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

搜索文档
中银香港(02388)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性合作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07:45
合作内容 - 中银香港与宏利投资展开区域合作 向中银香港及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客户提供多元资产收益方案 [1] - 合作利用双方在亚洲的销售网络和产品优势 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资产配置选择 [1] 市场需求表现 - 今年上半年中银香港大部分客户寻求风险相对稳定且能获得定期收益的投资产品 [1] - 今年首季认购环球多元资产基金类别交易金额按年上升逾一倍 [1] - 中国银行(马来西亚)中银理财客户数量稳步增长 当地市场对理财服务需求持续上升 [1]
险资大力加仓股票:上半年净买入6400亿元,环比增长78%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2:14
险资规模与配置趋势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23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3.73% [1][3] - 债券类资产仍为配置基本盘但增速放缓,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占比持续回落 [1] -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其中股票余额达3.07万亿元,环比增长8.9% [1][3] 股票投资动态 - 上半年净买入股票约6400亿元,环比去年下半年3590亿元增长78% [1][3] - 股票配置占比从2024年末7.3%升至8.47%,人身险公司配置比例达8.81% [3] - 险资通过举牌、私募基金等形式加码资本市场,年内举牌23家上市公司创近4年新高 [5] 投资策略转变 - 投资能力需从"控仓位"向"选赛道"转变,应对估值分化和市场结构性特征 [2][6] - 偏好大市值、高股息、低波动资产,重点配置银行、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龙头 [6] - 对100亿以下市值公司持股意愿较低,500亿以上市值样本持股占比较高 [6] 私募基金试点进展 -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基金增至7只,包括500亿规模的鸿鹄基金 [8] - 人保资产、太平资产等多家机构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8] - 鸿鹄基金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A股上市公司 [8] 资产配置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及资产荒倒逼险资重构资产配置,权益资产成为提升长期回报的重要路径 [1][4]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于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固收资产利差持续压缩 [4] - 股票投资仓位与市场赚钱效应挂钩,市场升温时增配需求上升 [6]
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超36万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1:5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保险业总资产39.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2% [1] - 人身险公司总资产34.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8.8% [1] - 财产险公司总资产3.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5% [1] - 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配置占比51.1% 较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 [3] - 股票配置占比8.8% 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 [3] - 银行存款占比8.6% 较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3] - 证券投资基金占比4.8% 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3] - 股票投资占比连续五个季度环比提升 [1][3] - 寿险公司债券配置比例同比提升3.68个百分点 [4] - 财险公司股票配置比例同比提升1.84个百分点 [4]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2]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0.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11.2% [2] - 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6.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4.3% [2]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提升1.30个百分点 [2] 经营业绩表现 - 上半年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 净资产同比增长23.4% 增速快于总资产与保费增速 [3]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净资产增加 改善偿付能力 [4]
基金早班车丨ETF规模首破四点八万亿元,长钱长投成主流
搜狐财经· 2025-08-20 00:47
