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费

搜索文档
创业板指站上3000点: “科技牛”行情仍在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2:15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飙涨5.15%至3053.75点 创2022年1月下旬以来新高[1][2] - 深证成指上涨3.36%报12979.89点 上证指数上涨1.65%报3875.31点[1] - 全市场成交额达2.46万亿元 较前日增加超4600亿元[1] - 超4200只个股上涨 光模块(CPO)板块涨近10%[1] 领涨板块 - 算力产业链领涨 覆铜板/光芯片涨超8% 电路板/服务器涨超7%[1] - 半导体/券商行业指数涨幅居前 贵金属/旅游/创新药板块调整[2] - 胜宏科技涨超16% 中际旭创涨超14% 寒武纪涨近9%[2] 资金动向 - 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入超80亿元 重点加仓科创板权重股[2] - 两融余额连续11个交易日增长 融资余额达2.31万亿元创年内新高[2][7] - 华林证券将信用业务规模上限调整为80亿元 半年内两度上调[8] 外资态度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关注度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3] - 超九成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 兴趣延伸至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领域[3] - 投资偏好顺序为ADR/港股/A股 部分基金通过ETF和股指期货参与[3] 机构观点 - 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企业订单能见度延伸至2026年[2] - 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维持19%复合增速 产业基础设施地位稳固[5] - 美联储降息在即 A股赚钱效应有望吸引场外资金进场[9] 配置策略 - 科技成长+稳健收益双轮驱动 聚焦AI算力/半导体/人形机器人前沿赛道[10] - 高分红板块优选水电/通信运营商/能源/银行等现金流充裕行业[10] - 关注股价赔率合适的AI应用和国内半导体先进制程方向[11]
摩根士丹利: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热情达到三年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11 11:09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关注度 - 对中国市场关注度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1] - 超过90%投资者明确表示有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敞口[1] - 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上涨1.5%至8230.86点创近半年新高[1] 中概股市场表现 - 阿里巴巴ADR股价上涨4.18%[1] - 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累计涨幅接近75%[1] - 美股中概股呈现强势表现[1] 投资者配置偏好变化 - 投资关注从互联网和ADR扩展至港股及在岸A股[2] - 投资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和新型消费等[2] - 美国投资者交易偏好顺序为ADR、港股、A股[2] 市场参与方式 - 量化基金和宏观基金倾向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进入市场[2] - 使用金融工具旨在提高市场参与效率[2] 恒生指数展望 - 花旗预计2025年底恒指达到26800点[2] - 2026年上半年看涨至27500点[2] - 2026年底进一步看涨至28800点[2] 政策与行业发展重点 - 中国"十四五"规划重点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与民生等领域[2] - 重点行业包括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半导体、旅游等[2] - 可再生能源领域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和资金流入[2] 投资吸引力驱动因素 - 中国在类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和药物研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1] - 政策制定者通过渐进式经济稳定措施提升市场信心[1] - 流动性环境改善支持投资者意愿[2] 跨境资产配置 - 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背景下兴趣有望持续增长[2] - H股市场将比A股更直接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周期[2] - 资产配置上更倾向于H股[2]
A股超4200股上涨,富时中国A50指数飙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7:30
A股市场表现 - 三大指数强势反弹 创业板指和深成指双双创年内新高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46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放量4606亿元 [1] - 全市场4220只个股上涨 算力硬件板块全天强势 [1] - 工业富联实现2连板并创历史新高 卫星互联网概念股东方通信同步2连板 [1] - 芯片概念股集体爆发 海光信息20cm涨停 [1] 券商业务动态 - 华林证券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由62亿元调高至80亿元 增幅达29% 为半年内第二次上调额度 [5] - A股两融余额突破2.3万亿元 达23197亿元创历史新高 [5] - 资本市场活跃度成为中短期支撑因素 政策持续性与落地效果受看好 [5] - 全球配置资金净流入A股市场 居民储蓄加速向资本市场转移 [5] 国际资金动向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6] - 超九成受访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 比例达2021年初以来峰值 [6] - 投资兴趣从互联网/ADR板块扩展至港股与在岸A股 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新型消费等领域 [6] - 量化基金与宏观基金偏好通过A股ETF及股指期货进入市场 [6] 港股个股异动 - 凯知乐国际午后涨超110% 成交额近2500万港元 [4] - 公司宣布战略性布局集换式卡牌市场 与宝可梦达成首阶段运营服务合作 [4] 衍生品市场表现 -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午后快速拉升 涨幅扩大至超2% [5]
