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收益比
icon
搜索文档
中银基金范锐:构建右偏的收益曲线,做投资者敢买的产品
点拾投资· 2025-09-25 11:00
用 一 句 话 总 结 我 的 转 债 择 券 理 念 : 基 于 正 股 特 征 的 风 险 收 益 比 分 析 SE 基 金 经 理 英 雄 榜 第 5 7 6 期 导读:伴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不断下降,含权的债券型产品需求出现了爆发。越来越多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希望通过购买这类产品,获得更高的收 益。这就让我们想到了:可转债。 如何利用好转债,是这类产品控制回撤,又能力争带来收益增厚的关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非常善于在组合中使用转债做投资的中银基金 范锐。从2015年加入中银基金后,范锐就一直在研究可转债。他不仅擅长做转债投资,其投资理念也有很深的"转债烙印"。截至6月30日,他管理 的中银产业债A过去一年取得了9.31%的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36%,相对基准跑赢了6.95%。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数据截止:2025年6 月30日) 那么,范锐是怎么实现这样的收益,他在转债投资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底层的投资观上,范锐认为未来可持续的业绩不能过度依赖对未来的预测。世界是高度不确定的,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风险收益比的组合。那么, 如果他看对了,组合能实现好的表现,而即便他看错了,也不会出现太 ...
不战而屈人之兵
宝城期货· 2025-09-17 06:46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不战而屈人之兵 宝城期货 陈栋 汉高祖三年,韩信破赵于井陉,威震北国。然燕国未服,兵锋虽利,但远征劳顿,粮道不稳,强攻未 必可克。此时,韩信未逞匹夫之勇,而是虚怀若谷,亲访被俘的赵国谋士李左车,问以平燕之策。李左车 分析天下大势,指出"百战疲惫之师,不可再用强攻",建议"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威势为后盾,以书 信为利刃,晓以利害,动以情理,使燕国主动归附。韩信从其计,遣使修书,陈明利害:汉军势大,诸侯 皆降,若燕负隅顽抗,必遭屠戮;若顺天应人,则可保社稷、安百姓。燕王权衡再三,终不战而降。此役, 韩信未动一兵一卒,未折一箭一戟,而千里之地归于版图,堪称"全胜之策"的典范。 此一历史典故,看似与期货市场风马牛不相及,实则蕴含着交易中最高层次的认知与能力——真正的 胜利,不在于频繁交易、激烈搏杀,而在于洞察本质、顺势而为、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期货交易者 若能参透"韩信问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便有望从"搏杀者"蜕变为"谋局者"。 在交易世界中,多数人如初出茅庐的将领,迷信"战"之威力。他们日日盯盘,频繁进出,追求每一 次波动的利润,以为多动即多得。殊不知,每一次交易都伴随着手续费、滑点与 ...
红筹投资总经理邹奕:做“安心”投资 锚定价值顺势而为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0:29
核心投资理念 - 价值锚定与顺势而为是核心投资理念 投资中注重风险收益比和确定性 偏好均衡配置而非押注型投资 [1][4][5] - 估值认知需在自身框架与市场反馈互动中不断打磨 更相信均值回归规律 不过度忍受高估值 [4][5][6] - 强势行情中不必追求赚取最后一个铜板 捕捉估值回升趋势更为重要 估值修复等待时间较弱势行情大幅缩短 [5][6] 投资策略与方法 - 偏左侧布局低估值资产 更倾向捕捉估值修复的钱而非估值扩张的钱 [5][6] - 会根据市场环境灵活调整策略 强势行情配置高弹性成长股 弱势行情配置防御性价值标的 [7][8] - 投资过程像科学实验 通过实践验证假设 可随时认错并找到反思应对之道 [8] 投研团队支持 - 投研团队接近20人 覆盖周期制造 TMT 医药生物 消费服务四大领域 [8] - 团队日常进行横向纵向对比 挑选估值更低 性价比更强 基本面向好趋势更明显的优质资产 [8] - 设有专门岗位专注于技术面研究 为投资提供择时辅助支持 [8] 看好的行业与领域 - 创新药产业迎来春天 正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 部分企业有望发展成为全球性跨国药企 [10] - AI领域更关注算力方向 重视AI应用蓝海市场 具身智能可能成为最大下游应用 [11] - 先进制造领域关注向高价值链环节上升转移 企业出海从产品出口转向产能出口 [11] - 周期领域能源化工在反内卷倡议下产品价格有望触底 关注利润丰厚估值合理的行业龙头 [11] - 汽车领域关注新产品周期或企业深度改革品种 看好智能化+机器人产业趋势 [11] - 电力燃气领域估值处于合理偏低位置 用电量有望持续增长 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11] 市场观点与配置 - A股优质公司正建立成熟股东回报和市值管理体系 未来有望收获经营估值市值管理三重硕果 [12] - 现阶段投资保持一定仓位不错过大趋势 同时均衡布局坚守低估值 [1][12] - 关注行业包括创新药 科技 周期 汽车 公用事业等多个板块 遵循均衡配置原则 [10][11]
告别“过山车”,如何利用红利实现1+1>2的实战组合
搜狐财经· 2025-08-26 08:23
