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聪明投资者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应对“投多少”的核心困境?对话《消失的亿万富翁》作者:明智守护财富的原则是……
聪明投资者· 2025-08-13 07:04
投资哲学演变 - 核心困境在于如何决定投资比例而非预测市场涨跌,通过抛硬币实验揭示"投多少"的决策难题[2] - 维克多·哈加尼经历从坚信市场有效到认可市场难战胜的转变,投资风格从激进套利转向低成本、无杠杆的全球股票配置[3][16][17] -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崩盘和金融危机促使维克多质疑对冲基金商业模式,认为集中持仓和杠杆具有危险性[16][17] 投资策略与实践 - 埃尔姆财富(Elm Wealth)采用系统化规则管理长期股票风险敞口,避免情绪化决策[5][22] - 动态资产配置策略基于风险溢价与市场风险水平调整持仓比例,而非固定比例[26][29] - 指数增强策略并非被动复制,而是运用金融理论中的机械规则(如Kelly准则)优化风险调整回报[24][27][28] 市场有效性认知 - 市场分割性创造狭小利基,但机构需特殊条件(如资本渠道)才能从中获利[13][14] - 非理性投资行为(如散户疯狂交易)冲击市场有效性理论,但从中稳定获利仍极其困难[15][16] - 顶尖对冲基金需投入巨量资源才能实现稳定收益,普通投资者难以复制[16] 财富管理核心挑战 - 历史巨富家族"消失"现象揭示长期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与支出决策[5][34][35] - 人力资本是最重要隐形资产,年轻人应最大化风险调整后人力资本并养成储蓄习惯[38][39] - 支出计划需动态调整,建议每年审视并在重大生活事件(如职业变动、退休)时重新评估[40] 投资原则与技术创新 - 基本投资原则应立足风险承担本质而非依赖市场历史,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43][44] - AI可能提升生产力但未必改变企业盈利格局,股票回报仍取决于盈利收益率[45][46] - 财富积累主要依靠人力资本(高薪工作或创业),合理投资的作用在于守护财富[52][53] 行为金融与决策优化 - 抛硬币实验揭示人们在赌注规模选择上缺乏合理方法,反映实际投资中的决策缺陷[28] - "一步到位"配置数学上最优但心理难接受,分阶段投入可作为折中方案[47][48] - 基于规则的系统能避免情绪化操作,相比主观判断更可能实现良好风险调整回报[29]
AI重塑产业核心,港股泛科技该如何布局?
聪明投资者· 2025-08-12 07:03
核心观点 - 中国科技产业在AI驱动下正迎来新一轮投资机遇,机构投资者普遍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即红利资产与科技板块并重 [3] - 港股科技板块受到三重催化:估值洼地效应、政策资金双重加码、研发投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7][8][10]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31573)以42.77%年内涨幅领跑,其优势在于科技成长性筛选、行业战略分散和港股通流动性红利 [22][23][24] 市场共识与趋势 - 全球AI发展重心从硬件转向软件应用,中国凭借制造能力、数据资源、人才储备和政府支持占据优势位置 [3] - AI驱动的产业变革辐射医疗研发(创新药)、工业制造、交通出行(智能驾驶)等领域,比以往技术革命影响更广 [6] - 港股市场呈现人工智能、创新药、智能驾驶三大赛道轮动格局,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达8537亿港元(超2024全年) [6][9] 港股科技指数比较 编制规则差异 - 恒生科技与中证香港科技覆盖全港股票,其他4只聚焦港股通标的,后者更贴合南向资金配置偏好 [14] - 国证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设主题限制,其余指数采用行业划分逻辑,能更好捕捉跨界融合机会 [15] - 中证港股通科技要求成分股研发投入占比≥3%(行业前三豁免),恒生科技要求研发支出占比≥5%或收入增速≥10% [16] 成分股与行业分布 - 腾讯(0700.HK)在中证港股通科技权重10.22%,在国证港股通科技达15.54%上限 [20] - 中证系指数纳入比亚迪(1211.HK)7.95%、信达生物(1801.HK)3.84%等跨界标的,恒生系更集中互联网个股 [20] - 