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名单制”下的助贷变局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8:27
◎记者 温婷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新规")将于10月1日起施 行。随着新规落地进入倒计时,已有逾20家金融机构(截至9月25日)公布了助贷业务合作名单,以贯 彻新规对于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的要求。其中,合作机构的"头部效应"明显,高度集中于头部平台, 如蚂蚁智信、支付宝、网商银行等蚂蚁集团关联公司,云瀚信息科技等京东关联公司等;合作模式除了 导流外,还包括联合贷款、担保增信、逾期清收等环节。 "合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但10月1日不是'临界点'。"多家助贷机构内部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对于他们来说,名单制与利率限制的行业规则已经明确,更多依赖动态调整。可以确定的是,助贷机构 三四季度的业绩将受到影响,特别是权益类收入占比较大的机构,短期业绩可能迎来阵痛。 逾20家机构晒名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已有24家金融机构公示了合作名单。其中,外资银行6家,股份制银 行6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3家,此外还包括1家民营银行和4家消费金融公司。 从已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来看,富邦华一银行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超过50家,而渣打银行(中国)、友 利银行(中国)、北 ...
用户信息多次被传到未知平台,融360还有哪些“惊喜”?
36氪· 2025-09-23 03:33
近期,融360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与信贷风险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值得警惕的是,融360与多家头部商业银行为合作伙伴,那么金融消费者权益 保护问题是否会引发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 除了被用户广泛投诉的综合年化利率超法定标准外,助贷平台还应承担哪些责任?当用户信息被层层嵌套的各类无放贷资质平台多面流转,其中所引发的 金融消费者权益问题该如何规避? 用户信息去哪儿了? 9月12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通报显示,23款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存在侵害用户权益和安全隐患类问题,其中融360APP因"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被 公开通报。 | 7 | 商家帮 | 甲乙丙丁(北京)电子 | 2.1.24 | | VIVO手机助 1.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 | 京ICP备17011205 | 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 ਰੋ | 皇 | 号-10A | | | 8 | 朋影圈 | 影圈(北京)影视文化 | 4.0.2 | VIVO手机助 | 1. App频繁目启动和关联启动 2. 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 ...
助贷新规临近,哈啰金融或将“伤筋动骨”
36氪· 2025-09-18 01:56
核心观点 - 哈啰金融业务高度依赖助贷模式 面临牌照缺失 监管合规及高利率风险 在《助贷新规》实施背景下业务模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1][3][7] 业务模式与牌照状况 - 公司仅持有融资担保牌照 缺乏网络小贷和消费金融等关键牌照 无法独立放贷 只能通过助贷模式为持牌机构导流 [3] - 助贷业务余额约超400亿元 属行业中游偏上规模 业务模式存在局限性 无法深度参与信贷核心环节且高度依赖合作方 [3] - 正尝试通过收购获取小贷牌照 近期招聘重庆小贷公司董事职位 被业内解读为牌照获取意图 [3] 合作方结构 - 公示合作伙伴仅5家 包括中原消费金融 度小满 晋商消费金融 信也 信用飞 [3] - 实际合作融资担保机构16家 第三方机构高达七八十家 [4] - 合作消费金融公司包括中邮 苏银凯基 阳光等至少13家 另与还呗 甜橙借钱 拍拍贷借钱等助贷机构合作 [4][5] - 出资方涉及浙商银行 苏商银行 江西裕民银行等多家银行 [5] - 截至9月17日 仅哈银消费金融和梅州客商银行将其列入合作机构白名单 [7] 监管合规风险 - 《助贷新规》10月1日实施 要求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若未进入商业银行白名单则现有合作模式违规 [7]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自主风控 禁止助贷平台干预审批 公司无小贷牌照无法自营风控 400亿元贷款余额信用风险传导至出资机构 [7] - 即便获取小贷牌照 联合放贷需出资不低于30% 导致轻资产模式转型困难 规模扩张可能大幅放缓 [7] 产品定价与费用结构 - 综合年化利率宣传为4.9%-36% 公然超过司法保护上限24% [8][10] - 实际综合借贷成本远超36% 因包含会员费 担保费 担保咨询费等额外费用 [10][11] - 借款8000元12期案例显示 担保费858.48元为利息218.32元的近4倍 综合成本显著提高 [11] - 会员服务隐藏开通选项 未购买会员则利率达35.98%且额外收取担保咨询费 [13] - 会员费59-79元/月不计入利率展示 担保咨询费同样排除在外 违反新规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14] 贷款超市业务 - "借钱优选"贷款超市虽名义下架 仍通过"优选额度"入口隐性运营 导流至鑫用钱 微银信用等多平台 [15] - 合作小贷公司如兴业县青年优品小额贷款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 员工1人 不具备跨省经营资格 [15] - 入口经常性消失 未获审批额度用户被推荐至该界面 导流至其他网贷平台 [16] 用户数据管理 - 用户注册时需一键签署上百份协议 个人信息被共享给近百家公司 [17] - 申请额度即默认同意信息共享列表 涉及30余家机构 其中5家用于广告推广 [17] - 公安部检测发现哈啰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包括未明示收集目的 未征得同意前收集 超范围收集等 [18] - 2021年就曾因隐私违规被通报 涉及未明示隐私权限 向第三方提供未匿名化信息等问题 [18] 公司战略与背景 - 金融业务承载主业增长乏力后的营收期望 2018-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2亿元 15亿元 11.3亿元 [10] - 获客成本高 短剧平台获有效网贷客户需支付2000元 导致激进金融策略 [10] - 2024年3月斥资15亿元取得永安行控制权 但未获得金融牌照 无法直接解决放贷资质问题 [20]
