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
icon
搜索文档
拥抱AI浪潮 把握科技良“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3 23:14
建信基金特别策划科技投资系列内容,为大家系统梳理了科技领域投资的方方面面。 CIS 今年以来,以人工智能和创新药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赛道,成为引领A股结构性行情的主引擎。展望后 市,科技和先进制造等成长方向或仍是长期关注重点。 ...
“9·24行情”一周年:A股价值重塑加速
第一财经· 2025-09-23 22:59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一年前的今天,在国新办 2024年9月24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 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齐聚,并公布多项重磅金融政策,释放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强烈信号。 当日,A股在政策"组合拳"发布后迎来历史性大涨,上证指数上涨4.15%。回望当日,市场确认了新一 轮牛市的起点。一年后,不仅上证指数已从当时的2700多点上涨到了如今的3800多点,整个市值版图发 生巨变,A股价值重塑加速。 在今年9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吴清也细数了近年来的成绩单: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 破100万亿元;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 占比;《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 的资产重组数量更多。 展望后续A股行情,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刚对第一财经表示,无论是资产荒之下流动性向A股的传 导,还是政策端对股市的友好态度,都将继续成为重要的正面催化和强驱动力。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 ...
“日光基”“提前结募”频现 权益产品飘香新发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3 20:34
● 本报记者 魏昭宇 月内新发规模超1200亿 9月以来,多只基金交出了亮眼的首募成绩单。9月2日,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一日结束募集,累计有 效认购申请金额超过募集规模上限50亿元,9月2日认购申请确认比例结果为56.67%。第二批新型浮动 费率基金中的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QDII)将原定于9月23日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9月 16日。公告显示,该基金的首募规模达到了19.81亿元。 近期,资金正在借道权益基金加速流入A股市场。数据显示,9月以来,新发市场"日光基"频现,还有 多只产品提前结束募集,甚至还有产品触发比例配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A股市场震荡上行,投资者对结构性机会的预期进一步增强,风险偏好有所回 升。其中,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产品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相关权益 基金。 多只基金一日售罄 本周,富国上证科创板100ETF、景顺长城恒生港股通50ETF双双提前结束募集。 除指数产品外,多只主动权益基金也在近期提前结束募集。兴华基金发布公告称,兴华景明混合已于9 月8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12月5日。为了更好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决定将该基金的募集截止 日提 ...
权益产品飘香新发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3 20:16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市场环境下,主动权益产品的成立时机与产业景气周期的契合尤为关键。某 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市场呈现出明确的结构性行情,投资主线清晰、趋势持续性较 强。能够敏锐捕捉并布局这轮行情的产品,有望在竞争中赢得显著优势。"在他看来,当前正是积极推 动产品成立、并快速完成战略性建仓的时间窗口,"在市场回暖初期果断布局,往往是决定长期业绩表 现的重要一环"。 月内新发规模超1200亿 ● 本报记者 魏昭宇 近期,资金正在借道权益基金加速流入A股市场。Wind数据显示,9月以来,新发市场"日光基"频现, 还有多只产品提前结束募集,甚至还有产品触发比例配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A股市场震荡上行,投资者对结构性机会的预期进一步增强,风险偏好有所回 升。其中,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产品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相关权益 基金。 多只基金一日售罄 本周,富国上证科创板100ETF、景顺长城恒生港股通50ETF双双提前结束募集。 除指数产品外,多只主动权益基金也在近期提前结束募集。兴华基金发布公告称,兴华景明混合已于9 月8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12月5日。为了更好维护 ...
“9·24新政”一周年:A股百万亿市值背后,普通投资者的“获得感”故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5:58
距离"9·24"新政落地已满一周年,A股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9月19日,深证成指累计上涨61.70%,上证指数涨38.97%,为投资者带来丰厚 回报。A股总市值也史上首次站稳了百万亿大关。 宏大叙事背后,事关2亿多投资者、数不清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 38岁的上班族老张的投资故事,就是新政下普通投资者的典型缩影。 周三傍晚的地铁10号线上,老张习惯性地打开支付宝。屏幕上中欧医疗健康A,累计收益终于变成了正 数。 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执行,老张的生活被方案修改和客户对接填满。过去十年里,他只有在每月发 薪日才会匆匆瞥一眼基金账户,看着负收益数字从" -30%"到" -15%"再到" -5%",从最初的焦虑到后来 的麻木。 "无数次想着等解套就再也不碰了。"他说。 去年"9·24"新政出台时,老张甚至没仔细看具体内容,只记得同事在茶水间议论"市场可能要变天"。 市场的确变了天。2024年9月24日开始,A股连续大涨,有关新增资金入市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证券 公司都开始长假加班迎接开户潮。 2024年国庆期间,老张带妻子儿子去日本旅游,地铁上又听到有人在眉飞色舞谈论股票 ...
