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道氏技术(300409)
icon
搜索文档
道氏技术:目前,公司钴原料保有安全库存储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07:43
核心观点 - 刚果金钴出口政策从禁令转向配额制 有望维持钴价长期稳定 公司正积极沟通配额分配并保有安全库存 若获得配额叠加产能扩张与钴价支撑 有望为业绩提供保障 [1] 政策变化 - 刚果金从2025年10月16日起以出口配额制取代持续数月的钴禁令 [1] - 配额制度实施有望维持未来钴价长期稳定 [1] 公司应对措施 - 密切关注配额分配细则 与当地监管部门积极沟通 [1] - 钴原料保有安全库存储备 [1] - 若获得相应配额 叠加产能扩张与释放 以及钴价维持较好水平 有望为整体业绩提供可靠保障 [1]
道氏技术:公司年产3万吨阴极铜、2710吨钴的新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计划2026年底前建成投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07:28
项目进展 - 刚果金铜钴冶炼新工厂建设正稳步推进 计划2026年底前建成投产 [2] - 项目已展开全面科学勘察 即将转入工程建设阶段 进展顺利 [2] 产能规划 - 新项目设计年产3万吨阴极铜和2710吨钴 [2]
道氏技术:公司单壁碳纳米管的产能扩建正有序推进,有信心在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50吨/年产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03:58
战略调整与业务聚焦 - 公司决定暂缓相关项目以释放资金和精力 进一步聚焦固态电池材料与AI算力两大核心战略业务[1] - 战略调整旨在顺应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并把握行业发展机遇[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正全力推进单壁碳纳米管 硅碳负极 固态电解质 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1] - 研发工作融合原子级计算技术成果以赋能材料创新 依托实体产业多年经验[1] 产能建设规划 - 单壁碳纳米管产能扩建有序推进 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50吨/年产能[1] - 计划在接下来一年内完成120吨/年产能建设以满足下游高端领域对国产单壁碳纳米管的需求[1] 成本与竞争力影响 - 随着产能释放 公司单壁碳纳米管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1] - 成本下降将提高利润空间与市场竞争力[1]
道氏技术:三季报业绩预告不属于强制性披露信息
证券日报· 2025-09-23 10:42
公司信息披露政策 - 公司表示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 三季报业绩预告不属于强制性披露信息 [2]
道氏技术(300409.SZ):碳纳米管材料暂未涉及PEEK材料方面的对接
格隆汇· 2025-09-22 07:17
公司业务布局 - 碳纳米管材料业务未涉及PEEK材料领域的技术对接 [1] 产品研发方向 - 公司明确碳纳米管材料与PEEK材料暂无研发或应用层面的关联 [1]
道氏技术(300409.SZ):芯培森APU算力芯片及服务器主要针对原子级科学计算进行加速
格隆汇· 2025-09-22 07:10
公司业务与技术定位 - 公司参股企业芯培森的APU芯片与寒武纪芯片在科学计算领域存在应用场景重叠 [1] - 芯培森APU算力芯片及服务器主要针对原子级科学计算进行专项加速 [1] 行业应用与市场布局 - 寒武纪芯片产品已实际部署于南京智能计算中心 [1] - 寒武纪芯片技术覆盖科学计算等多个应用领域 [1]
道氏技术(300409.SZ):硫化物和氧化物电解质正在积极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送样测试,并且部分客户已经通过测试
格隆汇· 2025-09-22 07:10
单壁碳纳米管业务进展 - 已向多家电芯客户供货并向多家锂电池领域知名企业及海外客户送样测试 [1] - 同步积极推进大规模量产工作 [1] 硅碳负极产品布局 - 产品覆盖消费电池、数码电池、动力电池及固态电池等多个领域 [1] - 与行业内众多企业开展评测和送样合作并已成功导入部分客户 [1] 电解质技术发展 - 硫化物和氧化物电解质正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送样测试 [1] - 部分客户已通过测试且客户端反馈数据显示各项性能指标优异并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1]
道氏技术股价跌5.16%,中邮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5万股浮亏损失6.7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9 06:15
股价表现 - 9月19日股价下跌5.16%至24.82元/股 成交额15.63亿元 换手率8.98% 总市值194.15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其他业务47.44% 锂电材料34.70% 碳材料9.00% 陶瓷材料8.85% [1] - 业务范围涵盖建筑陶瓷釉面材料 新能源材料 商业保理业务 [1] 基金持仓情况 - 中邮绝对收益策略定期开放混合基金持有5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1.88% 为第一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6.75万元 最新规模4507.02万元 [2] - 基金今年以来收益15.09% 近一年收益11.41% 成立以来收益4.5%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姚艺任职2年356天 管理规模35.22亿元 最佳回报14.32% 最差回报1.01% [3] - 基金经理邢儒风任职19天 管理规模4506.03万元 任职回报0.67% [3]
