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增程车纯电续航越来越长,是进步还是偏离初心?
经济观察报· 2025-08-17 06:27
增程技术发展现状 - 增程技术从120公里纯电续航升至200公里耗时数年,而从200公里迈向400公里仅用一两年,电池包容量从十几度电增至五六十度电[1][2] - 增程动力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技术,凭借续航长、补能快等优势,市场销量高速增长[2] - 增程技术路径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进,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搭载66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超450km[2] 增程车型电池容量变化 - 2021年主流增程车型平均电池容量36.17kWh,到2023年增长至43.77kWh,增幅20.54%[4] - 2023年至2025年,平均电池容量从43.77kWh增至45.47kWh,两年间增长19.68%[5] - 2021年增程车型平均纯电续航140km,2025年续航超150km、200km、250km的车型占比分别为92%、48%和20%[5] 大电池增程驱动因素 - 动力电池单位成本从2013年2000元/kWh降至300元/kWh左右,降幅超80%[9] - 公共充电设施达409.6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97.08%,乡镇覆盖率80.02%[9] - 家用慢充桩充电功率从2019年2.8kW提升至2024年5.5kW,年均增速14%[9] - 用户需求推动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纯电续航,后入局者通过加大电池包寻找差异化[10] 大电池增程的利弊 - 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电耗增加5%-8%,馈电模式下电耗增加8%-10%[12] - 大电池导致充电时间长,公共快充桩平均功率仅106.9kW,难以满足大容量电池快速充电需求[12] - 大电池增加轮胎磨损,两驱混动车或电车轮胎磨损率比四驱多1.7倍[13] 行业观点分歧 - 部分观点认为增程是过渡技术,随着电池技术成熟和补能网络完善,纯电将成为主流[16] - 另一观点认为增程已具备成为单独类别的可能,中国乘用车电动化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16] - 对于电池包大小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应发展大电池,也有观点认为未来会回归小电池方案[16][17]
增程车纯电续航越来越长,是进步还是偏离初心?
经济观察报· 2025-08-17 05:13
增程技术发展趋势 - 增程动力从"落后技术"转变为市场主流技术,凭借续航长、补能快等优势获得车企青睐 [2] - 增程技术路径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进,电池容量显著提升 [2] - 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搭载66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超450km,超过特斯拉Model3后驱版 [2] - 别克发布"真龙"增程系统,40 2kWh电池包带来302km纯电续航,显示传统合资车企加入长续航增程竞争 [2] 增程车型电池容量变化 - 2021年主流增程车型平均电池容量36 17kWh,2023年提升至43 77kWh,增长20 54% [3][4] - 2025年主流增程车型平均电池容量达45 47kWh,较2023年增长19 68% [5] - 2021年增程车型平均纯电续航140km,2023年续航超150km、200km、250km的车型占比分别达92%、48%、20% [6] - 近期上市增程车型电池容量显著提升,如尊界S800采用65kWh电池包,极氪9X纯电续航达380km [6] 推动大电池增程的因素 - 电池成本大幅下降,从2013年2000元/kWh降至300元/kWh左右,降幅超80% [8] - 充电基础设施快速普及,2025年6月公共充电设施达409 6万个,县域覆盖率97 08% [8] - 家用慢充桩功率从2019年2 8kW提升至2024年5 5kW,年均增速14%,支持长续航增程车当纯电车使用 [8] - 用户需求推动,纯电续航从50km提升至150km,满足日常通勤需求 [8] - 车企竞争加剧,后入局者通过加大电池包提升纯电续航以吸引消费者 [9] - "双积分"政策促使车企通过大电池包降低综合油耗 [10] 大电池增程的利弊 - 购车成本上升,LFP电池每度电成本增加600元,NCM811电池增加900元 [11] - 车重增加导致能耗上升,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电耗增5%-8%,馈电模式增8%-10% [11] - 快充设施不足,2024年底公共快充桩平均功率仅106 9kW,难以满足大容量电池需求 [11] - 快充伤害电池寿命,大电池导致轮胎磨损加剧,磨损率比四驱车高1 7倍 [12] 增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对"小电池+大增程器"和"大电池+小增程器"两种方案优劣存在争议 [13] - 部分观点认为增程是过渡技术,纯电车将成为未来主流 [13] - 另一观点认为增程已具备成为单独类别条件,未来体量将更庞大 [13] - 车企态度分化,长城和蔚来拒绝增程,其他中国车企普遍布局 [14] - 专家认为大电池是当前合理选择,但未来可能因技术演进和国际化竞争转向小电池方案 [14]
