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熙生物(688363)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 | 圣诺医药-B(02257)午后涨超5% 华熙生物认购公司股份 聚焦STP705定向减脂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6:39
股价表现与交易动态 - 圣诺医药-B午后股价涨超5% 收盘涨3.62%至19.46港元 成交额达3243.54万港元 [1] - 获Bloomage Biotechnology及关联方场外增持1156.83万股普通股 涉及资金约1.39亿港元 [1] 战略投资与合作关系 - 华熙生物通过全资子公司以每股12港元认购战略配售股份 总投资额约1.38亿港元 [1] - 交易完成后华熙生物将持有圣诺医药9.44%总股本 [1] - 合作将依托圣诺医药RNAi技术和PNP平台优势 推进小核酸药物在定向减脂领域产业化 [1] - 重点聚焦STP705定向减脂项目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合作 加速医美赛道布局 [1]
医美龙头“跨界”求变
深圳商报· 2025-09-11 18:05
公司战略转型 - 华熙生物通过全资子公司Bloomage Biotechnology以每股12港元价格认购圣诺医药约1735.24万股新股 总投资额1.38亿港元 持股比例达9.44% [1] - 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华熙生物在业绩承压之下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转型 [1] - 圣诺医药首席执行官潘洪辉表示 华熙生物是圣诺医药的战略合作伙伴 企业希望医美管线在华熙的助力下更快推进至临床和商业化进度 [2] 业务表现 - 华熙生物旗下胶原蛋白品牌润熙泉已关闭天猫旗舰店 抖音、微信等平台的官方店铺全部清空商品 其它社交账号停止更新许久 [1] - 润熙泉品牌2020-2024年累计实现营收3亿元 未达到公司设定的10亿元目标 [1] - 华熙生物旗下肌活和米蓓尔等胶原蛋白相关团队规模从100人以上大幅缩减至10余人 公司正在推进大规模裁员并提供"n+1"赔偿 [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含胶原蛋白产品)收入同比下滑29.74%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9.57% 出现"三连降"局面 [2] 组织架构调整 - 华熙生物的业务调整始于2024年公司启动的"变革元年"战略 [2] - 截至2025年4月 公司已有18位高管离职 包括刘爱华、郭珈均等核心管理人员 [2]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11日收盘 圣诺医药股价为18.78港元/股 [1] - 圣诺医药曾是国内风光一时的"小核酸第一股" 小核酸药物通过提前阻断"坏蛋蛋白"的生成来对抗疾病 [2]
知名美妆博主被禁言,涉及商战?
第一财经· 2025-09-11 13:55
网信办整治涉企网络"黑嘴"行动 - 国家网信办公布"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 依法处置多个涉企违规账号 涉及胁迫企业合作 歪曲企业信息 恶意诋毁等行为 [3] - "大嘴博士"账号被依法依约采取禁言措施 该账号被认定发布炒作测评信息 影响市场竞争秩序 其运营主体与某美妆产品企业存在商业利益关系 [3] - 该账号多次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产品发布没有法律效力的炒作测评信息 误导消费者 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3] 巨子生物与"大嘴博士"争议事件 - "大嘴博士颜究所"微信公众号于5月发布关于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的检测报告 直指"巨子生物疑似造假 重组胶原竟然测不到胶原" [4] - 巨子生物发布多条官方声明回应 称其不实指控 检测结果不准确 强调产品均通过药监部门备案 且经三重验证体系确保质量安全可靠 [5] - 巨子生物收到检测机构道歉声明 该机构明确表示不予认同且从未授权 要求郝宇立即停止使用及转发测试报告 [5] - 巨子生物委托多家权威检测机构对争议产品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可复美相关产品中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 不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5] 事件影响与市场反应 - 该事件对巨子生物股价造成冲击 股价两日跌去10% [6] - 华熙生物在事件中发表长文支持"大嘴博士" [8] - 巨子生物控股股东Juzi Holding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 在市场上共购买106万股公司股份 增持金额约5350万港元 增持后持有公司54.36%股份 [9] - 巨子生物2025年中报营收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 净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2% 旗下可复美品牌收入25.42亿元 同比增长22.7% [9] - 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 净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 [9] 巨子生物业务表现与行业前景 - 可复美推出"胶原棒"后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3.75亿元涨至55.39亿元 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8] - 2023年至2024年可复美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 45.42亿元 占总营收的79% 82% [8]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预计以年复合增长率44.93%的速度快速扩容 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193.8亿元 [10] - 修复赛道在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中以舒缓修护为核心功效的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左右 属于top 3功效赛道 [10]
