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平权
icon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兆瓦超充需要扩容或配备储能 不一定普遍适用
第一财经· 2025-04-15 06:40
兆瓦超充与换电技术发展 - 兆瓦超充成为汽车行业新趋势 比亚迪 华为 极氪等企业已入局 华为产品最大功率达1.5兆瓦 每分钟补电20度 15分钟充满 [2] - 宁德时代指出兆瓦超充存在挑战 需建设兆瓦级充电桩 涉及扩容或配备储能电柜 导致高成本和长建设周期 普及性受限 [2] - 宁德时代2023年推出神行超充电池 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 2024年升级为神行PLUS 等效充电倍率6C 峰值达12C-15C [2] - 公司认为巧克力换电方案更适合大众市场 降低用户首购成本 提升换电效率 计划2024年建设1000个换电站 与中国石化 蔚来 滴滴合作 [2] 宁德时代一季度财务表现 - 一季度营业收入847.05亿元 同比增长6.18% 归母净利润139.63亿元 同比增长32.85% 综合毛利率24.4% 同环比均增长 [3] - 期末货币资金超3200亿元 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上半年低点持续回升 目前处于饱和状态 [3] - 德国工厂已实现盈利 中东 澳洲等新兴市场储能需求旺盛 公司获得多个大型储能项目 [3] 储能市场与关税影响 - 美国市场储能电池以磷酸铁锂为主 LG 松下等日韩企业产线预计2026年后投产 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产品 [4] - 新加征关税由储能企业及美国终端企业共同承担 宁德时代美国业务占比小 已提前预案 影响有限 正与客户协商解决方案 [3][4]
比亚迪这一枪,有些“哑火”
虎嗅· 2025-04-13 08:15
文章核心观点 比亚迪“汉L、唐L发布会”未获此前技术发布会热度,传播遇冷受关税战和其他品牌智驾事故影响,两款车作为关键产品承担冲击中高端市场使命,虽技术、舒适性和价格优势明显,但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卖爆存挑战,成功销售对公司品牌发展意义重大 [2][3][5][31] 分组1:比亚迪开年传播情况 - 过去两个月比亚迪“开年攻势”传播较成功,“比亚迪”关键词在2025年有三个小峰值对应三场技术发布会,但“汉L、唐L发布会”热度不佳 [1][2] - “汉L、唐L发布会”不火原因是关税战转移公众焦点和其他品牌智驾事故影响市场声势 [3] 分组2:汉L和唐L定位关键产品原因 - 承担比亚迪主品牌冲击中高端市场、发起新一轮攻势使命 [5] - 公司国内产能扩张策略调整,国内扩张产能风险大于收益,需提升主品牌平均售价,打造高端主流市场爆款,汉L和唐L符合要求 [13][15][18] 分组3:汉L和唐L产品优势 - 技术上有三个“首先”,包括“天神之眼B”“兆瓦闪充”“王者混动”,还有高性能电机和云辇C底盘等 [19][22] - 舒适性方面,中配和顶配配备HUD、真皮座椅等配置 [21] - 上市价格低,汉L EV 21.98万元起等,还有大额换购优惠 [25] 分组4:汉L和唐L销售前景及挑战 - 产品各方面优势明显,本可实现上市初期热销,完成改写市场格局和加速自主车企竞争使命 [28][30] - 受其他品牌智驾事故和关税战影响,且公司自身在20万元以上市场有局限,品牌在部分指标表现平平 [31][33][37] 分组5:比亚迪发展情况 - 2024年第四季度主品牌平均售价上移,整体单车收入增长5000元,毛利润增长1000元,提升了盈利能力 [9] - 2022 - 2024年单车均价走低,深耕低端市场,产能利用率高,获20万元以下市场多数销量冠军 [33]
比亚迪 | 2025Q1:业绩表现亮眼 出海、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4-09 09:36
2025Q1业绩表现 - 2025Q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85-100亿元,同比+86.0%至+118.9%,环比-43.4%至-33.4%,中枢值92.5亿元,同比+102.5%,环比-38.4% [1][2] - 汽车销量100.1万辆,同比+59.8%,环比-34.3%,盈利增速高于销量增速,主要受益出口占比提升及规模效应加强 [2] - 出口销量20.6万辆,同比+110.5%,环比+72.7%,占比20.6%,同比+5.0pct [2] - 腾势/仰望/方程豹销量合计5.3万辆,占比5.3%,同比-0.9pct [2] 出海战略进展 - 海外需求提升,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销量快速增长,主要车型为seal U混动 [3] - 滚装船投入助力出口增长 [3] - 2025年加速海外工厂布局,包括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等地 [3] - 出海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市场快速发展,提振盈利 [3] 智驾技术发展 - 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发布,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价位 [4] - 智驾版车型订单占比达25%-30% [4] - 以"规模化"与"普惠性"为底层逻辑,加速智驾平权,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4] 高端化产品布局 - 