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营销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赛力斯冲刺港股IPO:海外营收占比不足3% "重营销、轻研发"问界品牌含金量几何?
新浪证券· 2025-09-29 10:17
港股IPO进展 - 公司发行不超过3.31亿股H股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 - 募资用途包括研发投入 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 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 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2] 研发投入与同业对比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31.06亿元 44.38亿元和70.53亿元 显著低于理想汽车同期的67.8亿元 105.86亿元和110.71亿元[6] - 除2023年外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明显低于理想汽车[7] - 新能源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华为和宁德时代 技术空心化问题突出[9] 销售与营销投入特征 - 2022年至2024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8.20亿元 54.65亿元和191.84亿元 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4.13% 15.25%和13.21%[9] - 销售费用高达同期研发支出的3倍左右[9] - 销管费用率长期高于理想汽车 并高达后者2倍[9] 产品销售表现 - 2024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29.24万台 同比下降10.00%[11] - 问界M8上市4个月累计销售7.83万台 但月均销量不足2万台 低于市场预期[11] - 问界M8挤占M9和M7市场份额 M7销量同比降幅达70%左右[11] 品牌与市场竞争 - 超7成问界消费者因华为技术下单 非公司自身品牌[9] - 华为另外四界车型上市导致问界在华为门店展示面积从60%降至45%[13] - 32%潜在用户因华为品牌吸引力下降放弃购买问界[13] 海外市场表现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41.97亿元 同比下降15.5%[13] - 海外营收占全部营收比例降至不足3%[3][13] 融资与市场疑虑 - 公司2024年3月完成81.64亿元A股定增融资[16] - 港股上市能否获得满意估值仍存市场疑虑[3][16]
赛美特港股IPO:研发外包比重快速上升 是否“重营销轻研发”?董事、监事频繁辞职 上半年业绩增速大幅放缓
新浪证券· 2025-09-24 06:03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9月19日,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美特""公司")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海通国际、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赛美特计划将本次募资用于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未来三年的潜在战略投资及收购、提升交付能力和商业化进程、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2025年上半年,赛美特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缓,同比增长9.75%,净利润则同比下降4%。增收不增利背后,赛美特或存在"重营销轻研发"倾向。一方面,2022 年超9000万元股份支付过半流向行政人员,而研发人员的份额远低于销售人员;另一方面,研发人员薪酬不及销售人员的一半,后者薪酬水平在各部门 中"绝对领先"。同时,自2024年起,赛美特研发外包支出大幅增长,占研发开支比重同步上升。 此外,近年来赛美特董事、监事职位频繁变动,部分董事任职未满一年即匆匆辞职;大举并购扩张后,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已超过两成,若子公司经营不 善、业绩下滑,恐导致赛美特面临巨额商誉减值风险。 华为参投估值已超60亿元 近年来管理层变动极为频繁 | 融资轮次 | 投资协议日期 | 投资者 | 投资金额(万元) | | --- | --- ...
