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电南瑞(600406)
icon
搜索文档
多只大盘股集合竞价纷纷异动
格隆汇APP· 2025-09-19 07:24
富时罗素指数调整生效 - 富时中国A50指数于9月19日收盘后生效季度审核变更 [1] - 指数纳入百济神州-U 新易盛 药明康德 中际旭创四家公司 [1] - 指数剔除中国核电 中国联通 国电南瑞 万华化学四家公司 [1] 个股尾盘异动表现 - 新易盛 中际旭创 药明康德 百济神州尾盘集合竞价大幅拉升 [1] - 中国核电 中国联通 万华化学尾盘集合竞价大幅下挫 [1]
2025世界储能大会聚焦储能前沿,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小幅反弹上涨
新浪财经· 2025-09-19 06:29
指数表现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截至2025年9月19日13:59下跌0.03% [3] - 成分股中煤能源领涨3.90% 南网储能涨2.18% 电投能源涨1.51% [3] - 中材科技领跌3.25% 石化油服跌1.88% 中国稀土跌1.82% [3] ETF交易数据 - 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上涨0.18% 最新报价1.15元 [3] - 近两周累计上涨1.06% 近一年日均成交634.08万元 [3] - 盘中换手率4.63% 成交金额206.74万元 [3] 产业动态 - 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宁德开幕 发布《中国长时储能产业蓝皮书》等六项成果 [3] - 签署18个项目合作协议 计划总投资245.8亿元 涵盖新型电池和新型储能领域 [3] - 同步举办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装备博览会 展示最新产品和应用场景 [3] 行业发展 - 中国已建成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 [4] - 储能产业稳步发展 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生态加速完善 [4] - 招商证券预测未来两年半大储装机规模将倍增 [4] 政策支持 - 宁夏等地建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 [4] - 省级容量政策接力强制配储成为大趋势 [4] - 行业政策持续加码 招投标前置数据维持景气 [4] 产品特征 - 央企现代能源ETF近一年规模增长211.35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前1/3 [4] - 跟踪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 选取50只国资委下属现代能源产业上市公司 [4]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8.28% 包括长江电力国电南瑞中国核电等 [4]
中国可持续发展_中国目标到 2027 年实现 180 吉瓦储能-China Sustainability_ Pulse_ China targets 180GW storage by 2027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中国储能行业 涉及公司包括宁德时代(300750 SZ)、比亚迪(002594 SZ/1211 HK)、阳光电源(300274 SZ)、国电南瑞(600406 SH)[3][5][8][9] **核心政策与目标** 中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于2025年9月12日联合发布《储能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设定2027年储能累计装机目标180GW 配套投资2500亿元人民币(约350亿美元)[3][8] 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 同时通过试点项目鼓励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和氢能等其他技术[3][8] **政策动因与必要性** 解决西部省份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 例如西藏2025年上半年太阳能弃电率高达33.9%[4][8] 应对电网峰时负荷压力 2025年7月全国负荷首次突破1.5TW[4] 允许储能独立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 加速储能资产货币化[4][8] **行业现状与基础** 截至2025年上半年 中国已投运储能装机容量95GW/222GWh 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30GW目标[8] **受益领域与公司** 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比亚迪)受益于锂离子技术主导地位及钠离子等新技术布局[5][8][9] 系统集成商(阳光电源)因储能与逆变器捆绑需求增长而受益[9] 智能电网供应商(国电南瑞)需处理分布式储能资产和跨省电力平衡需求[9] **潜在风险** 快速扩张可能引发产能过剩和利润率压力 类似光伏行业动态[9] 若补偿机制滞后于监管目标 缺乏健全的市场定价机制可能导致资产搁浅[9] **估值与风险声明(公司特定)** 宁德时代风险包括中国电动车销售不及预期、欧洲市场拓展失败、竞争对手电池技术突破[11] 比亚迪风险包括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变化、关键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13] 阳光电源风险包括全球光伏和储能需求放缓、成本下降和产能扩张不及预期[14] 国电南瑞风险包括订单增长放缓、原材料成本上涨、特高压项目进度延迟[12] **其他重要信息** 政策巩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和供应链中心的地位 强化从电池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球主导权[5] 中国在钠离子和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先布局 为潜在出口市场提供先发优势[5] 所有提及公司均被UBS给予“买入”评级 价格数据截至2025年9月12日[26]