2025年为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上市,定位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44.98万元,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 [5] - 汉L/唐L将于4月上市,搭载DiPilot 300 "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NOA和城市NOA [5] - 兆瓦闪充技术实现1000kW峰值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 [5]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增长率30.5%/22.0%/19.4% [6][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581.2/670.9/741.7亿元,增长率44.4%/15.5%/10.5% [6][8] - 2025年EPS 19.12元,对应PE 17倍 [6][8]
比亚迪:系列点评二十六:业绩表现亮眼 出海、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20250409
民生证券· 2025-04-09 08:1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比亚迪2025Q1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85 - 100亿元,同比增86.0%至118.9%,环比降43.4%至33.4%,盈利增速高于销量增速,受益出口占比提升和规模效应 [1][2] - 2025年出海表现亮眼,出口销量增长,海外建厂加速推进,有望提振盈利;2月发布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加速智驾平权;2025年是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汉L/唐L等车型有望带动盈利和品牌高端化 [3][4] - 看好公司技术驱动产品力与品牌力向上,加速出海,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为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归母净利润581.2/670.9/741.7亿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表现 - 2025Q1预计归母净利85 - 100亿元,中枢值92.5亿元,同比增102.5%,环比降38.4%;汽车销量100.1万辆,同比增59.8%,环比降34.3%;出口销量20.6万辆,同比增110.5%,环比增72.7%,占比20.6%,同比增5.0pct [1][2] 出海情况 - 2025Q1出口销量20.6万辆,同比增110.5%,受益海外需求提升和滚装船投入;2025年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在多地布局工厂,出海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快速发展 [3] 智驾进展 - 2月发布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目前智驾版车型订单占比达25% - 30%,有望加速智驾平权 [3] 高端化产品 - 2025年是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于3月上市,定位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 - 44.98万元,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王朝旗舰车型汉L/唐L将于4月上市,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和兆瓦闪充技术 [4]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777102|1014119|1237225|1477246| |增长率(%)|29.0|30.5|22.0|19.4|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40254|58115|67094|74172| |增长率(%)|34.0|44.4|15.5|10.5| |每股收益(元)|13.25|19.12|22.08|24.41| |PE|25|17|15|13| |PB|5.4|4.3|3.5|3.0| [6]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涵盖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数据,包括营收、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指标及增长率、利润率、周转率等财务比率预测 [9]
比亚迪(002594):系列点评二十六:业绩表现亮眼,出海、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