网红婴儿车不同集团上市,创始人年薪翻倍涨,员工社保有缺口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15:32
上市概况 - 公司于2024年9月23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股票代码6090 成为母婴消费科技第一股 发行价71.20港元/股 首日收盘价102.5港元/股 较发行价上涨43.96% [1] - 全球发售1098.09万股股份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09.81万股 国际配售988.28万股 香港公开发售获3317.47倍认购 国际发售获7.37倍认购 净筹资约7.18亿港元 [2] - 基石投资者包括信庭基金 华泰资本投资及GreatPraise 合共认购164.25万股 占发售总数14.96% 禁售期至2026年3月22日 [4][5] 股权结构 - 创始人汪蔚通过WANGBOYAN持股46.55% 联合创始人沈凌通过SLING持股5.95% [5] - 主要机构股东包括天图投资持股8.13% 高榕创投持股8.61% 经纬创投持股6.89% 泰康人寿持股4.52% 所有主要股东受禁售承诺限制至2026年3月22日 [7][8]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5.07亿元增长至2024年12.49亿元 三年增长近150% 2025年上半年营收7.26亿元 同比增长24.7% [9] - 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47.7% 50.2% 50.4% 2025年上半年为49.4% [9] - 经营溢利率持续改善 从2022年2.9%提升至2024年11.6% 2025年上半年达到13.9% [10] 业务结构变化 - 出行场景收入占比从2022年64.1%下降至2024年45.7%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5.5% [10] - 婴儿护理场景收入占比从2022年8.2%上升至2024年31.1% 2025年上半年达到42.3% [10] - 出行场景毛利率高于婴儿护理场景 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49.5%和43.4% [11] 营销与研发投入 - 销售及分销支出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30%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89亿元 2.86亿元 3.91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为2.25亿元 [13] - 推广开支占销售费用超七成 三年半累计花费8.15亿元 计划将上市所得款项净额34.1%约2.45亿港元用于品牌活动及销售网络扩大 [13] - 研发投入相对较低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0.16亿元 0.24亿元 0.21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为0.11亿元 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3.2%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1.5% [16] 运营管理 - 创始人薪资显著增长 汪蔚薪资从2022年151.7万元增至2024年752.1万元 2025年上半年已达773万元 [5][6] - 存在社保缴纳缺口 2022年至2024年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缺额分别为590万元 770万元 940万元 2025年上半年缺额540万元 [6] - 生产模式以外包为主 仅自行生产儿童安全座椅及部分餐椅 其他产品均外包生产 [16] 市场与品牌 - 公司主打高端育儿产品市场 产品价格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如婴儿推车售价主要在两千元左右 最高达1.68万元 [16] - 主要通过小红书平台进行营销推广 bebebus话题浏览量突破1.1亿 讨论量达83万 [14] - 产品质量投诉较多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关联投诉达293条 涉及婴儿推车质量及纸尿裤异物等问题 [16]
宠物食品核心痛点是质量不稳!江苏消保委:企业重营销轻研发
搜狐财经· 2025-09-17 07:5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3002亿元 同比增长7.5% [1] - 犬消费市场规模1557亿元 小幅增长4.6% [1] - 猫消费市场规模1445亿元 显著增长10.7% [1] 消费结构特征 - 宠物食品消费普及率84.68% 月均支出300-499元占比最高 [2] - 清洁用品购买率最高 千元以上消费群体不足两成 [2] - 45.93%消费者有过寄养经历 超七成属季度或年度低频消费 [2] 质量与安全问题 - 48.85%消费者认为食品核心痛点为质量不稳定 [3] - 仅25.57%宠物食用食品后未出现异常 [5] - 39.45%遭遇宠物食欲减退 30.29%出现毛发问题 [5] - 42.52%消费者认为用品价格与质量不匹配 [3] - 仅23.68%未遇用品问题 误食引发健康问题占比最高 [5] 服务专业度缺陷 - 线下体察显示20家宠物店未配专业人员 [1] - 40.46%消费者认为寄养服务人员缺乏护理知识 [7] - 宠物医院/诊所存在收费混乱 资质不全 过度诊疗问题 [11] 寄养服务隐患 - 仅16.25%受访者表示寄养期间宠物未出现问题 [7] - 14家机构未询问宠物情况 25家仅询问单一疫苗项 [9][10] - 17家机构存在未分区域寄养 环境脏乱差问题 [10] - 29家机构未签署明确寄养协议 [9] 新兴领域痛点 - 宠物保险舆情2018条 主要反映条款复杂 理赔困难 [11] - 宠物殡葬舆情6149条 价格偏高 资质企业比例低 [11] - 医疗领域一年内舆情10098条 药品来源可疑问题突出 [11] 行业根本问题 - 企业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现象 研发投入不足 [12] - 原料供应链不透明 未强制推行原料溯源码 [12] - 行业标准不完善 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 [13] - 执业兽医稀缺且分布不均 资质认证体系缺失 [13]
