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

搜索文档
两个月市值上涨1800亿,阳光电源高管提前终止减持
新浪财经· 2025-09-28 01:37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终止 - 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 董事吴家貌 副总裁邓德军和汪雷原计划于8月4日至11月3日期间减持合计42.49万股(占总股本0.0207%)[1] - 截至9月26日公告披露日相关人员未实施减持并决定提前终止计划 终止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2] - 根据证券法第四十四条 上市公司高管及大股东在六个月内进行反向交易所得收益需归还公司[3] 股价与市值表现 - 公司股价从8月1日72元持续上涨至9月26日157.5元 累计涨幅达118.75%[6] - 市值由8月初约1500亿元增至近期约3300亿元 增长约1800亿元[6] - 四位高管合计持有190.99万股(占总股本0.093%)其中顾亦磊持70万股(0.0341%)吴家貌持57.75万股(0.0281%)[6] 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7] - 储能业务营收首次超越逆变器业务 海外营收首次超过中国大陆营收[7] - 公司为全球第二大储能集成企业 成立AIDC事业部瞄准海外智算中心市场[7] 战略规划与市场展望 - 预计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30%[8] - 上半年储能发货量接近去年全年 全年预计维持40-50GWh目标[8] - 公司拟发行H股推进港股上市 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和拓展融资渠道[8]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掀基建狂潮,储能设备商抢滩千亿新蓝海
第一财经· 2025-09-28 00:53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成为科技巨头重点投资方向,电力保障是影响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模式正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6][9] 行业投资规模 - 中国AIDC整体投资规模将从2024年1875亿元提升至2027年4826亿元 [3] - 阿里巴巴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较2022年提升10倍 [3] 电力供应挑战 - 电力问题占数据中心宕机事故的54%,供电中断会导致模型训练中止、硬件损坏及高额维修成本 [6] - AI训练用电负荷呈现高频次、短时突变特征,例如北美某数据中心负荷在40秒内从450兆瓦骤降至40兆瓦 [6] - 数据中心需采用专用变电站或线路供电以避免外部干扰 [6] 企业战略布局 - 字节跳动招标200MWh以上锂电储能装置,配套风光设备及微网控制系统,要求合作伙伴注册资本不低于4000万元且具地区项目经验 [7] - 阳光电源成立AIDC事业部,计划推出直流微电网、高压侧等创新方案,重点瞄准海外市场 [10] - 双登股份AIDC储能业务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3%,首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10] - 南都电源通信与数据中心储能营收同比增长超34% [10] 政策与标准 - 政策要求2025年底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80% [9] - 2025年通知要求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省级消纳责任权重,并明确鼓励利用储能、氢能技术 [9] 储能市场前景 - 全球AIDC配套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28年达数十GWh级别,年复合增长率超传统市场50%以上 [11] - 储能可为AIDC带来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绿电交易收益及政策优惠 [9] - "新能源发电+储能+智能调度"一体化模式有望成为行业主流 [7] 发展障碍 - 技术层面存在能量转换损耗、25年系统可靠性、多系统协同等问题 [11] - 政策层面需解决电力市场机制、并网标准、补贴力度等不确定性 [11] - 商业模式需优化设备降本、土地资源可得性及收益机制稳定性 [12]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掀基建狂潮,储能设备商抢滩千亿新蓝海
第一财经· 2025-09-27 16:20
"储能+可再生能源"协同模式或成AIDC建设标配。 "阿里巴巴正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会持续追求更大投入。"在 日前召开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CEO吴泳铭表示,为了迎接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到 来,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提升10倍。 数据中心是人工智能(AI)发展的基础设施,随着AI技术加速突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及相 关云业务今年来成为中国科技巨头的重要投资主线,腾讯、字节、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正加速布 局。方正证券研报显示,我国AIDC整体投资规模将从2024年的1875亿元提升至2027年的4826亿元。 不过,随着数据中心从通用计算向智能计算进阶,AIDC对供电安全稳定性的要求显著提升,整体能耗 亦同步攀升,电力保障正成为影响数据中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行业人士表示,电力资源获取能力正成为算力服务商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具备与能源企业合作或电力自 主调度能力的厂商在未来供给侧中将占据高位。 "这是对数据中心业务高速扩张下稳定运行的前瞻性布局。"李晓认为,字节这种"新能源发电+储能+智 能调度"的一体化能源 ...