民生证券· 2025-04-09 07:5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比亚迪2025Q1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85 - 100亿元,同比增86.0%至118.9%,环比降43.4%至33.4%,盈利增速高于销量增速,受益出口占比提升和规模效应 [1][2] - 2025Q1出口销量20.6万辆,同比增110.5%,公司将加大海外投入布局工厂,出海有望在多地快速发展并提振盈利 [3] - 2月发布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全国智驾版车型订单占比达25% - 30%,公司有望加速智驾平权带动产业链发展 [3] - 2025年是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汉L/唐L等车型上市,有望带动盈利和主品牌高端化 [4] - 看好公司技术驱动产品力与品牌力向上,加速出海,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为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归母净利润581.2/670.9/741.7亿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777102|1014119|1237225|1477246| |增长率(%)|29.0|30.5|22.0|19.4|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40254|58115|67094|74172| |增长率(%)|34.0|44.4|15.5|10.5| |每股收益(元)|13.25|19.12|22.08|24.41| |PE|25|17|15|13| |PB|5.4|4.3|3.5|3.0| [6]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利润表 - 营业总收入2024 - 2027年分别为777102、1014119、1237225、1477246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29.02%、30.50%、22.00%、19.40% [9] - 净利润2024 - 2027年分别为41588、60726、70109、77504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34.00%、44.37%、15.45%、10.55% [9] 资产负债表 - 资产合计2024 - 2027年分别为783356、1013055、1200072、1418500百万元 [9] - 负债合计2024 - 2027年分别为584668、765588、899930、1060982百万元 [9] 现金流量表 - 经营活动现金流2024 - 2027年分别为133454、244646、247846、281093百万元 [9] - 投资活动现金流2024 - 2027年分别为 - 129082、 - 176185、 - 95822、 - 111551百万元 [9] - 筹资活动现金流2024 - 2027年分别为 - 10268、 - 8840、 - 19066、 - 22360百万元 [9]
一季度车市“开门红”!“价格战”有所降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8 15:35
2025年一季度车市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车市在"两新"政策推动下呈现回暖态势,打破往年销量下沉、增速触底的常态 [2] - 造车新势力销量同比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车企,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同比增速分别达162.1%、331% [2][10] -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首破百万辆达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净利润85亿~100亿元同比上升86.04%~118.88% [4][5] 传统车企竞争格局 - 上汽集团一季度销量94.49万辆(同比+13.3%),新能源车销量27.3万辆(同比+30%),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63.6% [4][6] - 吉利控股新能源车销量33.92万辆(同比+135%),奇瑞新能源销量16.35万辆(同比+171.8%),均通过出口和新能源实现高增长 [4][7] - 长城汽车(总销量-6.7%)、广汽集团(总销量-9.42%)成为少数下滑企业,新能源转型进度落后 [4][8] 新势力市场策略 - 小鹏汽车一季度交付9.4万辆(同比+331%),MONA M03车型10万辆下线创纯电车型最快交付纪录 [10] - 零跑汽车交付8.76万辆(同比+162.1%),通过LEAP 3.5技术架构降本实现季度盈利,B10车型预售订单超3.1万辆 [11][12] - 理想汽车交付9.29万辆(同比+15.5%),蔚来交付4.2万辆(同比+40.1%)增速落后于其他新势力 [4][12] 价格战与智能化趋势 - 3月降价车型数量23款较去年同期51款大幅减少,纯电车型1-2月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 [15][16] - 燃油车采取"一口价"直降3万-5万元策略,新能源车通过"增配不加价"和金融政策变相降价 [16] - 智驾价格下探至12万元级,比亚迪、吉利等主机厂推动智驾平权,技术降本成为新竞争焦点 [17] 车企战略方向 - 比亚迪计划2025年实现550万辆销量目标(海外80万辆),较2024年海外销量增长近一倍 [5] - 传统车企加速向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转型,如上汽自主品牌销量占比提升7.5个百分点至63.6% [6] - 奇瑞通过星途揽月C-DM等新车实施"车海战术",新能源销量成为冲刺IPO关键指标 [7]
