AI芯片升级 - 下一代AI5推理芯片相比AI4实现40倍综合性能提升 能高效处理混合精度模型 [2][21][22] - AI4芯片使自动驾驶安全性比人类高2-3倍 可能达10倍 FSD v14软件未来几个月OTA推送 [2][22] - 参数数量增加一个数量级 采用强化学习 年底车辆将具备感知能力 [2][22] 星链通信技术突破 - 利用新频谱实现卫星直连手机高带宽通信 需手机硬件支持新频段 预计2年后上市 [3][23] - 目标成为全球独立运营商 提供家庭天线加手机直连综合解决方案 [3][24] - 考虑收购运营商获取频谱资源 包括美国最大通信运营商Verizon [3][24] 星舰技术发展 - 明年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 第三版搭载猛禽3引擎 运力提升至100吨入轨 比现有最强商用火箭高2.5倍 [4][25][26] - 关键技术阻碍是隔热罩 需解决材料科学和工程问题 确保数十万隔热瓦附着可靠 [5][27] - 计划建立月球研究基地 推动火星自给自足城市建设 乐观情况下30年内可实现目标 [4][34][36] Grok AI与算力发展 - 通过推理计算修正训练数据 删除虚假信息补充背景 考虑推出Grok百科 [6][29][30] - 扩展Colossus 2超级集群 模型算力与智能呈自然对数关系 10倍算力或使智能翻1倍 [6][32] - 预计明年出现单一事情上超越人类的AI 2030年左右AI或将超全人类智能总和 [6][32]
新书架丨重寻地平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6 01:22
现代科学全球起源的重新审视 - 质疑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 将重大科学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 涵盖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科学理论发展 [2] - 科学革命历史包含整个世界 是融合世界各民族知识的过程 18世纪欧洲科学院组织国家赞助的探险之旅推动物理学航海学测量学发展 [2] - 欧洲探险家依赖土著居民已有知识 在秘鲁依靠印加人文传统 在太平洋依靠波利尼西亚航海技术 在北极依靠土著居民穿越冻土 [2] 东方科学著作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 16世纪末《本草纲目》出版 涵盖1892个植物动物和矿物条目 提出自然界分类标准方法 18世纪流传到欧洲出现法文英文译本 [3] -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班克斯购买李时珍著作 用于识别英国商人送往伦敦的中国植物 [3] - 达尔文《物种起源》诞生与环球航行中搜集整理世界各地发现密不可分 引用更早的俄国与中国著作 一战前被译成至少15种语言 [3]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全球化特征 - 20世纪初物理学与国际政治联系紧密 国际合作与冲突持续塑造现代科学发展 各国科学家合作为现代物理学作重要贡献 [4] - 爱因斯坦主张科学家团结 加入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促进各国科学界联系 [4] - 当前人工智能太空探索气候科学等领域呈现新趋势 中国机器学习突破 阿联酋火星航天器发射 阿根廷气候模型绘制 科技革命更需要国际合作开放共享 [4]
日企将全球首次量产球形齿轮
日经中文网· 2025-09-15 02:56
球形齿轮技术特性 - 实现360度无限制多方向旋转 显著扩大可动范围[2][4] - 由球形零部件与两个鞍形齿轮构成三部件传动结构[4] - 金属材质替代树脂使耐用性大幅提升 适用于工业场景[4] 产业化进展 - 综合商社兼松最早2027年实现全球首次量产[2] - 兄弟工业旗下企业NISSEI已确立稳定量产工艺[4] - 兼松2025年3月获山形大学独家生产销售授权 并与NISSEI签订再许可协议[4] 应用场景拓展 - 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位可实现更接近人类的动作[7] - 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板轴部可提升发电效率[2][7] - 相机云台应用可减轻30%重量并简化结构[5] - 无人机相机安装可实现360度拍摄[7] - 化工医药领域可精确控制液体混合实验条件[7] 市场前景 - 全球齿轮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221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2940亿美元 增幅32%[7] - 亚洲企业正就机器人用途进行洽购[4] - 兼松已与约3家企业展开工业设备应用磋商[4] 生产战略 - 动力传动系统大规模生产可能面临产能不足[8] - 公司考虑将部分工序委托给其他厂商[8] 技术优势 - 单齿轮替代多零部件组合 实现轻量化和省力化[2][5] - 减轻驱动源负荷 有助于二氧化碳减排[5]
最新研究:NASA在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研发方面存在关键差距,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观察者网· 2025-09-14 01:55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差距 - 科学家团队发现NASA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 可能阻碍美国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方面与中国竞争[1] -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 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1] - 过去的研究和政策决定如削减经费和项目 