中证港股通科技覆盖新能源车/医药/半导体,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聚焦资讯科技业/电子零件 [15][20] 业绩表现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内涨42.77%,显著高于恒生科技(24.14%),年化波动率33.11% [23] - 该指数PE(TTM)27.71倍,处于历史52.37%分位,低于中证香港科技(25.71倍/48.36%分位) [23] 投资工具选择 - 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管理费0.3%,较行业平均0.45-0.5%低30-40%,跟踪误差仅0.38% [25][26] - 南方基金采用量化模型动态调整持仓,其指数产品规模加权跟踪误差行业领先 [26] - 指数化投资可规避个股筛选难题,尤其适合捕捉AI向多产业渗透的跨界机会 [28]
不可思议的专注力!《滚雪球》作者深谈巴菲特,以及很多没有被写进书中的趣事……
聪明投资者· 2025-08-12 07:03
巴菲特的核心特质 - 对信息的掌控细致入微,能记住巧克力店周销售数据和地毯利润率等细节[9] - 善于捕捉系统性风险,在"9·11"前6个月已布局削减世贸中心保险敞口[45][46] - 对人性有深刻判断,展现出罕见的私人耐心与情感投入[9] - 专注力超乎常人,从基础原料到运营链条全面研究投资标的[67][68] 投资案例与管理风格 - 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后,掌握每款产品销量与利润率细节[32][37] - 通用再保险收购体现四大协同:消除盈余波动限制、拓展全球业务、税务灵活性、资本充足优势[17][22] - GEICO投资跨越40年,从首次接触青少年时期到1996年全资收购[100][103] - 华盛顿邮报投资中通过商业教学包长期指导凯瑟琳·格雷厄姆[95][96] 商业决策与风险预判 - 2004年预判房地产泡沫并准确预测10年后价格回归[75] - "9·11"事件前6个月要求削减世贸中心保险敞口,未执行部门导致24亿美元损失[45][46] - 与B夫人签订98岁高龄的5年竞业协议,体现对特殊人才的重视[11][121] - 保险业务管理强调"最合理方式"配置资产,不受市场波动束缚[23] 数据化运营能力 - 喜诗糖果每周跟踪全国100多家门店销售数据[38] - 地毯仓库掌握每款产品周销量(如2000码/周)、利润率(22%)、折扣影响(11%)等数据[37] - 家具业务精确到每平方英寸床垫利润(2美元)、祖母钟年销量(48台)[32] - 保险业务量化管理恐怖袭击等极端风险敞口[45][51]
不止于绝对收益!一个风控优先的基金经理与他的稳健风格打法
聪明投资者· 2025-08-10 23:53
基金经理盛震山业绩表现 - 2024年初至2025年6月30日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及普通股票型基金要求回撤不超过10%,规模超过1亿,2025年内收益在8%以上[2] - 代表产品工银精选回报最大回撤8.1%,回撤修复时间仅11天[3] - 工银精选回报自2023年9月26日管理以来至2025年6月底,A份额任职回报达29.43%,相较业绩基准实现20.44%的超额收益[3] - 目前在管公募基金产品4只,总规模31.4亿元[3] 投资组合特点 - 最新二季报显示持仓最重的是航空股,其次是黄金股,前十大重仓中最有科技含量的是腾讯[4] - 组合采取相对均衡的仓位控制框架,不做极致押注,保留动态调仓余地[7] - 常态化仓位中枢在60%~70%,不追求借助高仓位博取相对排名[45][46] - 重点配置行业通常在3~5个,组合前20~30只个股覆盖90%以上的权益仓位[44] 投资理念与方法论 - 强调风险管理意识,投资理念强调"做股票投资首先是管理风险"[6] - 不是"烟蒂派"价值投资者,对估值和成长有兼顾[8] - 从供给侧看待行业周期,关注产业竞争格局决定的议价能力[10] - 倾向于持有一篮子低相关、被低估、具有重估潜力的资产[11] - 坚持基本面和估值并重的价值导向,强调逆向思维[37][38] 行业配置逻辑 - 黄金配置逻辑:从2023年开始布局,考虑5-10年金价走势,相信未来仍有较大潜在上行空间[50][52] - 航空股配置逻辑:处于近10年估值低位,行业供需可能已接近触底反转阶段[56][57] - 红利股配置逻辑:关键要"去伪存真",判断未来三到五年盈利与分红的持续性[58][59] 职业背景与平台支持 - 信息通信专业毕业,2010年进入金融行业,具有实业背景[5][15] - "先专户,再公募"的职业路径,强化了股票投资的绝对收益导向[5] - 工银瑞信平台提供全面支持,特别体现在"综合能力"和"知识互补"上[62][63]
芒格:生活中最大的诀窍是...
