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性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黄奇帆: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第一财经· 2025-09-28 13:14
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硬科技"的重要方向。 日前,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表示,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规划和2040年远景目标期,应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是高质量经济 发展的关键所在,更要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GDP的增长极、独角兽的增长极、高附加值装备和终端产品价值增长极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此前,黄奇帆曾在多个场合呼吁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调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多重意义。在最新演讲中,他建议,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 重要力量,以风投、创投为主的各类产业基金不仅要"投早、投小、投长",更应该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硬科技"的重要方向。 "还有30%左右的资金是投在比较晚的跟投方面。往往企业上市前或已经上市,大家会找各种机会跟投。这属于风险不那么大,且有一定的股权投资内涵的 投资。"他认为,真正"投早、投小、投长"应该是在"青萍起于微末"的"0~1"阶段就开始投资,到"1~100"阶段又有各类转化性投资,等到产业成型的"100~ 100万"阶段有更多的跟投。"这类投得比较好的、特别跟独角兽企业有关的投资,大体占30万亿元各类基金的30%左右。总体上现在情况在好转。"黄奇帆 称。 ...
黄奇帆: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不从生产性服务业切入基本上是南辕北辙
和讯· 2025-09-28 08:31
9月26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就创投风投机构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投 早投小投长期发表主题演讲。 黄奇帆认为,投早、投小、投长,其中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是投硬科技,而真正能够孵育高新企业的温 床和土壤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行业,它们本身不直接生产最终消费品,而是通 过支持和促进制造业、农业等生产活动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这类服务业主要服务于企业,而非最终 消费者,其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与仓储、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人力资源与管理咨询 服务、法律与会计服务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 在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共216个大 中小类型。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制造业提高利润、效益的动力,也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抬高创新能力的生态土壤,是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黄奇帆表示,我们还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为制造业服务,不仅是 ...
黄奇帆:2040年资本市场总市值有望翻两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1:26
记者丨郑青亭 编辑丨和佳 近年来,我国不断鼓励风投、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黄奇帆看来,这就 是对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方向进行调整。真正的"投早、投小、投长"应该是在"青萍起于微末"的 0—1阶段就开始投资 ,到1—100阶段又有各种各样转化性投资,等到产业成型的100—100万 阶段有更多的跟投,这样A、B、C轮一轮一轮地投。 谈及如何真正投资于硬科技,黄奇帆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创新的生态土壤,涵盖 硬 核技术研发、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市场准入检验监测、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 等十 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制造业提高利润、效 益的动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 他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为制造业服务,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温床和生态环 境,还是高市值独角兽企业产生的增长极,是高端工业品、终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以及中 央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不靠资源矿产投入,不靠蓝领劳动力投 入,也不靠大量的资本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依靠新的要素投入。" 在他看来,创投、风投 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多多投资 。"要投早 ...
黄奇帆最新演讲:投早投小投长,风投基金应瞄准五大类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0:02
近年来,我国不断鼓励风投、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黄奇帆看来,这就是对各类产 业基金投资方向进行调整。真正的"投早、投小、投长"应该是在"青萍起于微末"的0-1阶段就开始投 资,到1-100阶段又有各种各样转化性投资,等到产业成型的100-100万阶段有更多的跟投,这样A、 B、C轮一轮一轮地投。 谈及如何真正投资于硬科技,黄奇帆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创新的生态土壤,涵盖硬核技术研 发、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市场准入检验监测、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等十大类。"生产性服务 业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制造业提高利润、效益的动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动力。" 他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为制造业服务,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温床和生态环境,还是高 市值独角兽企业产生的增长极,是高端工业品、终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以及中央提出的全要素生产 率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不靠资源矿产投入,不靠蓝领劳动力投入,也不靠大量的资本资金投 入,主要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依靠新的要素投入。"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青岛报道 9月26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青岛 ...