造成了NASA当前在空间居住能力上存在关键差距[1]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技术优势 -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利用生物体循环与生成氧气 食物和水等资源 被认为是长期深空人类任务的更优解决方案[2] - 这些系统利用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闭环环境 满足食物和废物管理等基本生存需求[2] - 缺乏可用的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技术 目前限制了载人月球探索计划的目标实现[2] 美国研究预算削减和历史项目终止 - NASA曾把生物再生式方法作为研究重点 包括为太空探索开发可持续农业系统[5] - 生物再生行星生命保障系统测试综合体在2004年停止运行并被拆除 因预算削减和研究重点转变[5] - NASA开发这些生物再生技术的预算被削减后 再也没有恢复 目前剩余的研究正面临进一步削减2026财年预算的威胁[5] 中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领先地位 - 中国国家航天局过去20年间一直积极支持并推进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6] - 中国建立了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用于开展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地基试验研究[6] -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公布的计划显示 中国在这些新兴努力以及技术的规模与领先地位上已超越美国及其盟友[6] 国际空间站合作与中美俄太空竞争 - 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30年退役 美俄之间仅剩的太空合作项目是履行对国际空间站的义务[7] - 美国曾对中国祭出太空封杀令 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 并通过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两国航天合作[7] - 中国自2021年天宫空间站发射以来 即将成为唯一在地球轨道上拥有载人航天设施的国家[7] 中俄月球科研站合作 - 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联合十多个国家的伙伴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8] -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阶段分步实施 计划2030年前后建成基本型 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8] - 中俄在国际月球科研站上的合作结合了俄罗斯数十年的航天经验与中国先进且资金充足的航天计划[9]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与当前挑战 - NASA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旨在再次将美国人送上月球表面 并在月球轨道建立月球门户前哨站[11] - 美国科研团体面临向国会解释为何不应削减经费的挑战 因许多议员认为与太空中的生物系统和载人航天相关的问题已完全解决[11] - 月球与火星项目之间的分歧也是一大问题 因一些人在推动执行火星着陆任务[11] 生物再生技术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研究可以帮助推进人造环境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技术进步[12] - 太空探索所剩的技术缺口实际上是生物学上的缺口 而这些技术正是地球实现可持续未来所需的[12] - 开发这些技术不仅能让人类在地球外生存 也能在地球上生存[12] 中国月球探索计划的进展 - 中国的月球探索计划进展踏实而顺利 载人登月发展稳步推进[13] - 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绕月探测和取样任务 为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奠定基础[13]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 和平利用 合作共赢的原则 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13]
BofA Raises BWX Technologies (BWXT)’s Price Target
Yahoo Finance· 2025-09-12 07:42
BWX Technologies, Inc. (NYSE:BWXT) is among the 10 Best Space Exploration Stocks to Buy Now. BofA maintained its Buy rating on BWX Technologies, Inc. (NYSE:BWXT) shares and lifted the firm’s price objective from $155 to $220 on August 13. According to the analyst, BWX Technologies, Inc. (NYSE:BWXT) is “uniquely positioned to support deployment of military and space nuclear power,” and its naval nuclear power units are still in high demand. BofA Raises BWX Technologies, Inc. (BWXT)'s Price Target. BWX Tec ...
