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为何被称为“目前最全”,有哪些创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9-15 01:04
《湖北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施行。被称为"目前最全"的地 方船舶污染条例,《条例》有哪些要点?又有哪些创新?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副院长、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霞。 中国环境报:您早在多年前就曾呼吁加快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湖北省近日出台《条例》是否契合您 此前呼吁的内容? 杨朝霞:此前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时,我曾提出要重视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长 江湖北段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饮用水水源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黄金水道"的重要 航段,船舶来往频繁、总量日益增长,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专门化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如今《条例》的出台为船舶污染防治专门化立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 编"的编纂提供了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条例》对船舶噪声污染问题进行了 专门规定,既考虑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影响,也考虑到对生物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立法的"人类中心主 义"桎梏。例如,由于噪声污染会对长江江豚的声纳系统造成影响,《条例》要求船舶排放噪声须符合 标准,并在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 ...
绿色金融创新提速
经济日报· 2025-09-14 21:46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 变,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 贷款占比约70%。其中,绿色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 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绿色信贷持续稳定增长 8月29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家国有大行2025年半 年报披露完毕。从信贷增速可见其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6月末,6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 速达到16.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为5.72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 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 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增长近12%。 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更上一个台阶。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上半年,兴业 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1.08万亿 ...
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论坛背景与定位 - 论坛聚焦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 致力于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 竹子等非粮生物质资源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体系[2] - 论坛由DT新材料联合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 拥有5万多产业上下游数据 是行业重要资源信息枢纽[2] - 论坛将探讨生物质绿色预处理 非粮糖 生物质基化学品和材料 生物质能源等重要方向 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正龙(生物航油负责人)和求是特聘教授张兴宏(实验室副主任)[3] - 支持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多个院系 重点实验室及《林产化学与工业》等三家行业期刊编辑部[4] 论坛议程设置 - 11月27日设置签到注册及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 纤维素纤维产业闭门交流会等特色活动[5] - 11月28日主题论坛一覆盖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 含生物质绿色预处理 非粮糖 生物基化学品 非粮生物基材料四个专场[5] - 11月29日主题论坛二聚焦非粮生物质能源 含生物质甲醇 燃料乙醇 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专场[5] - 论坛同期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 将公开征集筛选50个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9] 技术议题与产业化方向 - 生物质绿色预处理专场涵盖蒸汽爆破技术与装备 组合型绿色高效预处理技术 工业发酵菌株和酶系培育[6] - 非粮糖专场涉及纤维素葡萄糖 非粮工业用果糖 生物质功能糖的开发及产业化实践[10] - 生物基化学品专场包括木质素解聚 非粮大宗醇类 有机酸类 氨基酸及下游产品 呋喃类/芳香族化学品[10] - 非粮生物基材料专场覆盖竹基开发 纤维素微纳米功能材料 纤维素纤维技术 木质素高值化利用 生物质基聚氨酯泡沫和碳材料[10] - 生物质能源专场涉及生物质制甲醇 纤维素乙醇 生物沼气项目案例以及SAF产业发展现状 醇喷和PtL技术路线创新[10] 参与群体覆盖 - 参会群体包括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开发企业 纤维素材料开发企业 石化能源企业 乙醇/SAF企业等生产企业[14] - 高校科研院所涵盖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生物质基先进催化 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 合成生物学等方向专家[14] - 仪器设备与解决方案单位包括生物质粉碎 蒸汽爆破预处理 分离纯化技术 检测分析 发酵优化控制等供应商[14] - 园区 政府 协会组织也是重要参与力量[14] 实验室背景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联合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组建 2023年完成建设验收[17] - 实验室聚焦纤维乙醇技术升级 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 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 生物燃料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四大核心领域[17]
奇怪,美国煤炭能开采319年,俄罗斯能开采377年,中国煤炭能开采多少年?
