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轨卫星星座
icon
搜索文档
吉利星座完成一期组网,在轨卫星达到64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0:53
发射任务与组网进展 - 吉利星座第六轨道面以1箭12星方式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 12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 - 自2022年通过6次连续发射 在轨卫星达64颗 完成一期组网部署 成为我国首个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1] - 历次发射呈现海上发射常态化和快节奏特点 2025年以来在日照海域完成04 05 06组三次任务 其中05组与06组发射间隔仅15天[2] 技术能力与性能指标 - 在南北纬60°区域实现1至2重卫星通信实时覆盖 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 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1] - 单条通信能力达1900 Byte 支持文字 语音与图片传输 具备50dB抗干扰能力 信号抗截获能力强[1] - 规划8颗备份星实现72颗卫星在轨运行 未来将在全球覆盖区域实现3至4重实时覆盖[1]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 为智能网联汽车 低空出行 交通物流等场景提供实时卫星物联通信服务[2] - 银河星耀8 银河E8等车型已搭载卫星通信技术 在无公网区域提供补盲连接 支持远程信息同步和车辆数据上传[3] - 曹操出行将探索在Robotaxi运营中接入卫星物联通信[3] 全球化合作与测试数据 - 与中东 东南亚 中亚 非洲及拉美等20余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完成多地商用通信测试[3] - 测试数据显示通信成功率达99.15% 网络可用性超过99.97%[3] 运载火箭特性 - 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第8次发射) 采用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布局和"三平一垂"热发射方式[2] - 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500公斤[2]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海格通信20250508
2025-05-08 15:31
纪要涉及的公司 海格通信[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军工主业**:2025 年保持领先,虽 2024 年采购承压但年初订单回暖,全面修复需时间,2025 年是实现利润重要年份,业务重分类为通信类、导航类和创新类,无人装备系统领域有领先优势[2][4][5] - **民用业务**:未来集中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低轨卫星星座方向,特别是智能手机和车联网市场,产品分导航类和通信功能产品,新兴市场将提升成长性[3] - **与中国移动合作**:2023 年底引入,2024 年底委任董事加强绑定,推进卫星芯片项目,预计 2026 - 2027 年显著推动公司成长[6] - **海外市场布局**:2012 年以来与保利科技签数亿海外出口订单并股权绑定,计划加快低空及卫星通信海外业务,国际事件有望改善海外需求,子公司承担项目瞄准东南亚、中东等地区[7] - **卫星互联网影响**:2026 年下半年低轨卫星组网加速将使公司终端侧全面受益,北斗相关业务因北三组网完成受益较早,关注商业合作进展[8] - **投资者关注要点**:军工主业订单修复、民用导航通信发展、战略伙伴合作、国际事件催化、低轨卫星组网进度及北斗系统商业合作进展[2][1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业务分类**:主要业务分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和数字生态系统,新报告重新分类为通信类、导航类和创新类[10] - **未来发展关注领域**:新报告重点关注无人装备系统,展望 2025 年下半年可能催化股价事件[11] - **无人装备系统成就**:业内比赛排名靠前,许多院所及上市公司使用海格系统[13]
从批量生产到全链生态: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崛起 新技术赋能产业新高度
央视网· 2025-04-13 03:50
政府政策与产业规划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重点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安徽池州依托20亿元产业基金和极简审批机制吸引商业航天项目落地,构建"火箭+卫星+材料"全产业链生态圈 [3] - 池州市发布安徽省首份市级商业航天产业链图谱,开展链式招商并推动低轨通信卫星载荷研发与制造 [7] 卫星制造与技术突破 - 江苏南通智慧工厂实现卫星批量流水线生产,企业从组建团队到完成商业交付仅用3年多时间 [1] - 企业已成功发射两代卫星,第三代"手机直连卫星"正在研制中,瞄准解决通信欠发达区域上网难题 [3] - 卫星制造技术进步推动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改变空天信息产业格局 [13] 火箭研发与产业链发展 - 安徽池州火箭生产企业正在装备"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计划2025年8月首飞 [5] - 当地形成"园区+科研院所+创业团队+创投机构"推进专班模式,重点发展无人机整机及航空航天发动机特种构件 [9] 行业发展阶段与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星箭场测用"链条企业逐步完成从0到1的突破 [11] - 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进入成熟期,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速空天信息产业变革 [9][13] - 北斗导航、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应用已深入交通、通信、旅游等领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