ETF市场整体发展 - 截至8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已达4.8万亿元,其中股票ETF、跨境ETF、商品ETF和债券ETF规模均较去年底显著增长 [1] - ETF正从“交易工具”升级为“财富管理基础设施”,成为“长钱长投”的重要载体 [1] A股市场交易情况 - 8月19日A股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互现,沪指跌0.02%报3727.29点,深成指跌0.12%报11821.63点,创业板指跌0.17%报2601.74点,科创50指数跌1.12%报1112.27点 [1] - 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25883.69亿元,已连续五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 [1] - 市场热点较为杂乱,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2900只个股上涨 [1] 公募基金动态 - 近期公募全力进场,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连升数周,已处年内高点 [2] - 次新基金闪电建仓,多只成立仅月余收益便突破10%,精准捕获本轮上涨行情 [2] - 本周(8月18日至8月24日)全市场计划发行45只新基金,环比上一周增长36.36%,已连续第四周单周发行数量超过30只 [2] - 8月19日新发基金共有3只,主要为ETF联接基金和股票型基金 [2] 基金业绩表现 - 8月19日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为永赢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A,日增长率为4.4065% [3] - 股票型基金冠军为永赢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A,日增长率为4.4065% [3] - 债券型基金冠军为光大保德信安诚债券A,日增长率为1.0664% [3] - 混合型基金冠军为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A,日增长率为3.8994% [3] - 天弘中证全指通信设备指数C以3.4228%的日增长率位列股票型基金榜首 [4] - 国泰中证全指通信设备ETF以3.8776%的日增长率位列ETF联接型基金榜首 [4] - 东方红睿丰混合(LOF)以2.5474%的日增长率位列LOF型基金榜首 [4] - 景顺长城恒生消费ETF(QDII)以1.1153%的日增长率位列QDII基金榜首 [4]
收益表现亮眼,银行热推含权类理财产品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3:23
含权类理财产品市场表现 - 含权类理财产品近期表现亮眼 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达4%以上产品不在少数 [1] - 招商银行某R3级含权理财产品每日释放约1亿元额度 通常在2-3分钟内售罄 [1] - 兴银理财旗下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5.39% 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4.28% [2] - 招银理财旗下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4.83% 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达6.59% [2] 产品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兴银理财产品优选债券、股票、商品及衍生品等大类资产 采用套利对冲、趋势跟踪、量化中性等专业投资策略 [2] - 招银理财产品采用票息+股息双息策略 债券部分配置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和高等级信用债 权益部分以股息策略为主 配置银行优先股和央企高股息股票 [2] 传统理财产品收益对比 - 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不佳 某产品今年以来持仓收益率不到1% 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仅0.8% [3] - 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 七日年化收益率从1月份1.79%降至当前1.32% [3] - 多数银行存款利率低于2% 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高 [3] 投资者行为与偏好变化 - 投资者从货币基金和固收类理财转向风险等级相对不高的含权类理财产品 [2] - 银行客户经理向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且追求较高收益率的投资者推荐含权类理财产品 [3] 产品结构与持有期特征 - 含权类理财产品持有期多为1年期及以上 通过长期运作降低短期波动影响 [4] - 产品底层资产均含有股票 波动较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更大 [4] 行业定位与投资建议 -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定位稳健收益 而非博取短期高收益 [4] - 含权类理财产品近期业绩亮眼主要受A股行情助推 [4] - 建议投资者从活钱管理、稳健投资、进取投资和保障管理四个维度进行资产配置 [4]
金风科技炼金有术:抓超级牛股,卡热门赛道,一年狂赚2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2:31
金风科技减持上纬新材 - 金风科技子公司金风投控在2024年7月至8月期间累计减持上纬新材股份163.28万股,套现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1] - 减持操作发生在上纬新材股价大幅上涨期间,股价在7月9日至8月12日期间上涨992.54% [9][11] - 金风投控原计划减持不超过1210.09万股(占总股本3%),实际减持比例仅0.4% [9][10] 上纬新材股价变动背景 - 上纬新材2020年上市时总市值仅10.04亿元,长期徘徊在30亿元水平 [3][4] - 2024年7月初智元机器人宣布以21亿元代价入主上纬新材,触发股价暴涨 [5][7] - 智元机器人成立两年半完成1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 [6] 金风科技投资业务表现 - 金风投控2024年实现投资收益19.62亿元人民币,超过金风科技同期18.