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泰证券(600918)
icon
搜索文档
投行利润率较高峰砍半 !中泰证券百亿营收成色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0 13:52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中泰证券业绩不太乐观,投资业务收入锐减和投行业务下滑是业绩下降主因,且投行利润率大幅下降,投行业务高利润时期或已过去 [1] 分组1:公司整体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91亿元,同比减少14.66%;归母净利润9.37亿元,同比减少47.92%,与多数券商业绩预喜形成鲜明对比 [1] 分组2:投资业务情况 - 2024年公司投资业务收入锐减,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同比下降45.73%,是净利几近腰斩的最重要因素 [1][2] -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下滑最明显,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 -7.40亿元,同比锐减151.29% [2] - 另类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致投资业务收入下滑 [3] - 2023年中泰创投投资10个股权项目,总额2.12亿元,2024年股权投资项目仅3个,规模降至0.72亿元 [3] - 2023年中泰创投投资的信达证券、优必选分别上交所主板、港交所上市,2024年所投项目仅1家上交所主板上市、1家新三板挂牌交易,未透露具体名称 [4] 分组3:投行业务情况 - 2024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8.71亿元,同比减少30.61%,主要因股票承销规模减少 [5][6] - 2024年A股新上市企业100家,远低于2023年的313家、2022年的428家、2021年的524家,IPO资源向头部券商集中,中小券商投行业务空间被压缩 [6] - 公司2023年投行收入创历史新高,2024年锐减至8.71亿元,创2019年以来新低 [7] - 2024年公司投行利润率降至16.93%,不及2021年高峰期(37.62%)的半数,较2021年下降20.69个百分点 [7] - 投行利润率下滑主因是IPO项目数量减少和募资总规模缩水 [7] - 2021年公司保荐上市企业11家,2024年仅剩6家 [7] - 2021年公司保荐上市企业合计募资64.88亿元,2024年降至35.2亿元,降幅45.75% [8] - 债券业务竞争白热化,利润空间压缩,并购重组业务要求高、难度大、成交率低 [8] 分组4:行业投行业务利润率情况 - 投行业务利润率下降是国内券商普遍现象,中信证券2024年投行利润率降至19.42%,不足2021年(54.64%)的半数 [9] - 投行业务高利润时期或已过去,后续多数投行利润率或将维持小两位数正值 [10]
中泰证券交“成绩单”!IPO单数排名,创历史最佳!新开户数大增
券商中国· 2025-03-29 10:15
核心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8.91亿元,利润总额12.6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7亿元 [2] - 剔除万家基金并表和另类投资子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后,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5% [2] -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36%至37.72亿元 [2][3] - 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69%至22.66亿元 [2][8] 财富管理业务 - 新增开户105.08万户,较上年增长93%,显著高于行业平均16.6%的增速 [2][3] - 截至2024年底服务客户952.07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36万亿元 [3] - 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81.70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5.22% [3] - 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612.85万,在券商APP中排名第10位 [3] - 上线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产品,设立中泰财富企业家办公室 [3] 投资银行业务 - A股IPO过会单数行业第5位,发行单数行业第6位,创历史最佳排名 [2][6] - 股权业务单数排名行业第8位,连续四年保持行业前十 [6] - 债券承销发行754只,行业排名第15位,融资规模2137.84亿元 [6] - 定向工具承销47只,行业排名第7位,融资规模149.17亿元 [6] - 投行业务质量和债券业务执业质量均获A类评价 [5] 资产管理业务 - 万家基金管理规模4998.63亿元,同比增长26.81% [2][8] - 万家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净利润3.27亿元 [8] - 中泰资管规模1051.19亿元,近三年和五年主动股票投资收益率均排名行业第1 [8] - 发行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和ESG主题基金 [8] 区域市场表现 - 山东省内股权项目市场占有率30%,融资规模17.37亿元,单数和规模均排名行业首位 [7] - 山东省内债券承销305只,市场占有率24.70%,融资规模975.44亿元 [7] - 新三板挂牌市场占有率18.18%,定向增发市场占有率23.81%,均排名行业首位 [7] 创新业务发展 - 首批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资格 [4] - 服务9家科创企业股权融资39.66亿元,承销22只科创债融资48.59亿元 [7] - 承销24只绿色债券及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39.66亿元 [7] - 发行7只保单贷款ABS融资70亿元,承销只数和规模均排名行业首位 [7]