红利资产的双重属性 - 红利资产成分股扎根于煤炭、石化、金融等与经济周期紧密相连的领域,与商品波动同频,展现出强烈的股性 [1] - 高股息特性赋予红利资产定期分红的类债属性,在利率下行期间成为资金追逐的避风港 [1] - 独特的跨资产属性使其成为投资组合中高效的平衡器,能降低整体波动并提升收益潜能 [1] 红利+黄金组合表现 - 中证红利+黄金组合可有效提升风险收益比并降低最大回撤 [1] - 2021年8月至12月期间,红利的上涨有效对冲黄金下跌,降低组合净值波动 [2] - 组合在控制最大回撤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在黄金牛市期间 [1][2] 红利+商品组合优势 - 中证红利+商品相比单独持有商品可同时提高收益率、风险收益比并降低最大回撤 [5] - 商品价格波动较大而红利指数相对稳定,2022年需求低迷时商品下跌但红利表现稳定 [5] - 组合能有效降低波动并带来较好持有体验 [5] 红利+债券组合特性 - 中证红利+债券能在最大回撤增加有限情况下明显提高长期复合收益潜力 [8] - 组合提供较强抗通胀能力,红利资产的分红和股价会随通胀调整 [8] - 在低利率资产荒时期,红利作为债券替代品迎来中长期资金流入,优化组合收益 [8] 红利+成长组合优化 - 红利+成长风格相比单独持有成长资产可降低波动与最大回撤同时保留组合弹性 [10] - 将部分仓位转向红利后,成长风格组合波动率显著降低,风险收益比提升 [10] - 组合在上涨时保持弹性,在回调及震荡时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 [10] 红利ETF配置工具 - 中证红利指数可通过红利ETF易方达(515180)进行一键配置 [12] - 该ETF为低费率优质标的,提供场外联接A类009051、C类009052和Y类022925 [12]
连续加仓
中国基金报· 2025-08-11 06:01
市场资金流向 - 8月8日A股市场震荡调整,三大指数集体小幅收跌,两市成交额合计1.74万亿元,股票ETF当日获资金净流入19.40亿元 [1] - 8月以来股票ETF连续6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近150亿元,其中上周(8月4日-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130亿元 [1] - 港股相关ETF保持强劲"吸金"势头,近5个交易日资金流入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超31亿元,流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超29亿元 [1] ETF资金净流入情况 - 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1只,行业及策略主题ETF"吸金"力度居前 [2] - 华宝300现金流ETF、嘉实科创芯片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位居净流入前三,金额均超过5亿元 [2] - 资金净流入前20大股票ETF中,港股相关ETF有11只,涉及创新药、互联网、科技、非银等方向 [2] - 半导体芯片相关ETF有3只进入净流入前20,软件、军工、煤炭及大盘价值等相关ETF各有1只 [2] 主要基金公司ETF表现 - 易方达基金旗下恒生科技ETF易方达净流入1.3亿元,香港证券ETF净流入1.2亿元 [2] - 华夏基金中证1000ETF和信创ETF单日净流入分别达1.01亿元和0.79亿元,最新规模分别达410.1亿元和7.06亿元 [3] ETF资金净流出情况 - 8月8日"失血"金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4只 [5] - 跟踪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等宽基指数的ETF,以及游戏、消费、人工智能等行业ETF"失血"金额靠前 [5] - 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合计资金净流出金额超10亿元,2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超5亿元 [5] 市场整体表现 - 上周A股保持震荡上行态势,沪指连涨4日,上周五一度站上3645点创年内新高 [6] - 当周5个交易日股票ETF合计净流入超130亿元,港股创新药、港股互联网及现金流等相关ETF资金净流入靠前 [6] - 跟踪沪深300、科创50、创业板、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较多 [6]
连续加仓
中国基金报· 2025-08-11 05:54
市场资金流向 - 8月8日A股市场震荡调整,三大指数集体小幅收跌,两市成交额合计1.74万亿元,股票ETF当日获资金净流入19.40亿元 [2] - 8月以来股票ETF连续6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近150亿元,其中上周(8月4日-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130亿元 [2] - 港股相关ETF保持强劲"吸金"势头,近5个交易日资金流入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超31亿元,流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超29亿元 [2] ETF资金流入情况 - 截至8月8日,全市场股票ETF共1167只,总规模为3.80万亿元 [4] - 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1只,华宝300现金流ETF、嘉实科创芯片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位居前三,净流入金额均超过5亿元 [4] - 资金净流入前20大股票ETF中,港股相关ETF有11只,涉及创新药、互联网、科技、非银等方向;行业主题方面,半导体芯片相关ETF有3只 [4] - 头部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旗下恒生科技ETF易方达净流入1.3亿元,香港证券ETF净流入1.2亿元;华夏基金中证1000ETF和信创ETF单日净流入分别达1.01亿元和0.79亿元 [5] 资金流入排行 - 300现金流ETF以18.17亿元净流入位居榜首,最新规模25.49亿元 [6] - 科创芯片ETF净流入5.61亿元,最新规模320.21亿元 [6] - 港股创新药ETF净流入5.37亿元,最新规模172.67亿元 [6] - 港股通互联网ETF净流入4.05亿元,最新规模636.56亿元 [6] 