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1][2][13] - 截至2024年末,金风科技持仓市值达17.54亿元 [13] - 公司投资版图覆盖新能源、装备制造、农林牧渔等领域,包括中国中车旗下株洲中车、金力永磁、厦门海辰等企业 [12] 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趋势 - 2025年以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1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持续上行 [13] - 年内57家A股公司公告使用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利欧股份以30亿元额度居首,方大炭素等7家企业计划投入超10亿元 [14] - 52家参与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但29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15] 投资策略与行业影响 - 金风科技重点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包括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运维技术及新兴材料等关键环节 [12] - 行业分析认为投资产业链同行有助于构筑企业防火墙和协同效能 [12] - 七匹狼2024年证券投资收益2.36亿元,成功对冲主营业务60.86%的利润下滑 [15]
乘股市回暖东风 含权类理财产品销售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0:17
含权类理财产品市场表现 - 含权类理财产品近期表现亮眼,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4%的产品不在少数,部分产品出现资金持续流入现象 [1] - 招商银行两款R3级"固收+"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达4.28%和6.59%,每日释放1亿元额度通常在几分钟内售罄 [1] - 兴银理财的兴银丰利灵动1年持有1A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5.39%,近1个月4.28%,采用多资产配置和专业投资策略 [2] - 招银理财的招睿安盈优选稳进14个月持有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4.83%,近1个月6.59%,采用"票息+股息"双息策略 [2] 银行理财公司布局动态 - 银行理财公司正加大含权类理财产品布局力度,成为行业共识和提升产品规模的重要发力点 [1] - 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今年以来发行数十只含权类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数倍,并定期研讨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4] - 杭银理财表示在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适当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利用资本市场机遇的迫切需求 [4] - 北银理财建议通过量化指数增强、券商浮动收益凭证、FOF等工具化产品捕捉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 [4] 投资者行为与市场背景 - 部分投资者因传统固收产品收益低迷转向含权类产品,例如某3个月固收类产品持仓收益率不足1%,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从1.79%降至1.32% [3] - A股市场回暖促使投资者通过含权类产品参与股市,银行理财公司将其作为抓住行情的重要工具 [4] - 银行客户经理推荐含权类产品时普遍选择1年期及以上持有期产品,以降低短期波动影响 [6] 行业发展趋势 - 银行理财公司需摆脱对传统固收的依赖,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并加快理财资金入市步伐 [5] - 清华大学专家建议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需求 [5] - 行业面临低利率环境挑战,需通过提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应对,同时把握权益市场机遇 [4][5]
乘股市回暖东风含权类理财产品销售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0:09
含权类理财产品市场表现 - 近期含权类理财产品表现亮眼,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4%的产品不在少数,部分产品出现资金持续流入的情况 [1] - 招商银行两款R3级"固收+"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28%和6.59%,其中一款产品今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5.39% [1] - 兴银理财的兴银丰利灵动1年持有1A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5.39%,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28% [1] - 招银理财的招睿安盈优选稳进14个月持有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4.83%,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为6.59% [1] 银行理财公司布局策略 - 加大布局含权类理财产品已成为行业共识,有望成为银行理财公司提升产品规模的重要发力点 [1] - 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今年以来发行了数十只含权类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数倍 [3] - 杭银理财表示在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适当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理财公司的迫切需求 [3] - 北银理财认为应摆脱对传统固收的依赖,捕捉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通过量化指数增强策略等工具化产品抓住市场红利 [3] 投资者行为变化 - 部分投资者因货币基金和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低(持仓收益率不到1%)转向含权类理财产品 [2] - A股市场回暖后,投资者偏好通过购买含权类产品的方式参与股市 [2] - 多数被推荐的含权类理财产品持有期为1年期及以上,以通过长期运作减少短期波动影响 [4] 行业发展趋势 - 银行理财公司需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多元化理财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 [4] - 理财公司表示将加大多资产产品创设和布局力度,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加快理财资金入市步伐 [3] - 行业建议投资者采取适度分散投资策略,从活钱管理、稳健投资、进取投资和保障管理四个维度进行资产配置 [6]
