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8月26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6 00:21
稀土行业 - 稀土产业链多数公司中报业绩向好 万得稀土概念指数自8月18日以来大涨19.41% [1] - 行业长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等应用场景需求增长 资源稀缺性凸显推动价格中枢上移 [1] - 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 进出口贸易 - "十四五"期间全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 货值41.5万亿元 体量全球最大 [2] - 海关联合20多个部委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覆盖17个省份25个城市 累计推出108项改革创新举措 [2] 保险资金动向 - 2025年第二季度保险资金新进入120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增持260多家上市公司 [3] - 化工 机械 电气设备 硬件设备等行业受险资青睐 均有10家以上公司迎来险资新进股东 [3] 人民币汇率 - 8月2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7.1517 较前日上涨288个基点 [3] - 汇率走强受美元指数回落 中间价调升及资本市场情绪回暖推动 未来主基调为"稳中有升"和"双向波动" [3] 债券市场 - 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资本利得亏损 传统投资逻辑失效 [4] - 市场进入风险偏好单变量决断定价状态 债市调整后交易型和配置型机会显现 [4] 银行AI布局 - 6家银行在7天内发布AI算力建设及大模型研发招标 农业银行启动企业微信AI质检能力建设项目 [5] - 商业银行基于地域特点 客群结构及数字化基础形成差异化AI发展路径 [5] 白酒年份酒市场 - 年份酒存在工艺规范缺失 虚标年份等乱象 行业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5][6] - 需通过建立行业标准 加强市场监管和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6] 消费贷款政策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将于9月1日实施 银行网点已开展筹备工作 [7] - 多家银行上线咨询功能并解读消费贷产品 为政策落地提供助力 [7] 公募基金动态 - 127家公募机构年内自购旗下产品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近半数 [7] - 权益类ETF总规模达41170.94亿元创历史新高 较年初增长7982.72亿元增幅24.05% [7] 科技硬件创新 - vivo进军MR领域 荣耀加紧研发 小米推出AI眼镜 华为OPPO涉足AR/AI眼镜 [6] - 手机行业布局新赛道反映增长焦虑 苹果MR头显曾销量遇冷停产 小米AI眼镜遭遇退货潮 [6]
上证早知道|央行等三部门 最新印发!中办、国办 公布重要文件!上海楼市新政 今起施行
上海证券报· 2025-08-25 23:31
政策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通知 要求加大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 [1][2]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意见 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已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2] - 上海市六部门联合印发房地产新政 包括调减住房限购、优化住房公积金、优化个人住房信贷以及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等政策 将于2025年8月26日起施行 [1][4] 产业发展 - 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举行 发布"2575N"成果体系 包括中国算力平台全面贯通及中国算力平台(山西)开通等创新成果 [3] - 海关总署通过创新监管模式 使进口矿产品、出口锂电池通关时长压缩80%以上 [3] - 广州市委金融办落实挂牌上市专项工作方案 重点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拓展资本市场服务广度深度 [4] -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儿童保育用品—通用安全—第2部分—机械危害》国际标准 针对儿童用品机械性隐患制定安全规范 [4] 创新药行业 - 创新药概念热度上行 海特生物涨20% 昂利康、灵康药业、塞力医疗涨停 多只个股涨超10% [6] -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中国医药产业规模全球第二 在研创新药数目达全球30%左右 "十四五"以来共批准387个儿童药品、147个罕见病药品上市 [6] 光伏行业 - 光伏概念走强 罗博特科涨停 大全能源等涨超8% 阳光电源等跟涨 [7]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倡议 坚决抵制低于成本价格恶性竞争 呼吁下游电站企业降低招投标价格权重 提高技术评标权重 [7] 公司业绩 - 章源钨业上半年营业收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32.27% 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54% [8] - 西藏珠峰上半年营业收入11.23亿元同比增长53.53% 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35.08% [8] - 永鼎股份上半年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24.07% 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917.66% 拟每10股派0.35元 [8] - 小方制药上半年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06% 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1.69% 拟每10股派7元 [8] - 华力创通上半年营业收入3.32亿元同比下降9.56% 净利润296.59万元同比增长4.93% 其中二季度净利润2033.6万元同比增长12倍 [8] 企业合作与拓展 - 奥瑞金与斯莱克签署战略协议 在易拉罐生产设备、数码罐印刷等领域深度合作 预计未来五年设备采购及技术服务总金额5亿元 [9] - 华依科技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以满足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需要 [11] - 华达科技获得国内7家客户16个项目定点 预计生命周期总销售金额26亿元 子公司江苏恒义获得3家客户5个项目定点 预计总销售金额6亿元 另一子公司获得7家客户8个项目定点 预计总销售金额3亿元 [13][14] 产品研发与认证 - 一品红子公司获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滴剂药品注册证书 用于治疗抑郁症和惊恐障碍 [10] - 赛诺医疗子公司获得一次性使用微导管医疗器械注册证 用于神经血管内操作 [12] - 润都股份获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药品注册证书 适用于冠心病长期治疗及心绞痛预防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经济日报· 2025-08-25 21:47
总体要求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2] - 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和参与主体 [2] - 主要目标为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因素 [3]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3]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3]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3]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4]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 社会期待高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5]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项目业主和审定核查机构要恪守诚信原则 [5]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 大型活动等方面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5]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5] 碳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7]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7]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7]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7]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 [8]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条件成熟后转化为国家标准 [8]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 [8] - 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 使用和管理 依法进行检定或校准 制定计量技术规范 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8]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 确保审定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8] 数据质量监管与技术服务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 [9]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9] -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明确准入条件 行为规范和退出机制 [9]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积极培育咨询 检验检测 审定核查等技术服务业 [9] -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等根据要求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 [9] 组织实施保障 -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意见贯彻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对碳市场建设运行的政策支持 [10] - 生态环境部加强碳市场建设统筹协调 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 系统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10]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相关立法研究 [11]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依法开展相关领域检察公益诉讼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1]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制定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11] 国际交流合作 -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11] - 加强国际磋商和对话交流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多渠道宣传我国碳市场建设做法和经验 [11]