资金流出情况 - 8月8日"失血"金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4只,跟踪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等宽基指数的ETF,以及游戏、消费、人工智能等行业ETF"失血"金额靠前 [7][8] - 净流出前20大股票ETF中,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合计资金净流出超10亿元,2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超5亿元,2只跟踪科创50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亦超5亿元 [8] - 行业ETF方面,游戏、消费人工智能、光伏、医药等相关ETF资金净流出较多 [8] 市场展望 - 当前A股胜率偏低,赔率中等,负债端持续改善,预计下半年A股市场将延续估值中枢温和抬升背景下的宽幅震荡格局 [9] - 在政策托底与资金面合理充裕的支撑下,市场仍有望维持震荡向上的"慢牛"格局,结构性机会依然较多 [9]
远东宏信(03360.HK):发力普惠 追寻更好风险收益比
格隆汇· 2025-08-05 03:30
核心财务表现 - 1H25营业收入173.36亿元同比下降3.9% 归母净利润21.64亿元同比增长3.8% [1] - 平均权益收益率8.66%同比提升0.17个百分点 [1] 业务板块表现 - 金融及咨询业务收入110.90亿元同比增长2.1% 毛利率57.5%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 [2] - 设备运营收入43.50亿元同比下降10.7% 毛利率21.6%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 [2] - 产业运营收入17.97亿元同比下降15.5% 毛利率18.0%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 [2] - 三大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64.0%/25.1%/10.4% 金融业务占比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 [2] 资产与收益率分析 - 生息资产规模2666.26亿元环比增长2.3% [2] - 城市公用行业规模818.81亿元环比下降7.0% 占比30.7%环比降3.1个百分点 [2] - 机械制造行业规模196.98亿元环比增长20.7% 为增长最快行业 [2] -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8.08%环比升0.02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益率4.51%环比升0.03个百分点 [2] 普惠金融业务 - 普惠金融生息资产规模221.92亿元环比增长28.7% [3] - 普惠业务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124.1% 收益率达14.72% [3] - 普惠业务关注率5.8% 高于金融业务整体水平 [3] 资产质量 - 不良率1.05% 关注率5.51% 环比分别下降0.02和0.07个百分点 [3] - 拨备覆盖率227.33%环比持平 [3] 派息与盈利预期 - 2024年现金派息率56% 1H25派息率50%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40.1/42.3/44.8亿元 同比增幅3.8%/5.5%/5.9% [3]
远东宏信(03360):2025年中期业绩点评:发力普惠,追寻更好风险收益比
东北证券· 2025-08-03 11:4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 1亿元 42 3亿元和44 8亿元 对应同比增长3 8% 5 5%和5 9% [4] 财务表现 - 1H25实现营业收入173 36亿元 同比下降3 9% 归母净利润21 64亿元 同比增长3 8% 平均权益收益率8 66% 同比提升0 17个百分点 [1] - 金融及咨询业务收入110 90亿元(yoy+2 1%) 毛利率57 5%(+1 7pct) 设备运营收入43 50亿元(yoy-10 7%) 毛利率21 6%(-10 4pct) 产业运营收入17 97亿元(yoy-15 5%) 毛利率18 0%(-3 9pct) [1] - 2024年 1H25现金派息率分别为56%和50% 未来派息率有稳定基础和提升空间 [4] 资产与收益 - 生息资产规模2666 26亿元 环比增长2 3% 城市公用行业占比下降3 1pct至30 7% 机械制造行业规模196 98亿元 环比增长20 7% [2] -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8 08%(+0 02pct) 计息负债成本率4 02%(-0 04pct) 净利息收益率4 51%(+0 03pct) [2] - 金融资产与负债久期匹配良好 资产久期超过负债久期且环比提高 [29][30] 普惠金融业务 - 普惠金融生息资产规模221 92亿元 环比增长28 7% 收入14 51亿元(yoy+124 1%) 收益率14 72% 显著高于金融业务整体的8 1% [3][34][35] - 普惠业务关注率5 8% 略高于金融业务整体水平 但公司已建立优秀风控程序 [3][40] 资产质量 - 不良率1 05% 关注率5 51% 分别环比下降0 02和0 07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227 33% 环比持平 [3][36][37] 行业分布与结构 - 金融及咨询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64 0%(+3 7pct) 设备运营占比25 1%(-1 9pct) 产业运营占比10 4%(-1 4pct) [1][13] - 城市公用行业在生息资产中占比30 7%(-3 1pct) 仍为最大行业 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增速最快(+20 7%) [2][24]
有理财产品年内收益率超30%,啥情况?