沪指创近十年新高,基金投资该怎么办
天天基金网· 2025-08-19 11:23
市场点位分析 - 上证指数站上3700点关口,盘中突破2021年2月18日高点,创2015年牛市后十年新高 [2] - 特定点位不应是基金投资唯一关注点,需结合股权风险溢价等指标衡量资产性价比 [3] - 当前A股和港股主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处于近5年中位数附近或更高,显示股票相对债券仍有竞争力 [4] 估值与资产性价比 - A股整体动态市盈率(PE-TTM)为21倍,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后为35倍,未达绝对高估水平 [7] - 局部市场出现过热特征,科创50和中证2000指数PE-TTM高达140倍 [7] - 港股小市值公司交易热度显示类似过热迹象 [10] - 股息率与债券收益率对比显示,主要指数估值仍处五年中枢位置 [6] 历史周期与投资风险 - 2015年牛市中小盘股短期涨幅高但长期回报差,优质龙头企业更能穿越周期 [14] - 港股与A股小盘股风险差异显著:港股允许做空和闪电配售,大股东减持风险更高 [14] - 估值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保护,也是长期收益来源,需避免"接最后一棒" [13][15] 资产配置策略 - 建议建立核心资产组合,选择长期业绩稳定的主动管理基金或宽基指数基金作为"压舱石" [19] - 可适度配置行业主题基金或跨市场基金分散风险,但需保留必要流动性 [19] - 对担忧后市的投资者,基金定投能分散择时风险,但需做好长期投资准备 [19] - 强调闲钱投资原则,避免因短期行情投入不匹配资金 [20]
【资产配置快评】总量“创”辩第109期:突破3674,后市怎么看
华创证券· 2025-08-19 09: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宏观、策略、固收、多元资产配置、金工、金融等领域展开分析,认为企业贷款转负不影响经济循环改善判断,权益资产有配置吸引力,债市进入新阶段有扰动,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欧元资产有系统性风险,A股和港股后市或向上,证券市场向成熟演进且证券板块有估值修复空间[3][13][15][16][17]。 各部分总结 宏观 - 企业贷款转负不影响“看股做债,股债反转”判断,收缩或利于PPI同比抬升,企业整体融资规模仍增长,贷款高低不必然对应经济好坏,权益资产有性价比和配置吸引力,债券市场或受央行抑制资金空转扰动[3][13][15] - 7月金融数据不影响上述判断,当下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市场上涨有想象空间,股债性价比反转提前,央行态度转变对权益资产影响或有限[16][17] 策略 - 去年下半年政策围绕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修复,当下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明显修复,19 - 21年牛市新发三万亿基金收益均值已回本是重要触发点,股市是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及财产性收入提升的重要基石[18][19][20] - 牛市修复基于国家队托底和股市投融资格局逆转,基金回本后赎回压力增大,电新、医药、食饮行业面临更多赎回压力,“赎回”资金大概率流回金融资产[21][22][23] - 年内市场再平衡风格主线受后续入市资金流入渠道影响,剩余流动性充裕则小盘成长风格或抬升,通胀回归带动基本面兑现则机构资金凸显优势[25] 固收 - 8月进入政策效果验证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发力,“反内卷”价格修复偏温和,外部豁免期或展期,债市需关注贸易摩擦缓和影响[26] - 流动性方面,8月资金有潜在扰动但波动风险有限,资金缺口处于季节性偏大水平,中枢大概率维持1.5%附近[27] - 机构行为上,8月政府债净融资增加,理财进入配债小月,机构买债力量弱化,供需结构存在压力[27] - 从日历看债,8月债市走势受政治局会议政策方向影响大,若无总量降息或风险偏好下行走势或偏弱,存在利多和利空因素及其他超季节性因素[29] - 债市策略上,进入下半年“三步走”第二步,10y国债或小幅上台阶至1.65 - 1.75%核心波动区间,注意及时调仓和阶段性止盈,关注增值税改革策略机会[30][31] 多元资产配置 - 欧元资产存在系统性风险,风险溢价极低有“估值风险”,经济复苏脆弱信贷需求走弱,欧元过于强势冲击出口,未来投资者可能削减配置比重[32][33][34] 金工 - A股择时模型大部分看多,港股成交额倒波幅模型中期看多,本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仓位增加,通信与基础化工获加仓,交通运输与电子获减仓[8][34][39] - 本周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ETF表现较好,新成立公募基金40只合计募集99.46亿元,VIX指数上升,后市A股和港股或继续乐观向上,下周推荐纺织服装等行业[41][42][43][45][46] 金融 - A股成交额曾3个时期共27个交易日突破两万亿,市场向政策协同、基本面驱动的成熟市场演进,2025年行情核心驱动力或转向基本面改善 + 流动性宽松,当前两融余额与成交额交叉印证市场情绪活跃[47] - 证券板块中期业绩增长,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与业绩预告背离,具备修复空间,短期关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行情,中长期聚焦优质标的,给出推荐顺序并建议关注部分公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