“数字信用标签”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6 03:50
扫码便可追溯一盘蔬菜从智慧农场产出的全流程;买的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养老设备,也有了国家 统一认证的"数字信用标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 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让这些场景加速走进现实。今后,AI、大数据等新技术将 广泛应用于认证全程,强化农产品、智能产品、数字服务的质量可信度。 "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以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技术评价为手段,为社 会各方提供质量服务和信用证明。"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表示,质量认证是政府、企业、 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器"和"指示灯",产品和服务供给越丰富、消费者需求越多样,质量认证的价 值和作用就越大。 数字化认证将率先聚焦哪些行业领域? 姚雷介绍,在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指导意见》明确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围绕工 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工业软件等方向支持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精准制造跃升;促进智慧农业和水利建设,鼓励将质量认证嵌入智慧农场、渔场、牧场等具 体场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精准控制和全链条追溯管理,实施节水产品绿色认证、 ...
黄奇帆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6:41
他坦言,虽然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 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欧盟、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中 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尚不同步的问题。 他说,培育新质生产力,除了要增加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总体比重外,更要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 务业的比重,力争在2035年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左右,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同 时,要提升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总额的比重,着力提升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的比重,促使一大批终端制 造产品内嵌的服务附加值达到总价值的50%以上。(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刘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19日表 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把生产性服务业搞上去。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质生产力"国际研讨会当天在北京举行。黄奇帆在会上表示,制造业是一个社会发展 的重要脊梁。高质量的制造业,一定伴随着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他认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发展技术密集、数据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 人力资源、现代金融、 ...
《“数智时代”的“服务革命”》——网经社独家专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吉昌教授
搜狐财经· 2025-09-19 10:00
服务经济与数智经济叠加时代 - 中国已进入服务经济和数智经济叠加的历史性转型期 产业属性和消费特征被重新定义 [1][5] - 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新产业形态 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产业链 [5] - 服务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服务是万物互联和平台生态系统的粘合产业 [5] 服务经济理论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产值占GDP30%以下 学界研究空白 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服务业发展需求 [2] - 服务业不是低附加值辅助部门 而是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新大陆 [2] - 中国服务业需解决劳动力低成本陷阱 服务贸易逆差逆转 服务创新赋能制造业升级三大问题 [4] - 《服务经济论》成为本土化理论建构的标杆著作 [4] 服务经济三维框架 - 价值维度:服务业本质是不可见的价值创造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GDP贡献系数是传统服务业3.2倍 [6] - 结构维度:需从消费性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型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带动制造业利润率增长0.6% [6] - 制度维度:服务市场开放需突破资质互认难 数据流动限 监管标准异三大壁垒 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版已试点 [6] 数字服务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推动服务众包向智能服务网格进化 2030年45%知识工作通过AI代理完成 [8] - 区块链催生可验证服务 重塑教育认证和医疗记录信任机制 [8] - 元宇宙沉浸式服务在远程办公和虚拟展会领域形成千亿级市场 [8] - 中国数字服务贸易逆差占比从2015年18%升至2024年39% 需加快数字服务标准制定权布局 [8] 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作用 -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链竞争关键 在微笑曲线中占据价值大部分 [9][11] - 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且附加值高 对城市能级提升具有杠杆效应 [11] -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生态系统黏合剂 增强产业关联并提升整体效率 [11] 未来服务创新方向 - AI推动服务业向更高价值维度进化 催生新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12] - 核心竞争力是人性化服务与智能化技术结合 AI处理数据与流程 人类专注创意情感和复杂决策 [12] - 服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和价值共创跃升 消费价值观转向生活质量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 [12]