聪明投资者· 2025-08-10 02:06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 - 理论始终与实战结合 强调交易员直觉是思考基础 仅披上学术外衣 [1] - 传统金融模型存在根本缺陷 假设世界平稳可预测 但现实具有剧烈跳跃和非线性特征 [1] - 多元化组合在压力测试下失效 资产相关性会同步共振 实际风险分散效果被高估 [1] - 提出"杠铃式组合"解决方案 80%配置极度安全标的 20%承担高风险 替代中等风险组合 [1] 伯克希尔案例 - 最新季报对卡夫亨氏计提38亿美元减值 尽管该投资曾浮盈70多亿美元 仍被巴菲特视为失败案例 [1] 睿郡投资观点 - 强调当前权益投资机会成本处于低位 应积极配置资金 [1] - 重点关注地产和科技领域持仓策略 [1] 芯片行业动态 - 光模块行业面临芯片关税扰动 需评估其抗风险韧性 [1]
要积极勇敢地把钱投出去!睿郡王晓明最新详谈地产、科技与持仓:权益投资的机会成本依然很低……
聪明投资者· 2025-08-07 11:04
核心观点 - 权益投资机会成本低,利率中枢持续下降使股票投资吸引力上升 [2][78] - 中国经济面临四重突围方向: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地产调整、科技自主、制造业升级 [9] - 科技领域处于"勇敢者游戏"阶段,需做好风险预案 [5][90] - 制造业是中国根基,需向高附加值转型 [16][66] - 地产调整尚未结束,租金回报率是关键指标 [37][42] 经济增长模式 - 过去依赖出口和房地产的投资拉动模式已失效,需转向消费驱动 [19][25] - 改革难点在于政府角色从投资型向服务型转变 [27] - 需完成债务出清和要素收入重新分配两大任务 [29] - 当前贫富差距扩大抑制消费,需加强社会保障 [31] 地产行业 - 全国商品房存量约500亿平米,按1万/平米均价计算居民财富500万亿 [11] - 2021年销售峰值15.6亿平米,2024年降至8亿多平米 [38] - 价格企稳关键看租金回报率能否稳定在2% [42] - 上海豪宅租金回报率仅1%,与二手房价格背离 [44] 科技领域 - 中国在AI技术革命中与美国差距不大,优势在应用落地 [3][74] - 生物医药表现突出,恒瑞授权GSK创新药首付款5亿美金 [14] - 全球生物医药40%BD流向中国企业 [48] - 需警惕科技股风险,通过期权等工具保护仓位 [89] 制造业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31%,需从量向质转型 [65] - 新能源车20家利润不及丰田一家,反映内卷严重 [23] - 关税影响有限,50%关税下企业仍可应对 [71] - 未来方向: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品牌价值 [66] 投资策略 - 组合配置:红利资产40%、科技30%、制造业20%+ [5][88] - 可转债占比14%,包括光伏、半导体等品种 [82] - 港股存在机会,特别是消费和创新药板块 [84] - 消费股短期未到重仓时机,白酒行业面临压力 [98]
“黑天鹅之父”塔勒布最新分享,深谈反脆弱、黄金、关税以及中国机会
聪明投资者· 2025-08-06 07:03
反脆弱理论 - 反脆弱系统能在冲击中变得更强更好,因波动而受益[2] - 脆弱结构的特征是运气好时赚100万,运气差时亏500万;反脆弱结构则是运气差时亏100万,运气好时赚500万[51][52] - 识别脆弱性的关键在于观察系统是否具有"加速伤害"或"加速获益"的非线性特征[38][41][50] 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 - 传统金融模型错误假设世界是平稳可预测的,而现实是剧烈跳跃和非线性的[12] - 全球高度互联导致"赢家通吃"效应加剧:不到0.5%公司占据市场超一半市值[18] - 