大摩: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升至三年高位
智通财经· 2025-09-11 07:24
市场关注度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已升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 超过九成投资者明确表示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敞口 为2021年初以来最高比例[1] 投资领域偏好 - 投资者兴趣从互联网和ADR板块延伸至港股和在岸A股[1] - 重点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和新型消费[1] - 量化基金与宏观基金更倾向于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进入市场[1] - 美国投资者交易偏好以ADR为首选 其次是港股 再到A股[1] 驱动因素 - 中国在类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和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保持全球领先[1] - 政策制定者以渐进方式出台稳定经济举措并释放呵护资本市场信号[1] - 流动性状况改善及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提供支撑[1]
A股超4200股上涨,富时中国A50指数飙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7:21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强势反弹 创业板指和深证成指创年内新高 沪深两市成交额2.46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放量4606亿元 全市场4220只个股上涨[1] - 主要指数普涨 科创50指数涨5.32% 创业板指涨5.15% 深证成指涨3.36% 上证指数涨1.65% 沪深300指数涨2.31%[2] -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午后快速拉升 涨幅扩大至超2%[7] 板块热点 - 算力硬件板块全天强势 工业富联2连板创历史新高[3] - 卫星互联网概念股延续强势 东方通信2连板[3] - 芯片概念股集体爆发 海光信息20cm涨停[3] 资金动向 - A股两融余额突破2.3万亿元 达23197亿元 创历史新高[10] - 华林证券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由62亿元提高至80亿元 增幅近29% 为半年内第二次上调额度[9] - 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连续多日突破2万亿元 全球配置资金净流入A股市场 居民储蓄加速向资本市场转移[10] 国际机构观点 -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超九成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11] - 投资者兴趣从互联网和ADR板块延伸至港股和在岸A股 重点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和新型消费[11] - 量化基金与宏观基金倾向于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进入市场 交易偏好顺序为ADR、港股、A股[11] 特殊个股表现 - 港股凯知乐国际午后涨超110% 成交额近2500万港元 公司宣布战略性布局集换式卡牌市场 与宝可梦达成运营服务合作[5]
摩根士丹利: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升至三年高位
第一财经· 2025-09-11 06:22
美股中概股表现 - 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上涨1.5%至8230.86点 续创近半年收盘新高[3] - 阿里巴巴美国存托凭证收涨4.18%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接近75%[3] 国际投行观点 - 摩根士丹利表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关注度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超过九成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3] - 投资者兴趣从互联网和ADR板块延伸至港股和在岸A股 重点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和新型消费[4] - 花旗预计恒指2025年底达26800点 2026年上半年末升至27500点 年底上看28800点[4] - 花旗认为H股市场将比A股更直接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周期 配置上更倾向于H股[4] 投资驱动因素 - 中国在类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和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保持全球领先[3] - 政策制定者以渐进方式出台稳定经济举措并释放呵护资本市场信号[3] - 流动性状况改善及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提供支撑[3] 中长期投资主题 - "十五五"规划重点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与民生、绿色发展以及改革开放[4] - 重点行业包括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半导体、旅游、医疗、保险和可再生能源[4]
美银解读消费 H1 财报:36% 企业超预期,核心标的一文看
智通财经· 2025-09-05 11:06