暴力催收、利息过高、向未成年人放贷 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
南方都市报· 2025-09-14 23:18
虽然未直接提及网贷助贷平台,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消保新规》替代的是《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 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银保监发〔2021〕24号)(下称"《2021年规定》")。 制图:刘卫华 (元宝AI) 2025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显示,《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 护监管评价办法》(下称"《金融消保新规》")正式印发,将参照七大标准,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 护工作进行五级分类,并给予对应的奖惩措施,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南都记者同时注意到,《金 融消保新规》虽未提及网贷、助贷平台,但对这些行业而言,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接棒四年前规定,网贷平台值得重视 《金融消保新规》显示,由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根据日常监管和其他相关信息,对金融机构消费者 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整体状况作出年度综合评价。 消保监管评价对象则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法监管的向消 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信用卡中心等持牌专营机构参照一级分支机构进行消保监管评 价。政策性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产 管理公司、 ...
头部助贷平台二季报:业绩增速持续 重资产模式“回归”
中国经营报· 2025-09-07 09:15
核心观点 - 头部助贷平台二季度业绩显著增长 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10%以上 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1] - 助贷新规即将落地 加速行业出清 推动持牌经营与资金方深度协同[1][9] 业绩表现 - 奇富科技在贷余额1400.8亿元 同比增长13.4% 营收52.16亿元 同比增长25.38% 净利润17.34亿元 同比增长25.6%[2] - 乐信在贷余额1057.8亿元 同比下降8.1% 但净利润5.1亿元 同比增长126%[2] - 信也科技在贷余额754亿元 同比增长17.4% 营收35.78亿元 同比增长12.94% 净利润7.513亿元 同比增长36.35%[2] - 业绩增长驱动力包括信贷需求回暖 风控模型优化 资金成本下降及用户复借率提升[2] 业务模式变化 - 乐信轻资本模式占比从一季度27%降至二季度20% 重资本模式从73%增至80%[4] - 奇富科技轻资本模式贷款量350.32亿元 同比下降11% 环比下降20% 占总贷款量41.4%[4][5] - 资金成本上升促使平台向重资本模式转型 通过保证金或担保公司提供增信[4][6] - 监管要求助贷平台单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推动模式调整[6] 资金成本优化 - 头部平台寻求更低资金成本 退出融资担保成本较高的合作[3] - 某消费金融公司对24%年化利率以内资金要求支付4%成本[3] - 资金方合作深化带来资金成本下降[2] 新增长点探索 - 信也科技国际市场营收15.072亿元 同比增长30.2% 占总营收21.4% 注册用户4280万户 增长47.1%[7] - 乐信科技赋能收入8.3亿元 同比增长55.3% 分期电商收入4.87亿元 增长11.5%[7] - 奇富科技通过奇富数科输出技术能力 二季度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50%[8] - 行业未来方向包括场景金融 小微金融和数据资产运营[8] 行业趋势 - 政策环境支持合规金融科技公司发展[3] - 头部平台凭借技术 风控 流量和客群优势获得更多市场机会[3] - AI技术赋能受限于数据质量和组织变革进度[9] - 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9]
高息业务“大限将至” 万亿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9:07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2]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 尾部平台被迫离场 [1][9] - 高息助贷平台或在未来6-12个月内退出市场 [2] 资金合作变化 - 银行大规模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关闭所有高息业务合作 [5] - 高息助贷资金合作报价大幅提升至10%-14% [6] - 民营银行因国有股东合规要求开始撤出资金合作 [6] - 行业高息助贷规模约1万亿元(按总规模3-4万亿元的25%占比计算) [5] 盈利能力压力 - 利率36%的高息助贷业务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 资金成本占10%-14% 