润熙泉多平台店铺清空,母公司华熙生物护肤品板块“失速”
新京报· 2025-09-11 12:31
品牌运营调整 - 华熙生物旗下护肤品牌润熙泉线上店铺已清空商品 抖音旗舰店拥有18万粉丝和累计42.5万销量但显示"商品上架中" 微信小店及小程序均无商品在售或显示"店铺休息中" [1][5] - 客服回应称目前无商品售卖且暂无上架通知 部分渠道上月已停止销售 店铺由北京华熙恒美商贸有限公司运营 其为华熙生物全资子公司控制的商标持有者 [5] - 品牌去年曾推出广告片和新品"超分子胶原油"及"8胶原次抛" 首发GMV超千万元 但当前社交平台账号更新停滞 抖音最新更新为3月 小红书更新停留在4月 [5][6] 公司战略聚焦 - 华熙生物回应润熙泉非主要品牌 调整系公司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的一部分 该品牌存续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无意义 [1][6] - 公司大幅削减无明确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计划 强化科技成果与消费品业务深度绑定 并将原"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线"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线" [7][8] - 总经理赵燕重回业务一线 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调整 品牌调整成效已在BM肌活和米蓓尔显现 润百颜和夸迪于二季度末开始调整 [8][9] 业务表现下滑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2022年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38.8% 占主营业务收入72.45% 夸迪成为第二个收入超10亿元品牌 BM肌活收入8.98亿元 [6] - 2023年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8.45%至37.57亿元 占比降至61.84% 2024年收入进一步降至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 占比47.92% [7] - 2024年上半年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 占主营业务收入40.36% 拖累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19.57%至22.61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35.38%至2.21亿元 [8]
华熙生物(688363):聚焦品牌效益,Q2利润增速改善
长江证券· 2025-09-11 12:1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 核心观点 - 公司聚焦品牌效益导向策略 Q2利润增速改善 [1][4][9] - 2025H1营收22.6亿元同比下滑19.6% 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35.4% [2][4] - 2025Q2营收11.8亿元同比下滑18.4% 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20.9% [2][4]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99元/股 1.36元/股 1.60元/股 [9] 财务表现 - 2025H1归母净利率9.8% 同比下滑2.4个百分点 [9] - 毛利率下降3.5个百分点至71% [9] - 销售费率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 管理费率上升3.4个百分点 研发费率上升3.1个百分点 [9] - Q2销售费率同比显著收窄12.5个百分点 [9] - Q1-Q2归母净利率分别为9.5%/10.1% 同比变动-8.4/+3.3个百分点 [9] 业务板块表现 - 原料业务营收6.3亿元同比下滑0.6% 海外市场持续增长 [9] - 欧洲/东南亚/韩国市场增速近10% 日本市场超20% [9] - 医疗终端业务营收6.7亿元同比下滑9.4% [9] - 皮肤类产品销售额小幅下降 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 [9] - 皮肤科学业务营收9.1亿元同比下滑34.0% [9] - 润百颜推出"全能次抛修护精华" 夸迪推出"CT50能量系列" [9] - 肌活及米蓓尔完成团队调整和人效提升 [9] - 营养科学业务营收0.4亿元同比增长32.4% 费率稳步下降 [9] 其他重要数据 - 政府补助同比增厚3075万元 [9] - 当前股价59.00元 总股本48,168万股 [6] - 每股净资产14.60元 近12月最高/最低价84.59元/42.51元 [6]
华熙生物持续“瘦身”护肤品牌
新浪财经· 2025-09-11 11:24
