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2025服贸会|AI激发养老金融潜能 业内共探数据安全与算力破局路
北京商报· 2025-09-14 04:21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融需求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15.6% [2] -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 养老金融作为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关键领域 其普惠化智能化发展成为行业焦点 [1] - 人口老龄化成为长期基本国情 老年群体对专业化精准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迫切 [2]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金融 - AI技术通过智能销售、投资、风控、运营、客服等应用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使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 [2] - 依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 AI提升产品透明度与适配性 根据风险偏好收入年龄等要素提供"一人一策"养老规划建议 [3] - AI整合多源数据如健康记录消费行为金融历史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需求预测 为产品设计定价及服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 - 通过康养云平台整合健康档案护理记录消费偏好金融资产等数据 构建长者全景画像支撑精准服务 [8] 智能化应用场景 - 围绕安全防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场景 应用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摄像头打造智慧病房智慧餐厅无感跌倒监测等数字化场景 [8] - 引入康复机器人智能护理床认知症筛查与干预系统等智能设备技术 辅助提升服务效率延缓长者机能衰退 [8] - 构建开放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通过输出标准系统管理培训连接社会服务商 为居家长者提供一键下单上门服务 [8] 行业发展挑战 - AI在风控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渗透率低 当前多数机构仅将AI用于智能客服 [4] - 数据隐私保护边界不清合规风险高 高质量金融数据稀缺整合难度大 [4][5] - 公共数据存在局部行政分割 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 数据大户与金融机构间未形成成熟共享模式 [5] - 数据泄露滥用风险较高 老年人数字安全意识较弱 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导致推荐不公加剧资源分配不均 [5] 协同发展路径 - 需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 推动年金个人养老金等制度惠及更多人群 [7] - 各方需加强协同鼓励科技运用与风险可控下产品创新 明晰发展框架和行为边界 [7] - 应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国家级公共数据库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推动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 [7] - 需打破业态壁垒发挥各自优势 以便捷灵活透明为导向夯实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7]
AI激发养老金融潜能,业内共探数据安全与算力破局路
北京商报· 2025-09-14 04:13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金融重要性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0% 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比15.6% [2] - 人口老龄化成为长期基本国情 养老金融被纳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 承担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使命 [2]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金融的核心价值 - AI技术通过智能销售、投资、风控、运营、客服等应用降低服务门槛与成本 使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 [2] - 依托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规划 提升产品透明度与适配性 覆盖旅居、长住等多元养老场景 [3] - 整合健康记录、消费行为、金融历史等多源数据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产品设计、定价及服务资源配置 [3] 当前AI应用面临的核心挑战 - 应用深度不足 多数机构仅将AI用于智能客服 风控、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渗透率低 [4] - 高质量金融数据稀缺且整合难度大 公共数据存在行政分割 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 [4] - 数据隐私保护边界不清 敏感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高 老年人数字安全意识较弱 [5] - 算力支撑不足导致私有化部署成本高昂 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加剧养老资源分配不公 [4][5] 多方协同发展路径与解决方案 - 需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 推动年金及个人养老金制度惠及更广泛人群 [7] - 建立国家级公共数据库 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提供数据服务 [7] - 构建康养云平台整合健康档案、护理记录、金融资产等数据 形成长者全景画像 [8] - 通过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打造智慧病房、无感跌倒监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8] - 搭建开放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连接社会服务商实现"一键下单"便捷体验 [8]