美国当前关税政策在错误时间加剧系统脆弱性,破坏供应链增加不确定性[5][119][120] 投资策略 - 杠铃式组合优于传统多元化:80%配置极度安全资产,20%承担高风险[78][115] - 黄金是当前能从不确定性中受益的首选资产,过去几年已上涨40%[94][96][99] - 警惕"鲁宾式交易":表面稳定回报实则隐藏尾部风险,2008年花旗案例损失惨重[70][71][74] 国家经济对比 - 中国具备更强"凸性":科研投入、制造能力和外交策略形成系统性优势[6][63][144] - 中国GDP占比从2009年6%升至超20%,欧美从19-20%降至14%左右[66][67] - 中国在中东非洲等地无负面形象,有利于商品传播和经济增长[146][147] 风险应对 - AI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已知会消灭哪些工作,但未知创造哪些新岗位[130][131] - 当前最佳策略是保持观望,保守稳健优先于追逐机会[132][133][140] - 供应链全球化加剧脆弱性:局部冲击会迅速演变为全球事件[56][58]
A股小阳春,这家大厂多项领跑
聪明投资者· 2025-08-05 00:05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于7月24日突破3600点,为2007年以来第四次站上该高点[2]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近40%,领跑各大指数,中证1000、中证500、创业板指涨幅约10%[2] - 年内收益超40%的主动权益基金达160只,近一年收益率超50%的基金有527只[3][4] 广发基金业绩亮点 - 近一年20只产品收益率超50%,其中10只净值创新高,3只收益翻倍[5]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以131.81%的收益率领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成长启航A分别达118.13%和100.65%[7] - 66只主动基金跑赢中证800成长指数(27.50%),TOP20基金收益率均超50%[18][20] 医药赛道布局 - 旗下6只医药主题基金规模合计91.91亿,吴兴武管理的沪港深医药A、创新医疗两年持有A、医药健康A收益率分别为79.73%、74.92%、61.61%[8][10] - 吴兴武通过深度产业研究挖掘百利天恒(2024年股价翻倍)、泽璟制药(110%涨幅)等牛股[11] - 段涛管理的医药创新A(71.31%)侧重港股创新药,王瑞冬的医药精选A(61.84%)聚焦盈利确定性[11][12] 科技赛道布局 - 吴远怡管理的科技创新A(57.29%)精准把握AI行情,观富钦的睿盛(52.62%)和陈韫中的科技动力(52.49%)前十大重仓含5只TMT标的[12] - 港股通成长精选A(51.64%)重仓小米、腾讯、中芯国际等科技股,港股仓位超80%[12] 成长风格优势 - 吴远怡采用"个股集中、行业分散"策略,成长领航一年A不押注单一赛道仍实现近翻倍收益[17] - 陈韫中管理的成长启航A(100.65%)去年9月加仓港股互联网及AI算力、机器人等新兴产业[18] 量化策略成果 - 量化多因子A近一年收益率82.84%,超额收益31.78%[24][26] - 杨冬团队开发"主观+量化"策略,稳健策略(42.20%)2024年收益率25.93%[27][28] - 林英睿团队构建北交所、中证1000增强等新策略,百发大数据成长A(39.05%)专注小盘价值Alpha[28] 投研体系特点 - 研究团队分7个行业小组,实现基本面深度挖掘与策略动态迭代[33] - 引入冯汉杰(风控)、苏文杰(周期制造)、王鹏(消费)等人才丰富策略多元性[32] - 量化与主动管理深度融合,如杨冬团队引入量化研究员开发制造/科技/资源智选产品[27][28]
伯克希尔最新季报将卡夫亨氏减值38亿美元,为什么这笔浮盈70多亿美元的投资被巴菲特视为“失败的案例“?