免费有偿结合 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
北京商报· 2025-08-25 16:06
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在进一步加快。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 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 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 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其中,《意见》明确,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 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意见》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 工具。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 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意见》针对碳市场多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加强组织 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17条 ...
中办、国办重磅文件!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15:41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并设定2027年和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2][4][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推进 [8]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公开透明的配额管理制度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8]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并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8]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10] -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倡导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10]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1]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并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1] -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等行为 [11]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12]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12]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 [12]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1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等信息 并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13] 组织实施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14] - 强化政策法规支撑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15] -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方法、标准国际互认 [15]
中办、国办重磅发布!
金融时报· 2025-08-25 14:08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旨在推动建设更有效、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提出到2027年和2030年的主要目标 包括覆盖行业范围扩大、配额管理制度完善和碳金融发展 [1] 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 最初仅覆盖电力行业 在第四个履约周期新增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 这些行业排放集中、占比高且受国际绿色贸易影响大 [2] - 行业扩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新纳入行业分阶段熟悉规则和流程 建立内部碳管理制度 逐步提升配额交易参与能力 [2] - 建议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 根据"成熟一个 覆盖一个"原则逐步扩大覆盖排放量规模 [2] - 到2027年目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 配额管理制度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4]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4]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4] 碳价影响因素 - 2024年全国碳市场价格一度冲高破百 主要受碳市场扩容预期、配额收紧预期和CCER启动推动 [3] - 2025年3月底碳市场扩容政策落地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纳入 长期预期降低整体碳市场的边际减排成本 [3] - CCER于2025年3月成功签发第一批减排量 碳配额不足单位可选择CCER作为替代品抵消 推动碳价下行 [3]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4] - 协调全国碳市场与CCER的作用边界 明确碳配额交易与CCER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 确保两者互为补充 [4] - 建立对接国际、规范有效、公平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4] - 到2030年目标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碳金融发展 - 丰富交易产品 碳金融被视为提升碳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 [5] - 完善碳市场金融属性 利用市场灵活机制助力减排成本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 [6]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6] -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探索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6] -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6] - 欧盟碳市场经验显示 碳期货产品市场交易量在整体碳市场中占比超90% 形成丰富交易产品结构和多层级的衍生品体系 [7]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11:00
碳市场建设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3][12][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12][15] - 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3][12][15]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12][15] 碳排放配额管理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4][17]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4][17]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4][17]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4][17] 市场参与主体扩展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5][19]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5][19]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5][19] 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统筹 - 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6][1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6][17]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6][17] 行业覆盖范围扩大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7][16] 碳排放核算与数据管理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8][21]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8][21] - 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9][22]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1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18] - 倡导推动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18] 碳金融产品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19]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19]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充分利用价格发现功能[19] 