“202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发布!(附榜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04:51
营收规模 - 202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收总规模达51.1万亿元[2][4] - 平均营收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达1022.2亿元[2][4] 经营效益 - 人均营业收入增长至328.1万元 达历史最好水平[4] - 人均净利润增长至21.5万元 达历史最好水平[4] - 利润水平较快增长 经营效益结构性向好[4] 行业分布 -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4] - 新兴服务业入围数量达184家[4] 企业排名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位列榜首[5] - 前十名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京东集团、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平安保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中信集团[5]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第11[5] -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第16[5]
京东位列第十,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入围门槛实现23连升
搜狐财经· 2025-09-18 02:55
榜单概况 - 中国企业联合会连续第24次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以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2][4] - 国家电网以39459亿元营收位列榜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分别以29690亿元和29320亿元营收位列第二和第三[5] - 京东集团以11588亿元营收首次进入前十 位列第十名[4][5] 规模与效益 - 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上年增长 资产总额460.85万亿元 同比增长7.46%[6] - 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 达479.60亿元 较上年提高5.79亿元[6] -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发展协调性增强[5] 产业结构 -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增加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增量显著 共有6家新入围[6] - 39家企业新入围或重新入围[6] 研发创新 - 500强企业研发总投入1.73万亿元 研发强度创1.95%新高 连续8年提升[6] - 华为以1797亿元研发投入居首 占500强总投入近10% 比亚迪和中国建筑分别以532亿元和455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6] - 有效专利总数达224.37万件 较上年增加21.40万件 增长10.54%[6] 创新领军企业 - 携程集团以24.62%研发强度位列榜首 华为和中兴通讯分别以20.84%和19.81%的研发强度位列第二和第三[7] - 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占据研发强度前十榜单多数席位 包括网易(16.64%)、百度(16.63%)、蔚来(15.40%)等[7] 企业作用与方向 - 大企业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主引擎作用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投入[8] - 大企业应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加大对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8] - 大企业应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式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带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8] - 大企业需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9]
中国企业500强门槛10年翻一倍:能源巨头坚挺 数字新贵突围
新京报· 2025-09-17 14:13
入围门槛 - 2025年入围门槛为479.6亿元 较上年473.81亿元提升5.79亿元 连续23年上升 [1][2] - 近10年门槛从不足250亿元增至逼近480亿元 累计增幅94.6% [2][3] - 11家企业营收低于500亿元"踩线"上榜 最大营收差距不足20亿元 [6][7] 头部企业格局 - 国家电网以3.95万亿元营收居首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列二三位 [1][10] - 15家企业跻身"万亿俱乐部" 较2021年8家显著增加 [1][15] - 京东集团首次进入前十 民营互联网企业打破传统格局 [1][11] 行业结构特征 - 能源与金融板块稳固 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合计营收突破9万亿元 [10] - 四大行营收持续上涨 工商银行2025年达1.63万亿元位列金融业之首 [14] - 建筑行业代表中国建筑以2.19万亿元位列第四 [10] 企业动态变化 - 23家企业近十年首次上榜 涵盖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新能源电池等领域 [30][32] - 232家企业持续上榜 奇瑞控股排名跃升392位位列成长性榜首 [33][34] - 新华人寿营收同比增长224.8% 排名上升215位成为最大黑马 [20][23] 营收波动与周期影响 -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2024-2025年营收回落至2.9万亿元水平 [10] - 中国平安营收从2021年1.32万亿元连续下滑 2025年回升至1.14万亿元 [14] - 隆基绿能等企业营收大幅下滑30%-40% 排名下挫超百位 [20][27] 新晋企业分布 - 11家"踩线"企业覆盖房屋建筑、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多元领域 [6][9] - 广东德赛集团、洛阳工业控股集团等7家企业为近十年首次入围 [6] - 三家建筑企业因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排名持续下滑 [6]
8月,接收投诉2966件
中国能源报· 2025-09-17 11:36
投诉接收情况 - 2025年8月12398能源监管热线平台接收投诉2966件 其中电力领域2802件 新能源领域164件 [2] - 被投诉对象分布:国家电网公司2136件 南方电网公司616件 内蒙古电力集团54件 其他电力企业154件 增量配电企业6件 [2] - 投诉类别主要集中在停电抢修、用电报装、电表计量方面 [2] 投诉处理情况 - 能源企业8月份办结投诉3063件 及时办结3060件 及时办结率99.9% [5] - 8月份办结投诉回访满意率90.23% [5] - 各企业及时办结率:国家电网99.95% 南方电网100% 内蒙古电力100% 其他地方电力企业98.91% 增量配电企业100% [7] - 各企业回访满意率:国家电网89.98% 南方电网90.80% 内蒙古电力97.44% 其他地方电力企业88.89% 增量配电企业75.00% [7] 投诉热点问题 - 陕西、四川等地区存在供电设备运维不到位 供电半径过长 电压不稳定问题 [7] - 贵州、山西等地区存在欠费停电管理不规范 抢修不及时 物资准备不充分问题 [8] - 云南、江西等地区存在用电申请受理不规范 "三零"服务落实不彻底问题 [8] 申诉接收情况 - 8月平台接收申诉事项255件 投诉申诉率8.29% [9] - 申诉对象分布:国家电网公司203件 南方电网公司40件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2件 其他地方电力企业9件 增量配电企业1件 [9] 申诉处理情况 -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受理申诉事项178件 办结申诉270件(含往期结转) [10] - 申诉事项主要集中在用电报装、停电抢修、电表计量等方面 [10] 申诉热点问题 - 广东、江西等地区存在"三零"政策落实不彻底 报装资料审核标准不统一问题 [11] - 海南、河北等地区存在欠费停电管理不规范 抢修复电超时限问题 [11] - 江西、辽宁等地区存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承载能力评估公示不及时 并网标准不统一问题 [11] 举报接收情况 - 8月平台接收举报问题线索75件 [13] - 举报类型分布: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34件 新能源并网发电12件 用电报装9件 供电服务8件 线路安全3件 电力交易2件 其他7件 [13] - 举报数量较多省份:陕西8件 广东、辽宁、四川、浙江、新疆各5件 [13] 举报处理情况 -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受理举报100件 办结举报事项122件(含往期结转) [16] - 对查实违法违规问题采取监管约谈、责令整改、行政处罚等方式处理 [16] 举报热点问题 - 陕西、湖北等地区存在承装企业冒用电工证 提供虚假许可资料问题 [16] - 河北、江苏等地区存在供电公司违规为不符合条件用户办理并网手续问题 [16] 行业工作要求 - 要求提升供电质量 加大设备运维力度 优化配变布点 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17] - 要求规范用电报装管理 严格落实"三零"政策 加强资料审核把关 [17] - 要求强化停电管理 规范欠费停电程序 优化抢修流程 提前部署物资 [17] - 要求加强新能源并网管理 制定合理接入方案 规范并网验收 主动公布接入标准 [17]
国家能源局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处理情况通报(2025年8月)
国家能源局· 2025-09-17 07:17
投诉接收情况 - 2025年8月12398热线平台接收投诉2966件 其中电力领域2802件 新能源领域164件 [3] - 被投诉对象中国家电网公司2136件 南方电网公司616件 内蒙古电力集团54件 其他电力企业154件 增量配电企业6件 [3] - 投诉类别主要集中在停电抢修 用电报装和电表计量方面 [3] 投诉处理情况 - 能源企业8月应办结投诉3063件 及时办结3060件 及时办结率达99.9% [6] - 8月办结投诉回访满意率为90.23% [6] - 国家电网公司及时办结率99.95% 回访满意率89.98% 南方电网公司及时办结率100% 回访满意率90.80% 内蒙古电力集团及时办结率100% 回访满意率97.44% [8] 投诉热点问题 - 陕西 四川等地供电企业存在设备运维不到位 供电半径过长 电压不稳定等问题 [8] - 贵州 山西等地供电企业存在欠费停电 抢修管理不规范 停电抢修不及时 物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 [8] - 云南 江西等地供电企业存在现场勘察不严格 用电申请受理不规范 "三零"服务落实不彻底等问题 [8] 申诉接收情况 - 2025年8月接收申诉事项255件 投诉申诉率8.29% [9] - 国家电网公司申诉203件 南方电网公司申诉40件 内蒙古电力集团申诉2件 其他地方电力企业申诉9件 增量配电企业申诉1件 [9] - 国家电网公司投诉申诉率9.24% 南方电网公司6.15% 内蒙古电力集团3.45% 其他地方电力企业5.36% 增量配电企业20% [11] 申诉处理与热点问题 -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受理申诉178件 