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搜索文档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新浪财经· 2025-09-12 08:51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核电运营、在建及核准机组总容量达1.2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运行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核准待建机组23台(容量2,728万千瓦)[7] - 核电机组安全运行超600堆年,未发生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达97.52,高于美法等国,满分机组占比43.18%(38台)[8]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正升级优化,重点降低工程造价并转向100%非能动安全系统[10]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由6家单位开发12种技术路线,玲龙一号(2026年商运)、高温气冷堆(2023年商运)、钍基熔盐堆(2024年满功率)取得阶段性成果[16] - 三代核电国产化率超90%,装备制造能力达10台/套年,核心技术与装备不受国外制约[18] 核能经济与商业价值 - 单座核电站(两台机组)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60年运营期收入约6,000亿元,退役处理需40亿元,全生命周期现金流巨大[21] - 核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供暖(2024-2025年度面积1,402万平方米)、工业供汽(田湾项目供气317万吨)、海水淡化(红沿河产能22,200吨/天)及同位素生产(2024年关联产值8,900亿元)[22][23][24][25] 环保贡献与碳排放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占比4.72%),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低于水电、风电及光伏[12] 产业链与人才支撑 - 铀矿产能布局加强(国铀一号开工、万吨级铀纯化产能形成),拥有超22万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优于美法俄等国[18][19]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聚变技术无根本障碍,人工智能将缩短研发时间,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成立,三家民营企业已深度投入研发[27][28]
逐“新”而行 笃行致远|2025成都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重磅启幕
搜狐财经· 2025-09-12 08:48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9月11日,2025成都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成都石油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 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展会展出面积达30000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参展。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cippe成都石油展围绕西南 地区页岩气开发、天然气净化、油气管道建设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储运物流、环保安全等全产业链的最新技术与装备,为西 南地区乃至全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搭建了一个集展览展示、技术交流、贸易合作于一体的高端平台。 推动西南能源战略布局 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加速 西南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页岩气开发、天然气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迅速。本届展会的举办,进一步凸显四川在全国 能源装备领域的地理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为构建辐射云、贵、川、渝的能源经济圈提供重要支撑。本届展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带来先进 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西南地区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 中国石油科协副主席秦永和到展会现场参观、调研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本次展会国际参展商比例超过25%,已成为中 ...
AI赋能、遥感监测……服贸会热议“双碳”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4:12
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论坛进一步聚焦前沿技术应用。本次论坛设置了专家报告环节,多位行业专家分 别围绕能源转型、AI赋能、遥感、智能水处理、降碳减污几大核心议题,展开分享,揭示了数智科技 赋能,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价值,共同描绘"双碳"战略下的绿色发展图景。 其中,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 刘文清在题为《AI赋能 大气成分遥感技术进展》的报告中,总结了大气环境监测需求变化,介绍了光 谱学技术、卫星技术等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案例。并表示,未来需构建多维度大气环境综合研究 系统,提升大气成分立体监测能力,发展AI数据融合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此外,针对未来该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更广泛应用,刘文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 前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要走向大范围,关键在于数据开放。如果气象卫 星、海洋卫星、国土卫星等数据不能共享,人工智能的潜力就难以发挥出来。此外,要不断升级监测手 段,推动传感器等技术进步,也将为人工智能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数据基础。 近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 ...
