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技术

搜索文档
中经评论:增程车会淡出主流市场吗
经济日报· 2025-09-05 00:03
纯电动车市场趋势 - 7月份纯电动车零售销量达48.7万辆 同比增长24.5% 增程车销量10.2万辆 同比下降11.4% [1] - 纯电动车技术持续进步 动力电池成本下降 续航能力提升 补能基础设施完善 [3] - 主流纯电动车续航普遍超600公里 800V高压平台快充10分钟可行驶400公里 显著缓解续航焦虑 [3] 增程车技术特点与演变 - 增程车采用电驱为主燃油为辅架构 配备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增程器及能量管理系统 [1] - 行业从"大油箱小电池"向"大电池小油箱"转换 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并向500公里迈进 [4] - 增程车需同时搭载电池、电机和发动机 整车重量高于同级纯电动车 影响能耗和操控性能 [2]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增程技术从被车企排斥转为广泛接纳 传统车企如长安、吉利及新势力零跑、小鹏等均布局增程产品 [2] - 纯电技术带来的体验增值已超过消费者对续航的担忧 正在重塑增程与纯电产品的竞争力 [3] - 长纯电续航增程产品本质向纯电技术靠拢 其独特优势逐渐消失 面临与纯电动车正面竞争 [4] 技术路线挑战 - 增程器在高速工况下满负荷运转可能导致亏电油耗明显上升 [2] - 增程器启动时发动机振动和噪声水平接近或超过传统燃油车 违背电动化体验初衷 [2] - 增程车"可油可电"设计虽解决续航焦虑 但存在重量增加和能耗控制等固有缺陷 [2]
增程车会淡出主流市场吗
经济日报· 2025-09-04 22:00
行业技术路线演变 - 纯电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48.7万辆 同比增长24.5% 增程车销量10.2万辆 同比下降11.4% 纯电技术路线迎来拐点 [1] - 增程车动力架构以电驱为主燃油为辅 核心构成包括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增程器及能量管理系统 相比燃油车省去复杂变速箱系统 相比纯电动车增加增程器作为移动充电宝 [1] - 增程技术因解决续航焦虑被车企广泛接纳 传统车企如长安/吉利/奇瑞纳入产品矩阵 新势力如零跑/鸿蒙智行/小鹏/小米重点布局 外资品牌福特/通用/现代披露研发规划 [2] 增程技术局限性 - 增程系统需同时搭载电池/电机/发动机 整车重量高于同级别纯电动车 影响能耗与操控性能 高速工况下亏电油耗明显上升 [2] - 增程器启动发电时发动机振动和噪声接近传统燃油车 违背电动化体验初衷 [2] - 行业竞逐倒逼增程车从"大油箱小电池"转向"大电池小油箱" 纯电续航里程突破400公里并向500公里迈进 本质向纯电技术逻辑靠拢 [4] 纯电技术竞争优势 - 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 续航能力持续提升 主流纯电动车续航普遍超过600公里(CLTC工况) [3] - 800V高压平台快充模式下充电10分钟可行驶400公里 补能效率大幅提高 用户续航焦虑明显缓解 [3] - 纯电技术带来的体验增值已大于消费者担心续航里程的体验损失 重塑增程与纯电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增程车市场前景 - 增程车"无里程焦虑"核心优势被纯电技术逐步削弱 独特优势逐渐消失 需与纯电动车正面比拼续航/成本/用户体验 [4] - 长纯电续航增程产品淡出主流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直接选择纯电更经济合理 [4]
赛力斯:一家传统车企的转型经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4 06:4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始于1986年从汽车零部件领域起步 2003年与东风集团合作进军整车制造领域 实现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制造商的转型[1] - 2016年启动第三次创业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 2019年起与华为开展全面合作 2021年底推出联合设计的问界M5[1] - 公司长期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 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 国内组建研发团队 构建横跨中美两地的创新网络[2] - 公司果断把握与华为合作契机 2024年营收达1451亿元 实现重要发展跃升[2] 产品交付与市场表现 - 问界系列四年实现四款高端新能源汽车量产交付 截至2025年8月全系累计交付超75万辆[3] - 问界M9累计交付量超22万辆 稳居50万级豪华车市场销冠 问界M8累计交付量突破7万辆 上市4个月蝉联40万级销量冠军[3] - 问界M5创下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的行业最快纪录[13] - 问界M7上市后仅51天开启交付 