2025服贸会|AI激发养老金融潜能,业内共探数据安全与算力破局路
北京商报· 2025-09-14 04:01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金融需求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0%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15.6% [3] -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 养老金融成为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支撑养老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 [1] - 老年群体对专业化精准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愈发迫切 [3] 人工智能在养老金融中的应用价值 - AI技术通过智能销售、智能投资、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客服等应用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使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 [3] - 依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升产品透明度与适配性 根据风险偏好、收入、年龄等要素为客户提供"一人一策"的养老规划或资产配置建议 [4] - 整合多源数据(如健康记录、消费行为、金融历史)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需求预测 为产品设计、定价及服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 构建康养云平台整合长者健康档案、护理记录、消费偏好、金融资产等数据 形成全景画像支撑精准服务与个性化产品定制 [8]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挑战 - 当前AI应用深度不足 多数机构仅用于智能客服 在风控、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渗透率低 [5] - 数据隐私保护边界不清且合规风险高 高质量金融数据稀缺且整合难度大 [5] - 公共数据存在局部行政分割 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 数据大户与金融机构间未形成成熟共享模式 [5] - 养老金融涉及敏感个人信息 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较高 老年人数字安全意识较弱 [6] - 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导致推荐不公 加剧养老资源分配不均 [6] - 算力支撑不足 私有化部署成本高昂 [5] 行业发展与协同需求 - 需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 推动年金、个人养老金等制度惠及更广人群 [7] - 各方需加强协同 鼓励科技运用与风险可控下的产品服务创新 明晰发展框架和行为边界 [7] - 需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国家级公共数据库 公共数据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提供服务 [7] - 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行为 推动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 [7] - 通过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摄像头等技术打造智慧病房、智慧餐厅、无感跌倒监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8] - 引入康复机器人、智能护理床、认知症筛查与干预系统等先进设备提升服务效率与生活质量 [8] - 构建开放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连接整合社会服务商为居家长者提供便捷服务 [8]
长江养老:规模和业绩双跃升 跑出养老金融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4:41
核心观点 - 长江养老2025年上半年通过投研提升、服务优化和产品创新实现管理规模与投资业绩双跃升 资产管理规模达1.41万亿元 近三年养老金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近16% [2][3][5] 服务优化 - 建立规范化、体系化、品牌化客户服务体系 强化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化管理 [3] - 优化省级年金中心布局 完善属地化服务网络 加强一线人才引进与培训 [3] - 深度融合中国太保"保险保障+财富管理+健养服务"资源 接入养老金融产品、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增值服务 [3] 投研能力 - 完成养老金特色投资决策系统自主研发 实现研究-配置-策略-组合-绩效全链条管理 [5] - 构建股票、基金、短债等资产的标准化策略标签体系 推动投资管理向精细化方法论升级 [5] - 建立长周期考核与差异化激励机制 形成四类人才标准 培养专业投研梯队 [5] - 企业年金投资业绩表现突出:集合固收和单一固收累计收益率分列行业第1位和第2位 单一含权和集合含权业绩位居行业前1/3和前1/2 [5] 业务创新 - 中选临港新片区人才年金计划受托人 成为雄安新区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首批服务机构 [6] - 提供覆盖方案设计、实施落地到长期运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打造可复制服务模式 [6] - 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养老金融课题合作 搭建产学研融合生态 [6] 战略方向 - 在中国太保"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战略引领下 持续提升养老金资产管理能力 [6] - 构建"保险+投资+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助力养老金融新时代发展 [6]