中国军团领跑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零跑今年海外卖了近2.5万辆丨一周车闻
第一财经· 2025-08-15 10:42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04.4GWh 同比增长37.3% [2] - 前十强企业中6家中国企业 3家韩国企业 1家日本企业 亚洲企业占绝对优势 [1][2] - 中国企业合计市占率达68.9% 韩国企业市占率16.4% 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 [2] - 蜂巢能源取代欣旺达进入前十 松下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 - 零跑汽车1-7月累计出口24,980辆 与欧洲滚装巨头格里马尔迪集团合作交付超2,500辆新车至欧洲市场 [3] - 7月零跑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 海外市场成为增长关键动力 [3] 微型电动车市场竞争 - 宏光MINIEV累计销量突破170万辆 成为中国品牌纯电车型销量冠军 [4] - 7月单月销量超2.7万辆 领先于长安Lumin 奔腾小马 吉利熊猫 奇瑞QQ冰淇淋等竞品 [4] - 第三代青春版推出置换补贴价3.68万元 可叠加国补/地补至高20,000元 [4] 混动及插混技术发展 - 吉利银河A7上市 限时指导价8.18-11.78万元 搭载雷神AI电混2.0系统 馈电油耗2.67L/100km 综合续航超2,100km [5] - 对标比亚迪秦L DM-i(7月销量1.6万辆) 银河系列上半年销量近55万辆 同比增长232% [5] - 下半年计划推出3款新车型 包括M9 星耀6及中型插混轿车 [6] 增程技术及智能化升级 - 深蓝L07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SE 采用超级增程2.0技术 售价13.59-15.59万元 [7] - 7月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暴跌11.4% 但车企仍持续投入增程技术创新 [7] 燃油车技术革新与年轻化战略 - 长安第三代UNI-V上市 定位智能运动轿跑 指导价10.29-11.99万元 [8] - 强调设计 动力 智能化及安全性 承载长安燃油技术革新与年轻化双轨战略 [8]
广汽集团将于8月19日发布“星源增程”技术 昊铂HL增程版同步上市
凤凰网· 2025-08-14 05:22
技术发布 - 公司将于8月19日举办广汽星源增程技术发布会并上市首款量产车型昊铂HL增程版 [1] 技术特性 - 技术聚焦增程车亏电状态下核心痛点包括油耗偏高、动力不足和噪声振动明显问题 [1] - 搭载自研高效增程器与曲轴直连油冷发电机提升动力性能 [1] - 通过降低发动机转速波动、优化电机电磁力及定位停缸技术实现无感启停和驾乘静谧性提升 [1] 能源管理系统 - 自研AI能量控制平台采用全域能量管理、智能补电调节、智能能量回收和瞬时最优分配四大策略 [1] - 系统对车辆能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优化增程系统效能 [1] 技术积累 - 公司自2010年率先开展增程技术研究并成功量产传祺GA5 REV增程式纯电动轿车 [1]
别克“正本清源” “真龙”增程助力合资回技术C位?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03:25
核心观点 - 上汽通用别克发布全栈自研"真龙"增程系统,首发搭载于至境L7,标志着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1] - "真龙"增程系统通过软硬件全面升级,解决了增程车型四大核心痛点:亏电性能衰减、续航焦虑、噪音与抖动、电池寿命与安全[1][3] - 该系统采用"全球资源+本土创新"开发模式,结合通用全球工程经验与中国用户场景定制开发[2][9] - 别克通过"真龙"技术实现混动和增程两大新能源路线的全面覆盖,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技术品牌策略[7] 技术特点 - 采用1.5T混动专用增压发动机与252kW行业最大功率增程单电驱组合,配备奥特能2.0增混电池和动力域集中式架构[4] - 开发了严苛的"PRC06工况"测试标准,基于2000万用户20年实际使用数据,比行业通用的CLTC工况更贴近真实用车环境[4] - 实现满电与亏电状态下性能一致性,0-100km/h加速差异小于0.1秒,车内噪音达到图书馆级静谧[5][6] - 纯电续航302公里,综合续航超过1400公里,配备60升大油箱,纯电续航可保持43年低衰减[5][6] 市场表现 - 2025年1-7月别克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20%,真龙增程车型将进一步撬动市场份额[8] - 通过逍遥架构实现70%以上核心组件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生产效率[8] - 合资品牌试图通过技术重塑消费者认知,以1400km续航、0.5L油耗等硬指标刷新市场对增程电动车性能的认知[6][9] 战略意义 - 标志着合资品牌从"全球技术中国适配"转向"全球资源+本土创新"的开发路径[9] - 为合资阵营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转型范本,在保持全球标准的同时以中国市场为中心[9] - 通过全栈自研掌握核心技术,在电池管理等关键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8]
纯电 SUV 赛道升级,理想 i8 如何突围?
