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观察报
icon
搜索文档
9家股份行信用卡业务分化:兴业不良率逆势下降 光大收入降超20%
经济观察报· 2025-09-08 13:23
行业整体趋势 - 信用卡行业整体承压,9家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正经历"挤泡沫式"转型,规模类指标普遍收缩但分化加剧 [2] - 行业集体告别"规模崇拜",从增量发展模式向存量发展模式转变 [3][6] 贷款余额变化 - 7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出现收缩,仅浙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保持增长 [4] - 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9244.89亿元(较年初减少2.46%),平安银行3948.66亿元(较年初减少9.23%,降幅最大) [4] 业务收入表现 - 4家披露数据的股份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均下降:光大银行136.60亿元(同比下降21.3%,降幅最大),中信银行下降14.61%,华夏银行下降12.91% [5] - 招商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306.12亿元(同比下降4.96%),非利息收入104.71亿元(同比下降16.23%) [5] 交易规模与卡量 - 招商银行是唯一信用卡交易规模超2万亿元的银行(上半年同比下降8.54%),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交易规模同样下降超8% [5] - 流通卡量有增有减:平安银行流通户数4539.08万(较2024年末减少153.53万户,降幅3.3%),招商银行流通户6963.3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27%) [5] 资产质量分化 - 信用卡不良率出现分化:兴业银行不良率3.28%(较上年末下降0.36个百分点),逾期率5.57%(下降0.75个百分点) [8] - 中信银行不良率2.73%(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125.16亿元(增加2.79亿元) [8] - 民生银行不良率3.68%(较2024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为股份行最高),不良贷款余额165.42亿元(增加8.78亿元) [9] - 招商银行不良率1.75%(与上年末持平),不良贷款余额161.53亿元 [9] 转型发展策略 - 优质客群经营成为提效关键:中信银行新发卡优质客群占比55.48%(同比提升10.79个百分点),兴业银行年轻高学历新户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不良率较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12] - 场景分期快速增长:浦发银行新能源车分期余额从110.88亿元增至215.95亿元(增幅超95%),兴业银行汽车分期交易量激增144.1%,商户分期激增549.3% [12] - 线上运营增强用户黏性: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月活用户3708.52万户,中信银行动卡空间App月活1934.06万户("精选团购"模块交易额同比增长45%) [13]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加速从"重拉新轻留存"向"重留存抓效益"转变,差异化竞争将成为主流 [13] - 转型方向聚焦高端客户价值挖掘和基础客户刚性需求满足 [13]
上市以来公司第六次更名 千年古墓秘方迎来新主
经济观察报· 2025-09-08 12:38
这家上市公司名为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000590.SZ,下称"启迪药业")。启迪药业的拳头产品 叫古汉养生精,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是古代秘方的"现代改进版"。 2025年9月6日,启迪药业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决议,公司名称将从"启迪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变更为"古汉养生健康产业集团股份公司"。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的第六次更名。此前,其证券 简称分别为:湘中药A、古汉集团、紫光生物、紫光古汉、启迪古汉、启迪药业。 9月8日,经济观察报从启迪药业证券部获悉,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最近变更为江琎;公司本次改 名是为了更聚焦主业和主要产品——古汉养生精。记者问:改名后的证券简称是什么?证券部工作 人员称,目前还不清楚,要等工商名称变更之后,才能知晓。 9月8日,经济观察报从启迪药业证券部获悉,该公司的实际控 制人最近变更为江琎;公司本次改名是为了更聚焦主业和主要 产品——古汉养生精。 作者:张晓晖 封图:图虫创意 一座古墓,"养活"了一家上市公司。 新的实际控制人:江琎 2025年8月,启迪药业经历了实际控制人变更、半年报业绩亏损、董事长和董事辞职等诸多事件。 8月9日,启迪药业发布公告称:7月15日, ...
