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格隆汇APP· 2025-09-07 08:1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是白电龙头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企业[5] - 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7] - 上半年利润总额144.12亿元 同比增长1.95%[13] - 中报后宣布不派发现金红利 而去年中报曾实施"10股派10元"分红方案[7] - 市值蒸发逾200亿元 当前市值约2300亿元低于海尔的2400亿元[2][3] 市场竞争格局 - 7月线上空调市场份额争议:奥维云网显示小米16.71%超越格力的15.22% 但格力自称份额16.41%仍居首位[2] - 空调均价显著高于行业:7月格力均价3353元 比美的高近400元 行业均价仅2631元[12][13] - 低端机销量占比提升:Q2线上市场2100元以下机型销量占比首次超50%[11] - 坚决不参与价格战 但市场份额降至18%左右[11][13] 业务结构分析 - 空调业务占比近80% 上半年该业务出现5.09%负增长[7][35] - 海外业务占比仅15% 远低于美的、海尔40%以上的海外收入占比[37] - 对比小米空调业务增长迅猛:上半年出货量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8] 渠道体系问题 - 传统经销商体系成为发展绊脚石 线上渠道变革中处于劣势[18] - 终端销售与公司业绩出现背离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销量提升但业绩下滑[14][19] - 美的依靠线上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格力仍以线下渠道为立足之本[22] 战略转型举措 - 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已完成超800家门店升级[39][40] - 试图从空调向全品类家电拓展 但公众号更名事件显示战略犹豫[40][42] - 坚持不贴牌出海的海外拓展策略 导致海外业务进展缓慢[39] 竞争对手表现 - 小米上半年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 净利润215.06亿元同比增长69.8%[7] - 小米科技家电收入贡献66.2%同比增长 目标2030年进入大家电行业头部阵营[8][10] - 美的在空调业务优势扩大 已占据龙头地位[30] 行业环境变化 - 上半年家电市场零售额4537亿元同比增长9.2%[5] - 家用空调零售规模1263亿元同比增长12.4% 总销量1.2亿台同比增长8%[5] - 以旧换新成为新增长点 东三省和海外初装市场提供新推动力[28][29] - 房地产调整对初装市场造成冲击 但并非业绩失速主因[26][27] 品牌IP影响力 - 董明珠个人IP与品牌强绑定 传统形象对年轻人吸引力有限[43][54] - 对比雷军IP成为小米有效宣传手段 业务生态更为成功[44][49] - 面临董事长换届难题和宣传路径选择困境[56]
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格隆汇APP· 2025-09-07 07:5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小米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16.71%超越格力的15.22%引发数据争议[2] - 空调行业陷入价格战 线上市场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50%[20] - 美的空调业务优势扩大 小米目标2030年进入大家电行业头部阵营[17][1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46%至973亿元 归母净利润微增1.95%至144亿元[13]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增长453.06%至283亿元[1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空调均价达3353元显著高于行业2631元 坚持不参与价格战[21][23] - 国内市场份额下降至18%左右[23] - 空调业务占营收近80% 消费电器业务出现5.09%负增长[14][44] 渠道体系问题 - 传统经销商体系成为发展绊脚石 线上渠道变革中处于劣势[29][32] - 终端销售与公司销售间存在经销商环节 导致业绩承压[30][31] - 美的依靠线上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格力仍以线下渠道为立足之本[33] 业务结构局限性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仅15% 显著低于美的海尔40%以上占比[45][46] - 业务区域高度集中 出海战略进展缓慢[45][48] - 产品线单一 过度依赖空调业务[43][44] 品牌战略调整 - 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已完成超800家门店升级[50][51] - 品牌战略犹豫反复 公众号名称更改引发争议[52][53] - 个人IP绑定策略面临挑战 对年轻群体吸引力有限[69][70] 历史对比与行业地位 - 市值2300亿元低于海尔2400亿元 位列白电龙头第三[5][7] - 半年报后市值蒸发逾200亿元[4] - 与小米竞争格局逆转 小米上半年营收2272亿元同比增长38.2%[15]
比亚迪在日本大幅降价,最大降117万日元
36氪· 2025-09-05 14:25
比亚迪日本市场降价策略 - 比亚迪在日本对纯电动汽车进行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为50万至117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42万至5.67万元 涉及车型包括海豚、海豹和海狮07 [4][5] - 海豚车型降价50万日元后最低售价249.2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12.07万元 成为日本市场最便宜的纯电动乘用车 比日产樱花便宜10万日元 [7] - 海豹四轮驱动车型降价117万日元 最低售价455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2.05万元 这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最大幅度的降价 [7] 日本市场价格竞争格局 - 韩国现代汽车同期宣布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4.7万至158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277元至7.66万元 