珀莱雅赴港上市寻新增长 高营销依赖与增速放缓藏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9-05 09:4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21%至53.62亿元,净利润增长13.80%至7.99亿元,增速创近五年新低 [1] - 主品牌珀莱雅营收同比微降0.08%,近五年来首次下滑,营收占比74.27% [1][2] - 销售费用达26.59亿元,同比增长13.64%,占营业收入比例49.59%,远高于行业平均35%的水平 [2] 运营状况 - 线上渠道增速明显放缓,线下渠道连续三年萎缩 [2] -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2.1亿元,不足欧莱雅的2.2% [4] - 产品质量与服务投诉频发 [4] 战略动向 - 公司宣布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旨在加快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发展 [1] - 海外业务规模很小,可能占总收入比重不到5% [3] - 提出"双十"战略愿景,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需达到当前规模十倍的体量 [4] 治理结构 - 2024年9月创始人侯军呈之子侯亚孟接任总经理,标志进入"二代"时期 [3] - 多位核心高管离职,包括前CMO叶伟、首席科学官魏晓岚等 [3] - 加速引入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管,如宝洁系黄虎、LVMH系胡宁波等,重点布局研发与数字化领域 [3] 资本运作 - 推出史上最高半年度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元,现金分红总额占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近四成 [3] - 创始人之一方玉友累计减持金额超41.5亿元,其他高管也频繁减持 [3] - 宣布赴港上市后次日股价下跌7.59% [3]
爱分红、砍渠道、重营销、轻研发!李丐腾的四板斧砍伤了飞科
新浪科技· 2025-09-04 00:5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16亿元同比下滑8.76% 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上升1.77% [3] - 自2024年以来连续6个季度单季度营收同比负增长 [3][8] - 2024年全年营收41.47亿元同比下滑18.03% 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下滑55.10% 为2016年上市以来最大跌幅 [5][6] 行业对比 - 上半年国内电动剃须刀行业零售额49.1亿元同比上升10.5% 公司表现与行业趋势相悖 [3] 品牌战略 - 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56.37% 较去年同期下降8.51个百分点 [10] - 子品牌博锐营收4.11亿元同比下降18.07% 销售额占比19.48% 较去年下降2.22个百分点 [10] - 双品牌战略面临高端化与性价比两条路线增长承压 [11] 产品结构 - 个护电器长期贡献90%以上营收 生活电器份额逐年缩减 [12] - 电动剃须刀销量从2020年5655.8万台波动下滑至4190.67万台 [13] - 电吹风销量长期徘徊1300万台左右 2024年跌至877.65万台 [13] 财务结构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7.04亿元为研发费用3888万元的18倍 [4] - 近五年销售费用率从19.22%升至33.27% 研发费用率从3.29%降至1.8% [17] - 2016年以来累计现金分红55.748亿元 分红率81.03% [4][22] 渠道调整 - 上半年经销商数量减少83家至374家 下滑比例18.16% [4][18] - 正从经销模式转向经销与直销并存的多维营销渠道 [18] 竞争环境 - 小米、徕芬及创维等品牌通过创新营销和高性价比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18] - 产品在品质、功能等方面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 主要优势为价格便宜 [16]
国货美妆巨头珀莱雅拟赴港上市:半年赚了8亿,打广告花掉26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8-28 06:07