市场监管与风险防控 - 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19] - 开展全国碳市场价格跟踪评估 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19]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20] - 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防范履约风险[20] 能力建设与支撑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21]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21]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21] 数据质量监管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22]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22] -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22] 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22]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22] - 积极培育咨询服务 检验检测 审定核查等技术服务业[22] 信息披露与共享 -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等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22] -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22] - 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22]
8月21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0.36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30%
新华财经· 2025-08-21 08:53
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 - 2025年8月21日开盘价70.06元/吨 最高价70.55元/吨 最低价69.93元/吨 收盘价70.36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30%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98,264吨 成交额27,930,947.41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03,632吨 成交额7,002,414.24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501,896吨 总成交额34,933,361.65元 [3] 各年度碳排放配额交易数据 - 2019-20年度配额累计成交量287,245,530吨 累计成交额14,620,823,136.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8,988,881吨(2,715,662,900.56元)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11,905,160,236.02元) [4] - 2021年度配额累计成交量49,192,528吨 累计成交额3,558,089,076.9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11,062,322吨(880,044,604.67元) 大宗协议交易38,130,206吨(2,678,044,472.24元) [4] - 2022年度配额累计成交量194,280,695吨 累计成交额15,074,286,713.02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731,185吨(2,953,980,437.72元)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12,120,306,275.30元) [4] - 2023年度配额当日开盘价68.00元/吨 最高价70.40元/吨 最低价68.00元/吨 收盘价69.94元/吨 跌幅0.86% 当日成交量250,064吨(17,243,888.23元) 累计成交量130,235,352吨(12,104,485,973.36元) [4] - 2024年度配额当日开盘价70.00元/吨 最高价70.80元/吨 最低价70.00元/吨 收盘价70.24元/吨 跌幅0.61% 当日成交量251,832吨(17,689,473.42元) 累计成交量28,625,123吨(2,054,868,323.61元) [4] 市场总体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21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59,310,564吨 成交额4,379,826,119.97元 [4] - 截至2025年8月2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9,579,228吨 累计成交额47,412,553,223.48元 [5]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9 22:2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钢铁行业处于减量发展与深度转型时期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节能降碳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1] - 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15% 是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制造业 [1] 超低排放改造进展 - 截至今年7月 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 [1] - 全国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3.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 合计占全国总产能80%以上 [1] 碳市场适应与挑战 - 钢铁行业于今年3月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 但面临数据基础薄弱 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 减排与增长平衡等难点 [2] - 全国碳市场允许重点排放单位每年使用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5%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配额清缴抵销 [3] 政策建议与转型方向 - 需谋划更灵活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通过硬标准和软激励实现公平竞争 让减排成效显著企业获得实际好处 [2] - 建议对超低排放A类企业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 包括退补 奖补 产量指标等 对未按时完成改造企业实施惩戒措施 [4] - 呼吁形成协同理念 通过开放创新扩圈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与建设 [5] 未来重点工作规划 - 更高质量实现超低排放顺利收官 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收官之年目标任务 [5] - 进一步推动极致能效工程 助力企业节能降碳降本增效 持续迭代更新技术清单和能力清单 [5] - 全面深入推进低碳转型 强化数字化碳管理能力 提升碳交易水平 加快低碳技术发展 [3][5] 长期战略目标 - 钢铁行业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 探索低碳零碳技术路径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再立新功 [4] - 通过政产学研用携手同行 推动行业成为全球绿色制造标杆 [5]
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0.86元/吨
新华财经· 2025-08-18 09:37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71.31元/吨 最高价71.31元/吨 最低价70.85元/吨 收盘价70.86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99%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90,844吨 成交额6,452,689.60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00,000吨 成交额21,480,000.00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90,844吨 总成交额27,932,689.60元 [3] 分年度配额交易情况 - 碳排放配额19-20累计成交量287,245,530吨 累计成交额14,620,823,136.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8,988,881吨(2,715,662,900.56元)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11,905,160,236.02元) [4] - 碳排放配额21累计成交量49,192,528吨 累计成交额3,558,089,076.9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8,130,206吨(2,678,044,472.24元) 大宗协议交易11,062,322吨(880,044,604.67元) [4] - 碳排放配额22累计成交量194,269,697吨 累计成交额15,073,506,553.62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720,187吨(2,953,200,278.32元)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12,120,306,275.30元) [4] - 碳排放配额23累计成交量129,105,704吨 累计成交额12,025,362,528.01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24,906,276吨(2,281,528,668.69元) 大宗协议交易104,099,428吨(9,736,381,659.32元) 单向竞价100,000吨(7,452,200.00元) [4] - 碳排放配额24累计成交量27,932,280吨 累计成交额2,005,900,052.62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8,647,814吨(630,238,916.82元) 大宗协议交易19,254,466吨(1,373,341,835.80元) 单向竞价30,000吨(2,319,300.00元) [4]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18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57,477,075吨 成交额4,250,954,244.23元 [4] - 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7,745,739吨 累计成交额47,283,681,347.74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