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座舱
icon
搜索文档
马云出山后首次出手,智己成为阿里系AI落地首选
雷峰网· 2025-03-18 07:35
文章核心观点 阿里与苹果联合推进AI大模型技术,同时阿里和智己发布“IM AIOS系统”,开启智能座舱的“iPhone时刻”,智己与阿里的合作开创人车交互新模式,开辟“IM AIOS生态座舱”新赛道,有望成为汽车行业下一个超级生态的突破口 分组1:阿里系AI落地首选智己 - 苹果手机与智己和阿里合作使用的大模型均为通义千问大模型,智己汽车用上“Apple严选” [4] - 智己是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拥有阿里雄厚生态资源和领先技术优势 [4] - 阿里与智己联合研发行业最大端上开放式语音大模型和行业首个AI交互智能体,开创“No Touch & No App”人车交互模式 [4] 分组2:人车交互迎来“No Touch & No App”新时代 - 汽车座舱交互在AI大模型进入前经历机械按键、触控交互、语音智能交互三个时代,此前语音交互存在不足 [7] - AI大模型加入使汽车智舱能精准识别用户指令与意图,智己和阿里联合开发的IM AIOS让汽车智舱向“主动服务”转变 [8] - 智己依托三大核心技术支柱率先开启智舱革命,1月初完成大模型预训练,测试数据达行业顶尖水平 [9] 分组3:开辟“IM AIOS生态座舱”新赛道 - 阿里系庞大本地生活生态体系与大模型技术打通后,AI座舱可提供具象化场景功能,如“AI外卖”“AI票务” [11][12] - 智己与阿里的AIOS是智能汽车的最强大脑,为第三空间注入灵魂,用户可享受全场景服务 [13] - 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44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6%,预计2026年将达2127亿元,智己和阿里开辟新赛道站在风口 [13]
2024年华为汽车分析报告:从技术供应商到生态使能者的转型之路(精简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3-14 11:5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华为汽车业务从车载通信起步(2013-2015),逐步转型为智能汽车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坚持"不造车"战略,与车企深度合作 [3] - 华为通过零部件供应、HI智能驾驶和鸿蒙智行三种模式并行发展,其中HI模式因不威胁车企主导权且渠道优势明显,具有最大发展潜力 [3][7] - 华为与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市场焦点,双方发展路径形成差异化格局(比亚迪依赖三电技术和垂直整合) [3] - 华为智选车业务已布局年产能170万辆,覆盖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通过积极价格配置策略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 [4] - 预计2030年华为汽车业务总收入达877.8亿元,其中鸿蒙智行板块收入635.1亿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模式)板块收入242.7亿元 [5][16] 业务模式与产能布局 - 华为汽车业务通过三大合作模式服务车企:零部件供应模式(服务一汽奔腾、广汽埃安等)、HI智能驾驶方案(服务长安阿维塔、东风等)、鸿蒙智行模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四大车企合作) [7] - 智选车产能具体分布:赛力斯重庆超级工厂(年产70万辆问界M5/M7/M9)、两江工厂(15万辆)、凤凰工厂(15万辆);奇瑞超级二厂(年产50万辆智界S7);北汽密云工厂(年产12万辆享界S9);江淮肥西工厂(年产3.5万辆尊界车型) [4] - 销售网络由品牌直属(自营零售网点、体验中心、线上平台等)和战略合作体系(车企合作伙伴及专业经销集团如永达、冠松的4S店)构成 [8][9] 技术解决方案与收入结构 - 华为智能汽车五大解决方案包括:乾崑智驾(智驾计算平台、激光雷达、ADS系统等)、鸿蒙座舱(操作系统、智慧屏、音响等)、乾昆车控(XMOTION、热管理系统等)、乾崑车载光(光场屏、AR-HUD)、乾昆车云(TSP云服务、数字钥匙等) [9] - 鸿蒙智行板块收入预测(2030年): - 智驾系统定价3万元/车,渗透率从67%升至100%,年收入46.8亿元 - 鸿蒙座舱定价0.8万元/车,全系标配,年收入12.48亿元 - 车控系统定价1.5万元/车,车载光系统定价0.5万元/车,选装率升至11%,合计年收入4.68亿元 - 车云服务定价0.1万元/车,100%覆盖率,年收入1.56亿元 - 总计年收入635.1亿元 [16] - HI模式板块收入预测(2030年): - 乾崑智驾收入151.4亿元(覆盖阿维塔、深蓝等品牌) - 鸿蒙座舱收入75.7亿元 - 乾昆车云收入15.6亿元 - 总计年收入242.7亿元 [5][16] 合作案例与市场竞争 - 赛力斯通过智选模式实现成功:线上展厅与线下门店结合,统一定价策略消除价格不透明痛点,月销量峰值突破4万台 [11] - 华为系车型(问界M5/M7)在2024年第二季度通过降价和智能配置升级策略,以性价比优势应对理想汽车在B-D级新能源SUV市场的竞争 [12] 发展历程与生态构建 - 华为汽车业务发展分三阶段:车载通信起步(2013-2015)、车企合作研发(2016-2018)、推出整体解决方案(2019至今) [3] - 华为通过技术创新(如智驾、座舱技术)和生态构建(鸿蒙智行联盟)强化产业影响力,避免直接造车但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及销售环节 [7][9]
汽车公司的尽头是AI?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1 16:25