A股9月“趔趄”:倒车接人还是杠杆泡沫?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13:25
市场行情特征 - 当前A股行情被称为"水牛"行情,核心驱动力包括流动性、政策预期(如供给侧"反内卷")和基本面预期(如国内科技领域突破),与2015年单纯依赖杠杆资金的"杠杆牛"存在本质区别[1][12] - 上证指数于8月26日创近10年新高3888.60点,9月首周出现调整,单周跌幅达1.18%,为4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2] - 融资余额于9月1日达到2.28万亿元,突破2015年6月18日2.27万亿元的历史纪录,但市场人士认为不能简单据此判断出现杠杆泡沫[2][3] 杠杆资金分析 - 融资余额从6月23日开始大幅增长,此前长期徘徊于1.80万亿元左右,至9月1日创历史新高[6] - 近3个月(6月7日至9月7日)融资净买入金额最大的股票包括:新易盛99.88亿元、胜宏科技90.69亿元、中际旭创79.17亿元、寒武纪-U 69.18亿元[7] - 寒武纪-U融资余额从8月11日49.14亿元增长至9月2日115.29亿元,增幅超过一倍,股价同期从700元/股涨至1500元/股,动态市盈率达258.22倍[7] 市场结构比较 - 2015年6月18日融资余额2.27万亿元占流通市值比例4.26%,2025年9月1日2.28万亿元仅占流通市值2.40%[10] - 2015年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22%,2025年8月该比例约为10%,显示当前杠杆水平相对较低[10] - 市场参与者结构更成熟,监管体系更完善,与2015年市场环境不可同日而语[10] 4000点估值分析 - 当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6.38倍(2025年9月5日),显著低于2015年4月10日21.60倍的水平[15] - 虽然同为4000点附近,但对应估值水平和经济周期不同,历史不会简单重演[15][16] - 市场存在政策、资金、估值三重支撑,包括货币政策宽松、养老金入市、投资者结构优化等因素[15] 行业资金流向 - 杠杆资金集中涌入科技板块,新易盛、胜宏科技、中际旭创、寒武纪-U等"当红"个股获得大规模融资净买入[7] - 寒武纪-U股价与融资余额变动高度相关,融资余额增长期间股价涨幅超过一倍,融资余额下降时股价同步回调[7] 长期趋势判断 - 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态势不变,耐心资本持续流入,A股估值较低,权益资产性价比突出[16][17] - 上市公司业绩积累使同样点位代表的市盈率逐步降低,上证指数向上突破是必然趋势[15] - 市场未出现普涨局面,不少股票年内涨幅为负,表明牛市行情仍处于初期或中期阶段[16]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又一批造车者蠢蠢欲动,“幸存者游戏”再启背后逻辑几何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多家背景各异的企业跨界进入造车领域 包括扫地机器人、电池、房地产、充换电等行业[2] - 新造车势力普遍瞄准海外市场 尤其是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8][9][10] -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闲置汽车产能盘活 部分新势力依托现有产能基础开展合作[12][13][14] - 小米生态链企业及关联资本在多家新造车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3][4][5] 新势力企业动态 - 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背景)首款车定位超豪华纯电跑车 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 海外渠道覆盖100多个国家拥有6000家线下门店[4][9] - 工匠派(小米关联企业)推出双门电动跑车SC01 售价22.98万元 零百加速2.9秒 日本客户预订350辆 智利客户预订50辆[4][10] - 金鱼汽车推出双门电动小跑车 计划2026年推出两款车型 目标销量5万辆 2028年目标20万辆[2][4] - 昇麒汽车(超威电池投资)发布光伏发电汽车SOLARKYC11A 车顶配备光伏补能系统 宣称每日可提供50公里"零成本"出行[5][9] - 云界汽车聚焦网约换电场景 母公司注册资本2480万元 野马汽车持股25%[5][17] 市场战略与海外布局 - 追觅科技采用"中国供应链+全球高端渠道"模式拓展欧洲市场[9] - 昇麒汽车通过欧盟11项安全认证 首批车辆启运泰国市场 正在招聘东南亚、非洲区域销售人员[9][10] - 云界汽车母公司云鹰新能源与巴基斯坦等多国达成合作 计划拓展亚美尼亚及周边市场[10] - 工匠派、金鱼汽车等企业均明确以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8][10] 产能合作与地方政府角色 - 2024年中国车企整体产能利用率仅49.5% 近2000万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12] - 工匠派小跑车由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生产 该公司具备万辆级纯电乘用车产能[12] - 河南省通过引入智行盒子盘活海马汽车产能 2023年联合投资10亿元[13][14] - 昇麒汽车由江西志骋汽车生产 该公司具备年产25万辆整车能力 前身为昌河铃木[14] - 郑州市引导宇通转型 鼓励海马汽车以股权合作盘活闲置产能[13] 企业背景与资本关联 - 追觅科技、石头科技(极石汽车母公司)均为小米生态链企业 小米通过天津金米持有石头科技2.93%股权[4] - 工匠派获小米全资子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持股12% 为第二大股东[5] - 昇麒汽车第二大股东为超威电源集团旗下薪火能源 持股13.8%[16] - 云界汽车股东包含野马汽车(雷丁汽车曾以14.5亿元全资收购)及深圳康湖新能源(充换电运营背景)[5][17] - 北汽制造成都与房地产企业上元环海关联 合作生产乔治巴顿战剑车型[18][19]
