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芯动联科上半年净利润飙升173% 车规级IMU研发加速
巨潮资讯· 2025-08-19 01:32
财务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84.34%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73.37% [2] - 扣非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增长210.65% [2] - 第二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1.65亿元 净利润1.10亿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9亿元 同比增长110.55% [2] 订单与市场拓展 - 年初获取2.7亿元年度大额订单并按计划顺利交付 [2] - 新客户开发取得突破 初次试用及送样客户数量持续增加 [2] - 产品应用于高端工业、测绘测量、石油勘探、商业航天、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 [2] - 成功定点一家车规客户 标志汽车电子市场重要突破 [2]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研发费用5810.51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22.95% 同比增长8.17% [3]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项 [3] - 在MEMS惯性传感器领域形成完整专利体系和技术闭环 [3] 产品开发进展 - 谐振式加速度计(FM加速计)实现量产并小批量出货 性能较传统产品提升一个量级 [3] - 成功开发单片双轴和单片三轴产品 显著提高产品集成度 [3] - 压力传感器小量程产品实现量产供货 大量程及耐恶劣环境产品研发持续推进 [3] - 面向自动驾驶及低空航电系统的IMU产品进入客户送样及适航认证阶段 [3] - 6轴车规级IMU研发工作稳步推进 [3] 行业前景与战略方向 - 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带动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4] - 公司凭借领先技术实力和丰富产品线有望在高增长领域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4] - 车规级产品突破将打开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 [4] -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市场拓展 推动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4]
2025年中国力矩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下游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力矩传感器规模达9.5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9 01:23
行业定义与分类 - 力矩传感器是一种测量扭矩、转速及机械功率的精密仪器,可将扭力物理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具有精度高、频响快、可靠性好和寿命长等优点 [2] - 按测量原理可分为光电式、磁电式、应变式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为动态和静态扭矩传感器;按测量维度分为单维和多维力矩传感器,其中多维传感器技术难度大但性能优异 [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力矩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元增长至2024年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59% [1][15]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5亿元,主要受航空航天、汽车碰撞测试和柔性机器人需求驱动 [1][15] 技术发展历程 - 1856年发现金属丝电阻应变现象,奠定电阻应变片基础;1982年日本研制磁头扭矩传感器;1984年改进磁片形状提升线性度;1986年研究非晶薄带磁致伸缩逆效应 [5] - 1992年采用软磁合金薄带改善角度依存性;2005年开发螺杆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2010年研制磁电型非接触扭矩传感器;2011年开发磁弹性效应传感器 [5] - 2014年设计电磁感应原理传感器;2019年研制压电四维力/力矩传感器和预紧式Stewart结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5]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原材料和零部件,包括弹性体、应变体、光栅尺、胶粘剂、电容、PCB等 [9] - 中游为力矩传感器生产制造 [9]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机械操作监测、航空航天、汽车汽配、医疗设备等 [9] 关键零部件PCB - PCB是力矩传感器的关键零部件,用于集成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子元件,承担机械形变转电信号的核心功能 [11] - 中国PCB行业产值从2017年2005.28亿元增长至2024年313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58%,为力矩传感器提供供应链保障 [11] 下游应用领域 - 机器人领域:力矩传感器用于测量关节力矩实现精准运动控制和环境感知,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842.62亿元(同比增长16.16%),服务机器人738亿元(增长23%),特种机器人246亿元(增长21.18%) [12] - 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推动行业规模化量产 [1][15] 政策支持 - 2022年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要求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等研制 [8] - 2022年工信部《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自行车中置电机力矩传感器等技术突破 [8] - 2022年《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数字化传感器等核心装备研制 [8] - 2023年《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升新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可靠性水平 [8] - 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7][8] - 2024年北京市《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措施》鼓励政府投资基金投资传感器产业 [7][8]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梯队分化:第一梯队为ATI、坤维科技、柯力传感、昊志机电、中航电测、鑫精诚、宇立仪器等头部企业 [17] - 第二梯队包括蓝点触控、海伯森、力准传感、申昊科技等,在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技术特色 [17] - 第三梯队为神源生智能、埃力智能、瑞尔特测控、八方股份等区域性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 [17] 重点企业分析 - 