资本涌入脑机接口:融资频创新高,企业格局一览
搜狐财经· 2025-09-19 04:16
投融资活跃度 - 脑机接口领域融资活动自2024年以来明显加速 2025年上半年投融资数量已超2024年全年 [1] - Neuralink在2025年6月E轮融资中筹集6.5亿美元 融资前估值达85亿至90亿美元 [1] - 国内企业2025年融资案例密集 包括智冉医疗A轮超3亿元人民币 脑虎科技A轮数亿元 强脑科技累计融资数亿美元 博睿康C轮数亿元 慧创医疗C轮数亿元 阶梯医疗B轮3.5亿元人民币(国内植入式BCI领域金额最大) [2] 产业链与技术发展 - 中国脑机接口产业链基本形成 覆盖芯片、电极、采集模组、算法、操作系统到终端应用 按采集方式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 [3] - 非侵入式技术因安全性高、无需手术、使用门槛低 更易实现规模化推广 [3] - 科研转化与临床推进加速 如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脑一号"进入临床验证 "北脑二号"在猴实验中实现脑控机械臂 [3] 医疗健康应用 - 技术覆盖医疗康复、神经疾病治疗、认知增强与人机协同等领域 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已成功实施 [4] - 非侵入式光学脑机接口赛道受资本重点关注 优势在于安全性高、无需手术干预、小型可穿戴、适配多场景 [4] - 具体医疗应用包括AI辅助脑机接口提升瘫痪患者操控能力 植入式电极实时肿瘤边界识别技术 脑深部电刺激(DBS)高频用于帕金森病治疗 [4] 企业研发与商业化 - 品驰医疗研发闭环脑起搏器 实现方向性刺激、脑电采集和无线通信 适用于帕金森病和肌张力障碍治疗 [5] - 微灵医疗专注于医疗级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研发 在高密度柔性电极、神经电生理专用芯片等底层技术实现从0到1突破 [5] - 慧创医疗推出基于fNIRS的光学脑机接口技术 与电、磁多模态融合 构建完整闭环脑机接口体系 并推动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评估门诊落地 [5] 消费级应用拓展 - 脑机接口在消费电子领域推动从监测到增强的体验升级 如强脑科技与喜临门联合开发AI床垫 通过脑电监测结合多维数据实现睡眠智能管理 [7] - 非侵入式头环结合脑电分析可为情绪与心理问题提供评估 并利用生成式AI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 [7] - 教育和认知训练类产品通过脑波反馈帮助用户提升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推动脑机接口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落地 [7] 政策与标准化支持 - 工信部2025年9月成立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IIT/TC4) 将优化标准路线图并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8] - 2025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2027年建立先进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2030年形成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 [8] - 国家医保局2025年3月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 设立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费用项目 [8]
固态电池深度报告:固固界面 - 聚焦本征界面问题,材料设备体系革新
2025-09-17 14:5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固态电池 涉及固固界面问题解决 材料与设备体系革新[1] * 公司包括海外领先企业Quantumscape Solid Power 国内企业宁德时代 比亚迪 以及设备与材料供应商如先导智能 利元亨 微导纳米 北方华创 德龙激光 联赢激光 天奈科技 道氏技术等[3][12][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固态电池通过干法成型 等静压 结构化材料 激光设备等工艺解决固固界面问题 提升离子传导性能 减少副反应 提高机械匹配性[1][6][7] * 无溶剂化干法成型是应用确定性最高的方向 价值量达千万级 技术壁垒较高 国产化程度较高[1][11] * 等静压技术可系统性解决固固界面接触不良 孔隙率高 枝晶生长及体积膨胀等问题 价值量同样在千万级[1][11] * 界面改性通过涂层 掺杂 可控反应以及合金化等技术调控微观结构 增加接触面积并阻断不良反应[3][13] * 海外企业如Quantumscape和Solid Power更早布局高端设备 广泛使用ALD技术 已进入中试到小批量生产阶段[1][5] * 国内企业倾向于技术创新 采用干法或结构化材料等经济方法 处于小试到中试阶段[1][5] 其他重要内容 * 全固态电池主要挑战包括离子传导障碍 副反应 力学匹配差 界面阻抗高(需控制在50欧姆以下) 枝晶生长风险[9] * 结构化材料包括结构化铜箔和骨架支撑膜 价值量在千万元级别 国产化率较高[11] * 激光设备用于切割和加工 处于规模化测试或导入阶段 整体设备国产化程度偏高[11] * ALD成为目前最有效的界面解决方式之一 国内微导纳米 北方华创 拓荆等企业领先[15] * 界面改性辅助材料如多孔MOF材料 COF材料 碳纳米管及导电炭黑用量显著增加 例如导电炭黑用量较液态电池成倍增长[15] * 先导智能和利元亨布局等静压及干法设备 并向国内外头部定制厂供货[3][17] * 德龙激光获得宁德时代的激光设备订单[3][23] * 联赢激光在传统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有望逐步增加市场份额并受益于激光用量整体增长[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