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采矿无痕” 晋能控股三元煤业开创煤炭开采新模式
新华财经· 2025-09-22 10:27
图为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鸟瞰图 三元煤业近年来引入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两项绿色开采工艺。在最大程度回收煤炭资源的同时,还将煤矸石与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吃干 榨净",开启了"采矿无痕"的绿色矿山新模式。 金秋时节,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以下简称 "三元煤业")的矿区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目之所及,植被繁茂葱郁,树木交织成荫,沉 甸甸的柚子缀满枝头,尽显丰收之喜;蒲葵与芭蕉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超60%的绿化率改变了传统煤矿给人的"黑色印象",三元煤业已 化身为一座生机勃发的"花园式矿山"。 与此同时,在矿区地表以下300米处,两项绿色充填开采技术已形成突破性成果,产出显著效益。当前,技术创新的"策源"能力持续释放,为企业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创新经验与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三下"压煤与固废处置 "两大难"有了"新解法" 三元煤业总经理崔永青介绍,三元煤业紧邻长治市区,位于城郊结合部,周围住户较多,开采条件复杂。三元煤业"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 煤量占总储量的60%以上,同时,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 ...
"AI+长时储能"赋能电力系统,如何提升城市能源韧性?
南方都市报· 2025-09-22 08:37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同时显著增强电网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对电网安全性与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1][2] - 全球长时储能缺口巨大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部署高达46太瓦时储能容量 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 [2] - 电网峰谷差巨大导致超过一半输电能力常年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 电网扩建和运行成本持续攀升 [2]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优势 - 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且寿命超过20年 具备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性 容量无衰减和功率容量独立配置特性 [3] - 相比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仅2000次左右 2至3年后性能显著衰减 长期深度充放电加速老化且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 [3] - 推动城市能源系统从被动承载向主动调节转变 为源随荷动 荷随源移动态平衡提供可能 [4] 经济性与系统效益 - 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方案使总成本下降17% 同时减少新建输电线路需求 [3] - 有效消除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停电风险 使弃风弃光成本降低近40% [3] - 通过低谷时存储清洁能源提升整体利用效率 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 [4] 智能化应用与创新 - AI 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储能系统 实现实时状态感知和智能控制能量调度 电解液流量及电堆温度 [6] -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基于十年真实运营数据 仅需10分钟充电数据即可实现超过96%故障检测准确率 [6] - 深度学习与专家知识结合使储能系统从硬件储能走向智能储能 成为电网智慧化升级组成部分 [6] 城市能源韧性建设 - 全钒液流电池被视为城市侧储能理想路径 为城市能源韧性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1] - 城市电库储存5%-10%年用电量可显著缓解峰值压力 减少停电风险并通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用实现经济环保双赢 [7] - 技术推广与AI深度融合推动充电与储能基础设施体系进入高效 安全 集约新阶段 [7]
中国华电,首个落地!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8:20
项目与技术突破 - 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依托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万千瓦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完成高纯氢气产品碳足迹核算 [1] - 项目采用离网风电为主、必要时下网电补充的制氢技术路线 生产的高纯氢气纯度达99.999% [1] -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氢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方案并开展绿色认证实践 [1] 行业政策背景 - 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已明确首批17种产品试点目录 在25个省份开展重点领域试点 [1] - 当前试点目录暂未包含绿氢等化工相关品类 [1] - 此次探索为能源领域暂未纳入试点的绿氢产品提供实践样本 [1] 战略意义与数据建设 - 核算成果客观反映项目低碳水平 为绿氢产品拓展绿色场景筑牢根基 [1] - 成功建立绿氢碳足迹基础数据库 为后续开展绿色产品相关业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1] - 是中国华电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 [1]
半年狂揽17.85亿 国内这家头部新能源胶企即将IPO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20
道生天合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7.85亿元,同比上升46.77%;归母净利润8632.51万元,同比上升65.06%;扣非净利润7482.37万元,同比上升 55.76%;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9.5亿元,同比上升32.9%;单季度归母净利润5524.48万元,同比上升48.62%;单季度扣非净利润 4957.07万元,同比上升41.03%;负债率49.97%,投资收益-341.44万元,财务费用354.6万元,毛利率12.43%。 此次道生天合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为13,188.00万股,拟募资6.94亿元,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年产5.6万吨新能源及动力电池用等高端胶粘剂、高性能复合材 料树脂系统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此举将极大增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高增长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其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式发展。 技术为基:构筑绿色能源的"材料护城河" 作为中国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道生天合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道生天合"或"公司")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稳健的财务表现和前瞻性 的战略布局,正成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近日,道生天合披露 ...