柯力传感:主营传感器与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涵盖称重、测力、振动、机器人六维力/力矩等近二十种传感器,2024年力学传感器及仪表系列营业收入6.31亿元 [19] - 昊志机电:产品覆盖数控机床主轴、机器人谐波减速器、DD电机、力矩传感器等,2024年通用设备制造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30.7%),2025年上半年收入7.03亿元(增长14.12%) [21] 行业发展趋势 - 微型化:精密制造和微电子技术进步推动传感器向小体积、轻量化发展,MEMS工艺降低尺寸和功耗,适用于机器人关节、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空间严格场景 [23] - 智能化:AI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实时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分析、自适应校准和远程监控,提升工业自动化和预测性维护能力 [24] - 多功能集成:从静态扭矩测量向动态扭矩、轴向力、温度补偿等多参数测量发展,集成应变片、加速度计等组件满足复杂工况需求 [25]
四方光电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18 22:3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5.08亿元,同比上升49.36%,归母净利润8412.38万元,同比上升103.41%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2.92亿元,同比上升47.56%,归母净利润5137.2万元,同比上升138.89% [1] - 毛利率43.75%,同比增5.82%,净利率16.52%,同比增35.36% [1] - 三费占营收比15.24%,同比减5.53%,每股收益0.84元,同比增104.88% [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元,同比增4.22%,每股净资产10.86元,同比增14.22% [1] - 货币资金1.89亿元,同比增90.05%,应收账款4.79亿元,同比增45.49% [1] - 有息负债2.45亿元,同比增200.16% [1] 财务项目变动原因 - 货币资金变动因收到银行支付借款 [1] - 应收票据变动因营业收入增加 [2] - 预付款项变动因费用和材料类预付款项增加 [2] - 在建工程变动因匈牙利园区增加投入 [2] - 短期借款变动因公司根据资金规划增加短期借款 [2] - 合同负债变动因预收合同货款增加 [2] - 其他应付款变动因收到员工限制性股票认购款 [3] - 长期借款变动因根据资金规划增加长期借款 [5] 业务驱动因素 - 营业收入增长因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为主的工业及安全业务快速增长,以及收购子公司诺普热能和精鼎电器纳入合并报表 [5] - 营业成本增长因营收规模扩大,同时产品和客户销售结构优化,高毛利新品占比提升 [5] - 销售费用增长因销售人员薪酬增加及市场拓展推广费用增加 [5] - 管理费用增长因职工薪酬增加及中介服务费、折旧摊销费等上升 [5] - 研发费用增长因研发人员薪酬增长及材料等直接费用增加 [6] - 财务费用增长因利息收入减少、借款利息增加及汇兑收益减少 [7] 现金流与投资活动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因上年同期支付投资款及购建固定资产支出,本期结构性存款到期收回 [7]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因取得借款增加及收到员工限制性股票行权认购款 [7] 业务评价 - 公司去年ROIC为9.92%,净利率为12.94%,产品或服务附加值高 [8] - 上市以来中位数ROIC为22.85%,2024年ROIC为9.92% [8] - 公司业绩主要依靠研发驱动 [9] 财报关注点 -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为52.17%,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为15.16% [10] - 应收账款/利润达424.97% [10]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1.42亿元,每股收益1.42元 [10]
六维力传感器成机器人关键部件 多家上市公司掀起“军备竞赛”
证券时报· 2025-08-18 21:53
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概况 -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解决运动控制难题的关键零部件,被称为"神经末梢" [1] - 目前已有十几家A股上市公司在该领域展开"军备竞赛" [1][2] - 当前单价基本在2万元以上,量产后有望降至2000元左右 [1][10] 上市公司布局动态 - 九鼎投资拟以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9%股权,标的公司估值从2亿元提升至3亿元 [2] - 东华测试六维力传感器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正与机器人厂家开展样品试用 [2] - 敏芯股份启动六维力传感器研发立项,积极推动产品应用 [2] - 昊志机电实现六维力传感器全国产化,2025年上半年相关销售收入1221.03万元(同比+127%) [3] - 中鼎股份合资设立公司研发六维力传感器,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腕和脚踝 [3]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人形机器人产业爆火直接带动六维力传感器需求 [4]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2025年全球出货量或达1.8万台 [7] - 中金公司预测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渗透率或超30% [7] - MIR预计2030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年出货量将突破百万台,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 [8] 技术应用场景 - 六维力传感器可解决人形机器人步态不稳问题,实现非平整地面稳定行走 [6] - 特斯拉Optimus Gen 2配置4个六维力传感器,优必选Walker搭载4个 [7] - 智元机器人末端设置六维力传感器,可识别物品重量和卡住情况 [7] 成本与产业化挑战 - 进口品牌单价2-10万元,国产中高端产品1-5万元 [9] - 高成本源于高精度应变计、复杂解耦算法、航空铝/钛合金材料 [9] - MEMS技术有望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单个硅晶圆可生产上万片应变片 [9] - 冰零科技规划生产线产能200万只,目标将成本降至工业产品价格的1/10 [10]