搜狐财经· 2025-09-14 15:46
煤炭资源形成与分布 - 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形成于两个地质时期 石炭纪(3.5亿-2.9亿年前)华北地区沼泽植物形成褐煤和烟煤[3] 侏罗纪(2亿-1.4亿年前)西北地区裸子植物形成高热值烟煤[5] - 煤炭形成需经历泥炭化-褐煤-烟煤阶段 需20-50兆帕压力及50-200℃温度条件[3][5] 煤炭开采技术与成本 - 露天开采适用于浅层厚煤层 成本约80元/吨[5] - 地下开采适用于深层薄煤层 成本150-200元/吨 存在瓦斯爆炸和透水风险[5] 中国煤炭储量与消费动态 - 2024年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4万亿吨 可采储量2400亿吨[7] - 年消费量约40亿吨 但不可简单用可采储量除以消费量计算年限[7] - 技术进步将增加可采储量 双碳政策推动消费量下降 预计2030年降至38亿吨 2050年降至25亿吨[9] 中外煤炭储采对比 - 美国煤炭可采319年 俄罗斯可采377年[1] - 美国2024年煤炭消费量5亿吨(仅为中国1/8)且以出口为主 故能计算固定年限[9] - 中国煤炭储采年限动态变化 预计可维持70-100年[9][10]
油电新格局下,汽车产业如何平稳发展?这几点思考值得关注!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9-14 07: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900万辆 渗透率达23% [3] - 中国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1300万辆 渗透率超40% 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4% 全年有望突破1500万辆 [6]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稳定在三分之二水平 [6] 技术路线发展现状 - 插电混动(PHEV)占比从2021年17%快速提升至2023年40% 但2024年上半年回落至36% [7] - 纯电动乘用车渗透率2024年上半年超过50% 商用车渗透率刚超21%但增速超过乘用车 [9] - 燃料电池路线在商用车领域占比显著提升 [9] 产品技术特征变化 - 纯电动车平均续驶里程增速放缓 2024年上半年较2023年仅增加17公里 [10] - 纯电动和插电式乘用车带电量分别稳定在65度电和35度电左右 市场消费趋于理性 [10] - 补能设施完善使里程焦虑缓解 但各技术路线仍存在各自突出问题 [10] 政策支持体系 - 购置税优惠政策明确延续至2027年底 2025年开始恢复减半征收 [15] - 新一轮汽车产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落实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 推动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 [12] - 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计划推广3.5万台车辆 配套建设加氢设施 [17] 基础设施建设 - 县域充换电补短板工作已开展两批试点 共142个县参与 [16] - 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覆盖25个城市 预计带来80万辆增量 [17] - 氢能高速网络建设获10省4市响应 开展15条线路氢车万里行活动 [19] 产业转型趋势 -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024年4月起连续多月突破50% 预计全年将突破这一关口 [11] - 汽车行业正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碳指标将逐步引入管理体系 [12] - 多技术路线协同发展成趋势 纯电动仍将是未来市场主流 [20] 企业战略布局 - 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纯电+插电+增程多元化技术路线布局 [20] - 行业建议分车型、分场景设差异化支持措施 强化能耗统一评价标准 [23] - 成本因素和低碳效应将决定各技术路线未来市场份额 [22]
尚义抽水蓄能电站完成两项关键节点目标
中国经济网· 2025-09-14 06:00
项目进展 - 尚义抽水蓄能电站完成下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及1号机组转子吊装两项关键节点 标志着进入首台机组发电冲刺阶段 [1] - 1号机组转子总重量372吨 外圆直径5450毫米 高度3390毫米 为机组安装过程中起吊重量最大核心部件 [3] - 转子整体圆柱度控制在0.34毫米 同心度0.05毫米以内 50毫米缝隙一次精准吊装到位 刷新行业精度标杆 [3] 工程建设 - 下水库采用局部防渗型式 由拦沙库 拦河坝 进/出水口和泄洪排沙洞组成 拦沙坝与拦河坝均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3] - 项目于8月22日通过蓄水验收 全面检查下水库工程形象面貌 设计方案及施工质量 [3] - 中国电建北京院负责勘测设计 水电四局承担建设工作 双方协同推进机组安装与技术保障 [4] 项目规模与意义 - 电站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 总装机容量达1400兆瓦 [4] - 建成后将承担京津及冀北电网调峰 填谷 调频 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 [4] - 对保障首都供电安全 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4]
绿色和平组织-煤电行业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250914
新浪财经· 2025-09-14 04:33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爆发式增长也在不断加剧其与现有电力系统的不适配程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 滞后于可再生能源部署速度,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电力系统中的结构性适配缺口 持续扩大。当前的灵活性资源部署难以满足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发电的调节需求,2025年上半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降至93.2%、光伏发电利用率降至94%,直观反映了这一矛盾。此外,自2023年 起,山东、浙江等省份电力现货市场陆续出现零电价甚至负电价现象。在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 系统关键期,煤电作为当前电力系统主要的灵活性来源和容量保障,其角色转型与功能重构将成为弥合 适配缺口的关键抓手。因此,在延续"十四五"电力低碳转型良好态势基础上,近中期(2025年-2035年)需 进一步研究煤电转型如何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完善转型机制和政策措施赋 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本报告采用综合资源战略规划模型,综合考虑2025-2035年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目标和全国层面的电力供 需形势,设定四种电力转型的发展情景,量化煤电发展空间,并从统筹电力系统近中期减排目标与高比 例新能源系统调节需求的角度设计煤电转型路径,以 ...