山西最大煤老板姚氏家族财富缩水253亿后,美锦能源赴港冲击二次上市
36氪· 2025-09-22 06:3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山西美锦煤炭气化股份有限公司 由姚巨货于1999年成立[2] - 2000年姚巨货与六名子女共同成立美锦集团 长子姚俊良持股25% 其余六人各持12.5%[2] - 2007年通过股权置换借壳天宇电气成功上市 姚氏家族财富暴涨 姚俊良成为山西首富[2] - 2014年姚巨货去世 其12.5%股份由妻子高反娥继承 姚俊良接任集团领导职位[2] - 2025年高反娥去世 股份由六子女继承 姚俊良持股增至27% 姚俊花持股15% 家族合计持股37.15%[6] 业务转型与氢能布局 - 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产业 成为国内较早涉足氢能领域的企业[3] - 凭借山西煤炭资源和焦化产业优势 构建覆盖制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及加氢站的全产业链[3] - 2022年被认定为山西省氢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 是山西上市煤企中唯一获此地位的企业[4] - 氢能业务收入占比仍较低 2024年仅占整体收入的4.16%[7] - 2024年上半年氢能业务收入大幅下降62%[7] 财务表现 - 2020年营业收入128.46亿元 2021年达峰值后开始下滑 2024年降至190.31亿元[6] - 净利润波动剧烈 2020年6.95亿元 2021年25.41亿元 2024年亏损11.43亿元[6] - 2024年山西焦煤价格从2560元/吨跌至1420元/吨 跌幅44.53% 导致煤焦化业务毛利率降至7.16%[6] - 最新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82.45亿元 同比下降6.46% 归母净利润-6.74亿元[6] 资本市场动作 - 2024年9月11日宣布筹划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 - 赴港上市目标为推进全球化战略 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强化境外融资能力[1] - 姚氏家族财富从2022年329亿元峰值降至2024年76亿元 三年缩水253亿元[6] 行业背景 - 山西煤炭年开采量占全国总量30%左右[1] - 煤炭行业存在周期性波动 2018年行业低迷导致公司营收波动[3] - 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 公司意识到煤炭行业局限性[3]
宿迁电力设计院:异地微电网项目成功落地云南永德县第一人民医院
扬子晚报网· 2025-09-22 03:02
扬子晚报网9月22日讯(记者高峰)近日,宿迁电力设计院与云南蔼临建设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云南省临沧 市永德县第一人民医院微电网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跨越2000多公里,依托"云端协同+本地配置+全流 程管控"的异地设计模式,实现了跨区域能源协同设计的重要突破。 项目光伏系统将利用现有屋顶、车棚及待开发空地建设,总规模达2716kW/3205.345kWp,运行模式为 自发自用、余电不上网;储能系统配置4台125kW/261kWh储能柜,用于储存富余电力并作为应急备用 电源,提升供电安全性;充电桩部分建设10台120kW一桩两枪直流快充桩,可同时满足20辆电动汽车充 电需求。 该项目投运后,将成为医院关键电源组成部分,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与电压稳定性,支持当地"双碳"目 标推进,并为"跨区域能源工程+偏远地区微电网"的异地协同设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未来,宿迁电 力设计院将持续推动微电网技术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优化异地能源设计服务体系,以 先进微电网解决方案赋能更多地区。 项目启动后,宿迁电力设计院迅速组建专项团队,通过线上方式联合项目负责人,围绕用户负荷特性及 政策要求开展了十余轮研讨;同时派驻设计人员 ...