IONIQ 5降价158万日元至391万日元 KONA降价98.3万日元至301万日元 [12][14] - 美国特斯拉5月已在日本进行限时降价 进口电动汽车品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目标是在日本企业之前夺取市场份额 [15] - 日本车企计划推出新车型应对竞争 本田2025年度投放轻型EV N-ONE e: 铃木推出首款EV e VITARA 日产将投放新款LEAF [16] 比亚迪市场表现与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陷入苦战 7月全球销量同比增长仅0.6% 达34.43万辆 较此前超过10%的增长率显著放缓 公司指出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9][10] - 日本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1-7月销量同比增长50% 达1936辆 表现强劲 [11] - 公司计划2026年下半年向日本市场投放轻型EV 采用自主开发的日本专用新底盘 目标售价低于日产和三菱的轻型EV [11] 补贴后价格优势 - 考虑到日本政府和都道府县提供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 海豚车型最低购买价格可降至149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7.22万元 [8]
格力高管称35年不参与价格战,上半年营收973亿
财经网· 2025-09-05 08:26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73.25亿元 同比下降2.46% [1] 行业竞争态势 - 行业宏观消费趋缓 价格内卷加剧 [1] - 公司35年来从不参与价格战 坚持价值战长期主义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强调保持战略定力 不被动 不过度 不透支 [1] - 公司定位为价值战长期主义者 而非价格战冲动参与者 [1]
格力承压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05:05
公司财务表现 - 格力电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973亿元 同比下降2.46% 归母净利润约144亿元 同比增长1.95% [2] - 美的集团同期营业收入2511.24亿元 同比增长15.58% 归母净利润260.13亿元 同比增长25.04% [7] - 海尔智家同期营业收入1564.94亿元 同比增长10.22% 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 同比增长15.59% [7] 市场竞争格局 - 线上空调市场格力占有率23.25% 同比下降4.07% 美的占有率下降0.37% 小米占有率10.94% 同比增长3.43% [2] - 线上空调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 中高端需求承压 [5] - 中央空调销售规模同比下滑5.5% 受房地产调控影响 [5] 产品策略与定位 - 格力入门款空调售价2999元 比美的2299元和海信2099元高出30%以上 [4] - 美的高端品牌COLMO系列售价约12000元 具备新风功能和AI语音交互等智能化特点 [4] - 格力消费电器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9% 产品单一化特点明显 [8] 渠道与销售动态 - 格力通过"董明珠健康家"改革增设冰箱洗衣机线下体验区 推动多品类销售 [8] - 工程机市场因价格因素被美的海尔抢占 格力1.5匹机型2300元 vs 竞品1600元 [9] - "国补"政策结束后商场客流量出现下滑迹象 [7] 海外市场拓展 - 格力外销市场占主营业务收入约15% 显著低于美的约42%和海尔约50% [8] - 格力在海外市场主要以自有品牌销售 几乎不接贴牌订单 [8] 新兴竞争者分析 - 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 同比增长超60% 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 同比增长超25% [10] - 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 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 同比增长44.7% [10] - 米家APP月活跃用户1.131亿 同比增长16.8% 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1.532亿 同比增长16.4% [1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经济环境下行促使消费者偏好价格实惠产品 法迪欧品牌入门款价格低至1899元 [4] - 智能化产品受欢迎 年轻消费者通过小米SU7等科技产品改变品牌认知 [12] - 格力主要客群仍为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中年客户 与小米用户重叠度较低 [12]
宝马奔驰卷入欧洲价格战,推手竟是特斯拉?
凤凰网财经· 2025-09-05 00:02
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而这场激烈竞争的"始作俑者"并非中国品牌,而是美国电动车巨 头特斯拉。 平价时代提前到来 根据彭博行业研究(BI)最新分析,特斯拉为了遏制其今年以来高达33%的销量跌幅,主动采取降价策 略,从而引发了整个欧洲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一趋势已迫使宝马和奔驰等高端品牌不得不推动其纯电动 车与燃油车实现平均售价平价,此举无疑对车企的利润率构成侵蚀,并给已然前景疲弱的第三季度业绩 带来额外压力。 数据显示,宝马和奔驰的纯电动车净平均售价目前已实现与燃油车平价。这并非由于与中国车企的价格 战,而是特斯拉为捍卫欧洲市场份额采取的主动降价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成为市场中的例外,其产品价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大众化品牌的纯电动车仍保 持30%左右的价格溢价。 具体来看,7月份由于入门级车型占比增加,高端纯电动车平均售价进一步下跌,已非常接近燃油车水 平:在英国市场,宝马iX1纯电动车起售价为43305英镑,而汽油版X1 23i起售价为45,010英镑。特斯拉 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Model 3在英国的月租金在过去一年下降了一半以上,降至249英镑。 ...