赛力斯销量逆势腰斩:应付款增至685亿、负债率新高 四次定增融资217亿后再赴港IPO
新浪证券· 2025-04-08 01:23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赛力斯搭乘华为东风实现增长,但2025年销量暴跌,问界表现不佳,“华为光环”褪色,且公司负债率创新高、应付款大增,赴港IPO融资前景难料 [1][3][4] 分组1:赛力斯2025年销量情况 - 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8805辆,同比下降32.19%,赛力斯汽车销量14827辆,同比下降45.66% [1] - 1 - 3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4552辆,同比下降42.47%,赛力斯汽车累计销量45135辆,同比下降46.31% [1] - 新能源汽车1 - 3月分别下滑47%、46%、45%,连续三月降幅接近腰斩,被挤出第一梯队 [4] 分组2:赛力斯2024年业绩情况 - 全年销售汽车49.7万辆,同比增长96.98% [3] - 实现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 [3] - 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大幅扭亏 [3] 分组3:问界销量情况及原因 - 1 - 2月问界M7销售13647辆,同比大降73.3%,2月M9销量回到一年前刚上市之初的5000多辆 [8] - 竞争对手理想3月销量是问界单月近3倍,1 - 3月累计销量超问界同期2倍且同比仍增长 [8] - 众多车企推动“智驾平权”普及智驾车型,鸿蒙智行推出多个新品牌,问界不再独享“华为智驾” [8] 分组4:赛力斯财务情况 - 2024年末应付账款685亿,同比增长127%,相比2020年末增长超6倍 [11] - 2018 - 2024年四次定增,累计融资217亿 [13] - 2024年负债率升至87%新高 [1] 分组5:赛力斯融资计划 - 宣布赴港IPO计划,拟为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金额不超50亿元 [13] - 以目前销售情况看,融资前景难料 [2][13]
问界月销下滑超四成,新造车“江湖”再洗牌
北京商报· 2025-04-06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3月国内“新造车”销量格局生变,问界月销同比下滑超四成被甩出榜单第一梯队,国内“新造车”板块迎来洗牌期,各车企需在“下半场”守住基盘市场 [1] 分组1:销量“跳水” - 2024年赛力斯营收同比增长305.04%,净利润达59.46亿元且近五年首次扭亏为盈,营收增长源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问界是销量“顶梁柱” [3] - 2025年问界月销量持续下滑,一季度赛力斯汽车销量超4.5万辆,同比下滑46.31%,3月销量约1.37万辆,同比下滑45.19% [3] - 2025年3月零跑汽车以3.7万辆反超理想汽车夺得月度销冠,理想超3.6万辆排第二,问界被挤出第一梯队 [1][3] - 2025年前两月问界M7和M9销量下滑,M9在1、2月销量分别约1.25万辆和5242辆,低于2024年11、12月;M7在1、2月销量未过万辆,低于2024年单月 [5] - 2025年一季度M9在问界整体销量占比超50%,但高端大型SUV市场竞争加剧,M5销量不温不火,前两月销量分别为869辆和910辆,M5 Ultra面临小鹏MONA M03和零跑B10挑战 [5][6] 分组2:不再唯一 - 2025年智能化与价格战重塑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格局,问界面临华为“光环”褪色,国内汽车智能化竞争激烈,鸿蒙智行“朋友圈”扩大,问界不再独享“华为智驾” [7] - 2025年2月车企“智驾大战”,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多个品牌提出“智驾平权”计划,高阶智驾加速渗透,预计未来两年普及至10万 - 20万元汽车市场 [7] - 智驾系统普及使车企智能化差距缩小,2025年初多家车企推升价格战,问界车型面临价格挑战 [8] - “高配下放、智能平权”趋势下问界“智能标签”失效,华为营销资源和技术支持向其他“界”字辈品牌倾斜,问界面临同质化竞争风险 [8] 分组3:车市格局变化 - 2025年新能源车企价格战继续,智能化与智驾下放成竞争主题,车企销量门槛提升,3月小鹏、理想等车企销量表现良好 [9] - 新造车进入新一轮竞争,规模化效应达成后,技术之外服务、产品质量是竞争点 [9]
比亚迪(002594):3月销量点评:销量环增17%,兆瓦闪充打造油电同速