不“内卷”向“外翻” 华工科技以科技创新拼价值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19:17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5] - 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主要受益于400G/800G高速光模块需求释放 [5] - 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8%,研发投入复合增长25%,海外销售收入复合增长32% [5] - 自1999年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7%,净利润年均增长15.8% [5] 光模块业务 - 400G/800G光模块国内月发货量预计达100万只,海外800G及以上产品月产能达20万只 [6] - 华工正源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28% [6] - 1.6T自研硅光模块进入重点客户送样测试阶段,1.6T ACC/AEC在美国OTT测试准备小批量出货 [8][9] - 全球第一梯队交付硅光模块,掌握芯片原始设计和核心工艺 [8] 技术创新 - 云岭光电完成2.5G到100G光芯片全覆盖,推出56G、100GEML芯片及TIA芯片 [8] - 行业第一梯队发布3.2T光模块/CPO光引擎 [9] -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坚持"技术领先性"和"量产速度领先性"构筑护城河 [8] 传感器业务 - 华工高理占据全球家电用温度传感器70%市场份额 [10] - 实现比亚迪、"蔚小理"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全覆盖,获欧洲顶级车企亿级订单 [10] - 推出压力传感器、冷媒气体传感器、车载环境感知集成传感器等新产品 [10] 创新机制 - 设立V5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工程师自由组队探索创新 [11] - 完成校企分离改革,管理机制更贴近市场,核心骨干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12] - 贯彻增量利润倒金字塔奖励原则,提升运营效率 [12] 产能布局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三季度竣工投产 [6] - 泰国春武里华工正源产业基地已投产 [6] - 全球化分工布局支撑业务快速增长 [6]
芯动联科: 《公司章程》
证券之星· 2025-08-18 16:3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名称为安徽芯动联科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Anhui XDLK Microsystem Corporation Limited [2] - 公司注册地址为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888号传感谷园区一期3楼,邮政编码233000 [2] - 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2日,2023年5月9日获中国证监会注册,6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首次公开发行5,521万股 [2] - 公司注册资本为40,071.566万元人民币 [3]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设董事会,由6名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组成 [114] -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133][137] - 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成员3名,独立董事过半数 [133][134] - 公司设总经理1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 [141] 经营范围与战略 - 公司经营宗旨是通过持续创新成为高性能传感器领导者 [12] - 主营业务为MEMS器件及组件、微电子器件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3] - 战略委员会负责研究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 [138] 股份与股东权利 - 公司股份总数40,071.566万股,均为普通股 [19] - 股东享有表决权、利润分配权、知情权等权利 [30] - 连续180日单独或合计持股3%以上股东可查阅会计账簿 [31] - 股东会分为年度股东会和临时股东会,年度股东会每年召开一次 [47] 重大事项决策 - 修改章程、合并分立等事项需股东会特别决议通过 [80] - 单笔担保额超净资产10%或对外担保总额超净资产50%需股东会审议 [42] - 交易涉及资产总额超总资产50%或成交金额超市值50%需股东会批准 [44] - 董事会审议重大交易的标准为涉及资产总额超总资产10%或成交金额超市值10% [116] 董事与高管管理 - 董事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97] - 独立董事需满足独立性要求,任期不超过6年 [106][112] - 独立董事享有聘请中介机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特别职权 [109]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董事及高管薪酬政策 [140]
芯动联科: 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8 16:30
公司业绩与研发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84.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210.65% [1] - 研发费用支出5,810.51万元,同比增长8.17%,占营业收入的22.95%,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2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 [1] - 重大在研项目11个,涵盖压力传感器、MEMS陀螺仪、高精度MEMS惯导系统等领域,其中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和超低噪声自校准FM加速度计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市场拓展与客户 - 公司获取2个年度大额订单并完成交付,新增初次试用及送样客户数量持续增长,覆盖终端客户包括高端工业、测绘测量、石油勘探、商业航天、智能驾驶等高可靠领域 [2] - 通过行业展会活动积极拓展新客户,持续完善产品布局以巩固市场竞争力,未来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研发管理 [2] 股东回报与分红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6元(含税),总股本为1.2亿股,中期现金分红总额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15% [2] - 未来三年若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计划保持现金分红比率在30%以上,确保利润分配政策连续稳定 [2] 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 - 已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架构,形成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治理体系 [3] - 制定《市值管理制度》以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回报,相关制度符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等法规要求 [3]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 - 2025年上半年优化信息披露语言和结构,提高可读性,采用直观易懂的表达形式 [4] - 通过电话热线、电子邮件及"上证E互动"平台及时回应投资者问题,定期汇总意见呈报管理层 [4] 管理层履职能力 - 组织董事、监事及高管参与监管机构培训,加强"关键少数"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履职能力和风险意识 [4]
