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刚刚,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28 11:29
城市发展新阶段 - 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6][8]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6][9]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10]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11]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12] 新动能培育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13]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商业设施 建立建筑功能转换规划调整机制[13]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功能[14] 产业升级方向 - 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3]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13]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13]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7] - 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加快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17]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通勤效率 完善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17] 公共服务提升 -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17]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17]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17] 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18]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18] -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19] 城市安全韧性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20] -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重大风险源[20] -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21] 城市文化发展 -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23] -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 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等业态[24] 城市治理升级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集约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25]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5] - 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 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25]
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央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Wind万得· 2025-08-28 11:21
城市发展新阶段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2][3]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2][4]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5]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规模并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 支持边境城镇发展 [6] 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创新生态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7]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老旧厂房/低效楼宇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7]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社会资本/金融资金 发挥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8] -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8] 生活空间品质提升 - 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满足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9]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交通体系 [9][10] -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就业/社保体系 扩大普惠养老/育幼服务供给 [10] 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工业节能降碳 推广绿色工艺技术 发展绿色建筑 [11] -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节水/清洁取暖/垃圾分类 [11]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改善空气/水质量 [12] 安全韧性建设 - 加强房屋和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13] -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重点管控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燃气等领域风险 [13]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建设分级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14] -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水平 [14] 文化繁荣发展 -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活化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15]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体现中华美学 禁止滥建文化地标 [15]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6] 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调动多元主体参与 [17] - 推动智慧化精细治理 建设城市数字底座 深化数据应用 [17] - 加强社会治理 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 [18] 组织实施保障 - 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城市落实的格局 [19] - 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培养专业人才 打造高端智库 [19]
重磅利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8-28 11:19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推动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1][3][4] - 设定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3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 涵盖政策制度 新旧动能转换 人居品质 绿色转型 安全基础 文化魅力和治理水平 [1][4]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增长极 [5]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规模 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5]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 支持边境城镇稳边固边 [6]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建造 [7]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 低效楼宇和闲置设施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7]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 社会资本和金融 强化中长期信贷和债券市场融资功能 [8] -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 [8]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营造 -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和城中村改造 [9]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地下空间利用 加强5G和千兆光网覆盖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0] - 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水平 健全就业和社保体系 扩大普惠养老和育幼服务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0]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 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 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11] -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绿色出行 [11]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健全公园绿道体系 改善空气质量和污染治理 [12] 城市安全韧性增强 - 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限制超高层建筑 [13] - 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分级管控重大风险源 推进隐患排查整治 [14]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加强传染病防治基地能力 [14] -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15] 