经济网· 2025-07-31 06:32
业绩表现 - 截至7月24日 18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年内收益率超10% 其中部分产品收益率超30% [1] - 华夏理财天工日开8号(贵金属指数)以31.72%的年内收益率位居榜首 [1] - 市场上存续的46只理财公司发行公募权益类产品中 42只实现正收益 正收益产品占比达九成 [1] 机构分布 - 收益率超10%的产品中 华夏理财管理6只 光大理财与招银理财各管理4只 信银理财与宁银理财各管理2只 [1] 市场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 其中权益类产品规模仅700亿元 与去年同期持平 [2] - 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29.81万亿元 占比达97.20% [2] - 权益类产品数量未出现明显增长 [2] 行业驱动因素 - 有色金属板块及公募REITs相关权益理财产品表现突出 [2] - 新能源、AI等政策受益赛道在资金抱团中出现快速估值重塑 高β策略成为收益放大器 [2] - 股票市场呈现慢牛、长牛态势 股指屡创新高 为权益类产品发展奠定基础 [1] 发展制约因素 - 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为主 对净值波动敏感 权益产品高波动性容忍度较低 [3] - 理财公司更倾向于发行"固收+"和混合类产品 [2] - 银行在权益投资领域投研能力与风控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 优势仍集中在固收类资产配置 [3] - R4、R5风险等级产品需网点面签 客户购买便捷性不及线上基金 [2] 监管与行业趋势 - 监管部门鼓励理财资金进入权益市场 丰富长期耐心资本 [3] - 理财机构需陪伴投资者共同成长以应对实践中的难点 [3]
投资长跑选手的“攻守道”——访华商润丰混合基金经理胡中原
上海证券报· 2025-07-27 13:57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采用"双重分散"组合管理策略,包括行业分散和个股分散,单一细分赛道持仓不超过30% [3][4][9] - 行业分散通过配置低相关性的行业降低组合波动,同时纳入高成长的进攻性板块和稳定增长的防御性板块 [3][9] - 个股分散对个股持仓予以限制,避免过度集中 [3][9] 业绩表现 - 华商润丰灵活配置混合A近7年净值涨幅高达193.98%,大幅超越23.94%的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和12.11%的沪深300指数涨幅 [5] - 2019年至2024年,该基金每年均取得正收益,展现出穿越周期的持续盈利能力 [5] - 2022年4月A股单月下跌超6%时,华商润丰A仅回撤5.3%,表现优于多数基金 [10] 投资框架 - 以中观行业比较为核心,个股选择淡化阿尔法 [5] - 基于对行业周期与胜率的判断,选择营收和利润趋势向上且持续性较为明确的行业进行配置 [6] - 不预设行业偏好,只看营收和利润趋势更明确、风险收益比更高的行业 [6] 行业轮动操作 - 2021年5月清仓白酒、医药等核心资产,转而布局煤炭和生猪板块 [7] - 2022年11月从新能源板块切换至消费板块 [7] - 2024年11月从军工板块切换至海外需求旺盛的轮胎板块 [7] - 提前布局光模块、PCB等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受益的细分行业 [7] 风险控制 - 通过仓位调整控制风险,2020年二季度将股票仓位从6.80%提升至83.63% [9] - 2022年清仓光伏板块,切换至大跌但行业基本面扎实的白酒龙头 [9] 市场观点 - 当前市场正处于有利位置,结构性机会值得期待 [11] - A股支撑来自政策效应持续强化、市场资金面充裕、产业发展带来结构性投资机会 [12][13] - 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深化,带动光模块、PCB、服务器等产业链发展 [13] - 新消费领域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消费需求崛起 [13] - 创新药研发突破、可控核聚变、固态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