长江养老:规模和业绩双跃升,跑出养老金融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2:3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41万亿元[2] - 近三年养老金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近16%[2] - 企业年金集合固收和单一固收累计收益率分别位居行业第1位和第2位[3] - 单一含权和集合含权累计业绩分别位居行业前1/3和前1/2[3] 业务战略与服务体系 - 构建规范化、体系化、品牌化的客户服务体系[2] - 优化省级年金中心布局并完善属地化服务网络[2] - 深度融合保险保障、财富管理及健养服务资源[2] - 自主研发养老金特色投资决策系统实现全链条管理[3] - 建立股票、基金、短债等资产的标准化策略标签体系[3] - 推行长周期考核与差异化激励机制培养四类人才[3] 产品创新与试点突破 - 中选临港新片区人才年金计划受托人[4] - 成为雄安新区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首批服务机构[4] - 提供覆盖方案设计、实施落地到长期运营的解决方案[4] - 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养老金融课题合作[4]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口结构变化与居民养老需求持续升级[1] - 养老金融改革步入快车道[4] - 区域试点与政策创新拓宽年金覆盖率[4]
每年2000万“新老人”入场,银发经济风口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8-29 09:07
人口基数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2% [1][5] - 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占比21.1%标志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5] - 预计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4.4亿占比32.1%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7] 需求升级特征 - 老年消费需求从基础生存型转向品质生活型数字化健康化社交化价值实现成为核心特征 [1] - 60岁以上网民规模达1.71亿人占网民整体15.6%互联网普及率57.5% [18] - 60.7%银发族日均手机上网超3小时网上购物看新闻支付刷视频为主要内容 [18] - 37.5%银发族年安排1-2次旅游31.8%年旅游3次及以上 [22] - 2024年1-9月银发族线上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成交金额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38%187%105% [28] 市场规模 - 2019-2023年银发经济规模以13.2%复合年增长率达7万亿元约占GDP6% [28] - 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达19.1万亿元占GDP9.6%2050年达49.9万亿元占GDP12.5% [28] - 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万亿元55岁以上人群出游数量增长近2倍 [50] 供给瓶颈领域 - 养老设施存在100万张床位缺口适老化改造直接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 [39][41] - 养老照护服务存在巨大人员缺口2025年需2000万护理员现仅有50万 [45] - 老年食品品类匮乏主要集中于冲调类和无糖糕点 [53] - 成人失禁用品渗透率仅5% [55] - 老年鞋服市场2028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但产品风格单一供给半空白 [57] 支付能力支撑 - 46-64岁年龄段家庭总资产达350-355万元负债参与率最低 [64][66] - 三线城市离退休人员退休金3000-5000元一二线城市达5000-8000元 [68] - 2023年中高收入老年群体(4000-10000元/月)占比68.5% [68] 政策驱动 - 2024年"银发经济1号文"出台系统性推进顶层设计 [3][78] -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覆盖10.3亿人结余6.4万亿元第二支柱覆盖2875万人规模4.4万亿元 [59] - 智慧养老产值从2014年0.17万亿元升至2019年3.2万亿元预计2050年达22万亿元 [61]
青春赋能养老金融实践——“普惠养老金融”团队探索银发经济新路径
江南时报· 2025-08-27 10:18
核心观点 - 南京审计大学团队在江苏省五地十家养老机构开展普惠养老金融专项实践 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管理层访谈收集老年群体金融需求数据 为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提供基础 [1][4] 老年群体金融行为特征 - 多数老人金融知识匮乏 金融行为主要限于银行储蓄 对理财产品存在认知模糊或本能排斥心理 [2] - 老年群体普遍持有"把钱握在手里最踏实"的传统观念 对资金安全保持高度警惕 [2] - 南京常州等地老人因风险担忧明确拒绝接触复杂金融产品 [2] 养老机构服务现状 - 政府医保政策完善使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 显著缓解养老后顾之忧 [3] - 政府每月发放补贴为老人提供零花钱 增强生活保障 [3] - 养老机构通过反诈纪录片 知识讲座 宣传海报和一对一讲解等方式有效提升老人防骗意识 [3] 老年群体核心需求 - 老人强烈期盼灵活用钱方式 要求条款易懂的金融产品 [4] - 对防骗安心的诉求成为老年群体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 [4] - 普惠养老金融需要重点关注服务可得性 产品适配度和风险防控力 [4] 实践成果与后续计划 - 团队收集近50位老人访谈的一手资料 为养老金融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1] - 将基于调研设计兼具灵活性与安全性的适老化金融产品 [4] - 计划构建普惠养老金融指数体系 使数据更精准服务老年群体 [4]
