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申请与资本历程 - 公司由A股转战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 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估值从2016年3.2亿元增至IPO前82.45亿元 增幅近25倍[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 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 但同期亏损分别为-2.26亿元、-6450.8万元、-9661.7万元[5] - 2024年营收同比微增6.55% 亏损幅度较2023年扩大49.8%[5] - 毛利率逆势攀升 从2022年43.7%升至2024年49.7%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2.9%[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7.87亿元 同比增长15.31% 利润由亏转盈录得4096.8万元[6] 费用结构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25.68%降至2024年20.76%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2%至1.27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16.09%[7]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28.2%降至2025年上半年21.2%[6][7] - 2025年上半年扭亏主要依靠成本与费用控制而非营收爆发式增长[7] 业务结构 - 微创介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42.1%升至2024年51.6% 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51.1%[10] - 2022年收购唯德康医疗后微创业务营收从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7.21亿元[10] - 生命支持业务占比从2022年45.3%下滑至2024年35.3%[12] - 体外诊断业务占比从2022年12.6%微升至2024年13.1%[12]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国内药物输注领域公司市场份额15% 排名第二 与第一名35%份额差距显著[11] - 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份额19.2% 排名第二 第一名份额达46.4%[11] - 微创业务毛利率显著低于南微医学、安杰思等头部玩家[12] 销售渠道风险 - 经销商收入占比持续超80%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84.4%、87.8%、84.3%、82.9%[12] - 海外经销商数量从2022年923个降至2025年上半年607个[13] - 不活跃经销商数量从983个激增至2220个 翻了一倍多[13] 商誉与政策风险 - 商誉规模达9.08亿元 占净资产49.6% 主要来自对Penlon和唯德康医疗的收购[16] - 商誉规模持续居高不下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均维持在9亿元以上[16] - 面临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压力 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将挤压利润空间[17]
并购“催肥”、经销商“失活”、商誉“高悬”:麦科田IPO如何破解“虚胖”增长难题?
华夏时报·2025-09-25 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