追觅天文正式官宣,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央广网· 2025-09-10 11:34
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成立天文BU 完成"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关键闭环 将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延伸至宇宙尺度 [1] - 生态战略遵循从近场到远场、从地面到太空的内在逻辑 实现从场景智能到宇宙智能的转型 [3] - 通过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 使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 [3] 技术能力 - 智能工厂经柔性改造 可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 实现消费制造赋能航天 [3] - 技术能力覆盖从毫米级电机精度到数万公里级星间通信 [5] - 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7] 产品体系 - 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内置AI算法 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 [7] - 与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推进光学技术太空应用 [7] - 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图谱及深空数据库服务 [7] 社会价值 -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公益直播课 作为长期CSR项目 [8] - 通过系统化天文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 [8] - 采用技术+公益模式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相互促进 [8] 行业意义 - 标志中国科技企业从应用创新转向基础创新 从商业模式驱动转向技术使命驱动 [9] - 在太空经济爆发前夜 证明中国科技企业具备攻克硬核技术能力 [10] - 重新定义中国科技边界 参与人类最前沿探索事业 [9][10]
亿万富豪争论:未来好工作在外太空?盖茨:还是先解决地球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9-03 03:26
AI技术对年轻劳动力的影响 -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22至25岁年轻劳动力群体正面临AI技术的最大冲击 [1] - AI技术推动劳动力市场深刻转型并催生新兴职业 [1] 科技领袖对太空经济的展望 - 埃隆·马斯克预测SpaceX载人火星任务可能在2028年实现 [3] - 山姆·奥尔特曼预测到2035年毕业生将直接进入星际旅行领域探索太阳系行星 [3] - 杰夫·贝索斯认为蓝色起源公司专注的太空经济规模将远超亚马逊现有电商和云计算业务 [3] 太空探索发展现状 - SpaceX"星际飞船"发射计划虽遭遇挫折但持续推进火星探索 [3] - 蓝色起源公司致力于星际旅行研究并预测数百万人口将在外太空生活 [3] - 太空旅行被认为将成为主流生活方式并帮助重建地球生态系统 [3] 对太空探索的不同立场 - 比尔·盖茨认为地球疾病防控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比太空探索更具优先性 [4] - 与太空探索相比 投资地球问题被认为能拯救更多生命 [4] - 星际旅行成本对部分人士虽微不足道但更倾向投入慈善事业 [4]
飞一次1亿美元,40分钟全球达,马斯克豪赌人类生存B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8-29 04:30
公司业务与产品 - SpaceX是私人航天公司 主要产品包括星舰火箭和星链卫星网络 [3] - 星舰为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大火箭 全高123米 直径9米 重5000吨 搭载39台猛禽引擎 [3] - 星链是卫星互联网系统 旨在提供高速网络服务 [3] - 星舰第十次试飞实现33台发动机正常点火 一级助推器与二级舰体成功分离并落入预定海域 [8] - 星舰具备发射星链卫星能力 单次可部署数十至上百颗卫星 [8] 技术进展与试飞 - 星舰项目累计投入近50亿美元 单次发射成本约1亿美元 [1] - 2024年经历四次失败试飞:1月17日S33未达二级关机 3月7日S34发射后失联 5月28日S35再入时信号丢失 6月18日S36地面测试爆炸 [11][12] - 第十次试飞完成太空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 载荷释放成功 但落海时发生爆炸 [8][9] - 发射曾因地面系统故障(燃料管道/传感器/液压问题)临时中止 [11] 商业合作与营收 - 公司2024年预计营收155亿美元 较2023年110-130亿美元显著增长 [1][14] - 商业航天收入预计首次超越美国NASA全年预算 [14] - 与意大利航天局达成火星任务合作 将搭载气象设备/辐射探测器/植物实验模块 [14] - 获美国太空军59亿美元(429.79亿元人民币)发射合同 承担28个任务至2029年 [17] 战略目标与应用前景 - 星舰年产量目标为数千艘 以支持火星移民城市建设 [6] - 火箭可复用设计旨在实现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 最高速达民航飞机30倍 [6] - 洛杉矶至悉尼航程缩短至30分钟内 横跨大西洋仅需10分钟 [6] - 火星任务规划为期6个月航程 持续采集太空环境数据 [14]
马斯克星舰试验再创历史!3次爆炸3次推迟终成功,顺利完成太空载荷部署
量子位· 2025-08-27 02:24
发射试验概况 - 星舰第十次发射试验于美国中部时间26日19时36分取得圆满成功 S37飞船成功落入印度洋目标海域[1][2][44] - 本次发射采用B16发动机搭配S37飞船的组合体 目标包括扩大助推器运行范围 进行有效载荷部署和多次再入实验[10][12] - 发射过程中虽有一台发动机损失 但未影响整体飞行和着陆过程[17] 发射过程细节 - 点火后1分钟通过最大气动压力点 2分半左右助推器引擎熄火 16秒后完成船箭分离[14][18] - 助推器于6分42秒成功落入墨西哥湾预定海域 高度达2400米时展示喷火画面[20][25] - S37飞船在发射后第9分钟进行熄火准备 19分13秒成功释放首个模拟卫星载荷[24][27] 技术突破与改进 - 本次试验完成首次有效载荷部署 共释放8个载荷 并成功实现太空二次点火[30][34][35] - 第二代星舰采用电力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取代液压控制 并测试新一代防热瓦包括主动冷却金属瓦[51][52] - 针对此前燃料扩散器问题 公司重新设计结构并完成严格认证 承受超过预期使用寿命十倍的时长[55][56] 历史试验背景 - 此前三次试飞均未成功 分别因推进剂泄漏 发动机硬件故障及姿控失效等问题导致失败[53][54] - 本次发射原计划6月下旬进行 但因S36飞船静态点火测试爆炸而改用S37飞船 并经历多次天气和技术延误[4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