办结申诉270件 申诉事项集中在用电报装 停电抢修和电表计量等方面 [11] - 广东 江西等地供电企业存在"三零"落实不彻底 报装资料审核标准不统一 过户资料审核不严格等问题 [13] - 海南 河北等地供电企业存在欠费停电管理不规范 催费管理不到位 抢修复电超时限等问题 [14] - 江西 辽宁等地供电企业存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承载能力评估公示不及时 受限地区测算方式不透明 并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14] 举报接收情况 - 2025年8月接收举报线索75件 其中承装电力设施许可34件 新能源并网发电12件 用电报装9件 供电服务8件 [15] - 举报数量较多省份包括陕西8件 广东 辽宁 四川 浙江 新疆各5件 [15] 举报处理与热点问题 -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受理举报100件 办结举报122件 对查实问题通过监管约谈 责令整改和行政处罚等方式处理 [18] - 陕西 湖北等地存在承装电力设施企业冒用电工证 在许可变更时提供虚假资料的问题 [18] - 河北 江苏等地存在供电公司向不符合并网条件用户违规办理并网手续的问题 [18] 行业监管要求 - 要求提升供电质量 加大设备运维力度 优化配变布点 调整高负载变压器运行方式 [19] - 要求规范用电报装管理 严格落实"三零"政策 加强资料审核和业务规范 [19] - 要求强化停电管理 规范欠费停电程序 优化抢修流程 提前部署物资和设备 [19] - 要求加强新能源并网管理 制定合理接入方案 规范并网验收 公开并网标准和可接入容量 [19]
政策利好不断,储能行业或迎黄金发展期,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涨超0.5%
搜狐财经· 2025-09-17 07:06
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上涨0.28% 成分股中煤能源涨4.10% 节能风电涨2.55% 国网英大涨2.38% 许继电气涨2.31% 中国西电涨2.03% [3] - 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上涨0.52% 报1.17元 近1月累计上涨2.93% [3] - ETF近1年日均成交637.75万元 当日换手率0.41% 成交额18.51万元 [3] 政策动态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装备全球领先 标准体系成熟健全 [3] - 9月另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和《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 均重点提及储能领域 [4] 行业前景 - 政策红利释放、需求爆发、技术迭代、产能布局等多重因素推动储能行业进入量价齐升黄金发展期 [4] - 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 产业链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迎来发展机遇 [4] 指数构成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选取国务院国资委下属50只现代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证券 覆盖绿色能源、化石能源、能源输配等领域 [4]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长江电力、国电南瑞、中国核电、中国铝业、三峡能源等 合计权重48.28%(截至2025年8月29日) [4]
【资讯】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大东海、永辉等10家福州企业上榜
搜狐财经· 2025-09-16 12:46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总体表现 - 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上年实现增长[3] -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总额4.71万亿元 同比增长4.39%[3] - 入围门槛提升至479.60亿元 较上年增加5.79亿元 实现连续23年上升[3] 千亿级企业规模分布 - 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数量达267家 较上年增加14家[3] - 千亿级企业占比提升至53.4% 显示头部企业规模持续扩张[3] 头部企业排名及营收数据 - 国家电网以3.95万亿元营收位列榜首 中国石油(2.97万亿元)和中国石化(2.93万亿元)分列二三位[5] - 前十强企业包括中国建筑(2.19万亿元)、工商银行(1.63万亿元)、农业银行(1.42万亿元)、建设银行(1.41万亿元)、中国银行(1.26万亿元)、中国铁路工程集团(1.16万亿元)和京东集团(1.06万亿元)[5] - 互联网企业表现突出:京东位列第10(1.06万亿元) 阿里巴巴位列第17(9963.47亿元) 腾讯位列第31(6602.57亿元) 拼多多位列第70(3938.36亿元)[5] 福建地区企业上榜情况 - 厦门建发集团以7238.34亿元营收位列第28 为福建企业最高排名[6] - 厦门国贸控股(4765.04亿元)和厦门象屿集团(4164.15亿元)分列第52和第60位[6] - 总部位于福州的兴业银行以4137.06亿元营收位列第61 为福州企业最高排名[6] - 福州共有10家企业上榜 包括福建大东海实业(第218位)、中景石化(第241位)、永辉超市(第360位)等[6] 行业龙头企业表现 - 制造业企业恒力集团以6105.81亿元营收位列第21 比亚迪以7771.02亿元位列第26[5] - 金融行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包揽第5-8位 招商银行(5094.28亿元)和兴业银行(4137.06亿元)进入前100[5] - 能源行业山东能源集团(8664.84亿元)位列第22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301.65亿元)位列第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