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航高科(600862)
icon
搜索文档
中航高科(600862) - 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告
2025-09-15 11:15
会议信息 - 股东会2025年9月15日于北京顺义区指定地点召开[3] - 出席股东和代理人765人,持有表决权股份810,366,952股,占比58.1721%[3] 议案表决结果 - 增补公司董事议案同意票809,534,564,占比99.8972%[4] - 修订《公司章程》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42,864,占比99.8983%[5] - 修订《董事会议事规则》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68,464,占比99.9014%[7] - 修订《股东会议事规则》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73,064,占比99.9020%[7] - 修订《独立董事工作制度》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70,864,占比99.9017%[8] - 修订《关联交易管理制度》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77,664,占比99.9026%[9] - 修订《对外担保管理制度》部分条款议案同意票809,500,864,占比99.8931%[9] - 撤销监事会及废止《监事会议事规则》议案同意票809,485,964,占比99.8912%[10]
中航高科(600862) - 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2025年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9-15 11:15
会议信息 - 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2025年第六次会议于2025年9月15日召开[1] - 应到董事8人,实到6人,2人委托他人代为表决[1] 议案表决 - 《关于修订<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1] - 《关于修订<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实施细则>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2] - 《关于修订<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实施细则>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2] - 《关于修订<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实施细则>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3] - 《关于修订<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3] - 《关于修订<募集资金管理制度>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3] - 《关于修订<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3] - 《关于修订<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办法>部分条款的议案》8票同意通过[3]
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端构件理想材料,产业拐点渐行渐近
长江证券· 2025-09-14 12:06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并维持[11] 核心观点 -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凭借耐高温性能及轻量化优势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构件理想材料 工作温度高达1650℃且密度仅为高温合金的1/3 能提升推重比并延长服役寿命[5][28] - 欧美国家高度重视CMC技术 基于先易后难发展思路 在航空发动机调节片/密封片、涡轮外环等部件已进入批产阶段 燃烧室火焰筒、涡轮导向叶片正进行全寿命验证 渗透率持续提升[6][17] - 全球CMC市场规模约144亿美元 航空及国防占比39.6% 未来10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10% 测算中国军用及民用航发CMC市场年规模超百亿元 其中军用市场年约55.4亿元 民用市场年约91.3亿元[7][90][92] - 中国CMC产业以产研结合为主导 华秦科技、火炬电子、中航高科等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落地[8][104] 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特性 - CMC与金属基复合材料(MMC)、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并列为三大复合材料 由陶瓷基体、增强纤维和界面层构成 主流应用包括SiC/SiC和Ox/Ox两种类型[5][32] - SiC/SiC复合材料密度2.1~2.8g/cm³ 耐温1200~1400℃ 抗氧化性能优异 Ox/Ox复合材料耐温1150℃ 寿命达上万小时 不存在氧化问题[36] - 增强纤维以碳化硅纤维为主 采用有机体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制备 制备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渗透法(CVI)、聚合物浸渍裂解工艺(PIP)等[45][48] 海外产业发展现状 - GE航空在CMC领域全球领先 实现全产业链自主供应 2025年针对CMC投资超4000万美元 LEAP发动机高压涡轮使用CMC部件 GE9X发动机将CMC应用扩展到5个部件[57][65][69] - 全球形成成熟产业链 上游增强纤维主要厂商包括日本Nippon Carbon、UBE 美国NGS、3M等 中游结构件以GE、PW、赛峰、RR等OEM公司为主导[6][77] - 海外已实现第三代SiC纤维批量生产 耐温性能提升至1300~1800℃ 日本炭素公司Hi-Nicalon Type-S纤维耐温超过1500℃[78] 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 CMC除航空发动机外 还应用于汽车工业零件、核燃料包层、潜艇轴封、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等 在核聚变包层第一壁、偏滤器位置具应用潜力[7][79] - 测算航空发动机CMC单机用量20kg~100kg LEAP发动机每台使用20个CMC环块 每个重约1kg[86][87] - 燃气轮机与航发技术共通 AIDC用电需求爆发带动燃气轮机需求 2024-2027年数据中心新增用电对燃气轮机CMC结构件需求累计约682亿元[95][102] 国内产业链发展 -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CMC研发 西北工业大学、中航复材、国防科大等单位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具备第二代SiC纤维和SiC/SiC复合材料小批量生产能力[8][104] - 华秦科技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合资成立子公司 建设年产5500件航发用CMC结构件项目 产品覆盖燃烧室火焰桶、导向叶片等热端部件[108][113] - 火炬电子与厦门大学合作形成"前驱体-纤维"一体化布局 子公司立亚新材SiC纤维规划产能100吨 现具备年产30吨能力 立亚化学先驱体年产能力100吨[118] - 中航高科子公司中航复材作为复材国家队 突破多项工程化应用技术 开展多型号验证[8]
航空复材20250910
2025-09-10 14:35