公司业务调整 - 关停润熙泉品牌 该品牌定位大众抗衰修护护肤 核心成分为冻龄元胶原蛋白 定价在300元以内 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无意义[1] - 停止运营与乐华娱乐合作的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 多品牌矩阵从盲目扩张转向聚焦与收缩[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营收占比从超70%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0.36%[3] 战略定位与业务重心 - 强调胶原蛋白并非公司战略 核心业务始终为透明质酸 反对外界将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对比[2] - 定位为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非单一护肤品公司 以全产业链为基础 凭借B端原料和医疗终端环节保持抗风险能力[4] - 原料业务除玻尿酸外 布局依克多因、麦角硫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PDRN等成分 但玻尿酸核心地位不可撼动[6] 品牌运营挑战 - 主品牌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自2023年开始双位数下滑 2022年表现最好的润百颜和夸迪仅达13亿元量级[9] - 四大主品牌概念区隔模糊:润百颜主打修护 夸迪切入抗衰 BM肌活聚焦代谢 米蓓尔瞄准敏感肌护理 但消费者心智区隔度不鲜明[9] - 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营销 未能建立长期主义价值 2025年初起停止价格促销投放 转向内容场景深度互动 形成"内容种草-品牌建设-销售转化"闭环[3] 行业环境与战略反思 - 线上流量成本高企 消费市场承压 单纯依靠高强度投放换销量的模式难以为继[4] - 多品牌战略需要成倍资源和管理能力 流量红利消退后必须回归聚焦 明确战略核心品牌与试验性品牌[10] - 国货美妆行业进入品牌结构再平衡阶段 需避免子品牌消耗资源拖累整体业绩[11]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月度跟踪(2025年8月):信心十足,回购增持预案金额大幅增长-20250911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1 10:16
核心观点 - 2025年8月A股回购和增持活动显著增强 其中回购预案金额环比增长102%至77.9亿元 增持预案金额环比激增1393.67%至118亿元 反映上市公司信心大幅提升[4]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稳步推进 截至8月底回购增持再贷款申请总额达1452.6亿元 其中回购申请占比63%(916.9亿元) 增持申请占比37%(535.7亿元)[3][7] - 港股回购活动同步升温 8月实施回购金额达114.6亿港元 环比增长14% 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和中国宏桥为前三大回购公司[4][20]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本月无新操作 历史两次操作金额分别为500亿元(2024年10月)和550亿元(2025年1月) 质押品范围逐步扩大至限售股和港股[3][7] - 回购增持再贷款8月申请总额环比下降59%至31.1亿元 其中增持申请金额骤降85% 与当月A股主要指数上涨7.97%-24.13%形成对比[3][8] - 两项工具总申请金额占比达53.8% 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 显示工具使用率持续提高[3] A股回购动态 - 8月实施回购金额285.3亿元 环比增长36% 涉及98笔交易 其中86%资金来自自有/筹资 14%含专项贷款[4][10] - 回购预案金额77.9亿元 环比大幅增长102% 30笔预案中以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为目的占比最高(22家) 其次为注销(8家)[4][10] - 恒瑞医药(10-20亿元)、大秦铁路(10-15亿元)和盛屯矿业(5-6亿元)为预案金额前三大的公司[10] A股增持动态 - 控股股东实施增持金额16.6亿元 环比增长64% 涉及13笔交易 全部资金来自自有/筹资[4][17] - 增持预案金额118亿元 较7月的7.9亿元大幅增加110.1亿元 环比暴涨1393.67% 6项预案均无专项贷款参与[4][17] - 长江电力(40-80亿元)、贵州茅台(30-33亿元)和华熙生物(2-3亿元)为预案金额前三大的公司[17] 港股回购动态 - 8月回购金额114.6亿港元 环比增长14% 主要因股价回调促使公司稳定股价[4][20] - 腾讯控股(55.1亿港元)、汇丰控股(32.3亿港元)和中国宏桥(13.0亿港元)为回购金额前三大的公司[20] - 港股回购后均直接注销 与A股模式存在差异[20] 值得关注的公司组合 - A股重点关注盛屯矿业(拟回购5-6亿元)、招商南油(拟回购2.5-4亿元)和宏润建设(拟回购1.5-3亿元)等具有高回购比例的公司[22][23] - 港股重点关注中国宏桥(本月回购13.0亿港元)、北森控股(本月回购0.2亿港元)和IGG(本月回购0.2亿港元)等活跃回购公司[26] - 筛选标准综合考量基本面、估值水平及回购/增持金额占市值比例等因素[21]
医疗美容板块9月11日涨2.11%,爱美客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3522.88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11 08:57