公司战略转型 - 法拉第未来将股票代码从"FFIE"改为"FFAI",强调AI车生态是核心战略[3] - 力帆科技更名为千里科技,全面拥抱"AI+车"战略并成为吉利全域AI战略的一部分[3] - 小鹏汽车重新定义为全球AI汽车公司,目标10年内年销100万台AI汽车[6] - 理想汽车宣布转型为AI企业,认为AI是未来竞争核心[6] - 特斯拉在2023年底已重新定义为AI/机器人公司[6] AI重塑汽车业方向 - 智能驾驶是车企AI战略最聚焦领域:理想汽车采用VLA模型推动自动驾驶,小鹏汽车发布AI鹰眼视觉方案和定制AI芯片,吉利成立估值33亿元的智驾合资公司并发布"千里浩瀚"解决方案[8] - 智能座舱:FF研发新一代AI车载交互系统,吉利银河E8提供15大AI功能[10][11] - 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小鹏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Iron,计划2025年预售飞行汽车[11] - 特斯拉计划将人形机器人Optimus投入工厂应用,2026年目标产量5万-10万台[14] - 吉利提出全域AI理念,覆盖车辆智能架构、能源管理等领域[14] 资本市场反应 - 汽车行业平均市盈率25.85倍,而AI公司可达40倍甚至百倍[16] - Anthropic完成35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615亿美元[17] - OpenAI前首席科学家初创公司估值或超300亿美元[19] - 力帆科技更名后股价短期上涨33%但很快回落[19] - FF更名当天股价上涨9.85%但随后回落[19] - 市场认为车企AI转型需长期坚持和清晰战略,小鹏规划10年转型期,理想设立三阶段目标[21]
【乘联分会论坛】全面拥抱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简评华为与国内车企的合作
乘联分会· 2025-03-03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电动化竞争的上半场进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是核心驱动力 [2] - 华为凭借其在ICT领域的积累,通过三种业务模式切入汽车赛道,并与多家国内车企深度合作,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2] - 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界”系列车型市场表现各异,其中SUV车型及增程式动力系统更受市场青睐 [4][5][7][8] 华为切入汽车赛道的三种模式 - 第一种模式为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I模式,合作车企包括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东风岚图及东风猛士等 [2] - 第二种模式为深度参与的鸿蒙智行模式,已与五家车企合作并推出“界”系列品牌,包括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新能源(享界)、江淮汽车(尊界)及上汽集团(尚界) [2][3][11][12] - 第三种模式为参股或合资模式,典型代表是2024年1月成立的华为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赛力斯以115亿元参股,长安阿维塔以同等价格购买10%股权并成立合资公司Newcool [3] 华为鸿蒙智行“界”系列车型市场表现 赛力斯与问界 - 问界品牌已推出M5、M7、M9三款SUV车型,价格覆盖24.98万元至56.98万元,动力形式包括增程与纯电 [5] - 问界系列累计销量已达974,885辆,其中M7累计销量488,218辆,M9累计销量319,722辆,M9在2025年1月销量达12,483辆,表现突出 [5][6] - 用户认可度逐步向高端车型靠拢,M9与理想L9、红旗E-HS9形成竞争关系 [5] 奇瑞与智界 - 智界品牌拥有S7(轿车)和R7(轿跑SUV)两款车型,价格区间为22.98万元至33.98万元 [7] - 智界R7上市后销量表现强劲,2024年12月单月销量达30,561辆,其增程版推出后市场反响热烈;截至2025年1月,智界R7累计销量67,381辆,已超过智界S7的54,366辆 [7][8] - 市场数据显示,用户更青睐智能化SUV车型 [7] 北汽新能源与享界 - 享界品牌首款车型S9为D级纯电轿车,售价39.98万-44.98万元,2024年全年销量11,724辆,2025年1月销量6,431辆 [8][10] - 销量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主要受纯电车型里程焦虑及市场竞争影响;为解决销量不足,公司计划推出增程版及SUV产品 [8][9] - 北汽极狐向享界注资55亿元用于打造三款新车型,显示出深化合作的决心 [9] 江淮与尊界、上汽与尚界 - 尊界品牌首款车型S800定位超豪华轿车,起售价高达100万元,预计于2025年5月上市 [11] - 上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新品牌“尚界”可能定位20万元左右产品,以形成差异化竞争 [12] 行业智能化趋势 - 全面拥抱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多家企业涌入智能化赛道,例如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乾崑智驾合作,岚图宣布2025年全系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 [13] - 华为发布的乾崑ADS 3.0智驾系统及鸿蒙智能座舱,代表了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最新成果 [14] - 行业展望认为,智能化车辆将成为生活的延伸 [13]
晚点独家丨问界 M7、M9 提前改款,赶在竞品集中上市前