**航空复材行业研究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航空复合材料行业 涵盖军用航空 民用航空 低空经济(通用飞机 eVTOL)领域[2] * 公司:国内主要公司包括中航高科 光威复材 中简科技 海外龙头包括美国赫氏(Hexcel)和日本东丽(Toray)[2][10][17][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需求与规模** * 军用航空市场稳定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军机复合材料用量有望达1.8万吨 未计入无人机需求 实际空间更大[2][5] * 民用航空对复合材料需求显著高于军用 波音787和空客A350等新型客机复材使用比例超50%[2][6] 预计未来20年中国民航市场需求量将达10.8万吨[2][6] * 低空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20年通用飞机领域碳纤维需求约2万吨[7] 预计到2030年中国eVTOL年需碳纤维2,600吨[7] **技术发展与国产替代** * 技术突破是应用基石 国内已实现从T300到T800级碳纤维的跃升并产业化(如光威T800G)[11][14] 下一步突破重点在树脂体系[11] * 国产大飞机项目(C919 CR929)将逐步采用更多国产辅材 对标国际实现50%以上使用率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8][21] **竞争格局与公司定位** * 国内产业链分工明确:光威复材和中简科技是军用航空碳纤维主力[2][10] 中航高科在预浸料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军用接近垄断)[2][10][23] 主机厂及下属厂负责结构件成型[2][10] * 中航高科优势显著:拥有预浸料卡位优势 与复材中心协同[2][4] 在民用航空(国产民机预浸料体系 C919验证 CR929研制)[23][24] 商用发动机[24]及低空领域[24]积极布局并拓展产业链至复杂结构件[24] * 光威复材地位稳固:是国内军用航空碳纤维领导者[25] 产品系列成熟(T系列 MJ系列)[25] T800已成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5] 未来成长确定性强(签有36亿多元大合同保障至2027年)[26] 并向一体化(预浸料 风电碳梁 装备)扩展[26] * 中简科技业务聚焦:业务布局较单一 以碳纤维及织物为主(主力牌号ZT7 ZT8 M系列 ZT9系列)[27] 主要客户成飞的新兴扩产将带来需求增长[27] **成本控制与降本潜力** * 成本控制潜力集中在上游碳纤维生产(规模效应强)和下游复材零部件成型(自动化降人工成本)环节[12][16] 预浸料环节降本潜力相对较小[12] **国际化对比与前景** * 海外龙头发展路径:赫氏从军航(垄断地位)转向民航(与空客合作)驱动增长[17][18] 东丽深度绑定波音(787项目)实现跨越式增长 并通过收并购整合产业链实现一体化[18] * 国内企业前景:通过技术迭代和经验积累正逐步成熟[2][3] 随着国产客机体系完善和放量[21] 布局民用航空业务较多且增长潜力大的公司(如中航高科)有望打开新成长曲线[28] 成为国际龙头[8] * 全球布局差异:赫氏布局相对集中(美国市场 空客)[20] 东丽全球化程度更高(深度绑定波音 全球产能布局与研发循环)[20] * 产业链模式差异:国内为高度分工模式[22] 海外龙头多为一体化公司(从纤维到制品)[22] **其他重要内容** **历史表现与未来趋势** * “十四五”期间前几年 航空复材市场经历爆发式增长 产业链主要公司业绩显著[3] * 未来军用航空复材需求将持续增长 民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将成为重要推动力[3][9][15] 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9][15] **细分领域应用差异** * 海外军机复材应用逐年跨代提升 F-22和F-35用量分别达25%和35%[4] 未来六代机比例将进一步提升[4] * 无人机因减重要求 复材用量甚至可达50%到80%或全复材[4] * 商用航空发动机先进型号中复材占比20%以上 有些近30%[6] * 通用飞机复材使用比例可达90%以上 但碳纤维占比约15%(成本原因)[7] eVTOL碳纤维占结构60%以上[7]
中航高科(600862) - 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2025-09-05 07:45
业绩与分红 - 连续七年现金分红,累计分红15.71亿元,占累计归母净利润32.55%[3] 股份回购 - 股份回购计划用1至2亿元自有资金,已回购3539700股,支付91910124元[3] 股价与股东 - 2025年开盘股价25.26元,9月3日收盘价24.99元,下跌1.07%,同期大盘涨13.78%[6] - 截止2025年8月20日收盘,股东人数71467户[6] - 今年公司股价在全市场非ST股中排4800多名[10] 研发与项目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2.60%[8] -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能力提升项目投资额9.17亿[8] - 先进航空预浸料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基本完成建设,进入试运营阶段[7] 未来展望 - 预计“十五五”期间,低空业务和大飞机交付量提升贡献利润增速[8] - 力争2025年实现装备业务扭亏[7] 产品认证 - 复材公司蜂窝产品已通过空客等认证,推进预浸料产品国际化认证[8] 战略布局 - 2024年开展民机、低空、产业链布局,战略产业布局基本完成[9]
中航高科跌2.01%,成交额1.33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957.6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3 02:41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9月3日盘中股价下跌2.01%至24.87元/股 成交额1.33亿元 换手率0.38% 总市值346.45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957.64万元 特大单净流出951.5万元(买入118.09万元占比0.89% 卖出1069.59万元占比8.04%) [1] - 大单净流出1006.14万元(买入1694.37万元占比12.74% 卖出2700.51万元占比20.30%) [1] - 年内股价跌0.56% 近5日跌1.58% 近20日跌7.85% 近60日涨8.03% [1] 股东结构与经营业绩 - 股东户数7.15万户 较上期增长14.29% 人均流通股19492股 较上期减少12.51%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47亿元 同比增长7.87% 归母净利润6.05亿元 同比增长0.24% [2] 业务构成与行业属性 - 航空新材料业务占比97.69% 其余为租赁业务(1.16%)、航空相关设备(0.60%)等 [1] - 隶属国防军工-航空装备行业 涉及中字头、央企改革、大飞机等概念板块 [1] 分红记录与机构持仓 - 累计派现16.25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8.87亿元 [3] - 华夏军工安全混合A增持926.12万股至2128.80万股 位列第五大股东 [3] - 易方达国防军工混合A减持53.47万股至1917.68万股 富国中证军工龙头ETF新进持股1606.77万股 [3] - 南方中证500ETF新进持股1239.28万股 南方军工改革持股2004.41万股未变动 [3]
两部门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证券时报· 2025-09-02 17:57