晚点LatePost· 2025-08-12 08:42
理想i8发布与调整 - 理想i8作为纯电市场搅局者发布后未达预期 主要因配置复杂和定价问题导致用户转定率低 [3] - 发布一周后公司迅速调整策略 将Max版作为统一配置 售价从34 98万元降至33 98万元 并增加冰箱等标配 [9] - 调整后实现"标配即顶配"策略 降低用户选择成本 强化用户导向理念 [10] 纯电市场竞争格局 - 30-40万元新能源SUV市场2025H1销量22万辆 占新能源市场4 1% 其中Model Y长续航版月销7000辆领先 [10] - 中大型纯电车型受电池技术瓶颈限制 市场竞争更聚焦产品力而非价格 [11] - 理想i8若实现月销4000-5000辆可成为细分市场鲶鱼 [10] 公司财务优势 - 理想连续10季度盈利 2023年毛利率22% 净利率10% [11] - 2025Q1现金储备达532亿元 远超赛力斯(98亿)和蔚来(278亿)等竞争对手 [11] - 充足现金流支撑产品完成度和细分市场持续投入能力 [12] 产品差异化优势 - 采用"子弹头"独特设计语言 致敬经典造型 满足审美差异化需求 [14] - 车身构造优化空间体验 电池结构和碳化硅模组有创新 [14] - 标配全场景高阶辅助驾驶 即将支持VLA大模型 [14] - 已建设超3000座5C超充站 补能网络领先竞品 [14] 行业设计同质化问题 - 新能源车设计同质化严重 普遍采用相似轮廓和配置组合 [15] - 新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30-40个月 小改款仅需8-12个月 [15] - 车企依赖供应商模块化方案 竞争转化为供应链效率比拼 [16] 设计创新的市场机会 - 汽车作为生活方式载体需要承载审美偏好和情感记忆 [16] - 理想MEGA和i系列独特设计满足差异化需求 MEGA Home月销达2300辆成为50万元级销冠 [19] - i8借鉴MEGA设计语言 5 085米车身兼顾实用性和空间体验 [21]
黄金增程加持下的长续驶“卷王”——试驾星途星纪元ES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2 03:03
2025年的新能源轿车市场风起云涌,主打"可油可电"的增程技术路线已从备受争议跃升为主流选择。星纪元ES增程则以"卷王"姿态闯入 这片红海,不仅带来了颠覆认知的超长续驶里程,更在性能、智能和价值感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汽车报》第 十八届年度消费车型试驾中,星途星纪元ES增程通过试驾团队专业且严苛的测评,其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车辆还具备自适应巡航功能,跟车自然,不会出现突兀的加减速;车道保持功能也十分稳定。其他贴心配置还包括手机无线充电、后 排座椅加热、23扬声器音响系统等,可大大提升驾驶乐趣和舒适度。 对于新能源用户而言,里程焦虑是心头大患。星纪元ES增程的杀手锏正是其续驶能力。它搭载奇瑞集团潜心研发的1.5T高效增程器,拥有傲 视同侪的44.5%最高热效率,意味着燃油转化电能的效率极高,官方技术指标显示"1升油可发3.71度电"。该车WLTC工况下馈电油耗低至 4.9L/100km,CLTC标准下纯电续驶里程达到255km,综合续驶里程更是高达1600km以上。 对于普通上班族,255km的纯电续驶里程意味着,足以覆盖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通勤需求。若要周末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超1 ...