东吴证券· 2025-04-06 09: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8][2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比亚迪3月销量37.7万辆,同环比+25%/+17%,含海外销7.2万辆,同环比+88%/+8%,出口持续强劲;推出超级e平台,打造10C兆瓦级闪充,提升快充性能;3月接连发布多款新车,搭配智驾系统,助力后续销量向上;预计25年销量530 - 550万辆,智驾占比60 - 80%,出口翻番至80万辆+ [8][9] - 3月插混乘用车销20.5万辆,占比55.3%;纯电乘用车销16.6万辆,占比44.7%;高端品牌持续发力,腾势、仰望、方程豹销量环增;本土销量同减,海外销同增,出口+高端化贡献增量 [8][13] - 3月电池装机20.3GWh,同环比 +73%/+22%,1 - 3月累计装机52.5GWh,同增77%;二代刀片最大充电倍率10C,综合性能超预期;预计25年动力自供260GWh,外供25GWh,储能40GWh,电池实际出货325GWh,同增30%+ [8][19] - 维持对公司25 - 27年归母净利531/651/781亿元的预期,同增32%/23%/20%,对应PE 20/17/14x,给予25年28x,目标价489元 [8][2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与基础数据 - 收盘价357.51元,一年最低/最高价203.99/403.40元,市净率6.11倍,流通A股市值415,574.61百万元,总市值1,086,496.43百万元 [5] - 每股净资产58.56元,资产负债率74.64%,总股本3,039.07百万股,流通A股1,162.41百万股 [6] 销量情况 - 3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7.14万辆,同环比+23.1%/+167%,产量38.8万辆,同环比+31.63%/+18.12%;新能源商用车3月产量6214辆,同环比+650.48%/+26.48% [10] - 25年预计销量530 - 550万辆,智驾占比60 - 80%,出口翻番至80万辆+;高端车型预计25年腾势13万、方程豹7万、仰望1万辆,占比约4% [8][17] 车型结构 - 3月插混乘用车销20.5万辆,同环比+27%/+6%,占比55.3%,同环比+1.7/-5.5pct;纯电乘用车销16.6万辆,同环比+18.7%/+33%,占比44.7%,同环比-1.7/+5.5pct [8][13] - 高端车型腾势销12620辆,环增48%;仰望销133辆,环增27%;方程豹销8051辆,环增63%;腾势N9、仰望U7、方程豹钛3分别搭载不同天神之眼智驾系统 [8][13] 电池情况 - 3月装机20.3GWh,同环比 +73%/+22%,1 - 3月累计装机52.5GWh,同增77% [8][19] - 二代刀片最大充电倍率10C,降低电池内阻50%,路径产热降低50%,高温寿命提升35% [8][19] - 预计25年动力自供260GWh,外供25GWh,储能40GWh,电池实际出货325GWh,同增30%+ [8][19] 盈利预测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777,102|969,284|1,125,132|1,277,100| |同比(%)|29.02|24.73|16.08|13.5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40,254|53,128|65,084|78,138| |同比(%)|34.00|31.98|22.50|20.06| |EPS - 最新摊薄(元/股)|13.25|17.48|21.42|25.71| |P/E(现价&最新摊薄)|26.99|20.45|16.69|13.90| [1] 财务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财务指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如流动资产、营业总收入等在不同年份有相应增长或变动 [24] - 重要财务与估值指标方面,每股净资产、ROIC、ROE - 摊薄等指标在不同年份有不同表现 [24]
全民智驾,芯片变局
远川研究所· 2025-04-03 14:01
智驾芯片市场格局变化 - 智驾产业权力更迭频繁,特斯拉取代谷歌、英伟达取代Mobileye成为行业主导者 [3] - 2023年低算力芯片(10T以下)出货超1000万片,高端芯片(OrinX/昇腾610)合计260万片,中算力芯片(50-200T)仅50万片占比不足4% [5] - 车企采用杠铃式策略:低端车型用几十美元芯片实现基础功能,高端车型用400美元级大算力芯片支持城市NoA [6] 中端智驾芯片市场崛起 - 比亚迪发起"全民智驾"战略,80%销量集中在20万以下市场,向英伟达/地平线下达百万片中算力芯片订单 [9] - 长安/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跟进智驾平权,20万以下车型占国内销量70%,中端芯片市场从数十万飙升至数百万片 [12] - 中端芯片(100-200美元)相比高端性能砍半,但车企开始重视其高速NoA功能的市场价值 [7] 主要厂商竞争态势 - 中端市场形成四强格局:英伟达Orin-N/Y、高通8620/8650、地平线J6E/M、德州仪器TDA4VH [15] - 地平线通过投资合作扩大生态,J6E/M获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主流车企采用 [20] - 高通利用手机芯片开发费分摊优势,8620/8650已进入红旗/五菱/丰田等供应链 [20] - 德州仪器凭借合作伙伴卓驭进入五菱/大众/长城供应链 [21] 技术路线与替代风险 - 高通8650和地平线J6M凭借新架构实现对OrinX的越级对标,红旗天工08基于8650的方案成本低于7000元 [25] - 英伟达Orin系列架构已落后5年,新Thor芯片聚焦高端市场 [27] - 蔚来/小鹏/理想等原英伟达客户转向自研芯片,2024年英伟达汽车业务仅贡献11亿美元收入(总营收609亿美元) [28][30] 市场格局重塑 - Mobileye因性价比不足和开发支持差,在中国市场基本出局 [24]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优先选择已验证的芯片供应商,新玩家难获订单 [22][23] - 英伟达因云端业务暴利(475亿美元营收),对汽车芯片性价比诉求响应不足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