废弃PC水桶要“变身”了?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02:18
聚碳酸酯材料循环技术 - 聚碳酸酯材料使用寿命超50年 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提前退役现象 建立从原料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体系成为行业绿色转型重要路径[1] - 以娃哈哈集团为例 每年约有数百万个PC水桶退役 采用食品级PC材料 传统回收方式因技术限制难以实现高值化利用[1] - 公司开发材料循环技术 打造"无限循环"发展模式 使废弃PC水桶可转化为文创和日用产品[1] 技术核心优势 - 集成废弃水桶标准化高效回收智能系统与超纯净加工工艺 解决杂质与异物对产品性能和环保风险的影响[2] - 拥有废弃水桶高值化产品分级与金字塔阶梯结构设计技术 解决循环再生抗老化和分子断链等技术难点[2] - 建立智能自动化低碳示范产线及全闭环循环利用技术 解决设备不足和产业效率低等发展问题[2] 再生材料应用 - 再生PC材料具备耐低温、强韧性和高抗冲击等特性 已成功应用于背包、旅行箱、护目镜及电子产品外壳等产品[3] - 再生材料符合FDA 21 CFR 177.1580标准 保持食品级PC标准 PCR含量达100% 产品减少碳排放92.3%[3] - 建立从回收到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价值链 实现废弃物向新价值链起点的转化[3] 数字化管理平台 - 构建全回收零碳数字消费平台 为再生PC产品赋予碳码身份 记录碳积分和碳信用等关键信息[4] - 通过实物链与数据链融合全价值产业链 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 解决产业链断点问题[4] - 探索PC材料循环利用与ESG及商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持续推进行业绿色转型[4]
纯碱:价格持续探底,反内卷从何下手?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0:57
信达证券近日发布化工行业深度报告:2021年10月重质纯碱价格达3681元/吨高点后, 受新产能投产等因素影响,2023年Q4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截至2025年8月,重质纯碱价格 降至1335-1349元/吨区间,轻质纯碱降至1213-1257元/吨区间。价格下行导致行业利润转 负,2024年9月纯碱行业利润首次转负,2025年7月再次转负。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本期内容提要: 纯碱:"三酸两碱"之一,是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石油化工、食品等领 域。从需求端看,玻璃是核心下游,2024年纯碱表观消费量达3596万吨,其中平板玻璃占比 46%(1639万吨),为第一大应用领域;光伏玻璃占比21%(752万吨),超越日用玻璃 (12%,431万吨)成为第二大需求领域。 纯碱大幅下行,行业承压:2021年10月重质纯碱价格达3681元/吨高点后,受新产能投 产等因素影响,2023年Q4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截至2025年8月,重质纯碱价格降至1335- 1349元/吨区间,轻质纯碱降至1213-1257元/吨区间。价格下行导致行业利润转负,2024年9 月纯碱行业利润首次转负,2025年7月再次转负;上 ...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 财之道
新浪科技· 2025-09-12 00:43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中国核电行业实现从二代技术到三代技术的历史性跨越 从跟跑发展到与世界核电强国并跑并争取领跑[2] -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发展进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阶段 2021年至今新开工26台核电机组 另有23台机组核准待建[3] - 截至今年8月 运行核电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 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 核准待建23台容量2728万千瓦 总规模达1.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3] 运营安全与性能表现 - 大陆核电机组安全运行600多堆年 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3] - 2024年WANO综合指数显示 54台机组中38台获得满分100分 占全球满分机组43.18% 机组平均值97.52 高于美国法国等有核国家[4] 技术创新与升级 - 华龙一号实现批量化建设 正在进行技术升级优化 重点围绕降低工程造价和控制工期 计划将安全系统从能动加非能动调整为100%非能动系统[5] - 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 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已不受国外制约 形成每年10台/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10] 碳排放与环境效益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 占比4.72% 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6] - 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 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6] 经济价值与成本挑战 - 两台机组核电站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 60年运行期可产生6000亿元收入 退役处理需25年投入40亿元 百年周期现金流巨大[11] - 三代核电站面临电价问题 需要重点处理工程造价降低的紧迫问题[7]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 - 6家单位按不同技术路线开发小堆 已形成12种小型堆技术 包括陆基水堆海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熔盐堆[8] - 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 清华大学200MWe高温气冷堆2023年底商运 中科院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2024年实现满功率[8] - 小堆应用方向包括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 数据中心供电和车载微型动力堆研发项目已开展前期论证[9] 多元化应用场景 - 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 "暖核一号"完成6个供暖季 总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 最近供暖季节约原煤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12] - 田湾核能供汽项目2024年6月投产 供气317万吨 减少标准煤26.42万吨 节省碳排放46.23万吨[12] - 红沿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产能22200吨/天 海阳核电站附近区域已使用海水淡化水[13] 核技术应用产业 - 2024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关联产值约8900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15.6%[14] - 同位素供应实现重大突破 秦山核电利用重水堆规模化量产钴60 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14]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有序实施 聚变堆研发持续推进[15] - 核聚变技术没有障碍 人工智能将极大缩短开发时间 已有三家民营企业深入开展研发工作[15]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025年7月在上海挂牌成立[15]