板块表现 - 医疗美容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11%,领涨个股为爱美客[1] - 当日上证指数上涨1.65%至3875.31点,深证成指上涨3.36%至12979.89点[1] 个股涨跌 - 爱美客(300896)收盘价201元,涨幅3.10%,成交量4.63万手,成交额9.09亿元[1] - 华熙生物(688363)收盘价59.51元,涨幅0.86%,成交量4.75万手,成交额2.79亿元[1] - *ST美谷(000615)收盘价3.14元,涨跌幅0.00%,成交量5.58万手,成交额1745.28万元[1] - 锦波生物(832982)收盘价307.8元,跌幅0.03%,成交量7759.81手,成交额2.37亿元[1] 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3522.8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987.37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4510.25万元[1] - 爱美客主力净流入3542.72万元(占比3.90%),游资净流入477.5万元(占比0.53%),散户净流出4020.22万元(占比4.42%)[2] - 华熙生物主力净流入146.4万元(占比0.52%),游资净流入507.85万元(占比1.82%),散户净流出654.24万元(占比2.34%)[2] - *ST美谷主力净流出166.24万元(占比-9.53%),游资净流入2.02万元(占比0.12%),散户净流入164.22万元(占比9.41%)[2]
润熙泉关停 华熙生物化妆品业务突围记
北京商报· 2025-09-10 12:48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关停润熙泉品牌以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 该品牌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没有意义[2][4] - 润熙泉是公司2019年推出的功能性护肤品牌 曾被视为胶原蛋白领域的探索 但公司否认其与胶原蛋白战略的关联[7] - 公司2024年开启变革元年 对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进行五大方面变革 包括经营逻辑 产品 渠道 组织和品牌[10][11] 品牌表现分析 - 润熙泉在2020年至2024年10月累计营收达3亿元 目标曾设定为冲击10亿元[7] - 公司四大主要品牌2024年营收数据:润百颜9.23亿元 夸迪6.49亿元 米蓓尔2.9亿元 BM肌活2.79亿元[6] - 功能性护肤业务2024年总营收25.69亿元 同比下降31.62% 四大品牌分别下滑22.63% 41.69% 31.76% 52.06%[8]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1.61%和70.59%[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9.57%和35.38%[8]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7%[8] 业务发展历程 - 功能性护肤业务2019-2022年营收从6.34亿元增长至46.07亿元 2022年占比达72.45%[9] - 同期公司整体营收增速分别为49.28% 39.63% 87.93% 28.53%[9] - 销售费用从2019年5.21亿元增长至2022年30.49亿元[9] 行业竞争环境 - 功效护肤领域面临发展瓶颈 头部品牌逐渐聚焦 其他品牌发展空间有限[7] - 流量成本持续上涨和投资效益下降导致业绩增长停滞[9]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功能性护肤产品市场份额受到挤压[9] 组织架构优化 - BM肌活与米蓓尔已进行组织结构优化 建立更扁平 更敏捷的团队架构[11] - 调整后人效显著提升 库存周转效率改善 综合费率持续下降[11] - 公司总经理聚焦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线 培养创业型团队[11]
润熙泉关停,华熙生物化妆品业务突围记
北京商报· 2025-09-10 12:44
公司战略调整 - 关停润熙泉品牌以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 该品牌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没有意义[1][4] - 润熙泉品牌于2019年推出 定位胶原蛋白护肤 2020年至2024年10月累计营收达3亿元 目标冲击10亿元[5] - 公司推动内部大规模变革 2024年被称为变革元年 核心业务转向皮肤科学创新转化[8] 品牌运营现状 - 润熙泉官方店铺在淘宝平台已无法检索 抖音官方旗舰店商品清空 小红书账号于4月22日后停止更新[4] - 公司旗下四大主要品牌2024年营收数据:润百颜9.23亿元 夸迪6.49亿元 米蓓尔2.9亿元 BM肌活2.79亿元[4][6] - BM肌活与米蓓尔2025年上半年完成组织结构优化 建立更扁平敏捷团队 人效提升且库存周转改善[9] 业务表现分析 - 功能性护肤业务2024年收入25.69亿元 同比下降31.62% 其中四大品牌营收均大幅下滑:润百颜降22.63% 夸迪降41.69% 米蓓尔降31.76% BM肌活降52.06%[6] - 2025年上半年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7%[6] - 公司整体业绩下滑:2025年上半年营收降19.57% 净利润降35.38% 2024年营收降11.61% 净利润降70.59%[6] 历史业绩对比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2019-2022年高速增长:营收从6.34亿元增至46.07亿元 2022年占比达72.45%[7] - 同期公司整体营收增速显著:2019年增49.28% 2020年增39.63% 2021年增87.93% 2022年增28.53%[7] - 销售费用同步高投入:2019年5.21亿元 2020年10.99亿元 2021年24.36亿元 2022年30.49亿元[7] 行业竞争环境 - 功效护肤领域面临发展瓶颈 头部品牌逐渐聚焦 其他品牌发展空间有限[5] - 流量成本持续上涨导致投资效益下降 过往依赖流量运营的模式遭遇天花板[7] - 市场参与者增多加剧竞争 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挤压市场份额[7] 转型措施部署 - 经营逻辑从流量驱动转向科学论证的品牌传播 致力于科研创新转化[9] - 产品层面从大组学等前沿科技出发解析皮肤肌理 提供科学解决方案[9] - 渠道策略停止价格促销投流 重新梳理品牌功效技术基础以优化获客模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