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九连冠”
深圳商报· 2025-09-28 06:43
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广东创新"主力军" 【深圳商报讯】(驻穗记者 张莹)9月27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下称《报告》)在 北京发布,广东再次夺得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九连冠"。 《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 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编著,被视作全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 具体来看,广东在企业创新方面表现最好,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研究开发投 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 合指标排第3位。 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了广东创新的"主力军"。在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等核心维度排名全国首 位的广东企业群体,与大科学装置形成了良性互动。散裂中子源孵化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进入临床 研究,合成生物设施周边汇聚了众多研发企业,"科研-技术-产业"的转化路径,成为广东创新的密码。 在强化产业源头创新能力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专 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发布、大 ...
国资委:加快把中央企业转制科研院所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格隆汇· 2025-09-25 07:08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 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格隆汇9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中央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转制科研院所工作推进会。会议强 调,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前沿布局,集聚顶尖 科技人才,加快把中央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开放合作"三个高地"。要高 站位高水平提升转制科研院所共性技术供给和创新能力,聚焦"共性技术供给、引领行业发展"定位,强 化"公益属性、共性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功能,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机制政策, 着力提升国家战略支撑、创新体系组织、共性技术供给、新兴产业培育"四个能力",加快把中央企业转 制科研院所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研基础研究显新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2:35
龙腾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由探 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 伍,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中化新网讯 在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 副部长龙腾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聚焦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 重点研发任务,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 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础支撑;建立了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 供重要支撑;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 具有重要价值。 ...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0:19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 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 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 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 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同时,聚焦国家需求,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重点研发任 务,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提供了前瞻性 的基础支撑;建立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纳 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中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在人才队伍方面,中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 ...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22:53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且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1][2]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1][5] -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机制 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名额 2024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女性≤38周岁)[2] 前沿研究领域突破 - 获奖者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生命标识探测等原始创新领域[1][3]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交大研究员毛亚飞的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的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为粮食安全提供新思路[3] - 研究深度聚焦科技无人区并呼应国家重大需求 包括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 海底隧道灾变防控等应用方向[1][3] 基础研究经费格局 -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但资金结构主要依赖中央财政 企业和社会投入相对不足[1][6] - 竞争性项目资助仍是主流方式 稳定支持力度不足 不适应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积累的客观规律[6] - 科技部十四五数据显示 我国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和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1][6]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720万元/100万美元)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构成民间奖项体系[1][6][7] - 小米2023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机构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另设5亿元奖助学金覆盖100所高校70200名学生[1][7] - 企业资金通过灵活性优势支持长期性基础研究 如腾讯强调不以商业回报为目的 旨在探索民间资助新路径[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2年财税政策允许企业向非营利科研机构出资的基础研究支出 按100%比例税前加计扣除 接收方免征企业所得税[8] - 2024年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8] - 政策导向旨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础研究 形成多元投入格局[6][8]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1 21:12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 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 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 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重大科技成果加速 涌现。 阴和俊介绍,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 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 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在先进制造领域,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 ...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7: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者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1] - 项目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每个领域提供1个额外资助名额 [5][6] - 2025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科学家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1][6] 研究成果产出 - 获奖科学家在获奖后发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论文超40篇 [9] - 11位获奖者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9] - 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火星生命标识探测等前沿领域 [1][8]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3][11] - 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为主流方式 [1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1]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 - 腾讯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科学家主导遴选 [6] -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 累计46位获奖者 [13] -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资助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 每人100万元奖金 7年发掘超170名科学家 [13] 政策支持与创新机制 - 企业出资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14] -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接收基础研究资金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4]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5] 社会资金捐赠案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来自小米的1亿元资金 [3][13] - 小米奖助学金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双一流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 [14] - 小米青年学者项目面向计算机 电子等领域青年教师 规划捐赠5亿元 [14]
腾讯、阿里、小米入局,民间资金如何激活科研“从0到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5: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共有50位获奖者 包括6位90后科学家 [1]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4]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 [7] 获奖者特征与研究领域 - 2025年设置"新星名额"专门奖励年轻科学家 今年13位为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5] - 研究领域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等前沿领域 [1][6] -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毛亚飞从事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6]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9] - 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是主流方式 [9] - 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大 失败风险高 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2]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奖金)形成多元资助体系 [1][10] - 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委员会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1][10] - 小米设立"小米奖助学金"(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和"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11] 政策支持环境 - 2022年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按实际发生额税前扣除并按100%加计扣除 [12]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地方政府 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2] - 民间资金具有宽容度 灵活性特点 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有益补充 [7]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0 05:17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介绍,这5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本报北京9月19日电(记者王美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 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 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 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 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
释放“第一动力” 澎湃发展动能
辽宁日报· 2025-09-20 01:00
针对大面积卫星太阳翼发射面临的重量、体积等约束和难题,沈阳中科新宇空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攻克了堆叠式柔性太阳翼新技术,成果大批量应用于千帆星座重大项目中,技术指标国内领先。 在我省,类似的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接连不断。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作为动能 转换的首要力量,不断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和效 能显著提升,全省创新平台持续完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十四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24.3%,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7.2%。其中, 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67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24%,创十年来新高。沈阳、大连连续4年进入全球科 技城市集群百强。全球首艘7500㎥液态二氧化碳船、180万吨乙烯"三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问世。科 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正成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筑牢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以前,我国涂胶显影机台关键核心部件面临"卡脖子"问题。今年,这一"短板"被辽宁辽河实验室研 发团队成功"补齐",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