洞见 | “十五五”时期地方经济增长从三方面找动力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期间地方经济增长需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主体端三方面寻求新动力 [2][3] 供给端增长动力 -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一五"末期的9.5%下降至"十四五"末期的7.2% [4]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一五"末期的39.3%下降至2024年的30% 其中制造业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至25% [4]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一五"末期的45.1%提升至2024年的56.7%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5%提升至60% [4] - 东部海南福建山东 中部江西安徽山西 西部广西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服务业营收增长迅速 [5] - 青海工业营收"五普"期间增速达84.3% 服务业营收增速为51.2% [5] 需求端增长动力 - 商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结构比重接近48% [6] - 2024年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 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3个百分点 [6]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 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6] - 年轻群体催生单身经济、宠物经济、盲盒经济等新业态 [7] - 3亿老年人形成银发消费市场 老年大学、老年旅游、老年电商和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扩容 [7] 主体端增长动力 - 第五次经济普查显示41个工业细分行业中前15个行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6.6% [8] - 202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达64.9% [9] - 中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20.9% 五年增速全国最快 安徽湖南江西增速均超80% [9] - 西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11.3% 但支出增速达73.2% 外部支出增速高达118% [9] - 贵州陕西宁夏等地R&D经费外部支出增速超过250% [9] - 东北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仅为2.9% 内外支出增速均偏低 [9]
二看佛山:城市中心转型背后的改革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9:08
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 禅城区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打造辐射全市发展的佛山之心 建设都市制造 产业服务 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2][3] - 禅城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稳居全市第一 成为佛山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1] - 改革目标超越经济增长数字 强调创新活力 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态 提出全要素招商理念强化城市价值 [11] 土地资源配置创新 - 通过集转国制度创新破除集体土地自由流动障碍 大幅降低制度成本 释放土地要素 [5][6] - 集转国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周期融合 采用工业上楼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6] - 土地使用效率提升使村民所有者收益数倍增值 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 [6] 服务业发展策略 - 提出佛山制造 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产业服务中心 [7] - 引入科研机构 设计企业及商贸会展 法律会计 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资源 形成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7] - 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862元 远高于全国和全省 禅城通过场景升级和首店品牌引入释放千万人口消费红利 [8] 平台城市建设 - 以平台思维打造平台城市 通过治理创新催化商业价值创造 促进区域协同与融合 [11][12]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 沟通者和资源整合者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市场效率和资源聚集效应 [12] - 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集转国和商圈发展实行民主共议和协商机制 [12] 改革经验与样本意义 - 经济增长增量不再依赖财政投入或国企主导项目 而是通过破除要素配置障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 [10] - 改革实践与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高度契合 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新机制 [13] - 禅城样本揭示以市场需求信号引导创新资源配置 激发市场内生能量的超越传统路径经验 [10][13]
二看佛山:城市中心转型背后的改革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9:01
文章核心观点 - 禅城区通过战略转型和制度改革 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实现高质量发展 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本 [1][3][4] 发展定位与战略转型 - 禅城区制定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的发展战略 建设都市制造 产业服务 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3] - 佛山GDP高达1.3万亿元 但五个县域经济体同质化竞争 缺乏中心聚集优势资源 [3] - 禅城结合自身科研资源与岭南文化优势 利用大湾区产业链集聚与协同创新优势 为建设"四个中心"提供支撑 [3] 土地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 - 禅城通过"集转国"制度创新 破解集体土地权属复杂问题 大幅降低土地交易制度成本 [7] - "集转国"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融合 通过"工业上楼"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村民收益数倍增值 [7] - 禅城拥有110家各类研发机构 但面临"育苗无土"困境 "集转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承载空间 [7] 服务业发展与消费升级 - 禅城提出"佛山制造 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产业服务中心 [11] - 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862元 但商业服务供给传统 禅城引入140余家首店品牌 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12] - 禅城将文化与城市更新结合 扩围岭南天地 创意产业园两大特色商圈 释放千万人口消费红利 [12] 平台城市与治理模式创新 - 禅城以"平台思维"打造"平台城市" 通过治理创新为多元主体提供便利交互环境 [16][17]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 沟通者和资源整合者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市场效率与资源聚集效应 [18] - "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现多元主体共同体意识 通过民主共议和协商机制践行共建共治共享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