央行将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鲍威尔暗示美联储可能降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23:34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管理 -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1] - 操作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及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引导市场利率平稳 [1] 区域金融政策创新 - 广东省将加快出台省级养老金融指导性文件并建立养老领域白名单融资机制 [2] - 浙江省支持跨境支付机构申请全球支付牌照并强化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应用 [3] - 浙江省鼓励传统服务外包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3] 行业市值动态 - 电子行业A股市值达11.5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并超越银行业成为第一 [4] - 工业富联以9101.59亿元市值位居电子行业首位 寒武纪以5200.93亿元居次 [4] 国际货币政策动向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对降息持开放态度并暗示9月可能调整政策 [5] - 美国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但经济仍展现韧性 [5]
马琳琳:老龄化催生金融体系“期限重构” 机构需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新浪财经· 2025-08-20 05:36
文章核心观点 - 养老金融被赋予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使命 承载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责 金融机构需抓住制度改革红利与科技融合趋势 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并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1][2][11] 老龄化对金融业的新要求 -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体系提出期限重构的系统挑战与结构性机遇 要求金融业实现三大核心转变 [3] - 金融机构需淡化短期业绩压力 构建绝对收益加长期配置能力 提升权益和另类资产配置比例 目前中国养老金另类资产配置比例低于10% 显著低于OECD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 [3] - 金融业应打造跨场景融合的综合性养老金融方案 将金融与健康管理 家庭理财 长期护理等场景融合 并强化公众教育与陪伴机制 [4] - 金融体系需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支持养老相关产业发展 加大对智慧养老 护理机器人 长期照护平台等关键领域的金融供给 并通过产业基金 专项债 REITs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4] 国外养老模式借鉴 - 日本医养结合社区模式以资源集约与分级照护为特征 适合嵌入中国社区卫生中心体系并结合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广 [5] - 美国市场化模式依托财税激励机制 能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 可通过试点土地税减免和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投向 [5] - 英国养老金自动加入制度有助于扩大个人养老金覆盖率 可借鉴优化第三支柱的默认参保机制设计 [5] - 新加坡公建民营模式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普惠性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可推广至三四线城市并强化质量监管 [5] - 中国养老体系建设应尊重居家养老国情现实 推动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并以政府主导 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6] - 中国需建立政府兜底 企业分担 个人参与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学习美国和加拿大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激励和政策扶持 效仿澳大利亚推广税优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发展生命周期投资产品 引入类似加拿大CPPIB的专业投资机制提升长期回报水平 [6] 未来政策发力方向 - 政策将围绕体系建设 制度配套与市场激励三个核心展开 着力打造多层次可持续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7] - 体系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体系 通过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和更明确的监管引导加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7] - 制度配套与资金运用层面将注重投资端改革 