晚点LatePost· 2025-02-28 12:52
问界新车上市计划 - 问界M9改款车型将提前近一个季度上市,主要提升动力和智驾水平,搭载HG15T增程器,增加三颗激光雷达,硬件与尊界S800看齐[5] - 问界M8计划在上海车展前后上市,将同步推出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尺寸配置低于M9,预计售价35-45万元[5] - 问界M7中期改款上市时间从年底大幅提前至暑期档,可能上调价格和定位,与智界R7和小米YU7错位竞争[6] 问界销售表现 - 1月问界M7销量0.8万辆,不足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6] - 问界M9连续10个月蝉联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量冠军,占问界总销量一半以上[8] - 2023年赛力斯凭借问界品牌卖出40万辆新车,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约55亿元[8] 行业竞争态势 - 鸿蒙智行2024年销量目标100万辆,问界需贡献60万辆,对应50%销售增速[8] - 2024年预计超过10款中大型SUV新车上市,包括理想i8、极氪、深蓝、腾势、智己等品牌产品[9] - 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通过降价和产品升级加大竞争压力,全新宝马X3长轴距版起售价降低5万元至34.99万元[9] 华为合作模式变化 - 华为合作车企已超过20家,合作模式向Hi+模式转变,参与深度不断加深[9] - 随着享界、智界、尊界等品牌推出,问界在华为体系内的资源优势可能被稀释[9] - 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行业智能化竞争升级[9]
汽车智能化月报系列二十一:智驾平权,AI推动汽车板块估值重塑【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2-25 01:26
汽车智能化行业核心观点 - 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12月L2级以上功能渗透率达16.4%,同比+5.9pct [6][7] - 800万像素摄像头占比提升至21.8%,华为自动驾驶芯片占比达32.1% [5][53] - 激光雷达渗透率达6.6%,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市占率领先 [5][49] - 车企加速AI大模型上车,长安、吉利等发布智能化战略 [15][17][20] - 新势力智驾功能使用率显著提升,小鹏XNGP月活渗透率达87% [41][43] 智能驾驶技术进展 - 特斯拉FSD累计行驶里程突破25亿英里,V13版本预计11月发布 [37][38] - 城区NOA功能渗透率达10.2%,高速NOA达15.3% [7][62] - 自动驾驶传感器配置升级,主流方案为11-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3颗激光雷达 [49] - 华为推出基于Thor的自动驾驶平台,地平线与一汽奔腾达成战略合作 [2][28] - 小马智行开通广州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专线,覆盖机场和高铁站 [30] 智能座舱发展 - 10寸以上中控屏渗透率达83.5%,HUD达17.2% [8] -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34.7%,本土企业崛起 [8][31] - 多家车企完成与DeepSeek大模型融合,提升交互体验 [18][19][22][25] - 鸿蒙智行发布星河通信等六大智能化技术 [26] - 华阳集团AAOP 3.6版本支持AI大模型能力全面接入 [31] 产业链动态 - 图达通拟赴港IPO,估值117亿港元 [27] - 黑芝麻智能预计2024年扭亏为盈,收入4.5-5亿元 [29] - 零跑B10将成15万级首搭激光雷达城区智驾车型 [18] - 禾赛科技2023年经营现金流转正,地平线港交所上市 [3][13] -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18.8%,算力需求持续提升 [53] 车企智能化布局 - 长安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未来3年推35款数智新汽车 [15][16] - 吉利将发布AI智能化战略,与DeepSeek R1深度融合 [17][20] - 蔚来AES功能上线20天避免188次事故 [40] - 理想智驾累计里程29.3亿公里,用户数110.9万 [43][45] - 鸿蒙智行春节期间高速智驾总里程1.01亿公里 [47]
汽车行业周报:天神之眼标配,加速智驾普惠-20250319
爱建证券· 2025-02-17 09: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汽车板块整体表现与沪深 300 涨幅持平,1 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 [2] - 车企加速智驾普及,多车企搭上 DeepSeek“智能快车”,国资车企筹划重组,极氪科技集团成立 [2] - 看好自主整车智能化、电动智能核心技术自主供应链、汽零供应链围绕具身智能展业及电动智能自主品牌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市场回顾 汽车板块与沪深 300 涨幅持平,板块排名 15/31 - 本周汽车板块报收 7,004.6 点,上涨 1.19%,板块排名 15/31,同期沪深 300 指数报收 3,939.0 点,上涨 1.19% [7] - 子板块中,乘用车板块+3.71%,摩托车及其他板块+3.65%,汽车服务板块+0.52%,汽车零部件板块+0.07%,商用车板块-1.61% [7] - 截至 2 月 14 日收盘,汽车行业 PE(TTM)为 32.11 