“9·24行情”一周年:市值版图巨变,A股价值重塑加速
第一财经· 2025-09-23 14:09
A股万亿市值企业已增加至13家。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一年前的今天,在国新办 2024年9月24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 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齐聚,并公布多项重磅金融政策,释放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强烈信号。 当日,A股在政策"组合拳"发布后迎来历史性大涨,上证指数上涨4.15%。回望当日,市场确认了新一 轮牛市的起点。一年后,不仅上证指数已从当时的2700多点上涨到了如今的3800多点,整个市值版图发 生巨变,A股价值重塑加速。 在今年9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吴清也细数了近年来的成绩单: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 破100万亿元;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 占比;《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 的资产重组数量更多。 展望后续A股行情,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刚对第一财经表示,无论是资产荒之下流动性向A股的传 导,还是政策端对股市的友好态度,都将继续成为重要的正面催化和强驱动 ...
主动权益基金“翻倍基”批量涌现 长期配置逻辑成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3:29
从备受市场质疑到"翻倍基"批量涌现,自去年9月24日开始到现在,许多主动权益基金产品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也折射出公募行业 的韧性。 不仅如此,平均收益率方面,现阶段的主动、被动型产品的差距并不明显,市场也在进一步关注主动型基金的长期配置价值。毕竟, 此类基金更加聚焦市场当中的细分优势行业以及好公司。 尽管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仍处于修复前期回撤的过程中,但是短期业绩显著回升,正持续助推基金长期业绩稳健增长。 从净值接近"腰斩",到快速修复并创历史新高;从连续3个年度亏损,到突然逆袭上涨并创净值新高……今年以来,不少主动权益基金 走出困境,上演业绩翻盘的大戏。数据显示,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不过,业绩层面的短期向好与基金发行市场的局部活跃,仅仅只是重塑投资者信心的开端。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若想真正迎来行业发 展的"丰收季",仍需着力弥合"一旦回本就赎回"这一信任鸿沟。 一方面,要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持有人收益;另一方面,需推动发行市场的短期热度沉淀为源于深度信 赖的长期资金供给。这一过程,不仅是市场情绪的逐步修复,更是资产管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生态 ...
科创主线不变,节前风格或倾向于低估值标的
信达证券· 2025-09-23 13:04
报告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 [2] 核心观点 - 创新主线行情仍未结束,中国创新药崛起仍是未来的产业趋势,未来降息预期利好创新产业链,中长期重点为创新药、创新器械及AI医疗 [3][12] - 短期节前资金配置偏向稳健,可关注基本面稳健且低估值的标的 [3][12] - 低估值策略当前更具性价比,建议关注新华医疗(2025年预期PE约13倍)、柳药集团(2025年预期PE约9倍)、白云山(2025年预期PE约13倍) [3][12] -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建议关注院内招采恢复驱动、内需驱动的消费医疗器械、出海订单修复及高端器械耗材市场渗透率提升的相关企业 [3][13] - AI医疗领域建议关注AI+医药电商/精准营销业绩兑现、B端AI订单兑现及AI医疗大模型技术动态进展的相关企业 [3][13] - CXO及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建议关注具备全球影响力的CXO龙头企业、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临床CRO龙头、资源型CXO及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 [3][14] - 创新药领域建议关注产品管线的科学突破领先性和前瞻市场空间的相关企业 [3][14][15] 市场表现与估值 - 上周医药生物板块收益率为-2.07%,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1.63%,在31个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23 [3][10] - 最近一月医药生物板块收益率为-1.19%,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7.79%,在31个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26 [10][25] - 最近三个月医药生物板块涨幅为18.76%,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1.61% [17] - 最近六个月医药生物板块涨幅为18.34%,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6.08% [18] - 当前医药生物行业PE(TTM)为31.19倍,略高于近5年历史平均PE 29.46倍 [20][22] - 医药生物行业相对沪深300指数PE溢价率为137.00% [22] - 医疗服务子板块上周收益率排名第一,涨跌幅为-0.47%(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0.02%),生物制品子板块收益率排名第六,涨跌幅为-3.47%(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3.03%) [3][10] - 