行业背景与公司动态 - 国货美妆品牌通过成分创新和东方美学策略持续抢占国际品牌市场份额 行业呈现破圈突围态势 [1] - 2025年上半年美妆行业有17家企业冲击IPO 资本化浪潮显著 [1] - 珀莱雅宣布筹划H股上市 若成功将成为本土美妆企业中唯一两地上市企业 [1]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202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达2712亿元 同比下滑3.7% 市场前十中国际品牌与国货品牌各占五席 [2] - 珀莱雅以4.7%市占率位列行业第三 位居国货美妆第一 超越宝洁和资生堂等国际品牌 [2][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3.62亿元 同比增长7.21% 归母净利润7.99亿元 同比上升13.8% [3] - 第二季度单季营收30.03亿元 同比上升6.49% 单季归母净利润4.08亿元 同比上升2.36% [3][5] - 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3.56%至73.38% 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2024年同期的40%左右明显放缓 [3][4] 产品结构与业务表现 - 主品牌珀莱雅贡献营收39.79亿元 占比74.27% 但营收同比微降0.08% 为近五年来首次下降 [6][7] - 洗护类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31.25% 美容彩妆类增长25.79% 成为最强增长极 [6][7] - 公司推出半年度分红方案 每10股派现8元 现金分红总额3.15亿元 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近40% 创中期分红新高 [7] 研发与营销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0.95亿元 同比微增0.44% 研发费用率1.77% 较上年同期的1.89%有所下降 [8][9] - 近三年研发费用率持续走低 2022-2024年分别为2%、1.95%、1.95% [8] - 对比同行 华熙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率8.7% 贝泰妮5.14% 上美股份2.65% 均高于珀莱雅 [10] - 销售费用达26.59亿元 销售费用率逼近50% 2022-2024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3.63%、44.61%、47.88% [10]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投诉 - 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过敏、虚假宣传和售后服务问题 某平台累计3677条投诉包含"珀莱雅"关键词 [10][13] - 公司计划通过组建"研发天团"和在杭州、上海、日本、法国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弥补研发短板 [13] 管理层与股价表现 - 近年多位核心高管离职 包括前CMO叶伟、首席科学官魏晓岚、副总经理王莉和研发总监蒋丽刚 [14] - 联合创始人方玉友卸任总经理 由董事长之子侯亚孟接任 管理层现9人 平均任期4.22年 平均年龄46岁 [14][16] - 股价较2023年高点135.22元跌超37% 市值蒸发超198亿元 当前市盈率20.42倍 显著低于行业均值42.91倍 [16][18] - 公司回应股价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 将加强经营管理、品牌矩阵和渠道布局 [20]
益佰制药因记录填写不实再被停产停销,昔日龙头一年半亏3.3亿元
华夏时报· 2025-08-15 08:27
核心事件概述 - 益佰制药因小儿止咳糖浆生产记录填写不实等问题被贵州省药监局要求暂停生产销售 [2] - 此为近一年半内第二次停产事件 此前2024年4月王牌产品艾迪注射液因生产违规被勒令停产 [2][3] - 两次停产均涉及生产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等类似质量问题 暴露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 [4] 财务影响 - 艾迪注射液停产导致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约6亿元 [3] - 2024年营业总收入21.74亿元 同比下降22.92% 归母净利润-3.17亿元 同比暴跌406.79% [6][7] - 自艾迪注射液停产以来一年半时间 公司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3亿元 [5][8]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770万至2124万元 扣非后亏损2780万至3336万元 [8]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76.99% 2025年一季度再降92.14% 从9575万元骤减至752万元 [8] - 艾迪注射液被移出广东联盟集采 损失约5亿元区域市场 [8] 产品与业务影响 - 艾迪注射液曾占公司年销售额20%以上 2016年终端采购金额达13.6亿元 [3][6] - 小儿止咳糖浆事件后公司称该产品收入占比较小 不会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4] - 除停产产品外 公司还受注射用洛铂、银杏达莫注射液和复方斑蝥胶囊集采降价影响 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约1.9亿元 [7] 运营与合规问题 - 两次停产均存在生产记录不准确、不完整问题 不能保证每批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 [3][4] - 2025年6月公司被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列入商业贿赂通报名单 为名单中唯一上市药企 [9] - 2022-2024年销售费用分别达11.96亿元、12.38亿元、10.97亿元 占营收比重43%-50% 近乎研发投入十倍 [9] 管理层回应与整改 - 艾迪注射液已完成内部整改工作 正与监管部门协商推进复产 [8] - 2024年停产后曾公开表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加强各个环节监管" [4]
韩束创始人高调“反对加班”遭质疑:赛马机制下的隐形加班文化何时休?
