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合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专论 || 张永伟: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三大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02:27
因此,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这意味着,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以单一产业 思维来谋划和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与当下所需的跨行业聚合思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由于技术与产业之间存在着大量深度耦合的空间,因此采用聚合思维是发展这些新兴产业较为可行且容 易取得成功的路径。 聚合的本质体现为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经济3个领域为代表的智能产业,在3个方面存在 深度耦合。 其一,技术同源。各类智能终端的底层技术愈发趋向统一,均可归结至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些不同的智能终端产品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衍生而来,进而形成了终端产业链,此为技术同 源。 一、以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件"协同发展 回顾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有其核心推动力,并且基于不同的推动力,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代表性技术和产业。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纺织业和火车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内 燃机和电力的大规模应用,现代汽车产业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普及,IT产业高速 发展。 而在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发现诸多新质元素同时涌现,例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 应用。过去这些彼此独 ...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08:01
聚合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与前景 - 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1200亿美元 [1] - 低空经济市场预计2030年达万亿元规模 产业化需依靠家用飞行器普及实现突破 [10]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四年复合增长率或为23% 预计2028年达千亿美元规模 [12] 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具备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特征 可成为产业出海新引擎 [1] - 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设计 借助汽车产业链聚合优势降本增效 [4] -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 机器人重材料创新 新能源汽车重材料强度 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10] - 航空与汽车产业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复用性 汽车供应链优势助力低空飞行器降本 [11] - 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 需应对多模态融合、多场景整合、毫秒级响应等挑战 [5] 产业化路径与发展建议 - 推动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促进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3] - 通过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跨领域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3]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3] - 低空出行赛道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主机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电动航空成为低空经济核心突破口 [6] - 具身智能落地需提升现有范式生产效率(如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循环)或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 [11] 技术创新与突破方向 - 全球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 通过虚实融合孪生平台可将研发周期从五年缩短至两年 [5] - 人形机器人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 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技术能力 解决手部与腿部智能问题 [5] - 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间高度共通 智能驾驶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6] - 具身智能需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难题 [11] - 机器人通过VLA模型整合视觉、语言和行为多模态信息 实现复杂环境自主决策与执行 [13]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低空飞行器可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三大场景 [6] - 智能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五年内拓展至C端家庭场景 [12] - 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后直面用户体验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对接互联网AI生态 [5] - 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落地关键在于完成产品交付 通过商业化推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 [12]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07:49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前景 - 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1] - 聚合智能三大件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特征 有望成为继出口新三样后中国产业出海新引擎 [1]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构建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1] 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或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 [2] - 将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2] - 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 [2]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 - 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重要路径 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设计实现安全性机动性突破 [3] - 全球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 预计将收敛至少数主流构型 通过孪生平台研发周期可从5年缩短至2年 [3] - 低空出行赛道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主机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4] - 电动航空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核心突破口 应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应急救援三大场景 [5] - 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或达万亿元 产业化需依靠家用飞行器普及实现市场突破 [6] 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 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 需应对多模态融合毫秒级响应等挑战 [4] - 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后直面用户体验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对接互联网AI生态 [4] - 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间高度共通 智能驾驶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4] - 航空与汽车产业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复用性 汽车供应链优势助力低空飞行器降本 [7] -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 机器人重材料创新 新能源汽车重材料强度 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6] 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 人形机器人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 弥补对腿部智能忽视 与语言模型形成AI能力互补 [3] - 具身智能落地两大标准:提升现有范式生产效率(如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或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 [8] - 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面临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难题 [8] - 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落地关键在于完成产品交付 推动技术市场化迭代 构建企业护城河 [8] - 供应链90%延续汽车产业链 软硬结合保障产品落地能力 [8] 产业化推进机制 - 研发需聚焦实际应用需求 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关键问题 而非追求广域覆盖技术叠加 [6] - 推动政产学研用与金融协同 发挥民间资本力量 通过跨界合作攻关 [6] - 选择易落地场景先行试点 同步总结创新制定标准完善法规 避免法规标准滞后 [6] - 强化跨学科教育与培训 解决人才专业割裂问题 培养复合型人才 [6] 市场应用前景 - 智能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五年内应用于C端家庭场景 [9]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四年复合增长率或为23% 预计2028年达千亿美元规模 [9] - 机器人通过多传感器构建大脑和小脑系统 大脑整合视觉语言行为多模态信息实现自主决策 [9] - 语言理解能力增强机器人可控性和交互性 提供高级推理能力 为通用化机器人奠定基础 [10]