中国消费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整体表现平淡但新型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这一趋势已持续18个月 [1] - 美银覆盖标的中36%的企业业绩超预期 31%不及预期 其余符合预期或表现分化 [1] - 推荐行业标的包括泡泡玛特 农夫山泉 东鹏饮料 百胜中国 毛戈平 伊利股份及蒙牛乳业 [1] 国内消费趋势 - 外卖补贴政策推动餐饮企业增长 蜜雪冰城销售额/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3% [2] - 即饮饮料和乳制品行业营收增速放缓 因消费需求向堂食及外卖渠道转移 [2] - 餐饮和饮料行业平均售价下降明显 华润饮料销售额下降18.5% 其中近半数由平均售价下跌导致 [3] - 农夫山泉瓶装水销量超过2023年上半年但营收仍低9% [3] - 工业品出厂价格通缩叠加销售 一般及管理费用管控推动乳制品和啤酒行业利润率提升 [3] 渠道变革 - 山姆会员店 零食折扣店等渠道定制产品销量表现强劲 [4] - 头部企业为渠道提供代工服务 华润啤酒为美团代工 统一企业为山姆会员店和胖东来代工 [4] - 自有品牌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因渠道转移及品牌光环减弱 [4] 消费亮点领域 - 即饮饮料 现制茶饮及咖啡 零食 户外运动 情感消费及折扣渠道等领域表现亮眼 [5] - 与新型消费五大核心领域高度契合 包括情感价值 健康养生 多元化体验 便捷服务 新兴渠道 [5] 新型消费分化 - 部分新型消费企业业绩强劲但股价走势谨慎 泡泡玛特是市场共识买入标的 [6] - 老铺黄金存在争议 奶茶行业看空情绪较浓 布鲁可业绩不及预期 [6] 海外业务与关税影响 - 2025年下半年赶单潮可能导致后续季度增速环比放缓并面临高基数压力 [7] - 耐克 阿迪达斯等头部品牌的关税分摊机制可能短期内限制代工商毛利率上行空间 [7] 股东回报 - 消费标的4%-5%的股息收益率较为常见 得益于稳健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叠加股票回购 [8] - 多家企业提高分红频率 美的 海尔首次推出中期分红 [8] - 部分短期增长承压企业设置股息下限以提供下行保护并试图成为可转债替代标的 [8] 周期性行业预期 - 白酒行业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大幅下滑的企业获得投资者青睐 因利润表清理启动 [9] - 白酒行业零售端去库存降幅收窄 短期稳健股息收益率或对股价形成支撑 [9] - 乳制品行业短期需求复苏预期落空但供应端积极变化或推动2026年周期性拐点 [9] - 白色家电行业面临需求提前释放及2024年第四季度以旧换新补贴带来的高基数风险 [10] - 奶茶行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强劲但投资者认为是一次性因素 2026年面临高基数压力及业绩不确定性 [10] 企业业绩表现汇总 - 白酒行业中贵州茅台表现符合预期 五粮液 山西汾酒 江苏洋河不及预期 泸州老窖符合预期 [11][12] - 啤酒行业华润啤酒 青岛啤酒超预期 百威亚太不及预期 [11][12] - 乳制品行业蒙牛乳业表现分化 伊利股份超预期 中国飞鹤不及预期 [11][12] - 其他食品饮料行业农夫山泉 统一企业 立高食品超预期 华润饮料 宝立食品 洽洽食品不及预期 康师傅 东鹏饮料表现符合预期 [11][12] - 运动服饰及代工行业安踏体育 李宁 申洲国际均超预期 [11][12] - 家电行业美的集团 海尔智家超预期 格力电器 海信家电不及预期 老板电器符合预期 [11][12] - 餐饮行业蜜雪冰城 奈雪的茶超预期 百胜中国符合预期 海底捞不及预期 [11][12] - 化妆品行业毛戈平符合预期 珀莱雅不及预期 上海家化超预期 [11][12] - 其他 discretionary 行业泡泡玛特 名创优品超预期 老铺黄金符合预期 [11][12]
释放新型消费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9-01 22:29
核心观点 - 新型消费在技术进步、消费群体变化和场景创新驱动下呈现旺盛活力 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需从优化供给、打造场景与情感链接等多维度发力 培育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新增长点 [1][2][3][4] 消费新形态与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通过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重点行动 [2] - 智能消费基础设施更新升级 包括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竞相涌现 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2] - 数字技术如VR和数字复原技术应用于文化展览 再现文物原貌 营造沉浸式展演空间 吸引消费者 例如山西永乐宫数字艺术大展 [1] 消费群体与情绪价值 - 居民消费向发展型和品质型加快升级 消费模式从功能体验向情感认同过渡 Z世代等青年群体更愿为兴趣爱好和情绪价值买单 悦己型消费和沉浸式体验受欢迎 [3] - IP+消费催生千亿元级市场 例如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引发抢购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周边产品走红 谷子经济不断上新特色产品 兼具文化、收藏与社交属性 [3] - 精神文化需求相关服务零售较快增长 今年1月至7月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1] 消费场景与服务创新 - 消费新场景打破传统单一业态 向跨界融合的综合消费空间转型 需延伸服务链条串联多元场景 例如票根经济凭交通、旅游、观影等票根获得多场景消费权益 [4] - 全链条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例如演唱会带动铁路部门增开临时列车 周边酒店提供班车接送 餐厅推出夜宵套餐 [4] - 改善型消费和新型消费逐渐增加 细分消费市场呈现旺盛活力 构成潜力巨大的新型消费 [1]
打好“组合拳” 形成提振消费合力
搜狐财经· 2025-08-25 03:38
提振消费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 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 实现稳定收入能消费、无后顾之忧敢消费、优质环境愿消费的良性循环 [8] - 部署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等专项行动 形成全方位提振消费合力 [5][6] - 针对性解决消费能力、供给质量、消费环境等制约问题 释放国内大循环潜力 [5] 消费能力提升措施 -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 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9]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健全资本市场稳市机制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9] -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精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培育新业态就业增长点 [9] - 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等多渠道增收 [9] 社会保障体系强化 - 建立健全分级育儿补贴制度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至灵活就业人员 [10] -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扩面提标学生资助政策 利用信息化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10] - 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 扩大新业态人群养老保险覆盖 [10] - 动态调整医保目录 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 [10] 供给端提质扩容举措 - 培育"文化+""旅游+""体育+"特色消费场景 拓展乡村旅游业态 发展新型文化消费 [11] - 扩大适老化产品服务供给 培育旅居养老等产业 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11] - 推动"餐饮+"多业态融合 拓展家政服务 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1] - 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品类 加强农村居民定向补贴 推行多样化换新模式 [12] 大宗消费与外贸升级 - 加快保障房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 完善住房公积金跨省通办服务 [12] - 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后市场消费 发展共享汽车新业态 培育二手车市场 [12] - 优化过境免签政策 完善入境移动支付等服务 开发多样化入境旅游产品 [12] - 扩大电信/金融/文化/医疗领域市场准入 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12] 新型消费增长点培育 - 鼓励国内外品牌举办首发首秀首展 引入品牌首店等新业态 [13] - 完善冰雪产业体系 增加高水平赛事供给 研发冰雪娱乐融合项目 [13] - 深化AI/大数据/物联网消费应用 发展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 [13] - 打造绿色物流/出行等消费场景 发展节能环保融资等绿色服务 [13] 国货潮品与消费场景创新 - 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设计研发 鼓励老字号开发跨界联名产品 [14] - 培育国货高端品牌 开发具民族特色文化底蕴产品 [14] - 完善国货出海服务平台 打造跨境电商+海外仓立体网络 [14] - 应用AI大模型技术 匹配多元消费需求与资源 打造跨界融合新场景 [14] 消费环境优化建设 - 推动县域商业建设 延伸冷链物流至农村 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15] - 推动老旧商圈向智慧商圈转型 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 [15] - 完善绿色消费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策 实施绿色低碳投资价格政策 [16] -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保险服务 完善消费分期付款制度 [16] 市场监管与权益保障 -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整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 [16] - 强化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监管 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 [16] - 建立健全新业态信用评价体系 加强电子商务/预付式消费等领域信用监管 [17] - 完善异地消费维权协作机制 健全小额纠纷快速裁决及惩罚性赔偿制度 [17]
李强: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
搜狐财经· 2025-08-22 14:44
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 - 坚持全面辩证把握经济形势 既看到发展成绩和强大韧性 也看到风险挑战和外部环境严峻复杂[2]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1][2][4] 宏观政策实施 - 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 及时回应市场关切 稳定市场预期[4] - 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 以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4]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4] 消费与投资促进 -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4] -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 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和服务于民生 积极促进民间投资[4] 房地产与民生保障 -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 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4] - 更大力度稳定就业保障民生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民生服务[4] -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4] 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 -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4] -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4] 政府效能建设 - 持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优化政府监管和服务 为群众办事和企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5] - 创新思路提升本领 增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