增程车9年销量暴涨8万倍,7大海外车企集体入局,大众回旋镖扎向自己
36氪· 2025-08-07 11:51
跨国车企增程技术布局 - 全球销量前两大车企丰田和大众均已开始布局增程技术 包括广汽丰田增程版塞纳和汉兰达以及大众ID ERA增程SUV概念车[1] - 福特 通用 Stellantis 宝马 现代等7家跨国车企明确规划增程车型 形成2026年扎堆上市趋势[2][4] - 福特烈马增程版2025年上市 搭载43 7度电池包 CLTC纯电续航220km 综合续航1220km[4] - 通用别克至境L7增程版2025年发布 搭载1 5T增程器和252kW电机 CLTC纯电续航302公里 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6] - Stellantis投资4亿美元改造美国工厂 2025年末投产Ramcharger增程皮卡 可能采用零跑汽车技术[8] - 宝马计划推出第六代X5增程版 并考虑扩展至X3与X7[8] - 现代计划2026年底在北美和中国市场推出D级SUV与C级轿车两款增程车型 目标续航超900公里[10] - 丰田计划2026年推出汉兰达与赛那增程版 采用串联式增程技术 由中国本土工程师主导研发[10] 增程市场增长数据 - 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从2016年14辆增长至2024年116 7万辆 9年暴涨约8万倍[3][11] - 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占比从2022年3 6%增长至2024年9 1%[2] - 理想汽车2024年总销量50 45万辆 绝大多数为增程车型 问界2024年累计销售38 63万辆 增程车型为主力军[3] - 2024年增程车销量排名 问界M7销量19 33万辆 理想L6销量19 23万辆 问界M9销量13 95万辆[12] - 问界M9增程版在5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超越宝马X5的8 82万辆 成为该细分市场销冠[12] 增程技术发展背景 - 增程式电动车是以电驱为主 发动机仅用于发电的串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技术 解决纯电动车续航焦虑[14] - 技术并非新生事物 海外车企早期尝试如2010年通用雪佛兰Volt 别克VELITE 宝马初代i3增程版均因售价高昂和技术不成熟失败[14][16] - 理想汽车凭借理想ONE超21万辆销量打开国内增程车市场[16] - 中国双积分政策要求2024年 2025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分别为28%和38% 增程车能贡献NEV积分并降低CAFC负积分[13] - 欧盟2035年禁燃令将增程式归类为燃油车但允许使用合成燃料车辆销售 为跨国车企提供技术升级空间[13] 市场竞争格局 - 理想汽车通过i8 i6等纯电SUV开启纯电战略 问界所有车型均有纯电版本并加大问界M8纯电版投入[17] - 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60% 较去年下降10 4% 插混汽车占比40% 较去年提高10 4%[17][19] - 小鹏 小米 智己 阿维塔等本土车企计划推出增程车型 如小鹏G01 智己LS6增程版 阿维塔12增程版等[20] - 理想通过冰箱 彩电 大沙发提供情绪价值 问界有华为技术赋能 海外车企在智能化存在短板[19] - 增程车竞争取决于产品综合实力 需在政策 产品力 市场动态博弈中找到最优解[20]
450km纯电续航+800V超充!增程市场的军备竞赛即将开始?
电动车公社· 2025-08-06 16:06
行业趋势 - 增程与纯电路线出现双向渗透现象,增程品牌开始布局纯电车型(如理想推出首款纯电SUV i8),纯电品牌(如阿维塔、昊铂、智己)加速进入增程赛道[1][2][3][5][6] - 增程赛道竞争加剧,智己提出"颠覆行业格局的增程新品类"目标,并宣称技术优势可助其成为细分市场销量冠军[9][10] 技术突破 动力电池 - 智己"恒星"超级增程搭载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CLTC纯电续航达450km,超越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62.5kWh)[16][17] - 采用800V高压架构,支持4C充电倍率,峰值功率268kW,充电15分钟增加310km续航,充电效率对标纯电车型[19][20][35] - 大电池设计基于用户调研:无家充桩用户月均充电15次,400km以上续航可满足92%城市通勤及小长途需求[26][28][30][34] 增程器性能 - 自研1.5T增程器实现亏电油耗5.32L/100km(中大型SUV首次低于5.5L),综合续航1500+km(50L油箱),兼容92汽油[44][45] - 技术亮点包括米勒循环、可变截面涡轮增压(保时捷同款)、废气再循环系统,通过精细化调校扩大高效工况覆盖面积[48][51][57][58] - 静音优化:怠速噪音<36分贝,通过积木振动测试(2米不倒)和主动降噪技术提升NVH表现[61][63][66] 低电量性能 - 通过AI优化低电量储备策略,放电功率维持275.5kW,解决传统增程"有电龙没电虫"问题[71][72][75] 战略逻辑 - 智己以纯电技术积累反哺增程开发,提出"自带超充桩的电车"概念,目标吸引因里程焦虑放弃新能源的增量用户[80] - 行业呈现"两条腿走路"趋势,增程与纯电互补扩大市场蛋糕,而非直接竞争[80][81]
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
中证网· 2025-08-04 13:34
产品发布 - 智己汽车发布首款增程技术"恒星"超级增程 正式进入增程市场 [1] - 搭载该技术的首款车型为新一代智己LS6 定位大五座增程SUV 将于8月15日全球首秀 [1] - 豪华旗舰车型智己LS9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 [1] 技术参数 - "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搭载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66kWh 800V增程专属电池("超级骁遥MAX电池") [1] - CLTC纯电续航里程超过450公里 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500公里 [1] - 搭载上汽集团专为增程技术开发的Zephyr 1.5T发动机 并应用AI能源管理系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