华工科技(000988) - 2025年8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18 08: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5% [5]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5% [5] - 研发投入4.61亿元,同比增长19% [5] - 感知业务营收21.54亿元(+17%),其中传感器业务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2.11亿元 [6] - 光联接业务营收37.44亿元(+124%),数通产品利润快速提升 [6] - 激光+智能制造业务营收16.76亿元,大功率设备增长显著 [7] 核心业务进展 感知业务 - 汽车传感器/PTC加热器打入欧洲高端车企供应链 [13] - 温度传感器全球白电市占率达70% [13] - 压力传感器实现突破:陶瓷电容芯体打破外资垄断,导入多家整车厂 [14] - 泰国基地产能扩充,辐射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13] 光联接业务 - 400G/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1.6T进入测试阶段 [8][9] - 海外订单增幅超50%,泰国工厂将达15-20万只/月产能 [9] - 硅光技术:400G全面覆盖,800G/1.6T采用硅光方案 [10] - 预计硅光在1.6T时代渗透率显著提升 [10] 激光+智能制造 - 三维五轴/汽车自动化/焊接产品线增长明显 [6] - 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2.0进入中试,2026年批量上市 [16] - 3D打印业务实现材料到装备全自主可控 [16] - PCB业务覆盖IC载板/陶瓷基板等高端应用 [17] 战略布局 - 聚焦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AI三大赛道 [5] - "博士500"计划引进高端人才 [5] - 全球化战略:海外基地建设加速 [5][9] - 技术定位:"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 [7] 行业展望 - 国内数通光模块需求持续增长,400G向800G切换 [8] - AI算力驱动海外云厂商Capex扩张,800G/1.6T产品准备中 [9] - 新能源汽车/船舶行业智能化升级带来设备需求 [12] - 3D打印/绿色农业/PCB成为新增长点 [16][17]
瞭望 | 一座城打造一个“谷”
新华社· 2025-08-18 07:26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8.1% [1] 产业生态构建 - 蚌埠市初步构建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1][6] - 吸引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其中包括4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 [6] - 形成"一谷三园多址"产业集群总体布局,包括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和中央创新园 [3] 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 建立6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晶圆制造工艺技术体系 [4] - 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在蚌埠正式投产 [4] - 蚌埠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MEMS和CMOS工艺技术、6英寸和8英寸MEMS晶圆制造线的城市 [5] 创新平台与研发成果 - 成立安徽省微机电系统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十家单位突破MEMS晶圆制造领域技术瓶颈 [4] - 2024年企业参与制定MEMS国家标准4项,获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2项 [7] - 智能传感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51件,较2021年增长204.7% [7] 企业成长与产值表现 - 规上智能传感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5.8% [7] - "中国传感谷"跻身国内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榜单 [7] - 安徽北方华鑫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半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 [5] 产品应用与市场拓展 - 传感器产品应用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5G通信、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6] - 希磁科技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打入国际市场 [12] - 华鑫微纳晶圆生产线缓解国内MEMS芯片产能缺口,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12] 资金与人才支持 - 落地运行总规模51亿元的产业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11] - 2024年"中国传感谷"共吸引各类人才471名 [9] - 建立分层扶持体系,从资金支持、人才引育、海外发展等多方面护航企业成长 [8] 区域协同与战略定位 - 蚌埠"中国传感谷"与合肥"中国声谷"、芜湖"中国视谷"共绘人工智能产业新版图,"三谷"纵横联动、跨界协同 [1][13] - 牵头成立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3] - 安徽省将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底层强基的重要方向 [13]
成都成立一支科幻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8-17 13:27
基金设立与募资 - 百诚医药布局生命健康基金,拟出资2000万元 [2] - 成都设立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目标规模超30亿元,存续期限7年,重点投向"科幻+"和"未来+"领域 [2] 投融资动态 - 振电智感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跟投,传感器产品误差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 [3] - 聚芯微电子完成D+轮融资,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 [3] - 上海乐橘科技获昆仑资本独家B++轮融资,其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帮助石油企业仓储环节成本降低20% [4] - 屹普动力完成A轮融资,由襄禾资本独家投资,电机产品已通过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测试 [4][5] - 德睿智芯获浙商创投C轮融资,产品涵盖人工智能计算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 [5] - 红狮宝盛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由毅达资本投资,研发的新型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仅为传统材料的1/3 [5] - 苏州捷迪完成B轮融资,由嘉荣资本、张家港产业资本及张家港金茂创投共同投资,自动化生产线良品率达99.2% [6] IPO动态 - 美锦能源筹划H股上市,拟成为山西首家"A+H"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亏4.8亿-7亿元 [7] - 大鹏工业成功过会北交所,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3811万元,拟募资1.54亿元用于智能工业清洗设备生产研发基地项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