获客成本占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占12% [7] - 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历史平均水平83%-85%) 导致坏账率上升3-4个百分点 [11] - 银行要求24%以内利率业务的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 [18] 业务转型挑战 - 高息平台需将24%以内利率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维持原有盈利水平 [17] - 转型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 [18] - 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利润率较低 难以成为主流转型路径 [19] 头部平台优势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受新规影响较小 [3][21] - 银行将高息业务撤出资金转向24%以内业务 使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增 [21] - 头部平台通过收紧风控策略(提高审批标准、加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保持业务平稳 [20] 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头部平台通过科技输出扩大市场份额 [21]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激增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万-5万元 [12][13] -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21]
新规将至 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9-06 03:15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实施 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预计未来6-12个月内高息助贷平台或将退出市场[1] - 高息助贷平台面临银行资金撤离、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等多重压力 行业洗牌加速 尾部平台将被迫离场[1][3][6] - 头部助贷平台因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且采取收紧风控策略 受影响较小 甚至可能获得更多资金合作与市场份额[2][14][15] 监管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银行主动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 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被切断[1] - 新规驱动助贷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15] 资金成本变化 - 银行普遍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资金合作报价从10%-12%升至14%[1][3][4] - 高息助贷业务资金成本达10%以上 若算获客成本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12% 36%利率业务的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4][5] - 银行提高24%以内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门槛 要求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13] 行业规模与结构 - 助贷行业规模约3-4万亿元 高息助贷业务占比25% 约万亿规模将遭遇冲击[3] - 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6] 平台盈利与转型 - 高息助贷平台催收成功率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平均83%-85%) 贷款坏账率上涨3-4个百分点[7] - 转型24%以内利率业务需将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实现同等盈利 但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等[11][12] - 部分平台转向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 但利润率不高[13] 头部平台表现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采取收紧风控策略(如抬高审批标准、增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 业务发展相对平稳[2][14] - 银行将从高息助贷撤出的资金转向24%以内利率业务 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双扩大[14] - 头部平台凭借合规资质与技术优势 更容易进入银行合作白名单 通过科技输出能力扩大市场份额[14][15] 第三方服务变化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增加 催收款分成比例提高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5万元[8] - 高息助贷平台每月更换委外催收机构以提升催收成功率[7]
股价分化中的助贷“六小强”
北京商报· 2025-09-04 16:11