机器人走入大众消费为何难?他山科技CEO马扬:数据短缺制约了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16:38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产业正从单一条线向跨领域融合演进 以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 零部件供应 场景应用和监管政策上出现大量交叉 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1] - 产业端整合推动技术复用与规模化落地 对感知 控制与安全等底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实现高可靠 低成本的数据采集与训练成为大规模商用的关键[1] - 获得足够多高质量数据并完成有效训练 在特定领域将机器人技能优化到可替代人工水平并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 是突破关键瓶颈的核心要素[1]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人工智能触觉传感芯片及应用解决方案研发商 在触觉感知领域是行业内唯一覆盖底层感知芯片硬件 软硬件模组以及触觉前端模型的企业 市占率超过80%[3] - 公司聚焦机器人触觉感知层面 覆盖从底层芯片到前端触觉模型的完整链路 率先在MuJoCo与英伟达Isaac Sim上搭建并开源触觉仿真模型 通过仿真解决现实端数据稀缺与降本问题[2]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提供触觉传感器和电子皮肤 在汽车 家电 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汽车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奔驰 宝马 比亚迪等企业[3] 触觉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 - 触觉作为与物理世界直接交互的唯一感知通道 在需要柔性操作和高可靠性场景中至关重要 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替代人工的核心要素之一[2] - 触觉与视觉发展路径不同 触觉覆盖全身且双手是关键 前端决策通过手端神经回路和小脑完成快速调整 这些不过脑子的前端决策正是触觉要解决的问题[4] - 工业自动化设备擅长固定标准化作业 但在柔性和泛化场景尚未满足需求 例如汽车产线上90%以上工位工作可由设备完成 但取出零部件 去掉保护套等动作仍难以实现[4] 商业化路径与发展挑战 - 选择在酒店 物流等可快速学习 易复制场景切入 商用端对成功率要求高达约99.7% 工业端要求更高 通过阶段性落地推动具身智能向更大规模商业化迈进[2] - 最大瓶颈在于数据与训练成本 现实生活场景缺乏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和训练 数据短缺制约发展 需要通过付费或条件交换采集数据[5] - 重点开展数字仿真训练工作 在MuJoCo平台搭建触觉仿真训练框架 与英伟达合作借助Isaac Sim平台进行训练和数据获取 大幅降低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6] 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乐观派认为机器人会在5-10年内实现通用泛化 保守估计需要20年 未来1-2年可预见在酒店等场景实现商用化应用[4][6] - 机器人将替代人类从事繁重 重复或危险工作 如养老 物流等领域 使人类更多从事创造性与想象力驱动的工作[7] - 公司去年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
“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成新引擎,超60%供应链可复用 车百会张永伟:要用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产业实现融合协同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2:52
全球聚合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 预计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占比达50% [1] 产业链协同优势 - 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者供应链复用率超过60% 涵盖感知、计算、电池、通信等核心环节 [1] - 电动航空与汽车产业技术理论基础相通 产业实践目标为复用汽车产业80%核心供应链 [3] - 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约800元 性能成倍提升 体现智能汽车规模化对供应链成熟度的带动效应 [3] 产业发展现状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广汽、长安、小鹏汽车等车企已展开跨界布局 借助汽车供应链加速机器人与低空领域创新落地 [3] -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应用 为万亿级产业奠定基础 [1] 技术发展挑战与路径 - 人形机器人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人类级感知能力实现与高昂成本问题 [3] - 具身智能发展路径可借鉴汽车产业演进路线 从"人类智能主导"分阶段加入视觉感知与团队配合能力 最终实现高度自主 [4] - 三大产业因应用场景与发展阶段差异 需对共性技术进行领域特异性适配 [4] 产业发展策略 - 需建立跨产业协同发展理念 推进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统一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4] - 政策设计需先行先试 在法规制定与行业管理方面为融合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4]
汽车视点丨从智能车到聚合智能“三大件” 千亿美元市场蓄势“井喷”
新华财经· 2025-09-19 09:47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加速融合,形成聚合智能"三大件"产业群 [2] - 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从分离走向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产业边界 [3] - 全球科技领头羊如英伟达和特斯拉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物理应用 [4] 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不含整车制造)市场规模预计达2400亿美元 [1]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1] 企业布局动态 -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IRON展示手冲咖啡技能并投入工厂实训 [2][6] - 奇瑞汽车部署人形机器人Mornine在4S店担任导购 [2] -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eVTOL飞行器取得生产许可证,预计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 [2] - 曹操出行与沃飞长空规划共享出行蓝图,实现地面Robotaxi与低空飞行器无缝换乘 [6] - 知行科技成立艾摩星机器人事业部,地平线分拆地瓜机器人公司聚焦具身智能 [2] - 宁德时代投资数亿美元成为eVTOL企业峰飞航空战略投资者 [2] - 富维集团与沃飞长空合作开发eVTOL智能座舱 [2] 技术协同优势 -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技术链重合度达60%-70%,覆盖感知部件、计算芯片、算法模型及电池等共性零部件 [5] - 车规级控制器的高可靠性、实时性契合机器人"大小脑协同"需求 [4] - 低算力平台工程优化经验可复用至机器人环境 [4] 成本与产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当前成本区间30万-100万元,需降至10万-20万元 [7] - 低空飞行器价格约2000万元,距离百万元目标仍有差距 [7] - 行业初期供应链未规模化,缺乏工业化制造体系支撑降本 [7] 发展阶段类比 - 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处于类似2007年移动互联网或2012年新能源汽车的早期阶段 [7] - 通用机器人市场类似智能辅助驾驶六七年前的"百花齐放"状态 [7] - 智能机器人有望5年内迎来类似电动汽车的产业爆发时刻 [7] 核心价值定位 - 特斯拉预测未来80%价值可能来自机器人业务 [4] - 英伟达内部孵化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项目,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 [4] - 聚合智能三大件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出海和增长的新引擎 [1][7]
军工含量第一的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直线拉升涨2.66%,机构:2025年或将是军工投资大年