降耗2克煤的“硬科技”突围
新华日报· 2025-09-11 21:55
行业背景与地位 - 煤电承担中国70%的顶峰保供和调节任务 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压舱石 [1] - 火电装机容量超过14.5亿千瓦 节能降碳改造需求与政策高度契合 [5] 技术创新与性能 - 自主研发导流式多级次减压汽封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节能性能远超欧美竞品 [2] - 技术组合包含激光精准测绘与机器人精密加工 形成三位一体的能效恢复及抗衰减解决方案 [2] - 典型工况下可降低供电煤耗2克标煤/千瓦时 经中电联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2][5] - 实际应用案例显示煤耗降低效果显著:池州电厂机组改造后降耗2.10克/千瓦时 利港电厂机组改造后降耗1.08克/千瓦时 [4] 应用规模与成效 - 技术已应用于全国超过120台火电机组 [2][4] - 院士评估认为该技术每年可节省近百亿发电成本 减排上千万吨二氧化碳 [3] - 与五大发电集团、三大主机厂及地方能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4] 产能与项目进展 - 总投资约10亿元的导流式汽封智能核心装备制造项目于2025年5月开工 [5]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汽封近1.6万件 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 税收贡献超3500万元 [5] 产学研合作 - 与东南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创建技能人才共享平台 [4] - 获40余项专利 技术获国家节能中心专家认可 [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新华社· 2025-09-11 16:56
能源转型 - 鄂尔多斯市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风光氢储车"一体化产业链,加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3][4][7] - 库布其沙漠建设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的新能源基地,预计年输送绿电36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5] - 通过光伏治沙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光伏板促进植被恢复,形成良性循环 [3][5] 产业升级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打通煤基新材料产业链,培育尼龙化纤纺织和工程塑料两大产业集群,带动平顶山"中国尼龙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1000亿元 [8][9][11] - 集团资产增长至合并前的4.6倍,产品涵盖飞机轮胎、航天材料、高铁组件等关键领域 [12] - 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电池片"超级工厂"及配套项目,推动生产方式革新 [11] 适度多元发展 -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链,近三年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多个 [13][14][17] - 烁科晶体实现碳化硅单晶衬底技术突破,年产能力从2018年的2000片提升至30万片(增长150倍),并启动年产150万片的新项目 [16] - 依托本地原材料和绿色能源优势,推动碳化硅材料在卫星通信、5G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 [13][16]
中国气候特使: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风电装备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12:39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 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 跑。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 年保持全球领先。 "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刘振民表示,自应对气候 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 定等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刘振民举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 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 力。 "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 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刘振民说。 刘振民表示,在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中国要继续强化科技 ...
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成功发车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0:49
(原标题: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成功发车) 9月11日,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电驱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成功发车,标志着"中冶重机"品牌冶 金物流装备实现了"绿色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车的三款共7台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包括:2台120吨整体式电 动抱罐车、4台120吨电动渣罐运输车及1台80吨铰接式电动抱罐车。这是中冶宝钢响应"双碳"目标的标 志性成果。三款新能源特种车辆投入现场使用后,将有效解决冶金渣处理运输环节的效率与环保痛点。 据了解,中冶宝钢项目研发团队以"结构创新、电机直驱、动能回收、高压安全互锁"为核心技术架构, 实现了续航能力、作业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的质的飞跃:120吨电动抱罐车的整体式车架结构和四电机 独立驱动系统,不仅实现了动力系统完全国产化替代,更让抱罐车重载运输如履平地;120吨电动渣罐 运输车创新应用单轴线牵引驱动+整体旋转顶盖系统,大幅提升高温渣料运输的安全环保;80吨铰接式 电动抱罐车则通过快速充电与电池更换双模式,解决了新能源装备在连续作业中的续航焦虑。 "三款车辆的技术突破将为冶金企业物流运输带来显著的环保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