高盛:中国股市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天天基金网· 2025-03-27 11:33
中国股市前景 - 高盛策略师对中国资产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股市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达到自2021年初市场历史高位以来的最高水平 [3] - MSCI中国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累计上涨16%和23%,大幅跑赢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 [3] - 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和股市前景的看法,带来由创新驱动的乐观增长预期 [3] - 全球股票基金正积极寻找美国以外的投资选择,中国因流动性、估值和多元化优势成为潜在选项 [3] - 以亚洲为重心的投资者已提高中国股票配置比例,但全球基金参与仍较弱,美国政策风险是主要掣肘 [3] 摩根士丹利目标价调整 - 摩根士丹利上调中国股市目标价,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2025年底目标分别上调至25800点、9500点、83点和4220点 [5] - 新目标价较当前价格水平有9%、9%、9%和8%的上涨空间 [5] - 此前对上述指数的目标分别为24000点、8600点、77点和4200点 [5] 中泰证券投资策略 - 两会后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高低切换是否已被充分预期以及资金持续性 [7] - 短期市场或在高位宽幅震荡,行业轮动加速后进入调整 [7] - 建议维持"高低切换"思路,回避高杠杆和高估值的中小市值科技股 [7] - 关注欧洲制造业扩张带来的有色、军工、核电等安全类资产,以及红利股和债券等防御类资产 [7]
专访中泰证券李迅雷:消费补贴要加大力度、考虑长远,对中低收入人口精准施策|大咖谈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7 09:15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消费呈复苏态势 专家认为提振消费需财政补贴论证计算、考虑长远,还可从多方面精准施策 [1][4] 消费现状与结构 - 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整体消费复苏势头不错 [1][3][4] - 消费结构上,体育、娱乐用品消费大幅增加,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增长达两位数,汽车品类消费回落,食品类消费稳定,服务消费占比低有提升空间 [4] - 前2个月房地产总体需求量回升,出口增长回落,消费增速全年达5%以上可确保今年GDP目标完成 [4] 消费政策分析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去年效果好,今年财政支持补贴规模从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全部使用对应2万亿元消费,拉动约4个百分点,比去年增加2个百分点,但政策有优化空间 [5] 提升消费内生动力 - 此前把消费作为慢变量是因与收入紧密挂钩,增加居民收入不能一蹴而就,补贴要论证计算财政增量投入,考虑长远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关键是补贴规模 [6] - 应大胆尝试补贴方案,不能因困惑效果而放弃补贴 [7] 农村消费与增收 - 县域和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大城市,发展农村消费潜力大,可通过精准补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对农村人口补贴力度 [8] 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途径 - 优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制度,发挥国企稳就业职能,如探索将超额利润按比例计入工资总额等 [9] - 优化失业保险金领取流程,简化失业认证程序、适当提高发放标准 [9]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 不应过于看重财产性收入对提振消费的作用,中国有财产性收入居民占比不高,股市投资复杂度高,可通过补贴或提高保障水平促消费 [10] 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 我国总体服务消费增长速度超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与城市化紧密相关,取消大城市户籍限制、出台鼓励人口流动政策有利于发展服务消费 [11]
中泰证券入驻联储证券尽调?知情人士:确曾接触 暂无实质进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6 13:48
文章核心观点 市场传言中泰证券入驻联储证券尽调,实际半年前双方曾接触但暂无实质进展,二者合并虽有障碍但仍存可能性 [1][2][3] 分组1:双方接触情况 - 中泰证券与联储证券大约半年前有过接触,是否为严格意义上的尽职调查不好下定论,2025 年元旦以来无新进展 [1][2] 分组2:合并障碍 - 股权层面,联储证券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控股权不在青岛政府手中,中泰证券收购需花更大资金解决股权问题,且青岛或失去本土券商 [2] - 业务层面,联储证券与中泰证券业务同质化程度高,综合排名远逊于中泰证券,中泰证券收购实现“1+1>2”难度大 [2] 分组3:合并可能性依据 - 券业有同一省市或集团下券商合并服务地方经济或集团发展的经验,也有跨度更大的收购案例 [4] - 联储证券曾期待在青岛政府助力下 IPO,当前 IPO 难度大,被中泰证券收购或可一定程度实现上市目标 [4]
公募“绩优则仕”再添一例,百亿基金经理姜诚升任中泰资管副总
澎湃新闻· 2025-03-26 10:15