香港施政报告明确推动全港首间电池回收设施,晋景新能(01783)发展有望再度提速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02:37
香港新能源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强调新能源产业对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用 并支持全港首间大型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建设 预计2026年上半年启用[1] - 香港政府推动电动车普及化 计划2035年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 电动车保有量快速提升 截至2025年7月底达12.86万辆 占车辆总数14.3% 且新登记私家车中电动车占比70%[2] - 根据《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 2035年私家电动车保有量有望达60万辆 总电动车保有量约80万辆 形成超百亿规模的电池回收处置市场[3] 晋景新能电池回收项目 - 公司正在香港屯门环保园建设动力电池处理工厂 于2024年6月动工 基建工程已基本完成 预计2025年底试运营 2026年正式投产[1][2] - 该项目设计产能可满足香港2035年规划的电动车电池处理需求 是集智能处理、梯次利用、资源再生于一体的高智能锂电池处理基地[2][3] - 公司已与全球领先新能源车企("T"字开头)及其他头部厂商在香港市场达成战略合作 锁定退役电池来源 形成卡位优势[2] 全球化战略布局 - 公司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超过70个服务网点及本地业务 欧洲总部在德国波鸿成立 美国首条电池处置产线于8月在罗得岛州启动[4] - 香港设施成为公司区域协同与全球化战略核心枢纽 并作为香港组建战略性再生资源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抓手[4][5] - 公司与中资环绿色投资联合成立的中资环国际开发晋景有限公司完成更名 标志"国家队"身份确认 加速全球市场网络与政策资源平台整合[5][6] 合作伙伴与客户基础 - 客户包括国轩高科、晶科能源、华友循环、中天储能等头部企业 其中国轩高科和晶科能源带来的退役电池处置价值或超300亿元[6] - 2024年5月与中资环国际、宁德时代控股的邦普循环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覆盖政策研判、技术协同及海外网点建设领域[7] - 2024年6月联合亿纬锂能、格林美、华友钴业等启动"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 计划2030年实现12万吨/年回收产能[7] 财务表现与行业前景 - 2024财年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服务收入暴增710.41%至2.29亿元 2025财年该业务收入达6.96亿元 同比增长204.21%[8] - 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3财年7.03%提升至2024财年50.58% 2025财年达约80%[8] - 全球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来临 国内2025-2027年迎首个退役高峰期 2030年国内退役动力电池达300GWh 5年复合增速45% 欧美市场2027-2030年迎退役高峰[8]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研基础研究显新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2:35
龙腾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由探 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 伍,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中化新网讯 在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 副部长龙腾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聚焦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 重点研发任务,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 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础支撑;建立了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 供重要支撑;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 具有重要价值。 ...
电碳协同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路径——访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萱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2:24
电碳协同核心观点 - 电碳协同是实现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的重要路径 通过电力系统与碳治理体系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 - 电力系统是社会深度脱碳的核心基础设施 提供规模可观 安全可靠 经济可行的绿色电力 是工业 交通 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的根本保障 [2] - 电碳协同从目标路径 市场机制 核算基础与产业布局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 在"十五五"碳达峰关键阶段满足电力消费刚性增长需求并统筹新能源消纳与系统安全 [1][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 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2024年全国发电量首次突破10万亿千瓦时 占全球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2] - 新能源 储能 氢能等既是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技术 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零碳园区 绿电园区 绿色工厂等创新模式实现能源 产业 数据多要素深度融合 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低碳协同 [3] 市场机制建设 - 电碳协同推动碳市场 电力市场 绿电绿证交易等多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通过目标协同与政策联动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减排 [2] - 全国碳市场快速发展 覆盖范围逐步扩展 管控直接碳排放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4] - 绿电绿证政策和市场机制健全完善 持续提升绿色电力供给能力 [4] 核算体系构建 - 电力系统充当数据支撑平台 为不同区域 行业及企业提供精准碳核算服务 助力碳治理精细化与科学化 [2] - 电力在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中角色日益重要 实现多层级电力碳核算数据互联互通是支撑全社会深度脱碳的重要基础 [4] 产业布局优化 - 产业绿电协同推动产业与能源结构深度耦合优化 实现清洁能源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匹配和价值闭环 [5] - 算力电力协同以数字化赋能电力系统绿色转型 同时推动绿色电力服务数据中心 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减排 [5] - 绿电供需协同形成"源网荷储"协同的低碳用能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 [5] 目标实施路径 - 制定基于"安全—低碳—经济"动态平衡的电力减碳路线图 统筹能源安全 低碳转型和经济可承受性 [4] - 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 必须避免因过度侧重某一目标而影响整体系统稳定性 [4] - "十五五"时期需满足电力消费需求刚性增长 同时统筹新能源高效消纳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
一文读懂零碳园区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2:01
园区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区,也是"脱碳"攻坚的最佳试验场。零碳园区是"双碳"目标在区域层面的关键落 脚点。 五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场以零碳、近零碳为关键词的供用能模式变革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诸多示范场景落地应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 建设启动,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从海南的博鳌零碳示范区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 园,从江苏大丰港区零碳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到青海海东零碳园,园区和企业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 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减碳增效,稳妥有序向着实现"双碳"目标奋力迈进。 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抢滩布局零碳园区,做好"必答题""必选项"。绿电直连、"以绿制 绿"、强化需求侧管理、探索深度脱碳路径、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通 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在加速形成,为碳中和目标下建 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随着2025年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的启动,我国绿色转型 进程也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 一图读懂零碳园区 一、基本概念 2024年中央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