政策规划 - 国家标准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明确到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 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相关国际标准 到2030年标准体系全面形成 减材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增材制造标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7月发布《"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实施方案》 加快推动工业母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促进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 [2] - 2024年8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引导银行为包括工业母机在内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2] 行业地位与规模 - 工业母机被称为"现代工业心脏" 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 直接决定一个国家高端制造的精度、效率与安全水平 [1] - 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 2024年工业母机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6313.62亿元增长至7128.86亿元 预计2029年将突破8000亿元 [1] 市场表现与投资机会 - "工业母机+"活动加速推动国产替代 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协同攻关实现国产替代突破 推动产业升级满足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需求 [2] - 建议关注持续受益国产替代的五轴机床、数控系统、丝杠导轨环节 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推动的加工中心、磨床需求爆发机会 [2] - 9月2日工业母机板块逆市上涨 秦川机床、华东数控、巨轮智能等涨停 嵘泰股份、巨能股份、沃尔德等相关个股大幅上涨 [2] 企业盈利状况 - 上半年盈利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母机概念股共计21只 其中7股盈利规模逾1亿元 分别为中航高科、长盈精密、海天精工、创世纪、天润工业、乔锋智能和山东威达 [3] - 中航高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7.87% 归母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0.24%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领域唯一专业从事复合材料研发工程化的单位 核心卡位优势明显 [3] - 华东数控、乔锋智能、创世纪、国盛智科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30% 华锐精密、昊志机电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 沈阳机床实现扭亏为盈 [3] 重点企业分析 - 华东数控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3亿元同比下降6.06% 归母净利润1358.55万元同比增长140.53% 数控机床数量占全部机床数量的60% 设备数控化率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 [4] - 中航高科、海天精工、华锐精密、科德数控机构关注度排名前四 依次有18家、16家、11家和11家机构关注 [5] - 海天精工主营数控机床制造 拥有57万平方米现代化恒温加工装配厂房 发布双五轴高速铣削中心BFH2030D 主要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尺寸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痛点 [5]
工业母机赛道利好来袭!上半年净利润规模居前的概念股名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9-02 00:55
政策规划 - 国家标准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目标到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 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1][3] - 到2030年形成适应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减材和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增材制造标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3] 行业发展 - 工业母机+活动加速推动国产替代 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国产替代首台套突破 [3] - 产业升级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需求 [3] 公司业绩表现 - 中航高科2025年上半年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7.87% 归母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0.24%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4] - 华东数控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358.55万元同比增长140.53% 数控机床达到全部机床数量的60% 设备数控化率国内领先 [4][5] - 乔锋智能净利润同比增长56.43% 创世纪净利润同比增长47.38% 国盛智科净利润同比增长32% [4] - 华锐精密和昊志机电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15% 沈阳机床实现扭亏为盈 [4] 重点公司数据 - 中航高科总市值354.53亿元 获18家评级机构覆盖 净利润6.05亿元 [7] - 长盈精密总市值357.63亿元 净利润3.06亿元 [7] - 海天精工总市值109.62亿元 获16家评级机构覆盖 净利润2.37亿元 [7] - 创世纪总市值169.32亿元 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增长47.3% [7] - 21只工业母机股上半年净利润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 其中7只净利润超亿元 [4]
7只工业母机概念股上半年净利润均超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00:49
政策规划 - 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到2026年基本建立高质量标准体系 目标包括制修订不少于300项标准 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1] - 政策旨在通过高标准体系促进工业母机产品质量提升和设备升级换代 实现高水平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1] 企业盈利表现 - A股工业母机概念股中上半年净利润超1000万元的企业共21家 其中7家净利润超亿元 包括中航高科(600862)和长盈精密(300115) [1] - 华东数控(002248)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140.53% 乔锋智能(301603)增56.43% 创世纪(300083)增47.38% 国盛智科增32% [1]
中航高科:累计回购公司A股股份3539700股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12:46
公司股份回购进展 - 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A股股份3,539,700股 [1] - 回购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2541% [1] - 回购计划执行期限截至2025年8月31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