新型储能市场一芯难求,有储能电芯企业订单排到明年
第一财经· 2025-09-27 15:18
据央视财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这将拉动新增项目投资约2500亿元。9月的资本 市场已经有所显现,多家储能企业的股价创新高。在北京一家储能设备的生产企业,目前整条生产线处 于满产的状态,储能的关键部件电芯供不应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十分强 劲。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 ...
厦门独角兽上市再受阻: 3年4次被“宁王”告上法庭
第一财经· 2025-09-27 13:52
上市进程受阻 - 海辰储能港股招股书于2025年9月25日失效 因未在6个月期限内完成上市聆讯[3] - 招股书失效属于港交所正常程序性规则 但反映公司"尚未准备好"或存在上市进程"关卡"[3] - 上市审批涉及业务模式、法律合规、财务数据等多轮问询 未决专利诉讼可能影响上市进程[4][5] 专利诉讼纠纷 - 宁德时代2023年以来四次"狙击"海辰储能 其中三次为直接专利诉讼[6] - 2025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起诉海辰储能 索赔1.5亿元 焦点为587Ah电芯技术专利重叠[5] - 宁德时代拥有及申请专利达49347件 是海辰储能的12.65倍[6] - 海辰储能创始人及多名高管有宁德时代任职履历 存在技术团队"重叠"[6] 产品与技术竞争 - 海辰储能2025年4月发布587Ah储能电池及系统 并联合定义尺寸标准[5] - 宁德时代2025年6月宣布量产587Ah电芯 缺陷率PPB级 安全等级7.5西格玛 生产节拍提升50% 碳排放减少57%[6] - 587Ah大容量电芯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核心规格 诉讼实质是争夺行业标准定义权[6] - 公司是首批将280Ah电池用于大型储能项目 并量产314Ah电池应用于海外项目的企业[5] 产能与市场地位 - 储能电池产能从2022年5.4GWh增至2024年49.7GWh 2024年末设计产能达62GWh[8] - 2026年总设计年产能预计超100GWh[8] - 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 近三年复合增速167%[9] - 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 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9] - 全球GWh级以上储能电池企业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9] 财务表现与压力 - 营收2022年36.15亿元 2023年102.02亿元 2024年129.17亿元[10] - 2022年亏损17.76亿元 2023年亏损19.75亿元 2024年净利润2.88亿元但扣除政府补贴4.14亿元后实际亏损1.26亿元[10] - 应收款项从2022年2.23亿元增至2024年80.09亿元 占营收比重从6.1%升至64.2%[10]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11.8天大幅增加至2024年185.7天[10] - 财务压力源于"以价换量"策略、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成本及海外渠道铺设[10]
申万宏源策略一周回顾展望(25/09/22-25/09/27):调整后,红十月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27 13:34