交付周期较行业平均缩短60%[14] - 问界M9上市三个月登顶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冠 单车月销突破1.3万辆[1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公司选择增程+纯电双技术路线 2016年布局增程技术研发 成为该领域开拓者[4] - 2019年率先提出"油电转化率"概念 将NVH性能纳入增程器核心评价体系[4] - 2024年推出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 综合油耗降低15% 噪音感知频次降低90% 热效率最高达44.8% 实际效率达到3.65kWh/L[4] - 增程器业务与25家行业伙伴合作 2024年外供销量超47万台[4] - 自主研发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 实现智能安全、多元动力、百变空间、智慧引领四大创新[5] - 平台兼容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形式[5] - 通过SOA架构实现软件硬件解耦 支持功能持续迭代升级[6] - 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舱内空间多场景切换[7] - 与华为深度协同搭载HUAWEI AD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8] 智能制造与工厂建设 - 在重庆建设三座国际领先标准的超级工厂 形成阶梯式产能布局[9][10][11] - 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 机器人密度位居行业首位[10][11] - 每台车出厂前经过400多项功能、4000多条信号交互的自动化测试 不良率降至传统工厂的1/3 工效提升30%以上[11] - 构建数字化制造体系 实现不同车型混线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化生产[11] 跨界合作与经济效益 - 与华为构建深度跨界融合模式 围绕技术、产品、渠道三个维度展开全方位协同[12] - 华为提供乾崑ADS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和电驱控制技术 公司贡献研发、制造和服务[12] - 问界车型入驻华为旗舰店 借助华为零售网络和高净值客群资源打开高端市场[12] - 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43.02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451.76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8.49%[16] - 净利润从亏损17.29亿元转为盈利59.46亿元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7.48亿元 同比增长240.60%[16] 产业链影响与行业贡献 - 公司入选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 创新实践获得国家级认可[8][1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98亿元 同比增长154.9% 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近300亿元[18] - 推出"厂中厂"模式 将一级供应商数量从约300家集成至100家左右 包含20家世界级供应链企业[18] - 增程器外供量达47万台 被25家行业伙伴采用 推动增程路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不足2%提升至18%[19] 未来发展规划 - 增程技术目标向4.0kWh/L迈进 优化低温环境下能耗表现[20] - 加大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 目标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 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20] - 构建车云一体训练平台 目标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在封闭场景商业化落地[21] - 推进关键组件多元布局 构建多源供应体系[22] - 加强上游资源协同与备份 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心或备份产能基地[22] - 采取梯次出海战略 目标2026年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15% 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超40%[23]
增程车进入长纯电续航时代:是更好的电动车,还是更尴尬的电动车?
