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AI激发养老金融潜能,业内共探数据安全与算力破局路
北京商报· 2025-09-14 04:13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金融重要性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0% 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比15.6% [2] - 人口老龄化成为长期基本国情 养老金融被纳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 承担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使命 [2]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金融的核心价值 - AI技术通过智能销售、投资、风控、运营、客服等应用降低服务门槛与成本 使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 [2] - 依托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规划 提升产品透明度与适配性 覆盖旅居、长住等多元养老场景 [3] - 整合健康记录、消费行为、金融历史等多源数据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产品设计、定价及服务资源配置 [3] 当前AI应用面临的核心挑战 - 应用深度不足 多数机构仅将AI用于智能客服 风控、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渗透率低 [4] - 高质量金融数据稀缺且整合难度大 公共数据存在行政分割 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 [4] - 数据隐私保护边界不清 敏感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高 老年人数字安全意识较弱 [5] - 算力支撑不足导致私有化部署成本高昂 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加剧养老资源分配不公 [4][5] 多方协同发展路径与解决方案 - 需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 推动年金及个人养老金制度惠及更广泛人群 [7] - 建立国家级公共数据库 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提供数据服务 [7] - 构建康养云平台整合健康档案、护理记录、金融资产等数据 形成长者全景画像 [8] - 通过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打造智慧病房、无感跌倒监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8] - 搭建开放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连接社会服务商实现"一键下单"便捷体验 [8]
2025服贸会|AI激发养老金融潜能,业内共探数据安全与算力破局路
北京商报· 2025-09-14 04:01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金融需求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0%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15.6% [3] -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 养老金融成为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支撑养老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 [1] - 老年群体对专业化精准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愈发迫切 [3] 人工智能在养老金融中的应用价值 - AI技术通过智能销售、智能投资、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客服等应用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使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 [3] - 依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升产品透明度与适配性 根据风险偏好、收入、年龄等要素为客户提供"一人一策"的养老规划或资产配置建议 [4] - 整合多源数据(如健康记录、消费行为、金融历史)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需求预测 为产品设计、定价及服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 构建康养云平台整合长者健康档案、护理记录、消费偏好、金融资产等数据 形成全景画像支撑精准服务与个性化产品定制 [8]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挑战 - 当前AI应用深度不足 多数机构仅用于智能客服 在风控、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渗透率低 [5] - 数据隐私保护边界不清且合规风险高 高质量金融数据稀缺且整合难度大 [5] - 公共数据存在局部行政分割 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 数据大户与金融机构间未形成成熟共享模式 [5] - 养老金融涉及敏感个人信息 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较高 老年人数字安全意识较弱 [6] - 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导致推荐不公 加剧养老资源分配不均 [6] - 算力支撑不足 私有化部署成本高昂 [5] 行业发展与协同需求 - 需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 推动年金、个人养老金等制度惠及更广人群 [7] - 各方需加强协同 鼓励科技运用与风险可控下的产品服务创新 明晰发展框架和行为边界 [7] - 需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国家级公共数据库 公共数据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提供服务 [7] - 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行为 推动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 [7] - 通过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摄像头等技术打造智慧病房、智慧餐厅、无感跌倒监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8] - 引入康复机器人、智能护理床、认知症筛查与干预系统等先进设备提升服务效率与生活质量 [8] - 构建开放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连接整合社会服务商为居家长者提供便捷服务 [8]
央行等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 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加快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
证券日报· 2025-05-12 17:26
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意见 核心观点 - 五部门联合印发30条金融支持举措,推动广州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涵盖创新创业、民生服务、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领域 [1][2][3] 创新创业金融服务 -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票据贴现产品,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重点服务符合南沙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 [1] - 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金融场景融合,建设数据算力中心、研发认证中心及监管平台 [1] 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 - 扩大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试点银行范围,探索信用卡视频面签 [2] - 支持粤港澳三地征信机构跨境合作,推进征信产品互认 [2] 特色金融与产业健全 - 鼓励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电力期货,深化新能源期货品种体系 [2] - 支持生成式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开发智能信贷、投资研发及风控服务 [2] 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 金融机构可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为境外机构提供国际结算、跨境资金管理等综合服务 [2] - 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出跨境期货品种,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 [2] 跨境金融创新与开放 - 引入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风投创投等多元化投资机构 [2] - 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投资者设立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参控股境内期货公司 [2] 金融监管与保障措施 - 构建适应南沙建设的监管创新机制,强化中央与地方协同,确保风险防控与改革匹配 [3] - 配套住房、人才、教育等政策,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吸引境内外金融专业人士 [3] 政策落地计划 - 中国人民银行与广东省政府将协同落实举措,强化金融对南沙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