消息称比亚迪下调2025销量目标,前8个月业绩不及预期
新华财经· 2025-09-04 09:21
销量目标与表现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16%至460万辆[1] - 8月销量37.3万辆同比增长0.15% 1-8月累计销量286.39万辆同比增长23%[1] - 前8个月销量目标完成率52%[1] 销量结构分析 - 8月本土销量29.3万辆同比下降14%[1] - 8月海外销量8万辆同比增长157%[1] - 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2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 低于预期4034亿元约8%[2] - 归母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8% 大幅低于预期211亿元约26%[2] - 上半年毛利率18% 同环比分别下降0.8和1.8个百分点[2] 单车指标 - 剔除比亚迪电子后单车收入14.1万元同比减少0.4%[2] - 剔除比亚迪电子后单车毛利2.9万元同环比分别下降15.3%和8.0%[2] - 剔除比亚迪电子后单车净利润6800元同环比分别下降9%和30%[2] 机构观点与评级 - 德意志银行将2025年净利润预期下调23.3% 维持买入评级但目标价从150港元下调至143港元[2] - 招商证券将目标价从170港元下调至145港元 仍认为公司是中国车企全球化竞争力最强企业[3] - 分析师预计三季度量价和盈利能力重新平衡 四季度单车利润将温和回升[3] 行业环境与公司战略 - 毛利率承压主要受行业价格战和公司增量不增价战略影响[2] - 净利润率下降受终端让利和降低库存影响[2] - 销量目标调整被视为理性决策 有利于战略规划和产销协同[1]
是什么让小型电动车逐渐失去竞争力?
虎嗅· 2025-09-04 04:57
8-10万元纯电小车市场需求萎缩 - 8-10万元价格区间的纯电小车(如吉利星愿、欧拉好猫、领跑B01)出现需求萎缩 [1] - 该细分市场空间狭窄,受10-15万元车型价格下探和6万元以下微型电动车升级需求的双重挤压 [2] - 产品定位处于微型电动车与合资小型电动车之间的妥协地带,缺乏鲜明特色 [3]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除吉利星愿近两个月上险量达25,507辆外,同价位其他车型上险量均未过万 [7] - 五菱缤果PLUS上险量796辆,领跑B01为721辆,纳米01为706辆,宝骏悦也为661辆,海风为543辆 [6] - 数据覆盖7月第一周至8月第三周,反映持续低迷态势 [8] 价格战引发的连锁反应 - 高端品牌如奥迪将产品价格下探至30万元以内,引发行业价格战 [10] - 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可能跟进价格调整,进一步挤压10-20万元主流市场 [12] - 合资品牌(以日系为代表)通过中方供应链主导降低成本,与新势力品牌(小鹏MONA、零跑)竞争 [15] 细分市场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 10-20万元区间竞争白热化,配置与性价比拉满但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14] - 合资品牌(如大众ID.3)可能将低配车型价格下探至8-10万元区间,冲击自主品牌 [17] - 消费者收入增长后对优质车型需求提升,使该价格区间吸引力下降 [21] 微型电动车市场的替代效应 - 五菱宏光MINI等微型电动车(起售价2万元)通过极致性价比占据市场底部 [23] - 微型车虽存在续航、空间等缺陷,但作为家庭补充车辆需求稳定 [25] - 政策限制(如上海4.6米以下车身无法获牌)促使微型车厂商适度扩容产品 [26] 厂商应对策略与出路 - 部分厂商通过海外市场拓展需求,如上汽通用五菱在东南亚建厂销售五菱缤果 [31] - 8月五菱缤果全球销量达13,724辆,远高于国内上险量数据 [30] - 行业需通过产品线梳理、配置升级和外部市场开拓应对利润压力 [29][32][35] 行业趋势展望 - 8-10万元纯电市场将持续承受高强度挤压 [34] - 厂商需从内部产品变革和外部市场拓展寻找出路 [35] - 行业需观察市场变化过程、方向及稳定时间点 [36]
定制家居企业上半年业绩承压,索菲亚营利双降,“价格战”现象仍存
华夏时报· 2025-09-04 04:25
行业整体表现 - 定制家居行业受房地产下行影响持续承压 多数企业营收和利润下滑 [1][4] - 上半年家装以旧换新和国补政策未能带动业绩回升 行业营收和利润下滑仍是主基调 [2] - 行业竞争加剧 流量分散导致获客及转化难度增加 [4] 索菲亚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45.51亿元同比下降7.68% 归母净利润3.19亿元同比下降43.43%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5亿元 同比增长65.06% [2] - 主品牌索菲亚营收41.28亿元同比下降7.09% 客单价22340元/单 米兰纳品牌营收1.76亿元同比下降26.53% 客单价17285元/单 [2] 索菲亚海外布局 - 出口业务营收3430.37万元 同比增长39.49% [2] - 拥有26家海外经销商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 