医疗服务子板块最近一月收益率排名第一,涨跌幅为6.43%(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0.16%),中药Ⅱ子板块收益率排名第六,涨跌幅为-4.92%(相对沪深300收益率为-11.51%) [10][35] - 最近一年医疗服务子板块涨幅最大,为87.05%,当前PE(TTM)为35.78倍,中药子板块涨幅最小,为20.35%,当前PE(TTM)为22.34倍 [29][30] - 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最近一年涨跌幅分别为63.22%、37.46%、34.93%、22.64% [31] 行业动态与政策 - 2025年第五届广州精准医学博览会(医疗机器人专场)开幕,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49.4亿元人民币 [11]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启动,以"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为核心,调整锚点价格计算方式 [11] - 国家药监局发布《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和《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RACA机器人运动意图编解码性能测试方法》标准 [44] - 国家医保局完成血管介入支架、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等7类医保医用耗材的分类优化工作 [44] - 香港政府计划于2026年内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 [44] 个股表现与公司动态 -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个股涨幅前三为益诺思(+23.32%)、福瑞股份(+17.76%)、诚达药业(+14.62%),港股涨幅突出为开拓药业-B(+19.64%)、三叶草生物-B(+18.67%) [38] - 益诺思2025H1新签订单金额5.32亿元,同比上涨7.39%,在手订单金额11.12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4.29%,IND和NDA新签项目个数合计同比增长6.86%,海外业务新签订单同比大幅增长 [38] - 多家公司获得药品注册证书或临床试验批准,包括石四药集团、复星医药、国药现代、人福医药、泽璟制药、莱美药业、科华生物、上海医药、博济医药、恩华药业等 [45]
云南白药: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3 12:40
公司战略与研发理念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通过搭平台 建机制 聚人才 坚持打好中药和创新药两张牌 [1] - 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 以技术前沿 临床需求和资源禀赋为标准布局创新药 [1] 中药业务发展 - 公司守正创新发展中药 做实种质资源研发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源研发体系 开展三七和重楼等道地药材育种研究 [1]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模式做强中成药创新 中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1] 创新药研发进展 - 公司创新药项目聚焦社会需求和科技赋能 以核药发展为中心布局多个创新药物 [1] - 针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核药项目INR101已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完成32家研究中心立项 启动22家 并入组60例受试者 [1] - 针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核药项目INR102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 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已启动 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完成12例患者入组及给药 [1] - 治疗肿瘤恶病质的单抗项目INB301完成毒理批和临床批生产与放行检验 已启动临床前研究和IND申报资料撰写工作 [1] 科技研究与应用 - 公司在AI及前沿科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肿瘤类器官库和分子标志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Cancer Cell和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发表 [1]
从17000点到27000点!“9.24”行情这一年:港股“造富神话”能否继续?
新浪财经· 2025-09-23 12:30
来源:第一财经 2025.09.23 作者 | 第一财经 王方然 对于不少散户投资者而言,过去一年投资港股市场,就像一场充满惊喜但也不乏刺激的冒险。看着手中 的恒生科技指数ETF,曲线图宛如一段陡峭的山脉。年初的试探性买入可能带来惊喜,但倘若4月重仓 追击,就可能遭遇"套牢"的煎熬,而在7月"抄底"亦可能会经历颠簸。 去年在"9·24"国内重磅金融政策发布后,叠加美联储超预期降息助推,恒生指数自低点启动,历经震 荡,于今年9月成功突破27000点大关,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新高。从AI、创新药到新消费,资金在少 数景气板块中密集抱团,催生了超500只翻倍股的同时,也导致了交易的"拥挤"与估值的短期透支。这 一特点使得投资者即便身处牛市,也对买卖时机极为敏感,个人投资者的真实体验往往是"收益与波动 齐飞"。 不过,港股近期呈现回调趋势,恒指已连续四个交易日小幅下行。截至23日收盘,恒生指数报26159 点,跌0.7%;恒生科技指数报6167点,跌1.45%。 当前,随着指数近期回调,市场正审视利好落地后的动能转换。业内观点认为,本轮牛市行至中段,港 股互联网所在的资讯科技业及新消费所在的非必需消费PB分位数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