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完善保护体系 活化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 [16]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强化规划管控 提升审美品位 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16]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和产品供给 [17]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治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18] - 推动智慧化精细化治理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深化数据资源应用 [18] - 加强社会治理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群众诉求响应机制 [19] 组织实施保障 -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构建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 城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0] -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增强政策协同性 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端智库 [2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36氪· 2025-08-28 11:15
城市发展转型总体要求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1] - 以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2]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2]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3]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3]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4]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5]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6] - 发展首发经济 银发经济 冰雪经济 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6] 存量资源激活与投融资体系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 低效楼宇 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 [6] - 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优化产权归集 整合 置换和登记政策 [6]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6] 对外开放合作 - 优化城市开放环境和服务 营造国际化城市生活空间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7] -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 吸引国际组织落户 [7] - 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 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7] 住房与社区建设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 建造 维护 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 [8] -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 原拆原建 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8] - 加快建设完整社区 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 [8] 基础设施完善 -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9] - 强化5G 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城际 城内通勤效率 完善停车位 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9] 公共服务提升 -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10]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10] - 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10] 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 水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 [11]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11] -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12] 生态环境治理 - 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 建设口袋公园 推进绿地开放共享 [13] - 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加强城市噪声污染 餐饮油烟治理 [13] -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建设幸福河湖 美丽河湖 [13] 城市安全韧性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 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 [14] - 分级 智能 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 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 [15] - 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 健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17] 文化繁荣发展 - 加强对城市历史文脉 人文地理 自然景观保护 健全城市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制度 [18] -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 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 特色商业 休闲体验等 [18] - 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 创新动漫 影视 数字艺术等业态 [19] 城市治理能力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集约统一 数据融合 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21]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21] - 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 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 整治提升背街小巷环境 [21]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8-28 10:54
城市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2] - 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居品质明显提升 安全基础有力夯实 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2] - 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2]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3] -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支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3] - 推动中小城市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发展县域经济 [4] 城市发展新动能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5]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5]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6] 存量资源激活与投融资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 建立建筑功能转换规划调整机制 [6] - 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登记政策 [6]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6] 对外开放合作 -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支持城市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 吸引国际组织落户 [7] -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 提升世界城市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影响力 [7] 住房与社区建设 -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8] - 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8] - 加快建设完整社区 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 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 [8] 基础设施升级 - 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加快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9] - 强化5G和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城际城内通勤效率 完善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9] 公共服务优化 -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10]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10]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10] 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 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 [10]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10] -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11] 