新浪财经· 2025-09-19 02:18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09:42 该ETF上涨2.66% 跟踪指数成分股国睿科技上涨9.92% 中航沈飞上涨7.47% 洪都航空上涨7.02% 中航成飞和华秦科技等个股跟涨[2] - 近2周累计上涨1.26% 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近1周规模增长163.45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近3月份额增长2.34亿份 实现显著增长[2] - 近14个交易日合计资金流入2579.88万元[2] 产品特性 - 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申万一级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7.96% 为全市场军工纯度最高的指数[2] - 覆盖航空装备 航天装备 卫星导航 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环节 成分股精选军工领域头部企业[2] - 涵盖大飞机研制 低空经济 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2] 行业发展趋势 - 车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被定义为聚合智能"三大件" 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的特征[3] - 预计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3] - 军工行业2025年呈现景气反转+价值重估+事件催化特征 上游电子元器件2025Q2业绩明显改善标志行业拐点已现[4] 相关ETF产品 - 宽基ETF包括创业板ETF天弘(159977) 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 中证A500ETF天弘(159360)[6] - 行业ETF涵盖计算机ETF(159998) 机器人ETF(159770) 芯片ETF天弘(159310) 创新药ETF天弘(517380)等[6] - 另包含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 光伏ETF(159857) 证券ETF(159841) 银行ETF天弘(515290)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6]
张永伟:聚合智能“三大件”将成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贝壳财经· 2025-09-18 12:37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出行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技术同源、要素相通且应用关联 有望形成聚合智能产业[1] - 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成为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受到全球高度重视[1]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500亿美元[1]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预计达近2400亿美元[1] - 2030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1] 发展策略建议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通过延伸供应链、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实现转型[2]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新兴产业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2] - 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 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2] 产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为代表的出海"新三样"曾为外向型产业经济贡献巨大力量 但近年出海趋势出现波动[1] - 聚合智能"三大件"作为替代性力量 将接续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1]
中国光谷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1:49
大会概况 -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于9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 聚焦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1] - 大会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院 长江产业集团 湖北科投联合主办[3] - EAI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 为国内首个该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平台[1][3] 产业意义 - 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的特征 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出海新引擎[3] - 发布《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3] - 建议以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包括抓牢制造环节 推动部件企业交叉合作 面向国际化布局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3] 发展举措 - 创新中心将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3] - 探讨产业链深度融合 产业分工演进方向 新型企业培育模式 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等核心议题[4]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加快构建跨领域 跨学科 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4] 区域优势 -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中国光谷 是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1][4] - 光谷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基础雄厚 生态完备 将全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4]
张永伟: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
经济观察报· 2025-09-18 11:14
产业聚合趋势 - 智能汽车 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新兴产业在技术 产业链和应用三大方面深度耦合 [1] - 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 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60% [1] - 产业底层技术均依赖人工智能与智能终端发展 遵循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技术架构 [1] 供应链协同效应 - 汽车产业链上游 中游 下游各环节均可与具身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深度衔接 [1] - 车规级激光雷达价格因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大幅下降 优势可向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延伸 [1] - 计算芯片与操作系统呈现共性化趋势 技术方向高度一致 [1] - 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制造红利体现在电池 热管理 芯片等环节 可加速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产业成熟 [1] - 电动航空领域希望使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 [1] 企业跨界布局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超过70%供应商来自原有汽车链 [2] - 江淮 地平线 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正从单一领域走向多品类开发 [2] -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知行科技已跨界智能机器人领域并打造出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2] 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 [2] - 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2] - 聚合智能三大件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 接替新三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力量 [2] 产业基地建设 - 光谷已成为聚合智能产业重要基地 拥有全国最大 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 相关ETF产品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3.91% 市盈率20.72倍 份额增加2.2亿份至83.3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5445.3万元 估值分位20.58% [4]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6.33% 市盈率47.57倍 份额增加1.8亿份至55.6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5287.0万元 估值分位69.92% [4]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9.10% 份额增加1.1亿份至6.3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2554.1万元 [4]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下跌0.81% 市盈率122.71倍 份额增加200万份至3.6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42.1万元 估值分位91.42%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