晚点Auto· 2025-09-03 15: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能源形式生态位分析 - 中国乘用车市场按油电比例划分存在油车(ICE)、油电混动(HEV)、插电式混动(PHEV)、增程式电动(REEV)和纯电动(BEV)五种能源形式 [5] - 以电池容量(Kwh)为分类标准可形成特定市场生态位:10度电以内主要为HEV产品(含48V轻混),价格区间从科鲁泽到迈巴赫S级 [7] - 10-20度电区间以PHEV为主流(如比亚迪秦Plus DM),该市场成熟且价格与油车持平甚至更低,20度电纯电车需小型化设计(如五菱宏光MINIEV) [9] - 20-40度电区间纯电车占主导(如月销4万+的吉利星愿),增程车开始适用(如理想L6的36.8度电),PHEV多用于大型SUV/MPV混动版 [10] - 40-60度电区间PHEV基本退出,BEV与REEV两极分化:BEV主导10-15万A级市场(如小鹏MONA M03),REEV主导30万大型车市场(理想L7/问界M9/享界S9) [10][11] - 60-80度电为纯电车传统高地(特斯拉/小米主销产品),80度以上几乎全被纯电车统治,因600km+续航已满足需求且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配燃油系统不经济 [11] - 2025年下半年起60度以上增程产品涌现(智己LS6/昊博HL增程版),价格下探至30万内,主因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磷酸铁锂度电成本5年内从600元降至300元) [12] 增程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新造车企业受燃油车资质限制必须选择增程技术,传统厂商除比亚迪/吉利/长城外多数投入增程竞争 [4] - 新一代增程技术以400公里以上纯电续航为门槛,包括小鹏"鲲鹏超级电动"、智己"恒星超级增程"及小米未露面增程系统 [4] - 20度电增程市场表现不佳,因电池过小导致增程器频繁工作,既缺乏纯电体验又不如PHEV经济 [9] - 长纯电续航增程产品面临与纯电车的直接竞争:60度电增程车需与700公里续航纯电车比较成本效益 [23][26] - 增程用户70%具备家充桩,充电条件便利,长续航并未带来充电频率的本质提升 [20][23] 汽车产品价值维度与用户需求 - 汽车价值分为四层:移动价值(A到B点移动)、空间价值(载人载物能力)、体验价值(移动过程感受)、情绪价值(心理满足感) [13][14] - 不同品牌价值定位差异:理想侧重大家庭空间+智驾智舱、小鹏侧重科技+智驾智舱、蔚来侧重换电+豪华设计、问界侧重华为品牌+智驾智舱、小米侧重性能+运动、比亚迪侧重经济性+智驾 [17] - 增程车用户需求特征:偏好电车加速感但需长途能力、重视大空间与舒适度、追求智能体验、向往高品质生活场景 [20][21] - 增程车核心优势在于空间价值,而非续航能力,60度电增程若不扩大车身尺寸将难以体现空间优势 [24] 长纯电续航增程产品的发展悖论 - 长纯电续航增程可能自我颠覆:400-500公里增程产品使用户意识到直接选择纯电更经济合理 [26] - 电池容量增加未带来移动价值跃升,需在空间/体验/情绪价值层面突破才能收回电池成本 [24] - 高端化是潜在出路:参考尊界S800(65度电售价70万+),增程可作为豪华纯电车的"充电宝"为高预算用户提供续航保障 [27] - 增程产品需通过续航升级进入更高级别生态位,实现空间/配置/智能体验/品牌调性的全面提升 [27]
增程车为何突然受关注了?
新京报· 2025-09-03 06:13
行业趋势 - 增程式车型在2025成都车展集中亮相 呈现纯电续航更长 补能效率提升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特点 [1] - 增程技术路线争议仍存但获车企广泛接纳 包括广汽昊铂 阿维塔 奇瑞等自主品牌相继推出车型 [1] - 增程汽车2024年销量达116.7万辆 同比增长78.7% 增速超越纯电和插混车型 [3] - 插电混动与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预计2025年销量超800万辆 增量超250万辆 占新能源汽车比例近50% [3] 产品技术特征 - 昊铂HL增程版搭载60kWh宁德时代电池 纯电续航350公里 综合续航1369公里 支持10分钟补能210公里 标配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 [2] - 智己LS6增程版采用上汽自研"恒星"增程技术 纯电续航450公里 综合续航1500公里 配备800V高压平台 15分钟补能310公里 搭载高通8295芯片与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方案 [2] - 小鹏汽车计划四季度发布增程车型小鹏X9 2025年完成海内外上市布局 [2] 市场竞争力分析 - 增程技术在高端市场接受度较高 理想 问界等品牌已证明其在大中型SUV市场具备高溢价能力 [3] - 增程技术基于现有燃油车架构优化 研发周期短 成本低 系统结构较插电混动更简单 易于规模化生产 [3] - "可电可油"特性有效缓解续航焦虑 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 [3] 技术路线发展 - 插混与增程路线融合电动与燃油先进技术 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重要力量 [3] - 技术多元化体现产业发展规律 通过市场竞争为不同技术找到出路 [4] - 增程技术实际性能是否达到宣传效果仍需市场检验 [5]
成都车展观察|增程车为何突然受关注了?