生态环境治理 - 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 建设口袋公园 推进绿地开放共享 [11] - 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加强城市噪声污染餐饮油烟治理 [11] -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11] 城市安全韧性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 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 [12] -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大风险源 [12] -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 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联防联控 [13] 防灾减灾能力 - 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 健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整治机制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13] - 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13] - 推进应急抢险救灾装备及物资前置储备 科学制定巨灾应急预案 [13] 文化保护与发展 -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活动 [14] - 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14] - 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业态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融合发展 [15] 城市治理体系 - 建立健全城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 [17]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城市数字底座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17]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 [17] 基层社会治理 - 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18] - 用好市民服务热线 完善群众诉求响应办理机制 加强超大社区等特殊区域治理 [18] -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严密防范个人极端事件 [18]
上半年“三桶油”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
新浪财经· 2025-08-28 09:43
业绩表现 - 中国海油上半年营收2076.08亿元同比下降8% 归母净利润695.33亿元同比下降13% [1] - 中国石油上半年营收1.45万亿元同比下降6.7% 归母净利润840.07亿元同比下降5.4% [1] - 中国石化上半年营收1.41万亿元同比下降10.6% 归母净利润214.83亿元同比下降39.8% [1] - 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71.87美元/桶同比下跌14.5% 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均价67.60美元/桶同比下跌14.4% [1] 业务结构 - 中国海油油气销售收入占比83.8% 实现油价69.15美元/桶同比下跌13.9% 石油液体销售收入1439.98亿元同比下降10.7% [3] - 中国海油天然气产量5162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12% 销售收入277.47亿元同比增长16.3% 占油气销售收入比例16.2% [3] - 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经营利润96.64亿元同比下降8% 化工业务经营利润13.92亿元同比下降55.5% [3] - 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经营收益亏损42.24亿元 较去年31.64亿元亏损扩大 [3] 财务指标 - 中国海油资本负债率29.5% 中国石油资本负债率38.5% 中国石化资产负债率54.1%提高0.93个百分点 [4] - 中国海油经营净现金流1091.82亿元同比下降8% 中国石油经营净现金流2270.63亿元同比增长4% [5] - 中国石化经营净现金流610亿元同比增加44.4% 达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5] 产量与勘探 - 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6.1% 其中国内产量266.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7.6% [7] - 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净产量118.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2.8% 石油液体产量占比77%同比增长4.5% [7] - 中国海油获得5个新发现 成功评价18个含油气构造 [7] - 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9.42亿桶同比增长2% 天然气产量2.72万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4.2% [7] - 中国石化油气当量产量262.81百万桶同比增长2% 天然气产量7362.8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5.1% [8] 销售与市场 - 中国石油国内成品油销量7783.1万吨增长0.3% 市场份额提升1.5个百分点 [10] - 中国石化成品油销量1.12亿吨下跌5.8% 汽油销量4430.6万吨同比下降4.9% 柴油销量3605.7万吨同比下降6.7% [10] 资本运作与转型 - 中国石油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22元 总派息额402.65亿元 [11] - 中国海油派发股息每股0.73港元 资本支出576亿元同比下降8.8% [11] - 中国石化派发股息每股0.088元 分红比例达49.7% 下调全年资本支出计划5% [11] - 中国海油消纳绿电超5亿千瓦时 打造中国海上首个"零放空"采油平台 [12]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130万千瓦光伏项目年供绿电21亿千瓦时 [12] - 中国石化加快加气和充换电网络发展 LNG零售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12]
磷氟产业紧握“技术创新”生命线
中国化工报· 2025-08-28 08:51
行业地位与现状 - 磷化工产业确立全球主导地位 磷矿年开采量占全球40%~50% [1] - 构建从矿产到高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在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磷矿资源具有多共伴生组分元素特点 伴生氟资源较丰富 自然界90%以上氟资源伴生在磷矿石中 磷矿氟含量约为3% [1] 面临挑战 -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环保压力大 能耗安全风险突出 [1] - 磷矿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氟资源 [1] 转型方向与技术路径 -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转型 [1] - 强化绿色发展 推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 [1] - 推动AI赋能 优化生产工艺和加速数字化转型 [1] - 加强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回收磷矿伴生氟资源制取无水氟化氢 [1] - 加大产业氟回收技术开发力度 提高氟收率 [2] - 强化湿法稀磷酸源头氟回收 提高稀磷酸浓缩过程氟收率 [2] - 开发磷化工生产过程副产低值含氟资源中氟回收技术 [2] - 加强产业链协同 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 重塑产业形态 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 [2] - 构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新材料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 [2] - 实现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控与资源高效利用 [2] - 推行全过程全元素资源化理念 从主元素精深利用等四个维度实现技术突破 [2] - 资源端实现低品位矿全量开发 构建可持续资源保障体系 [3] - 技术端突破高端磷化工材料技术壁垒 引领国产替代 [3] - 产业端打造全球领先的磷—新型肥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3] - 生态端建成绿色低碳示范标杆 实现全链条高效循环与低碳转型 [3] 论坛背景与成果 - 论坛聚焦磷氟资源加工领域从原料工艺产品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4] - 设置三场主题报告和四个平行单元专题活动 近60位行业专家作报告 600余人代表出席 [4] - 推动领域科技创新 加强磷氟资源协同 实现产业高质高效 促进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升级 [4]
中央首份碳市场文件发布!明确2027年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
中国电力报· 2025-08-28 08:43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这是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 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2]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已构建强制减排加自主减排双轨并行的碳市场体系 [2] - 《意见》提出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方向 为碳达峰碳中和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 - 业内认为《意见》将进一步夯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两大市场协同发展的基础 释放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 [2] 制度根基建设 - 《意见》聚焦碳市场政策工具属性 通过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配额管理 创新监管制度及强化规则协同推动市场效能精准落地 [4] - 覆盖范围扩容方面明确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4] - 配额管理制度提出建立预期明确和公开透明的配额机制 科学设定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明确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路径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 - 稳妥推行免费加有偿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同步建立配额储备与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关系 增强市场稳定性与流动性 [4] - 监管制度创新聚焦全国统筹和规范整合 