鼓励养老金资金进行长期多元化配置 提高权益类与另类资产占比 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和养老相关产业发展 [7] - 推动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 如针对长寿风险的新型保险产品 在完善不动产登记与居住权制度的区域审慎试点反向抵押贷款 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养老目标基金等 [7] 家庭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 - 需求集中在三个维度 一是稳健的长期收益以抵御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灵活的流动性安排可随需支取 三是风险保障功能特别是失能重大疾病等长期护理风险 [8] - 年轻家庭关注产品的税优效应与账户可继承性 更愿意参与可视化可规划的长期积累机制 [8] 养老产品吸引力提升策略 - 应从产品设计 运作机制与用户沟通三方面同时发力 [9] - 设计层面发展生命周期型与目标日期型产品 辅以人工干预的动态调整机制降低参与门槛 探索保障加投资一体化产品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9] - 运作机制上提升专业投资能力 适度增加权益资产和另类资产配置提高长期收益稳定性 [9] - 用户沟通方面加强金融素养教育 推动养老目标从概念到行动的转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账户可视化程度增强参与感 [9] 金融机构的优势与新机遇把握 - 金融机构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 能通过生命周期策略 多资产配置 资产负债匹配等专业手段提高养老资产的长期回报与稳健性 [10] - 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完善的产品体系以及强大的科技能力 能有效整合财富管理 保险保障与养老服务资源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 [10] - 必须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一是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 围绕账户运营 产品开发与投顾服务进行深度布局 二是科技融合带来的趋势 利用数字化账户管理 AI投顾 智能风控等前沿科技手段提升产品的可获得性与可理解性 [11] - 个人养老金制度为金融市场注入长期稳定低波动的增量资金 改善金融体系偏短期快流动的结构性失衡 推动以账户为核心的资产配置理念 提升金融产品服务于长期生活目标的设计意识 [12] 金融机构应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策略 - 深耕账户运营能力 建立具有统一身份识别 生命周期管理和可视化积累路径的账户平台 提升用户黏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13] - 持续创新长期养老金融产品 开发更具科学性的目标日期基金 生命周期组合以及稳健型年金保险等 满足不同年龄段和风险偏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 - 加强金融教育与长期引导 通过数字投顾 养老沙盘演练 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等方式帮助居民建立长期储蓄合理投资稳健退出的科学养老规划意识 [13]
深度丨中国台湾养老金都投些什么?——养老金融系列之八【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8-17 16:04
养老金体系构成 - 中国台湾采用四支柱养老金体系 以一二支柱为主 辅以第零支柱和商业保险第三支柱 [5][6] - 第一支柱包含军人保险 公教人员保险 农民健康保险 劳工保险和国民年金保险 覆盖所有适龄人群 [5][6][8] - 第二支柱包含军公教退抚制度 劳工退休金 私校教职工退抚制度和农民退休储金 不覆盖未就业人员 [5][6][12] - 第零支柱包含荣民给付 中低收入老年人生活津贴 老年基本保障年金等多项福利津贴 [6][22] 各支柱规模及覆盖情况 - 第一支柱中劳工保险规模占比最高达46% 国民年金保险和公教人员保险分别占27%和25% 军人保险仅占2% [11] - 2023年第一支柱养老金收入5670亿新台币 给付6649亿新台币 大部分由劳工保险贡献 [11] - 第二支柱中2023年军公教退抚制度覆盖2.8万人 教育系统人员月领养老金最高达46836新台币 [12] - 劳工退休金2023年底规模达3.95万亿新台币 当年向1.85万人发放501亿新台币 人均27万新台币 [16] - 农民退休储金自2021年开办后持续增长 2023年提缴55亿新台币 积存金额达157亿新台币 [16] - 第三支柱年金保险2022年契约件数达210万 约占中国台湾总人口十分之一 [17][20] 养老金资产配置 - 第一支柱军人保险主投中国台湾资产 股票及ETF占39% 债券占16% 非中国台湾债券占24% [25] - 国民年金和劳工保险采用自营与委托结合方式 自营比例分别为65%和62% [28] - 国民年金自营资金61%投中国台湾资产 偏好股票及受益凭证 劳工保险51%投中国台湾资产 主投债券及转存金融机构 [30] - 委托经营资金主要投向中国台湾外市场 国民年金和劳工保险分别占82%和91% [32] - 公教人员保险资金投资多元化 25%投中国台湾外受益凭证 22%投中国台湾股票及ETF 其中半数资金投向半导体行业 [34][35] - 第二支柱军公教退抚制度近半资金委托经营 自营部分21%投债券 15%投股票 [38] - 私立学校教职员退抚制度提供保守型 稳健型和积极型投资计划 保守型年化收益约1.83% 积极型约6.19% [40][42] - 劳工退休金委托资金78%投境外资产 39%投权益证券 自营资金主投固定收益资产 [44][47] 养老金融产品特色 - 长期照护体系采用分层次ABC社区整体照顾模式 A级为整合型服务中心 B级为复合型服务中心 C级为长照站 [51] - 2024年长照服务覆盖超39万人 其中89%选择居家服务 日间照顾服务4.3万人 家庭托顾仅1574人 [53] - 长照计划提供专业服务9.1万人次 喘息服务17.6万人次 交通接送服务24.5万人次 [55] - 机构照顾以养护型为主 2024年底覆盖5万人 床位利用率约85% [56] - 小额终老保险具有低保额 低保费 免体检特点 2022年投保89万人 保费收入167亿新台币 60-69岁人群投保率最高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