贝壳财经· 2025-09-03 06:04
行业趋势 - 增程式车型在2025成都车展集中亮相 呈现纯电续航更长 补能效率提升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的特点 [1] - 增程式汽车2024年销量达116.7万辆 同比增长78.7% 增速超过纯电和插混车型 [5] - 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预计2025年销量超800万辆 增量超过250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接近50% [7] 产品技术 - 昊铂HL增程版纯电续航350公里 综合续航1369公里 配备60kWh电池 10分钟补能210公里 标配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及高通骁龙8295P芯片 [2] - 智己LS6超级增程车型纯电续航突破450公里 综合续航1500公里 采用800V高压平台 15分钟补能310公里 搭载高通8295芯片和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方案 [2] - 增程技术基于现有燃油车架构优化 降低研发成本 系统结构比插电混动更简单 无需复杂变速箱匹配 更易实现规模化生产 [6] 企业动态 - 广汽昊铂 阿维塔 奇瑞等自主品牌相继推出增程式车型 [1] - 小鹏汽车宣布2024年四季度发布首款增程车型小鹏X9 2025年完成国内外上市 [3] - 理想 问界等品牌已证明增程车在溢价和利润更高的大中型SUV市场接受度较高 [5] 市场定位 - 增程车"可电可油"特性解决消费者续航和补能焦虑 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 [5] - 插混和增程路线融合电动与燃油先进技术 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重要力量 保守型消费者更易接受 [7] - 新能源技术路线多元化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通过市场竞争为不同技术找到出路 [7]
销量骤降11%,车企集体踩坑增程?
36氪· 2025-09-02 23:26
增程技术发展历程 - 理想汽车早期通过增程技术切入市场 精准解决续航焦虑问题 实现销量爆发[1] - 增程技术曾被视为落后路线 但因破解里程焦虑成为平衡用户需求与补能现实的中间选项[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增程赛道从"小众选择"发展为车企竞相涌入的热门赛道 传统车企/新势力/合资品牌纷纷布局[2] - 2021-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分别增长218%/130%/154%/70.9% 市占率从3.6%升至9.1%[7] - 零跑汽车凭借低价策略获得市场份额 2024年销量达29.4万辆 同比增长103.8%[7] - 2025年7月增程车型上新节奏加快 两月内5款新车密集登场[7] - 竞争格局从"理想独大"转向"多强混战"[7] 市场表现数据 - 2025年7月增程汽车销量10.2万辆 同比下滑11.4%[3] - 同期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4.5% 呈现明显分化走势[3] - 2025年上半年增程市场份额从2024年10.7%下滑至9.8%[8] - 1-7月累计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2.1% 远低于纯电35.2%和插混25.2%的增幅[8] 主要企业动态 - 理想汽车2023年成为全球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6] - 理想7月交付3.07万辆同比下滑39.7% 8月交付2.85万辆同比跌幅超41%[8] - 问界交付表现波动 增程路线支撑作用减弱[8] - 零跑从销量结构到产品规划逐渐转向纯电 新推主力车型未规划增程版本[8] 技术演进趋势 - 增程技术研发门槛较低 相比纯电平台投入更经济[6] - 新一代增程技术向"大电池+超快充"方向发展[12] - 智己采用66度电池实现超450公里纯电续航 尊界S800电池达63度续航超330公里[14] - 小鹏增程版X9纯电续航达450公里[14] - 电池容量已超过部分主流纯电车型(如特斯拉Model 3的62.5kWh)[14] 市场竞争挑战 - 同质化竞争导致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10] - 理想汽车单车均价从2022年33.1万元降至2024Q4的26.87万元[10] - 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削弱增程车型的成本优势[10] - 大电池方案导致成本上升和车身变重 影响驾驶体验[14] - 增程技术独特优势逐渐消失 需与纯电正面比拼续航/成本/用户体验[15]
外放电加大到30kW,长安猎手K50激战新能源皮卡赛道
