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三大产业通过技术同源、供应链共享和场景关联实现深度聚合,显著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快速落地 [1][2][3] - 飞行汽车成本有望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智能机器人成本未来将大幅缩减,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复用和规模化效应 [1][4][5] - 产业融合已引发企业跨界布局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交叉合作”生态,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6][7] 技术同源与耦合性 - 三大产业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相通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达70%,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度重叠,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2][3] - 自动驾驶算法与硬件可降维或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和低空出行,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技术相似性达80%至90% [2] - 地平线统一BPU架构同时支持车载计算和机器人计算平台,体现技术复用性 [2] 成本降低路径 - 智能汽车规模化推动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800元,线束计价标准从1万元/线降至4元/线,预示机器人和低空领域可能重现“成本—销量”剪刀差效应 [4] - 复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可使飞行汽车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电动化和分布式动力解决传统直升机高成本与安全性问题 [1][4][5] - 智能机器人电机通过共享智能汽车电机量产能力(年出货千万套),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成本大幅缩减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70%供应链来自原有汽车供应链,为跨界降本提供典型路径 [6] 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 - 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实现跨产业拓展,例如知行科技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联合地平线打造国产机器人控制器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智能机器人,如万安科技投资2000万元获得谐波减速器厂商同川科技2.72%股权,浙江荣泰通过收购进入智能装备领域 [6] -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业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EAI 100,覆盖产业链企业超300家 [6][7] - 区域发展需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并在政策法规方面先行先试 [7] 商业化进展 - 清华大学与奇瑞汽车联合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完成陆空衔接可行性测试,采用模块化设计(A+B为飞行模块,B+C为汽车底盘) [4] - 智能机器人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价位在百万级,依赖政府补贴,但通过智能汽车量产能力推动未来成本将显著下降 [4][5]
“智能三大件”产业加速融合 剪刀差效应有望重现
证券时报·2025-09-18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