钙钛矿产线代建是门好生意吗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市场现状 - 今年披露的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采购项目已超5个且数量持续增加 [1][3] - 提供该服务的企业分为两类:已搭建量产线的钙钛矿创业企业(如仁烁光能、极电光能)和光伏设备企业(如捷佳伟创、迈为股份) [2] - 潜在客户包括计划转型的传统企业、产业资本、创业企业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 [2] 钙钛矿代建模式需求驱动因素 - 企业缺乏技术积累但希望缩短时间成本与试错成本以抢占市场 [10] - 拥有落地产线是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化投融资的先决条件 [10] - 技术服务费用从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且账款回收难度低于设备销售 [10] 产线建设成本与产能规模 - 投建一条吉瓦级钙钛矿产线(含厂房)成本约8亿元至10亿元 [4][11] - 当前国内钙钛矿产品年出货量约百兆瓦级但GW级产线开始出现 [4] - 头部光伏企业目前多建设10兆瓦级研发线而非大规模产线 [11] 钙钛矿技术特性与产业化挑战 - 钙钛矿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且成本仅为晶硅光伏三分之一 [2] - 产线依赖原材料化学配方 已有成百上千种材料导致设备工艺复杂度高 [6] - 当前工艺未统一标准化 设备以半定制化为主且设备间联通性不足 [6][7] 设备与材料环节的产业化瓶颈 - 设备厂商研发成本高但单一客户订单难以覆盖 导致毛利率不低但盈利有限 [8] - 材料成本在组件单瓦成本中占比居高不下 降本需更多市场参与者投入 [8] - 头部设备厂商推出整线解决方案进度缓慢 如迈为股份拟募资20亿元建设年产20套设备项目 [7] 代建模式的商业逻辑与风险控制 - 代建模式可帮助钙钛矿企业增加收入并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赛道 [11][12] - 当前产线建设采用预收款模式 合同分阶段收款并留存5%-10%质保金 [12] - 该模式曾推动光伏行业产能扩张但导致价格下跌和应收账款问题 [12] 头部企业对钙钛矿的技术路线选择 - 头部晶硅企业更倾向布局钙钛矿与晶硅叠层工艺 目前仍处实验室阶段 [11] - 晶科能源认为钙钛矿产品稳定性问题需2-3年解决 隆基绿能表示叠层技术可靠性显著进步 [11] - 钙钛矿产品在集中式光伏电站尚未建立价格优势 企业正探索细分场景出货 [11]
42家上市券商“半年考”:自营业务扮靓业绩,谁是掉队者?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42家上市券商合计营业收入2518.66亿元,同比增长11.37%,净利润1040.17亿元,同比增长65.09% [2] - 22家券商净利润增幅超过50%,但浙商证券、西部证券等少数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 - 行业业绩高增长主要受益于资本市场交投活跃,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2] 头部券商竞争格局 - 前十名券商营业收入均超百亿元,中信证券以330.39亿元营收稳居行业首位,同比增长20.44% [4][6] - 合并后的国泰海通证券净利润157.37亿元,反超中信证券20.18亿元,营收238.72亿元(同比+77.71%) [4][6] - 头部券商营收集中度从62%提升至68%,马太效应持续强化 [16] 中小券商业绩分化 - 国联民生证券营收40.1亿元(同比+269.4%),净利润11.3亿元(同比+1185.19%),排名从第38跃升至第19 [7] - 华西证券净利润5.12亿元(同比+1195.02%),天风证券从亏损3.24亿元转为盈利0.31亿元 [7] - 浙商证券营收61.07亿元(同比-23.66%),西部证券营收27.89亿元(同比-16.23%) [8] 业务板块表现 - 自营业务收入1182.67亿元(同比+54.87%),成为业绩第一增长动力 [10][11] - 头部券商自营收入涨幅超60%,长江证券(+782.94%)、国联民生证券(+456.88%)增幅显著 [12] - 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634.54亿元(同比+43.98%),投行业务头部集中度达47.96% [10][18] 资产配置与市场环境 - 上市券商自营投资规模达68323亿元,同比提升14%,固收投资规模较年初增长11%,权益投资增长9% [13] - 沪指上半年上涨2.8%,债券市场震荡上行,券商加仓高股息资产和权益投资敞口 [13][14] - 三季度权益市场继续向好,7-8月沪指涨4.17%,券商交易性金融资产仓位或贡献更高收入弹性 [14] 政策与行业趋势 - 证监会修订分类评价规定,新增权益投资加分指标,引导扩大自营和资管权益投资比例 [20] - 监管鼓励行业整合,并购重组成为券商外延式发展手段,有望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19] - 投行业务资源向头部集中,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项目更倾向大型券商,中小券商利润被侵蚀 [19]
3.8万名招投标专家被踢出库背后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3:33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 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针对评标专家,已严厉打击违规评标 活动,并组织全国范围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2024年以来, 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 专家全部"清零"。 作者:杜涛 封图:东方IC 一名来自北京的资深招投标专家,在看到"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 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的新闻后,连连感叹"太正常了"。 他说:"评标专家的基本义务是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正开展评审。但在实践中,评标专家有太多操 作空间。首先,一个地区专家库的总人数有限,细分到各个行业子专业后,一个地区可能只有20 多名相关专家,再排除因工作繁忙无法参与评标的人员,能够频繁参与评标的专家数量就更有限 了。这不到20人的专家群体,每天评审的都是类似项目,彼此之间会比较熟悉;再加上打分制度 中的'软分'(即主观分)的影响,评审专家的话语权不断上升,这类群体出现问题也就成了正常现 象。" 一位来自浙江招投标专家库的专家说,一些专家还会通过"暗语"通知评标时间和地点,比如在朋友 圈或群里发"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话里有话 ...