经济观察网· 2025-09-01 15:37
行业趋势 - 皮卡车型在中国市场逐渐成为生活方式象征 尽管部分城市仍存在政策限制[2] - 新能源皮卡市场增长势头超过传统燃油皮卡 主要受益于汽车新能源化趋势[2] - 新能源皮卡通过更低电费和大电池外放电功能 有效解决传统燃油皮卡高油费痛点[3] - 行业出现多品牌竞争格局 包括长城炮 吉利雷达 江淮悍途 奇瑞瑞麟等玩家加入[4] - 各品牌致力于打造用户粘性 共同推动中国皮卡文化发展[4] 产品技术 - 长安猎手K50提供30kW外放电能力 是一般汽车6kW放电能力的5倍 支持无人机双电池同步充电[3] - 车型采用蓝鲸增程技术 实现1031公里续航里程 显著扩大使用范围和应用场景[2][3] - 增程技术优势使产品能够应对更大作业范围 这是纯电皮卡难以比拟的特点[3] - 车辆配备全面功能配置 包括设计载荷1.1吨 极限载荷2吨 拖曳能力2.5吨[3] - 应用天枢智能技术 并融入数字化智功能与华为HMS For Car智慧体验[2][4] 市场定位 - 长安猎手K50推出6款车型 覆盖两驱与四驱 标箱与长箱组合 售价区间12.79万-19.29万元[2] - 产品采用长安启源品牌数智标识 主要技术与长安启源技术趋同[2] - 差异化特点集中在增程技术加强大外放电功能 形成市场竞争优势[4] - 公司与大疆 华为 宁德时代 飞猪旅行 中国美院等共创伙伴合作 为用户提供新生活方式体验[4]
赛力斯上半年研发投入达52亿 超级增程领跑新能源赛道
全景网· 2025-09-01 11:3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4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 同比增长81.03% [1] - 研发投入51.98亿元 同比增长154.9% [1][2] 技术研发 - 自2016年布局增程技术研发 2019年实现行业首批增程器量产 [1] - 提出"油电转换率"概念 将NVH性能纳入增程器评价体系 [1] - 全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采用赛翼增程架构与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 [2] - 系统发电效率超过3.65kWh/L 热效率达44.8% 行业领先水平 [2] - 与25家行业企业达成合作 2024年增程器销量超47万台 [1] 产品应用与性能 - 超级增程系统应用于问界M8、问界M9等主力车型 [2] - 系统使车型综合油耗降低15% 噪音感知频次下降90% [2] - 实现从被动发电模式向智能主动能量管理模式转变 [2] 市场影响与竞争优势 - 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需求持续释放 [1] - 技术实力与产业化能力获得行业广泛认可 [1] - 构建技术护城河 形成产品力、用户口碑与盈利能力良性循环 [2] - 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 开拓更广阔市场空间 [2]
李斌想穿越,李想差点哭,一汽高管:不是雷军我早开喷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31 23:06
行业竞争态势 - 蔚来与理想在纯电大六座SUV市场展开直接竞争 产品价格区间接近且上市时间相近[8] - 理想i8与乘龙卡车对撞测试引发合规争议 东风柳汽指其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保留诉讼权[4][34][37] - 小米汽车YU7发布提出"3倍轮轴比"概念 遭一汽丰田公开质疑算法错误[23] 企业战略调整 - 蔚来新一代ES8起售价降至30.88万元 较老款降低12万元 公司明确表示"活下去最重要"[50] - 李斌坦言若重新选择会先做增程技术"赚点钱" 但强调纯电仍是终局方向[4][7][8] - 华为鸿蒙生态宣布投入近百亿资金支持开发者迁移 鸿蒙5.0设备已超1000万台[5][31] 技术路线争议 - 轮轴比概念引发行业广泛讨论 工程领域人士指出该参数缺乏标准定义[23] - 岚图汽车CEO公开批评汽车测评存在"营销式表演式"乱象 强调应回归用户立场[18][19] - 一汽丰田强调普拉多核心技术优势 7月1792辆销量在40万元以上硬派越野市场保持领先[46] 企业经营表现 - 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82.7亿元 同比增长125.3%创历史新高[55] - 理想汽车2019年融资困境中获王兴累计投资11.5亿美元 度过生存危机[42] - 北汽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招聘不少于5000名毕业生 其中国际化人才占比不低于30%[27] 行业人才发展 - 奇瑞集团推行会议精简改革 要求公司级会议数量和参会人员均减少30%[14] - 长城汽车开启35+专场招聘 北汽集团强调转型期是年轻人的"黄金时代"[27][28] - 何小鹏判断行业淘汰赛将持续至少5年 目前没有企业敢宣称获得"船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