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战略地位与意义 -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4420万千瓦,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2] 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 - 我国拥有超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超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7.8亿千瓦[4] - 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利用效率高、靠近负荷中心、资源环境影响小三大优势,海上风速通常比陆地高20%,风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超2500小时,最高可超4000小时[5] - 我国已形成能够支撑每年新增千万千瓦装机的完整产业链,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产能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均超60%[7] 政策支持与发展历程 - 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和集群化开发[6] - 产业发展经历试点探索期(2007年起步)、规模发展期(2014年规模化)和全面发展期(2022年平价上网)三个阶段,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10][11][12] - 2022年起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行业向全面市场化转型加速[6] 技术与产业进展 -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2024年新增装机超40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7] - 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和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相继下线[7][14] - 海上风电平准化成本已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不含塔筒的整机均价不到2800元/千瓦,较2020年降低50%[15] 集群化开发与产业链协同 - 国家规划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基地累计装机容量达1840万千瓦[19][20] - 集群化发展推动成本下降,长三角基地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项目造价已从1.5万元/千瓦降至1万元/千瓦以内[21] - 通过跨产业技术协同(如海上油气、航空航天)和资源复用,实现降本增效,国产化率超90%,全球前10整机制造商中我国占据6席[18][19][21]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进军,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如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等新业态结合[8][16] - 强化技术创新,突破深远海风电技术瓶颈,推行长周期一体化运维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8][22] - 以海上风电为牵引探索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潮流[16][22]
经济日报︱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国家能源局·2025-09-14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