核心观点 - A股市场正处于小级别调整波段 调整兑现后"红十月"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主要基于长期政策布局窗口临近 科技产业催化延续 以及短期性价比快速改善等因素[3][5][6] - 中期展望显示2026年春季前科技产业催化将持续多于顺周期催化 科技成长板块可能延续趋势性行情 但需警惕2026年春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高点风险[3][6][7] - 结构配置上科技成长趋势性占优 重点关注有新催化的科技板块及反内卷主题 港股中期受益于"特朗普降息看涨期权"和新经济产业趋势[3][8][9] 市场调整与红十月展望 - 当前A股处于9月初以来小级别调整波段 核心原因是市场对推动指数上行的结构主线尚未形成共识[5] - 中期没有真正下行风险:25H2经济改善和政策发力不影响26年年中供需格局向上拐点预期 美国关税扰动对A股增量影响有限[3][5] - 调整后"红十月"是大概率:10月是关键政策布局窗口 调整后更有利于资本市场预期稳中有升[3][6] - 科技产业催化持续:海外AI产业趋势向上未触及边界 国内AI不断进步 10月产业亮点与政策布局共振可能推动结构热度回升[3][6] - 短期性价比改善加快:周度级别调整可能使总体短期性价比显著改善 为红十月行情创造条件[3][6] 中期市场展望 - 2026年春季前科技产业催化显著多于顺周期催化格局不变[3][6] - 科技成长板块存在中短期性价比问题 但距离长期性价比低位尚有差距 可能延续趋势行情直至长期低性价比区域[3][6] - 2026年春季可能面临三大挑战:需求侧验证期到来可能推迟供需格局拐点 新增结构亮点缺乏 科技产业长期性价比来到低位[3][7] - 2026年春季高点可能是结构性行情阶段性高点 非2026年全年高点 更非本轮全面牛市高点[3][7] 结构配置展望 - 科技成长趋势性占优 科技内部高低切换效果优于成长价值切换[3][8] - 有新催化的新增景气方向具备高弹性 已累积涨幅的科技板块中期仍有空间 包括海外算力 创新药 储能 固态电池 特斯拉机器人 光刻机等[3][8] - 反内卷是结构牛向全面牛转化关键 重点关注全球市占率高的光伏和化工领域[3][8] - 港股中期展望积极 可能继续受益于"特朗普降息看涨期权"强化和新经济产业趋势发酵 港股龙头代表性强[3][9] 量化指标跟踪 - 全部A股强势股占比按个数为43% 较上周下降11个百分点 按流通市值为52%下降12个百分点 按成交额为79%下降5个百分点[13] - 电子 有色金属 电力设备等行业强势股占比全面收缩 电子板块按个数占比76%下降4个百分点 按市值97%基本持平 按成交额94%基本持平[13] - 重点ETF中 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159995 OF)近一周涨幅7.6% 份额150.13亿份增长2.5% 富国中证电池主题ETF(561160 SH)涨幅6.3% 份额24.59亿份增长2.2%[14]
申万宏源策略一周回顾展望:调整后,红十月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27 12:45
核心观点 - A股市场正处于小级别调整波段中 但中期没有真正的下行风险 调整兑现后"红十月"行情是大概率事件[1][2][5] - 2026年春季可能成为阶段性高点 但大概率不是全年高点 更不是本轮全面牛市的高点[2][7] - 科技成长板块趋势性占优 科技内部高低切换效果好于成长价值之间的切换[2][9] 市场走势判断 - 当前处于9月初以来的小级别调整波段 调整核心是市场对推动指数中枢再上台阶的结构主线尚未形成共识[5] - 短期不会出现大级别调整 25H2经济尚待改善+政策尚待进一步发力不会影响26年中有供需格局向上拐点的预期[2][5] - 美国关税扰动对A股的增量影响有限 前提是美国无法将贸易摩擦隔离墙树立在中国和中国经贸伙伴之间[2][5] - 牛市叙事还有纵深 当前处于居民增配权益+周期性基本面改善的底部 后续只有"继续磨底"和"边际改善"两种可能[2][5] 红十月行情展望 - 10月是关键政策布局窗口 调整兑现后更有利于资本市场预期稳中有升[2][6] - 科技产业催化仍在趋势中 海外AI产业趋势向上尚未触及边界 国内AI产业趋势同样在不断进步[2][6] - 10月产业亮点和长期政策布局共振 结构热度可能重新升温[2][6] - 短期调整节奏加快使性价比指标下行加快 周度级别调整可能使总体短期性价比显著改善[2][6] 中期市场展望 - 2026年春季前 科技产业催化显著多于顺周期催化的格局不变[2][6] - 科技成长可能有中短期性价比问题 但距离长期性价比低位还有差距 可能延续趋势行情最终演绎到长期低性价比区域[2][6] - 