核心事件 - 中泰资管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姜诚升任公司副总经理 任职日期为2025年3月24日[1][3] - 姜诚在管规模达135.80亿元 占中泰资管权益规模(177.97亿元)超七成[4] - 姜诚个人管理年化回报为13.60% 远超沪深300同期回报(4.86%)[4] 新任高管背景 - 姜诚曾任国泰君安证券资产委托管理部投资经理(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1][4] - 历任安信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经理(2011年12月至2016年4月)[1][4] - 2016年4月加入中泰资管 历任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基金业务部总经理、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1][4] - 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持有基金从业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4] 行业动态 - 2025年初至今已有三位公募老将履新公司副总经理 包括姜诚、钱睿南(惠升基金)、贾成东(申万菱信基金)[6] - 中小基金公司通过提拔核心人才至高管层作为留人策略 避免优秀基金经理被挖角[6] - 大公司更注重基金经理统筹投研团队 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6] 高管变更趋势 - 2025年初至今已有43家公募发生高管变更 总人数达74人 涉及易方达基金、贝莱德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机构[9] - 多位"副总经理级"基金经理为专注投研业务而卸任 包括易方达基金陈皓和萧楠、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南方基金史博等[8][9] - 卸任高管多转任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等专注投研的职位[9]
中泰证券净利腰斩下的"幸存者":万家基金能否扛起“反哺”大旗?
新浪证券· 2025-03-26 05:16
文章核心观点 中泰证券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下滑 虽控股子公司万家基金规模逆势增长 但单一子公司难改券商整体困局 二者需突破资源争夺、监管风险和市场天花板三重桎梏 公司应重构业务引擎[1][3][5] 中泰证券净利下滑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08.91亿元 同比下降14.66%;归母净利润9.37亿元 同比下降47.92% [1] - 投行业务断崖式收缩 净收入同比下滑30.23% 导致公司减员117人 项目储备量跌出行业前20 2024年全市场IPO融资规模同比下降41% 中泰证券降幅达56% [1] - 自营投资“踩错节奏” 净收入同比下滑52.6% 投资收益同比减少9.87亿元 主因权益类持仓受A股震荡拖累 风控能力短板暴露 [2] 万家基金逆势增长 -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 净利润3.27亿元 管理规模达4998.63亿元 同比增长26.81% [3] - 贡献度难抵母公司颓势 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9.31% 全部利润归属中泰也仅能弥补母公司净利润损失的15% [5] - 存在产品线单一和股东依赖症问题 债券型基金占比超60% 管理费承压 规模增长部分源自中泰渠道代销 2024年中泰代销金融产品收入下降23% [5] 中泰证券与万家基金面临的桎梏 - 资源争夺 母公司资本金吃紧或影响对子公司支持力度 [5] - 监管风险 基金子公司出现合规问题会加剧集团风险传导 [5] - 市场天花板 公募基金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度加大 [5]
中泰证券2024年多线业务大溃败 合规失守多位高管接连被罚
新浪证券· 2025-03-26 04:1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中泰证券多线业务溃败,合规失守多位高管接连被罚,全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业务分化加剧,人员动荡薪酬收缩,合规风险持续暴露 [1] 核心财务数据滑坡 -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108.91亿元同比缩水14.66%,归母净利润9.37亿元近乎腰斩(-47.92%),利润总额12.62亿元降幅超五成,业绩滑坡主因系投资业务收入锐减及万家基金并表重估收益消退 [1] - 四季度借力“9.24”行情实现单季净利4.35亿元,占全年利润总额46.4%,业绩波动受市场行情牵制显著 [1] 业务分化 财富管理成少数亮点 - 财富管理业务以36.43亿元营收、10.46%同比增幅突围,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受益于市场回暖带动的证券代理交易收入提升 [3] - 资产管理业务在万家基金全年并表效应下实现8.69%增长,达22.66亿元 [3] - 投资业务因另类投资公允价值收益锐减遭遇腰斩式下滑(-45.73%),投行业务受股权承销规模收缩拖累下降30.61%,期货业务战略性收缩衍生品交易致营收减少14%,信用业务受利率下行与质押规模缩减双重挤压下降9.2%,国际业务因海外投行与利息收入双降录得亏损0.3亿元,其他业务因上年股权重估收益高基数同比剧减61.67% [3] 公募子公司撑起资管半边天 - 2024年是公司完成万家基金60%股权收购后的首个完整并表年度,万家基金以17.79亿元营业收入撑起资管板块近76%的营收,公募资产管理规模4998.63亿元,同比增长26.81% [6] - 万家基金营业收入同比2023年微降0.93%,净利润3.27亿元缩水9.31%,形成“规模冲高、利润走低”的剪刀差 [6] - 公司资管规模缩水近14%至980.52亿元,与万家基金差距持续扩大 [6] 人员动荡与薪酬收缩 投行条线减员117人 - 公司在营收利润双降压力下,人力成本管控与组织架构调整加速推进,投行条线规模缩减11.7%至886人 [7] - 薪酬体系呈现结构性调整,全员人均薪酬54.57万元同比缩水13.6%,出现薪酬倒挂现象,董秘以92.5万元年薪反超董事长 [7] 合规风险持续暴露 高管“连环落马” - 2024年公司在新增15名合规管理人员、团队扩容至310人的背景下,仍频遭监管问责,涉及债券承销、分支机构管理、资管业务、外汇合规等领域 [14] - 2月湖南分公司及前负责人杨文明因多项违规行为被湖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4月作为格力地产债券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因相关问题先后被广西证监局责令整改并收到上交所警示函,6月因个别员工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被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国家外汇管理局山东省分局查出公司违规为个人客户开立B股账户,处以警告并罚款9万元 [14] - 10月原董事长李玮因涉嫌贪污、受贿、违规持股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年底原副董事长毕玉国、投行董事总经理钟建春、保代张玉林因2018年违规入股某拟上市公司,分别被罚款250万元、20万元、38万元 [15]
未来电器: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3-25 11:35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3500万股A股 实际募集资金总额10496500万元 扣除发行费用1232662万元后 募集资金净额为9263838万元 [1] - 募集资金已于2023年3月23日划至公司指定账户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确认资金到位情况 [1][2]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截至2025年1月31日 募集资金累计投入3169238万元 投资进度达3421% [2] - 2024年4月通过议案使用超募资金9300万元追加投资 使低压断路器附件新建项目总投资从41700万元增至51000万元 [2] - 当前闲置募集资金6340212万元 其中54500万元已用于现金管理产品 890212万元留存募集资金账户 [3] 现金管理方案 - 拟使用不超过58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及42000万元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额度自股东大会通过起12个月内有效 [5] - 投资品种限定为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且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产品 [4] - 资金可循环滚动使用 到期资金将及时归还募集资金专户 [5] 实施与监督机制 - 现金管理事项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授权管理层在额度范围内行使投资决策权 [5] - 财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将严格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 [7] - 公司承诺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披露现金管理的具体情况 [5] 资金使用效果 - 现金管理旨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确保不影响募投项目建设和公司经营的前提下实现资金保值增值 [3][4] - 该举措有利于提升资金收益 为公司和全体股东创造更多回报 [7]
未来电器: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存款余额以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等方式存放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3-25 11:35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3,500万股 实际募集资金总额104,965.00万元 扣除发行费用12,326.62万元后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92,638.38万元 资金于2023年3月23日到账[1]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确认资金到位情况 公司已设立专项账户存储募集资金 并与银行及保荐机构签订三方监管协议[2]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截至2025年1月31日 募集资金累计投入31,692.38万元 投资进度达34.21%[3] - 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使用超募资金9,300.00万元追加投资 使"低压断路器附件新建项目"总投资额由41,700.00万元增至51,000.00万元[4] 闲置资金管理方案 - 公司将闲置募集资金以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等方式存放 存款利率与开户银行约定 相关产品不得质押且不得影响投资计划正常进行[5] - 该资金管理方案有效期为董事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 由公司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决策实施[5] - 通过该方式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增加存款收益 预计将提升公司业绩水平[6] 决策程序与监管机制 - 该事项已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6][7] -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有权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机构审计[6] - 保荐机构中泰证券对该方案无异议 认为符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监管要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