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汽车新生态:“智行”方能“致远”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9 01:30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加速融合,汽车正向智能移动空间演进。智能化竞争从功能上车迈向体验赋能,数据安全与合规治理成为行业健康 发展生命线,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助理会长柴占祥提出,整车企业、科技公司、科研机构共建技术创 新联盟,在关键领域联合攻关,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全球,提升整体竞争力。 武汉在汽车领域有深厚的发展基础。武汉有55年汽车工业积淀,集群优势显著,拥有涵盖10家整车企业、14家整车工厂、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生态体 系,2024年新能源产能147万辆,每销售2辆新车其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型。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晓明表示,"武汉汽车产 业始终以跃迁姿态前行,未来,武汉将继续领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赛道。" 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呈现怎样的新特征?我国智能汽车企业应如何在全球竞合中把握机遇?在北汽研究总院智驾总工李良看来,智能汽车产业 不仅限于智能驾驶与座舱,更是推动工业、能源、芯片、AI等多行业创新的核心动力,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当前,产业还面临高端芯片、AI 模型及软件生态等"卡脖子"问题,倒逼国内企业自 ...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智驾功能安全性有望提升
新浪财经· 2025-09-19 00:24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 [1] - L2级别智能驾驶强制标准落地获得推进 [1] - 新标准对智驾系统安全性提出更多要求并规范DMS驾驶员监控系统 [1] 行业准入影响 - L2级别智能驾驶准入难度预计将大幅提升 [1] - 监管引导智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和安全发展方向发展 [1] 受益领域 - 智能驾驶安全性相关硬件供应商受益 [1] - 汽车检测机构业务需求增加 [1] - 头部智能驾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1]
20多万元买辆车,“方向盘加热”还得另花钱——智能汽车有关功能付费解锁调查
新华网· 2025-09-18 23:36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被越 来越多车企采用。《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费者花费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购入一辆智 能汽车后,虽然拥有了车辆的所有权,却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车辆所有功能的使用权——四驱系统、方向 盘加热等硬件功能需额外付费才能启用;导航、语音助手等软件服务不续费就会被限制使用;还有些重 要的系统功能被归于"娱乐流量",需要付费解锁…… 硬件软件使用收费 今年4月,北京车主李女士在用车时发现,车辆中控屏显示"循迹倒车""遥控泊车"两项功能需付费 解锁,"永久开通价1998元,App内甚至还标注了不同时段的优惠价"。让她不满的是,购车时销售从未 提及这两项功能需额外付费。当她咨询4S店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时,对方竟表示"厂家没做过相关培训, 我也不知道,建议先不购买"。 记者调查发现,有车企在生产阶段便将座椅加热、四驱系统、驾驶辅助传感器等硬件装配到车辆 上,但消费者购车后若想使用这些功能,需额外支付费用解锁——这种"先预埋再收费"的模式,让不少 车主陷入买了硬件却没有使用权的困境。例如,某品牌车四驱功能每月收费350元。 "不论你是否为这 ...
“智能三大件”产业加速融合 剪刀差效应有望重现
证券时报· 2025-09-18 17:52
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三大产业通过技术同源、供应链共享和场景关联实现深度聚合,显著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快速落地 [1][2][3] - 飞行汽车成本有望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智能机器人成本未来将大幅缩减,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复用和规模化效应 [1][4][5] - 产业融合已引发企业跨界布局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交叉合作”生态,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6][7] 技术同源与耦合性 - 三大产业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相通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达70%,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度重叠,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2][3] - 自动驾驶算法与硬件可降维或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和低空出行,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技术相似性达80%至90% [2] - 地平线统一BPU架构同时支持车载计算和机器人计算平台,体现技术复用性 [2] 成本降低路径 - 智能汽车规模化推动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800元,线束计价标准从1万元/线降至4元/线,预示机器人和低空领域可能重现“成本—销量”剪刀差效应 [4] - 复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可使飞行汽车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电动化和分布式动力解决传统直升机高成本与安全性问题 [1][4][5] - 智能机器人电机通过共享智能汽车电机量产能力(年出货千万套),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成本大幅缩减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70%供应链来自原有汽车供应链,为跨界降本提供典型路径 [6] 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 - 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实现跨产业拓展,例如知行科技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联合地平线打造国产机器人控制器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智能机器人,如万安科技投资2000万元获得谐波减速器厂商同川科技2.72%股权,浙江荣泰通过收购进入智能装备领域 [6] -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业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EAI 100,覆盖产业链企业超300家 [6][7] - 区域发展需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并在政策法规方面先行先试 [7] 商业化进展 - 清华大学与奇瑞汽车联合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完成陆空衔接可行性测试,采用模块化设计(A+B为飞行模块,B+C为汽车底盘) [4] - 智能机器人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价位在百万级,依赖政府补贴,但通过智能汽车量产能力推动未来成本将显著下降 [4][5]
【法治之道】 特斯拉车主车顶维权案胜诉的意义
证券时报· 2025-09-18 17:49
核心观点 - 法院判决特斯拉向维权车主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标志着消费者权益对技术傲慢的突破 为智能汽车行业建立数据透明化司法范本 [1][2][3] 行业数据治理问题 - 部分车企将行车数据视为私有领地 以技术复杂性和隐私保护为借口构筑数据壁垒 剥夺消费者知情权 [1] - 技术傲慢导致车企单方面用"数据未见异常"定调事故 拒绝提供完整数据 将维权者推向舆论对立面 [1] - 数据垄断可能掩盖安全隐患 造成事故责任认定混沌 削弱公众对智能出行的信任 [2] 司法判决影响 - 判决打破"车企坚称无责 车主举证无门"的恶性循环 为破除行业数据黑箱提供法律先例 [2] - 强制企业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 允许车主及第三方机构合法获取关键数据 [3] - 要求完善数据存证机制 确保信息真实可溯 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同时开辟透明通道 [3] 监管趋势 - 需加快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法规 明确数据归属权与使用权边界 [3] - 将建立独立于车企的第三方数据监管平台 对事故数据实施强制存证与公正解读 [3] - 加大对数据垄断行为的惩戒力度 让技术傲慢企业付出代价 [3] 行业价值观重构 - 判决迫使智能汽车行业重新校准技术伦理 强调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人的安全与福祉 [3] - 企业必须摒弃"数据霸权"思维 将数据透明作为底线责任 [3] - 行业需将用户权益置于技术之上 以谦逊态度拥抱透明与责任 [3]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光谷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9-18 13:19