2026年春季A股市场可能面临三个挑战:需求侧关键验证期到来 新增结构亮点还需等待 科技产业趋势行情长期性价比可能来到低位[2][7] - 2026年春季阶段性高点后行情可能进入中期休整期 但大概率不是2026年全年高点 更不是本轮全面牛市的高点[2][7] 行业结构展望 - 科技成长趋势性占优 科技内部高低切换效果好于成长价值之间的高低切换[2][9] - 已有涨幅的科技板块中期行情还有空间 包括海外算力、创新药、储能、固态电池、特斯拉机器人、光刻机[2][9] - 反内卷是结构牛向全面牛转化的关键结构 重点关注全球市占率高的光伏和化工[2][9] - 中期继续看好港股 受益于"特朗普降息看涨期权"不断强化+新经济产业趋势发酵+港股龙头代表性强[2][10] ETF资金流向 - 半导体芯片ETF(159995 OF)最新份额150 13亿份 近一周份额变化+2 5% 今年以来涨幅49 6%[18] - 电池主题ETF(561160 SH)最新份额24 59亿份 近一周份额变化+2 2% 今年以来涨幅64 2%[18] - 光伏产业ETF(515790 OF)最新份额146 23亿份 近一周份额变化-5 7% 今年以来涨幅21 9%[18] - 人工智能ETF(159819 OF)最新份额155 29亿份 近一周份额变化+0 6% 今年以来涨幅66 8%[18] - 煤炭ETF(515220 OF)最新份额107 23亿份 近一周份额变化+10 7% 今年以来跌幅-4 2%[18]
3年4次被“宁王”告上法庭!海辰储能上市前还有这些关卡要闯
第一财经· 2025-09-27 11:56
上市进程受阻 - 海辰储能港股招股书于2025年9月25日失效 因未在6个月期限内完成上市聆讯[1] - 招股书失效属港交所正常程序 但反映公司尚未准备好或存在上市关卡[1] - 公司曾于2023年借壳上市失败 本次为第二次资本化尝试受阻[1] 专利诉讼纠纷 - 宁德时代2025年6月以不正当竞争纠纷起诉海辰储能及创始人 索赔1.5亿元[2] - 诉讼焦点为双方争夺市场的587Ah电芯技术专利高度重叠[2][3] - 2023年以来宁德时代四次狙击海辰储能 其中三次为直接专利诉讼[3] - 宁德时代拥有及申请专利达49347件 是海辰储能的12.65倍[3] - 海辰储能多名高管曾有宁德时代任职履历[3] 产品与技术竞争 - 海辰储能2025年4月发布587Ah储能电池及系统 并联合定义尺寸标准[2] - 宁德时代2025年6月宣布量产交付587Ah电芯 缺陷率PPB级 安全等级7.5西格玛[3] - 587Ah电芯被视为下一代储能电池核心规格 双方争夺行业标准定义权[3] - 公司为行业内首批应用280Ah电池于大型储能项目的企业[2] 产能与市场地位 - 储能电池总产能从2022年5.4GWh增至2024年49.7GWh 设计产能达62GWh[5] - 2026年总设计年产能预计超100GWh[5] - 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 近三年复合增速167%[5] - 2024年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 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5] - 全球GWh级以上储能电池企业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5]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36.15亿元增长至2024年129.17亿元[6] - 2022年亏损17.76亿元 2023年亏损19.75亿元 2024年净利润2.88亿元[6] - 2024年扣除政府补贴4.14亿元后实际亏损约1.26亿元[6] - 应收款项从2022年2.23亿元增至2024年80.09亿元 占营收比重从6.1%升至64.2%[6]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11.8天大幅增加至2024年185.7天[6]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9年 产品包括储能电池及系统[4] - 覆盖源网侧、数据中心、工商业及居民家庭等应用场景[4]
光伏企业大动作,光储融合能否助行业穿越周期?