各地社保缴费基数迟迟未出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9:07
社保缴费基数调整延迟及背景 - 截至9月4日全国所有省份均未公布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企业需沿用上年基数 [3][7] - 延迟原因可能涉及缴费基数下限调整对中低收入群体及企业的多重影响 [1][4] - 四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福建)仅公布2023年社平工资 其他省份数据尚未发布 [7] 社保缴费基数历史变化及现状 - 过去5年北京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从3613元/月涨至6821元/月 涨幅88.8% 上海从4927元/月涨至7384元/月 涨幅49.9% [4] - 2024年多省份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显著放缓:4省增速低于1% 20省增速≤4% 四川零增长(2023年为8.2%) [8][9] - 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同步下降:6省增速低于1% 海南同比下降1.2% [8][9] - 社平工资加权计算结果显示2024年四川、湖南等多省份涨幅回落 预计社保缴费基数将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 [8][10] 缴费基数调整对群体及企业的影响 - 三类人群受社保基数上涨影响:月薪低于下限者、企业按下限缴费者、月薪高于上限者 [10] - 北京月薪低于6300元职工2023-2024年个人月社保缴费从664.2元升至716.2元 实际收入减少52元/月 [11] - 北京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最低缴费从1265.2元/月升至1364.2元/月 增加99元/月 [11] - 企业社保成本显著上升:北京企业为月薪5000元员工缴纳社保费用从2019年939.4元/月升至2024年1773.5元/月 年成本从1.13万元增至2.13万元 [14][15] 部分城市社保合规化进程 - 北京2019年起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比例:2019年40%→46% 2020年52% 2021年60% [13][14] - 深圳2024年实现社保基数"合规化":上半年下限调至3523元/月(广东社平工资40%) 下半年调至5500元/月(广东社平工资60%) [17] - 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已逼近当地私营企业平均工资 呼和浩特2024年私企平均工资4934.8元/月 仅比社保下限高71.8元 [17] 社保制度可持续性与改革讨论 - 职工养老保险遵缴率从2011年85.2%下降至2022年80.8% 中断缴费现象加剧 [21] - 学者建议降低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至社平工资50%或40% 以减轻灵活就业人员负担 [21] - 34.1%企业社保基数完全合规 22.7%企业统一按最低下限缴费 [22] - 需平衡降低缴费压力与社保基金可持续性 人口老龄化加剧基金收支压力 [23]
高息业务“大限将至” 万亿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9:07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2]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 尾部平台被迫离场 [1][9] - 高息助贷平台或在未来6-12个月内退出市场 [2] 资金合作变化 - 银行大规模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关闭所有高息业务合作 [5] - 高息助贷资金合作报价大幅提升至10%-14% [6] - 民营银行因国有股东合规要求开始撤出资金合作 [6] - 行业高息助贷规模约1万亿元(按总规模3-4万亿元的25%占比计算) [5] 盈利能力压力 - 利率36%的高息助贷业务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 资金成本占10%-14% 获客成本占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占12% [7] - 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历史平均水平83%-85%) 导致坏账率上升3-4个百分点 [11] - 银行要求24%以内利率业务的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 [18] 业务转型挑战 - 高息平台需将24%以内利率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维持原有盈利水平 [17] - 转型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 [18] - 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利润率较低 难以成为主流转型路径 [19] 头部平台优势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受新规影响较小 [3][21] - 银行将高息业务撤出资金转向24%以内业务 使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增 [21] - 头部平台通过收紧风控策略(提高审批标准、加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保持业务平稳 [20] 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头部平台通过科技输出扩大市场份额 [21]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激增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万-5万元 [12][13] -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