经济观察网 程久龙 实习生 刘轩宇 9月16日至17日,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 汉市东湖高新区(以下简称"光谷")召开。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 口"新三样"之后,成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亿美元。 9月16日下午,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暨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举行。会议以"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焦点,直击五大 核心议题: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汽车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及本体发展路径与产业分工演进方向;全球化产业链合作体系 的构建路径;聚合智能企业的新型培育与服务模式;以及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协同应用所需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在致辞中表示,光谷作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发展聚合智能产 ...
张永伟:聚合智能“三大件”将成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贝壳财经· 2025-09-18 12:37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出行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技术同源、要素相通且应用关联 有望形成聚合智能产业[1] - 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成为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受到全球高度重视[1]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500亿美元[1]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预计达近2400亿美元[1] - 2030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1] 发展策略建议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通过延伸供应链、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实现转型[2]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新兴产业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2] - 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 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2] 产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为代表的出海"新三样"曾为外向型产业经济贡献巨大力量 但近年出海趋势出现波动[1] - 聚合智能"三大件"作为替代性力量 将接续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1]
中国光谷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1:49
大会概况 -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于9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 聚焦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1] - 大会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院 长江产业集团 湖北科投联合主办[3] - EAI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 为国内首个该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平台[1][3] 产业意义 - 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的特征 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出海新引擎[3] - 发布《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3] - 建议以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包括抓牢制造环节 推动部件企业交叉合作 面向国际化布局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3] 发展举措 - 创新中心将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3] - 探讨产业链深度融合 产业分工演进方向 新型企业培育模式 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等核心议题[4]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加快构建跨领域 跨学科 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4] 区域优势 -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中国光谷 是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1][4] - 光谷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基础雄厚 生态完备 将全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4]
问界M8 ADS4升级9月19日开始推送 纯电交付可视化近期推送
凤凰网· 2025-09-18 06:19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介绍,截至2025年7月,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 辆已突破100万辆,激光雷达发货量同样超过100万颗。该系统自启用以来,累计辅助驾驶里程已达40亿 公里,成功避免潜在碰撞事件254万次。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8日,问界M8产品经理"湾区峰哥"分享了ADS4升级和纯电交付可视化的最新进展。 他表示, 问界M8 ADS4的备案审批已经通过,预计9月19日开始推送升级。纯电交付APP分批可视化预 计这两天也会推送。 据此前报道,华为在今年4月正式发布乾崑ADS 4辅助驾驶系统,分为4个版本,分别是ADS SE基础 版、ADS Pro增强版、ADS Max超阶版、ADS Ultra旗舰版。在旗舰版上,华为ADS 4辅助驾驶系统将支 持高速L3。 ...
均胜电子三连板,网联汽车赛道持续火热,人工智能AIETF(515070)盘中涨超1.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2:55
市场表现 -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推动全球资本风险偏好提升 A股科技赛道大涨 电子 机器人 智能车等赛道领涨 [1] - 人工智能AIETF(515070)持仓股均胜电子 瑞芯微涨停 中科曙光 芯原股份 科沃斯上涨 [1] - 人工智能AIETF盘中大涨超1.5% 成交额突破1.5亿元 资金连续两日加仓累计超6000万元 [1] 行业规模预测 - 智能汽车零部件全球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 中国至少占500亿美元以上 [1] - 到"十五五"末智能驾驶部件和系统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000多亿美元 中国接近或达到1000亿美元 [1] 资本市场趋势 - 资本市场"东升西降"趋势延续 外资和长线机构资金持续流入A股和港股市场 [1] - 全球经济系统新局开启四条主线:国际货币系统 资产价格系统 现代产业系统 贸易市场系统 [1] - A股和港股呈现"新四牛"态势:资金流入牛 科技创新牛 制度改革牛 消费升级牛 [1] 产品结构 - 人工智能AIETF(515070)跟踪CS人工智能主题指数(930713)选取人工智能技术 基础资源及应用端个股 [2] - 该ETF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游 涵盖"机器人大脑缔造者"和"万物互联地基" [2]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中际旭创 新易盛 寒武纪-U 中科曙光 科大讯飞 豪威集团 海康威视 澜起科技 金山办公 紫光股份等科技龙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