倍,PB(MRQ)为 2.56 倍 [11] 电动智能自主供应链崛起,具身智能展业加速 - 本周申万、恒生汽车板块涨幅前 5 个股为艾可蓝、耐世特、东风科技、东风集团股份、潍柴重机;跌幅前 5 个股为建设工业、肇民科技、派特尔、福达股份、美东汽车 [13] - 关注个股中,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等部分个股有不同程度涨跌 [16] 多车企发布产销公告 - 恒勃股份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索菱股份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孙公司 [17] - 吉利汽车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凯众股份回复可转债申请文件审核问询函 [18] - 北汽蓝谷完成募资,中鼎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9][21] - 金龙汽车、东风股份、江淮汽车、福田汽车公布 1 月产销数据 [22][23][24] 行业跟踪 总体汽车销量季节性回落,1 月新能源车同比增长 - 2 月 1 - 9 日乘用车市场日均零售 2.7 万辆,同/环比分别-31%/-39%,今年以来累计零售 203.2 万辆,同比-15% [26] - 1 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 179.4 万辆,同/环比分别-12.1%/-31.9%;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 74.4 万辆,同比+10.5%,渗透率 41.5% [27] - 1 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表现分化,长安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领先 [30] - 1 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 1.40,同/环比分别+1.4%/+22.8% [31] - 12 月国内汽车出口 50.4 万辆,同/环比分别+1.0%/+2.9%,新能源汽车出口 13.4 万辆,同/环比分别+20.7%/+61.4% [34] - 本周铜、铝、天然橡胶、聚丙烯价格环比上涨,冷轧薄板、碳酸锂价格环比下跌 [36] 国资车企筹划重组,DeepSeek 赋能人车交互 - 极氪科技集团正式成立,2025 年力争实现 40%的增长率、71 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 [42] - 多车企搭上 DeepSeek“智能快车”,如岚图知音、上汽通用汽车等 [42] - 重庆汽车行业产值今年力争增长 12%,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突破 130 万辆 [42] - 华为、上汽合作模式基本确认,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 [43] - 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首批上市 21 款车型 [43] - 东风、长安间接控股股东正筹划重组 [44] - 黑芝麻智能 A1000 家族芯片定点一汽多款车型,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 2.0”计划 [45] 新能源车上市规划 - 本周上市新车有宋 L DM - i、海狮 05DM - i 等 [45] - 关注车企新车规划包括比亚迪汉 L、唐 L,广汽埃安埃安 UT 等 [46]
极氪靠一款车冲上美股,然后呢?
晚点LatePost· 2024-05-12 12:01
极氪上市表现 - 极氪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上涨34.6%至28.3美元/股,市值达69亿美元 [5] - 募资金额从最初计划的10亿美元下调至4.4亿美元,母公司吉利认购91.7% [5] - 此次IPO是2021年以来中资公司在美国最大规模的IPO [5] 销量结构与产品依赖 - 极氪001累计销量占品牌总销量的73.9%,2023年65%销量仍依赖该车型 [6][10] - 2024年一季度极氪007销量与001基本持平,月均4904辆 [13] - 极氪009 2023年销量仅1.9万辆,2024年3月月销跌至488辆 [10] - 极氪X累计交付不足2.5万辆,2024年一季度月销回落至数百辆 [10][22] 产品策略与研发投入 - 划分Z/C/M三条产品线:Z主打高性能,C针对主流市场,M追求个性化 [23][24] - 极氪007定位20万元级纯电轿车,直面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等竞品 [6][28] - 2023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3.6%至83.7亿元,高于小鹏同期水平 [37] - 引入华为自动驾驶团队高管,强化智能驾驶与座舱研发 [37] 财务表现与目标 - 2021-2023年累计净亏损204.3亿元,净利润率从-69.2%收窄至-16.0% [25][26] - 整车毛利率从1.8%提升至15.0%,超过蔚来和小鹏 [28] - 2025年销量目标65万辆,需在2024年23万辆基础上实现180%增长 [6]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0万元级纯电轿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SU7发布一个半月获10万订单 [6] - 传统豪华燃油车(如宝马3系、奥迪A4L)降价加剧价格战 [6] - 吉利集团SEA浩瀚架构被6个子品牌11款车型共享,可能削弱极氪竞争力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