股价表现 - 六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内股价整体上涨 但8月出现回调 呈现前高后低特征[1][2] - 嘉银科技股价涨幅101.18% 小赢科技涨幅91.84% 信也科技和宜人智科分别上涨22.88%和27.14% 乐信和奇富科技表现平稳[2] - 一季度六家公司均大幅上涨 嘉银科技涨115% 小赢科技涨72% 信也科技涨41% 二三季度多数公司出现回调[2] 业绩表现 - 六家公司二季度合计盈利44亿元人民币 多数公司业绩报喜[3] - 奇富科技营收和净利润居行业首位 乐信和嘉银科技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3] - 宜人智科预计三季度营收将处于14亿至16亿元人民币区间[7] 股东回报 - 乐信启动6000万美元回购计划 分红比例从净利润25%提升至30%[6] - 嘉银科技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8美元 总派息金额约4110万美元 较去年增长超50% 并增加5000万美元回购额度[6] - 信也科技上半年累计回购股份6380万美元 宜人智科宣布第三次派发半年度股息[6] 行业影响因素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要求综合融资成本≤24% 将冲击依赖高息业务的中小平台[4][5] - AI技术布局成为股价隐形推手 多家公司在AI风控或智能降本上实现关键突破[9] - 行业分化源于政策适应力 AI转化效率和业务韧性差异[3] 未来展望 - 行业股价可能进入震荡阶段 分化态势或将延续[8] - 合规能力强 科技驱动明显的机构有望脱颖而出 推动股价重估[9] - 机构需要通过技术提效 业务多元化和海外扩张谋求增长空间[8]
暴涨与分红,拆解助贷“六小强”股价
北京商报· 2025-09-04 14:33
股价表现 - 截至9月4日,6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内股价整体上涨,嘉银科技和小赢科技涨幅分别为101.18%和91.84%,信也科技和宜人智科分别上涨22.88%和27.14%,乐信和奇富科技表现平稳[1][3][4] - 一季度6家公司均大幅上涨,嘉银科技涨幅达115%,小赢科技涨幅72%,信也科技涨幅41%;二季度宜人智科、乐信、奇富科技出现回调;三季度除宜人智科微涨0.51%外其余均下跌[4] - 乐信换手率和成交量居首位,市场活跃度较强[4] 业绩表现 - 6家公司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奇富科技营收和净利润均居行业之首,乐信和嘉银科技净利润大幅增长[4] - 宜人智科预计三季度营收处于14亿至16亿元人民币区间[11] 股东回报措施 - 乐信7月启动6000万美元回购计划,并将分红比例从净利润的25%提升至30%[10] - 嘉银科技7月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8美元,总派息金额约4110万美元(较去年增长超50%),并延长回购计划至2026年6月且额外增加5000万美元回购额度[10] - 信也科技上半年累计回购股份6380万美元[10] - 宜人智科董事会批准新季度股息方案,将于10月15日派发,这是公司第三次派发半年度股息[10] 行业影响因素 - 助贷新规10月1日实施,要求综合融资成本≤24%,将冲击依赖高息业务的中小平台并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7][8] - AI技术成为关键竞争因素,多家公司在AI风控或智能降本上实现突破,重点布局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三大核心环节[11][12] - 股价分化源于政策适应力、AI转化效率和业务韧性差异,头部机构因流量优势与合规性更佳将受益[5][8] 未来展望 - 行业股价预计进入震荡阶段且分化持续,2025年10月助贷新规将成为行业分水岭[12][13] - 机构需通过技术提效、业务多元化(如扩张海外业务)、深耕细分客群和强化风控能力来谋求增长[12][13]
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5Q2:任务基本完成,三季度数据将更直接反映业务情况
搜狐财经· 2025-09-02 08:1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多数公司营收增速超过10% 其中维信金科同比增长43.8% 小赢科技同比增长69.77% [1] - 维信金科 乐信 嘉银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 [1] - 第二季度奇富科技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 信也科技营收35.78亿元同比增长12.94% 乐信营收35.87亿元同比下滑1.46% [2] - 小赢科技第二季度营收22.73亿元同比增长65.55% 嘉银科技营收18.86亿元同比增长27.78% 宜人智科营收16.52亿元同比增长10.35% [2] - 小赢科技第二季度放款总额389.94亿元 嘉银科技放款371亿元 均达到预测区间上限 [3] - 宜人智科第二季度放款203亿元 乐信放款529亿元 维信金科上半年放款380亿元 [4] 资产质量 - 截至2025年6月末奇富科技在贷余额1400.8亿元 乐信1057.8亿元 信也科技775亿元 小赢科技649.11亿元 宜人智科312亿元 [5] - 嘉银科技90天+拖欠率1.12% 乐信90天+拖欠率3.1%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奇富科技90天+逾期率1.97% 信也科技90天以上逾期率1.92% [5] - 小赢科技逾期31-60天拖欠率1.16% 逾期91-180天拖欠率2.91% 较2024年同期4.38%下降1.47个百分点 [5] 股东回报 - 部分公司股息支付率接近30% 乐信自2025年下半年起将现金股息支付率提升至净利润总额的30% [5] - 嘉银科技2025财年派发现金股息总额约4110万美元 相当于2024财年税后净利润的28% [6] - 嘉银科技授权8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截至8月20日已回购3040万美元 [6] - 奇富科技授权4.5亿美元回购计划 截至8月14日以每股38.9美元回购710万股ADS 总金额2.77亿美元 [6] - 乐信宣布5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计划个人购买1000万美元ADS [7] 行业展望 - 10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新规对行业情绪与业绩产生影响 [1] - 三季度数据预计更能反映业务实际情况 行业整体持谨慎态度 [2][8] - 信也科技拨备覆盖率攀升至543% 较第一季度465%显著提升 [8] - 嘉银科技预计第三季度贷款规模320-340亿元 较二季度下降50亿元 [8] - 小赢科技预计第三季度贷款总额320-340亿元 [8] - 奇富科技预计第三季度净利润15.2-17.2亿元 同比下跌2%至13% [8] - 助贷新规预计加速行业出清 推动持牌经营与资金方深度协同 长期利好合规能力强、技术壁垒高的头部平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