针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明确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引导资源向全国统一碳市场集中 [5] - 规则协同层面提出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和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和制度衔接 打通碳减排与能源转型的衔接通道 为企业提供更多元的减排激励 [5] 市场要素激活 - 《意见》聚焦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从丰富产品 扩展主体和强化监管三方面系统发力 [7] - 交易产品创新明确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和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7] - 以全国碳市场为核心完善碳定价机制 依托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 [8] - 交易主体扩容将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强制碳市场交易和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注入绿色低碳领域 [8] - 对企业而言节能减排并非单纯的成本付出 更蕴藏转型发展机遇 企业可借助碳市场机制将排放抵押转化为资产 获得资本收益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8] - 风险防控环节强调加强对碳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 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服务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8] 国际影响力提升 -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6个碳市场处于运行状态 覆盖人口超20亿 中国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10] - 《意见》立足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中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明确提出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积极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10] - 首次针对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在与国际接轨与服务企业国际业务层面提出清晰任务 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更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10] - 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明确两大核心任务 一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二是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推动技术和方法及标准和数据国际互认 打造更多国际性专业服务机构 [10] -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临近实施 中国碳市场需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 行业各方应通过制度设计和方法学创新及金融工具开发和国际合作形成跨领域合力 强化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贡献力与话语权 [11]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出炉!京东(09618)、阿里巴巴(09988)、恒力位居前三
智通财经网· 2025-08-28 08:02
整体规模 - 2024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270.23亿元 [1] - 营业收入总额达43.05万亿元 户均营业收入861.02亿元 较上年增长2.72% [1] - 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共105家 较上年增加8家 其中超5000亿元企业11家 较上年增加2家 [1] - 资产总额共计51.15万亿元 户均资产1023.09亿元 增长2.62% [1] - 资产总额超千亿元企业共97家 较上年增加8家 其中超5000亿元企业16家 较上年增加1家 [1] - 29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1] 增长态势 - 361家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 其中237家增幅超5% 161家增幅超10% [2] - 105家千亿营收企业中 64家营收增幅超5% 44家增幅超10% 20家增幅超20% [2] - 380家企业资产较上年增加 其中262家增幅超5% 170家增幅超10% [2] - 97家千亿资产企业中 53家资产增幅超5% 33家增幅超10% 11家增幅超20% [2] 经营效益 - 净利润合计1.80万亿元 户均净利润36.05亿元 增长6.48% [2] - 净利润超50亿元企业70家 超100亿元企业34家 超200亿元企业19家 [2] - 70家50亿净利润企业中 34家净利润增幅超10% 28家增幅超20% [2] -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61% 总资产周转率86.62% [2] 产业结构 - 72.00%企业属第二产业 66.40%企业为制造业 [3] - 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9.63万亿元 增长7.66% 占500强比例68.84% [3] - 制造业资产总额24.67万亿元 增长7.92% 占500强比例48.23% [3] - 制造业净利润总额0.96万亿元 增长1.20% 占500强比例53.21% [3] - 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0.80万亿元 增长7.54% 占500强比例71.31% [3] 战略布局 - 309家企业投资6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3] - 64.20%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 60.20%企业在管理层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布局 [3] - 66.80%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 [3] - 83.00%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主要采取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与设备等措施 [3] 国际化发展 - 出口总额1.77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5.17% [4] - 境外营业收入总额3.19万亿元 增长14.74% [4] - 年末境外资产总额2.44万亿元 增长8.14% [4]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总额1.13万亿元 研发人员总数115.17万人 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 [4] - 研发费用超10亿元企业171家 超30亿元企业64家 超50亿元企业37家 超100亿元企业19家 [4] - 研发人员占比超3%企业349家 超10%企业191家 [4]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3%企业103家 超10%企业14家 [4] 知识产权 - 拥有72.16万件有效专利 增长8.23% 其中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12.42% [5] - 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948项 行业标准7568项 [5] - 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20.91万件 国外有效商标注册量6.00万件 其中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量1.07万件 [5] 公司治理 - 52.24%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 37.31%企业引入财务投资者 33.33%企业引入产业投资者 [5] - 73.86%企业引入民间资本 57.52%企业引入国有资本 32.68%企业引入境外资本 [5] - 194家企业实际控制273家A股上市公司 [5] 管理体系 - 90%以上企业设置监事会、法务、审计等内控合规机构 [6] - 57.40%企业设置风控与合规部门 48.20%企业设置内控部门 [6] - 48.60%企业设有职工董事、职工监事 83.80%企业设有工会 [6] - 52.60%企业制定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6] - 52.20%企业规范披露ESG信息 [6] 信用建设 - 90.00%企业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6] - 52.40%企业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出具信用评级报告 [6] - 76.00%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 13.40%企业为B级 [6] 社会贡献 - 纳税总额1.27万亿元 纳税额超10亿元企业240家 占比48.00% [6] - 纳税超50亿元企业62家 占比12.40% 超100亿元企业24家 占比4.80% [6] - 就业总人数1109.12万人 户均2.22万人 [7] - 就业人数超1万人企业240家 占比48.00% 超5万人企业48家 占比9.60% [7] - 汽车制造业就业人数最多达143.40万人 占比12.93% [7] 社会责任 - 72.80%企业投身乡村振兴 65.40%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 [7] - 79.00%企业参与社会慈善捐赠活动 捐赠总额104.76亿元 [7] 企业排名 - 京东集团以11588.19亿元营收位列第一 [9] - 阿里巴巴以9817.67亿元营收位列第二 [9] - 恒力集团以8715.21亿元营收位列第三 [9] - 华为投资控股以8620.72亿元营收位列第四 [9] - 比亚迪以7710.25亿元营收位列第五 [9]
嘉澳环保股价小幅回落 碳减排政策或带来发展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8-28 08:00
股价表现 - 8月25日收盘价66.55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45% [1] - 当日开盘价66.85元,最高价67.97元,最低价64.50元 [1] - 成交量32030手,成交金额2.12亿元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1246.83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3376.89万元 [1] 公司业务 - 属于化学制品行业,主营业务为环保型增塑剂及稳定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浙江地区企业,在环保材料领域具有市场地位 [1] 政策环境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及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1] - 政策目标为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 [1] - 政策可能为生物质燃料及生物柴油相关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