经济日报︱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国家能源局· 2025-09-14 04:09
行业战略地位与意义 -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4420万千瓦,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2] 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 - 我国拥有超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超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7.8亿千瓦[4] - 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利用效率高、靠近负荷中心、资源环境影响小三大优势,海上风速通常比陆地高20%,风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超2500小时,最高可超4000小时[5] - 我国已形成能够支撑每年新增千万千瓦装机的完整产业链,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产能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均超60%[7] 政策支持与发展历程 - 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和集群化开发[6] - 产业发展经历试点探索期(2007年起步)、规模发展期(2014年规模化)和全面发展期(2022年平价上网)三个阶段,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10][11][12] - 2022年起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行业向全面市场化转型加速[6] 技术与产业进展 -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2024年新增装机超40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7] - 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和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相继下线[7][14] - 海上风电平准化成本已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不含塔筒的整机均价不到2800元/千瓦,较2020年降低50%[15] 集群化开发与产业链协同 - 国家规划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基地累计装机容量达1840万千瓦[19][20] - 集群化发展推动成本下降,长三角基地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项目造价已从1.5万元/千瓦降至1万元/千瓦以内[21] - 通过跨产业技术协同(如海上油气、航空航天)和资源复用,实现降本增效,国产化率超90%,全球前10整机制造商中我国占据6席[18][19][21]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进军,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如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等新业态结合[8][16] - 强化技术创新,突破深远海风电技术瓶颈,推行长周期一体化运维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8][22] - 以海上风电为牵引探索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潮流[16][22]
专家:全球再生金属原料贸易格局面临重构
新华财经· 2025-09-13 12:26
新华财经南昌9月13日电(记者 崔璐)12日,2025年中国再生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江西丰城举 行,业内专家在会上表示,全球再生金属行业原料竞争日趋激烈,建议我国加快构建智慧体系提升再生 金属原料回收和预处理阶段效率;推动更多再生金属原料品种或品类纳入进口范围,继续构建多层次国 际合作机制,筑牢我国"国内+进口"的再生金属原料供应格局。 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与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再生金属的资源 保障价值和低碳减排属性日益凸显。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63个国家将再生金属利用纳入碳中和考核体 系。国际巨头加速并购重组,争抢优质原料资源,全球再生金属原料贸易格局面临重构。 如欧美国家通过出台减税优惠法案、强制规定联邦基建项目中再生金属使用比例等多种政策,加速本土 再生金属产业发展。东南亚、南亚等则依托区位特点成为全球原料集散新兴市场,印度年均进口再生铝 原料达180万吨,泰国废铝出口量同比激增76%,同时这些地区也在升级环保监管并酝酿进口限制措 施。 面对新变化,国内相关企业积极构建全球化回收网络,加大回收技术研发,保障再生金属原料稳定供 应。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再生金属原 ...
全球首个超稠油开采塔式光热替代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产运行
齐鲁晚报· 2025-09-13 09:07
为精准契合稠油开采的实际需求,项目现场选用安装23700面公司自主研发的2.17平方米小型定日镜。 该类定日镜具有光学效率高、抗风性能优、地形适应性强、安装便捷、可迁移性突出及耗水量低等多重 优势,在显著提升整体工程技术经济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的环保节能属性。 该项目成功开发"光热-SAGD"一体化工艺、"镜-炉-控"一体化装备、蒸汽品质自适应调节系统、"模块 化-橇装式"工程模式等4项首创技术,实现供气参数、聚光精度、校准效率、系统可靠性、国产化率、 经济性等6项关键指标领先,为油田从"耗能大户"向"低碳标杆"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该项目光热转换效率53%,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年可供高品质过热蒸汽5.2万吨,可替代天然气392万立 方米,减少碳排放0.85万吨,既是公司在光热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具象化体现,更向全球稠油绿色开采 领域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结构优化升 级,开辟了光热技术应用的全新路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牧青 通讯员 于洋洋 9月12日,由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的全球首个超稠油开采塔式光热替代示范工程项目——重37塔式水工 质高温光热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