犀牛财经· 2025-07-29 13:23
作者:小鱼儿 近日,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创始人吕义雄在内部群高调宣布"反对加班"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相关聊天记录截图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吕义雄在群里要求"员工白天工作时间把工作做完,要劳逸结合",并向管理层提出质疑,"让下属加班到很晚,自己作为管理者却先溜了"。这一番表态让不 少网友称这家公司为"良心企业"。 然而,看似人性化的反内卷很快就出现反转。一位上海韩束的员工吐槽,公司前几天宣布"禁止加班"时,还以为要告别无休止的内卷、能保障休息时间了, 结果换来的却是"后续餐补和打车报销都被取消"。 "公司搞分频线、多机制、多账号内部赛马,看似是为了激发活力,可实际不就明着内卷吗?"一位自称韩束员工的人透露,"同款产品要分2个不同价格段的 机制,开不同的抖音账号竞争。为了数据好看,让基层员工疯狂加班,白天时间不够用,只能天天加班。在这种赛马机制下,工作量根本不是正常工作时间 可能完成的。" 这些吐槽引发了网友共鸣,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我朋友就是在韩束的,确实不让加班了,但活还是得干,领导让他们回家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是非吕义雄群聊发言的首次流出。此前,吕义雄曾提及对公司内部进行大规模调整,涉及法务、客服、内容 ...
溜溜梅惊现“人咬青梅”!杨帆治下溜溜果园445条投诉背后陷“商标侵权+劳动纠纷”,IPO前资本大撤退
金融界· 2025-07-29 06:18
法律纠纷 - 2025年累计卷入17起法律纠纷,案件遍布安徽、山东、上海等五省(市),案由包括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劳动争议及著作权纠纷 [1] - 作为被告的案件数量占比36.82%,案件金额25元占比0.01% [2] - 具体案件包括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的商标权纠纷、与揭西县风江兴雅源食品商行的不正当竞争纠纷等 [2] 股东结构 - 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董事长兼法人为杨帆 [2] - 杨帆直接持股38.5717%,为第一大股东 [3] - 第二大股东安徽聚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7.1109% [3] - 创始人杨帆夫妇通过直接持股及聚润投资合计控制超78%的股份 [9] 消费者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含"溜溜果园"关键词投诉17条,"溜溜梅"关键词投诉高达445条 [4] - 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问题,如"发霉"、"食品异物"、"食品变质"等 [4] - 有用户投诉在"溜溜梅官网旗舰店的脆青梅"中发现"被别人咬过"的产品 [5] - 公司对投诉普遍存在不回复现象 [7] 经营状况 - 在安徽、福建等八省推广青梅种植30余万亩,总产值近200亿元 [8]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11.74亿元增至16.16亿元,但毛利率从38.6%波动至36% [9] - 原料成本占比从41.7%攀升至47.7% [8] - 梅类产品贡献超98%的收入,品类单一化风险凸显 [8] 研发与营销 - 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骤降43.8%至1894.8万元 [8] - 明星代言费用高达1.06亿元,占净利润的71% [8] - 试图通过梅冻、西梅等新品拓展边界,但研发投入断崖式下降 [8] 资本运作 - 2024年6月红杉中国通过减资方式退出 [9] - 2019年个人投资者李青在A股申请撤回后以1.185亿元转让股份 [9] - 股权高度集中或影响决策透明度 [9] 行业警示 - 过度依赖流量营销、忽视产品本质导致信任危机 [10] - 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质量与口碑 [10] - 需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售后服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