证券时报· 2025-09-27 11:52
行业趋势 - 光储融合正成为光伏行业企业的标配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储能业务 [1][2][3] - 光伏企业涉足储能领域具备客户群体高度重合、需求场景强绑定和技术基础有重叠三大天然优势 [4] - 光储融合能有效解决光伏消纳和电网稳定性问题 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 [4][7] - 政策推动储能从政策配套迈向市场化交易 光储协同发展趋势显著 [4][10] - 储能系统招标采购量创新高 8月达到69.4GWh 印证需求刚性及高增长 [10] 公司动态 - 阳光电源上半年逆势盈利77亿元 市值突破3000亿元 主要盈利贡献来自光伏逆变器和储能业务 [1][8] - 隆基绿能参股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考虑收购另一家储能企业 但尚未形成明确决策 [2] - 阿特斯储能系统已签署合同在手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 预计全年出货量7-9GWh 储能业务毛利率持续领跑 [3][8] - 天合光能在手储能订单规模超过10GWh 海外占比高 近期签订2.48GWh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3] - 晶科能源为全年6GWh出货目标努力 同步推进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化部署 [3] 市场驱动因素 - 未来国内将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 峰谷电价差拉开将最大化光伏配储经济价值 [1][6] - 绿电直连政策要求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不低于60% 催生高比例储能配置需求 [6] - 高自发自用需求场景急需配储 如湖北省要求工商业厂房屋顶光伏自发自用电量原则上不低于50% [6][7] - 海外市场增长强劲 欧洲大储和工商储需求良好 美国补贴政策2033年退坡 澳洲预计2026年有10GWh需求 [10] 业务表现 - 阳光电源上半年营业收入435亿元 同比增长40% 归母净利润77亿元 同比增长56% [8] - 阿特斯上半年交付储能系统3.1GWh 第二季度交付2.2GWh 环比增长超140% [8] - 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可达30% [10] 战略重点 - 企业需要强化技术创新 构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7] - 光储系统是整体解决方案 需满足构网、耐高温、长循环等区域性特殊需求 [7] - 政策驱动型"强配储"逐步让位于经济性主导 企业需更关注项目实际经济效益 [7] -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优势保持较强盈利能力 中小企业则陷入亏损困境 [9]
这一概念火了!光伏企业大动作,光储融合能否助行业穿越周期?
搜狐财经· 2025-09-27 11:45
核心观点 - 光储融合成为光伏行业企业标配 助力企业逆势增长并打造新增长曲线 行业竞争加剧但储能需求刚性增长 [1][3][4][9][10] 行业动态 - 隆基绿能参股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接触收购储能企业 但尚未形成明确决策 [3] - 阿特斯储能系统在手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 预计全年出货量7-9GWh 三季度出货2.1-2.3GWh [4] - 晶科能源推进全年6GWh储能出货目标及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化部署 [4] - 天合光能储能订单规模超10GWh 海外占比高 近期签订2.48GWh销售合同 含1GWh海外构网型系统订单 [4] - 8月中国储能系统/EPC招标采购量达69.4GWh 创单月纪录 [10] 企业表现 - 阳光电源上半年营收435亿元(同比增40%) 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增56%) 市值突破3000亿元 [1][9] - 阿特斯上半年交付储能系统3.1GWh 二季度交付2.2GWh(环比增超140%) 成为盈利企业之一 [9] - 天合光能通过全栈技术能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光储融合项目收益率 [9] 驱动因素 - 政策推动峰谷电价差扩大:136号文要求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 增强光伏配储经济性 [6][10] - 绿电自发自用政策要求: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比不低于60% 总用电量占比不低于30% 2030年新项目不低于35% [6][7] - 湖北省要求工商业屋顶光伏自发自用电量原则上不低于50% [7] - 美国储能补贴政策2033年退坡 欧洲大储和工商储需求良性竞争 澳洲2026年需求预计10GWh [11] 技术优势 - 光伏企业涉足储能具备客户群体重合、需求场景强绑定、技术基础重叠(功率变换系统)三大优势 [5] - 构网型系统、耐高温、长循环等技术满足区域特殊需求 [8] - 储能解决光伏消纳和电网稳定性问题 光储协同成为能源转型必然选择 [5][7] 市场趋势 - 储能从政策配套转向市场化交易 经济性主导取代强制配储 [8][10] - 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30% [11] - 企业拓展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运营、电力市场交易等延伸业务对冲周期风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