为31个国家219个工程项目提供解决方案 [3] - 通过高端零售 工程项目和经销商形式布局海外市场 [3] 志邦家居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18.99亿元同比下降14.14% 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7.21% [4] - 受地产调控和消费情绪低迷影响 终端需求阶段性下降 [4] 尚品宅配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15.52亿元同比下降9.24% 归母净利润亏损8066.94万元 较去年同期1.06亿元亏损有所收窄 [4] 顾家家居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98.01亿元同比增长10.02% 归母净利润10.21亿元同比增长13.89% [5] - 计划投资11.24亿元建设印尼生产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缩短供货周期 [6] 行业竞争态势 - 价格战现象持续 定制家居价格降至不足1000元/平米 部分低至数百元/平米 [7] - 部分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与服务质量恶意压价 破坏行业生态 [7] - 尚品宅配表示因产品具个性化设计属性 单纯价格竞争未呈现愈演愈烈趋势 [7] 未来增长点 - 出海 存量房改造翻新和适老化改造被视为新增长点 [1][8] - 旧改 局改及出海将成为行业新一轮增长引擎 [8] - 索菲亚布局1+N+X战略生态 通过中介物业老客户等进行全域引流 [4]
新秩序悄然酝酿:“储能”来到巨变前夜
36氪· 2025-09-04 03:05
行业价格动态 - 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从2020年11月的1.06元/Wh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0.49元/Wh 累计降幅超过70% [1] - 2024年储能系统全年中标均价为0.628元/Wh 同比下降43% 最低中标价出现在新疆华电乌鲁木齐项目达0.405元/Wh [4] - 2025年3月新疆华电招标出现0.398元/Wh的超低价报价 被行业视为成本倒挂的自杀式竞价 [5] 产能与供需状况 - 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31.39GW 提前两年超额完成30GW政策目标 [2] - 2024年末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GW 较2020年底3.28GW增长超20倍 [3] - 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产能750GWh与实际出货量314.7GWh存在巨大缺口 产能利用率不足50% [4] - 2025年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规划产能超8000GWh 但乐观需求仅2010GWh 供需差距达4倍 [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1-2024年新注册储能企业超20万家 仅2024年新增9.17万家同比增长17% [3] - 同期有3.8万家储能企业注销吊销 行业洗牌加速 [7] - 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市占率41%达93GWh 毛利率27%显著领先 [5] - 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50.45GWh(宁德时代的54%)毛利率14.7% 海辰储能出货35.1GWh毛利率仅9% [5] - 瑞浦兰钧等企业出现亏损 毛利率低至4.1%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6] 政策与行业治理 - 149家储能企业于2025年8月联名倡议反对低价无序竞争 覆盖电池厂及系统集成商头部企业 [9] - 国家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低于成本销售 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清理地方违规补贴 [13][15] - 八部门提出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 推动产业集中和区域聚集 [17] - 2024年上半年新增储能电池产能74GWh 同比减少31% 但下半年头部企业重启扩产计划 [11] - 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业链236个产能项目计划总投资4870亿元 设计年产能1700.636GWh [12] 企业财务影响 - 政府补贴对企业利润影响显著 海辰储能2024年获4.14亿元补贴 剔除后实际亏损 [15] - 亿纬锂能2024年获11.6亿元政府补助 占归母净利润近三成 [16] 国际化发展路径 - 行业建议参照日本"经连会"模式成立产业联盟 避免海外市场恶性竞争 [18] - 当前中国储能企业拓展欧美中东市场时存在将国内价格战延伸至海外的现象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