聪明投资者· 2025-08-04 03:34
伯克希尔最新季报与现金持有 - 伯克希尔持有的现金及国债达3441亿美元,接近历史高位但略低于3月底的3477亿美元 [2] - 公司连续第11个季度净抛售股票,2025年上半年净卖出45亿美元股票 [3] - 二季度经营收益同比下降4%,主要受保险业务利润下滑拖累 [3] - 公司股价从历史高点回落逾10%但未进行任何回购操作 [3] 卡夫亨氏投资与减值 - 伯克希尔对卡夫亨氏股份进行38亿美元减值处理,减值后账面价值为84亿美元 [3] - 减值诱因是卡夫亨氏管理层宣布考虑拆分等战略选项,显示持股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落差非暂时性 [3] - 5月伯克希尔两位高管辞去卡夫亨氏董事会职务,释放疏远信号 [4] - 此次减值后仍有约70亿美元账面浮盈 [5] 初始投资背景 - 2013年伯克希尔与3G Capital以232亿美元私有化亨氏公司 [8] - 伯克希尔出资80亿美元认购年息9%的优先股,并与3G各自承担普通股投资 [8] - 交易结构使伯克希尔以"股权+优先股"形式参与,优先股年回报可达约12% [8] - 巴菲特在2012年股东信中提前透露协议,称"买不到比这笔更好的公司" [9] 并购与重组过程 - 2015年亨氏与卡夫食品合并,卡夫股东每股获新公司一股加16.50美元特别现金红利 [11] - 特别红利约100亿美元,伯克希尔出资52.6亿美元 [12] - 合并后新公司命名为卡夫亨氏,伯克希尔持股3.254亿股占26.8% [13] - 合并使伯克希尔从亨氏控股方退居为卡夫亨氏最大单一股东 [14] - 2015年第三季度伯克希尔确认约68亿美元账面收益 [14] - 合并后公司年营收达27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饮料公司 [15] 投资的财务表现 - 2016年6月卡夫亨氏以83.2亿美元赎回伯克希尔优先股,伯克希尔累计获得21.6亿美元利息 [16] - 2015-2018年卡夫亨氏每股年分红2.50美元,伯克希尔对应每年约8亿美元现金流 [23] - 2018年卡夫亨氏对经典品牌减值154亿美元,导致股价暴跌 [20] - 2019年2月公司削减股息36%并披露SEC调查,股价单日重挫28% [21] - 卡夫亨氏市值从2017年947亿美元骤降至2018年525亿美元,跌幅44.6% [22] - 2019年伯克希尔减记约30亿美元,首次承认投资实质性受损 [25] - 2025年8月伯克希尔再次减记37.6亿美元 [25] 巴菲特的反思 - 2013年巴菲特称与3G合作是"双赢范例",表示"从不打算卖出亨氏任何股份" [27] - 2019年巴菲特承认"高估了卡夫食品的价值",为卡夫"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28] - 反思归因于对卡夫品牌未来竞争力误判,未预见电商和自有品牌侵蚀 [28] - 承认对3G削减成本策略在品牌建设方面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29] 财务账本分析 - 累计投资成本约175.1亿美元(2013年122.5亿+2015年52.6亿) [32] - 优先股实现收益24.8亿美元(利息21.6亿+赎回溢价3.2亿) [32] - 普通股股息收入约59亿美元(2015-2024年) [32] - 总回收金额约163.8亿美元 [33] - 当前持股账面价值约84亿美元 [34] - 理论账面收益约72.7亿美元,但考虑标普500同期250%涨幅则表现不佳 [35]
达利欧: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观
聪明投资者· 2025-08-03 02:03
桥水基金管理层交接 - 瑞·达利欧完成桥水基金剩余股份转让并辞去董事会职务 标志着自2022年开始的管理层交接正式结束 [1] - 达利欧于2022年9月30日移交董事会投票权并辞去联席首席投资官职务 该职位自1985年起由其担任 [1] - 接班计划自2010年启动 过程艰难 10年间有7位人士担任过CEO职务 直至鲍勃·普林斯和格雷格·詹森成为核心接班人 [1] 桥水基金股权结构 - 现任联席首席投资官鲍勃·普林斯和格雷格·詹森已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股东 [2] 达利欧未来角色 - 达利欧将继续担任桥水基金的战略导师和长期客户 [4] - 达利欧表示交接完成是"人生圆满的状态" 类比为"孩子健康独立成长"而非76岁仍需照料 [4] 其他行业动态 - 达利欧近期访谈提及市场未充分定价债务危机风险 即使AI生产力革命也难以解决美国财政困境 [4] - 推荐文章涉及价值投资理念变化、市场结构性机会及顺周期投资等热点话题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