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卖盗版labubu,一天赚走7.5万
投中网· 2025-06-19 03:34
LABUBU现象热度分析 - LABUBU在全球引发抢购狂潮 韩国门店出现通宵排队 英国伦敦发生斗殴事件 迫使公司暂停韩国英国销售[5][6] - 明星效应显著 从韩国女团到欧美巨星蕾哈娜、贝克汉姆均在社交平台展示LABUBU 胡润用绝版LABUBU交换无人驾驶汽车[6] - 跨界联动频繁 银行推出存款送LABUBU活动 房地产商将其作为看房赠品 形成现象级营销案例[8] 盗版市场现状 - 供需失衡催生灰色产业链 正版LABUBU官方售价99元 二手市场隐藏款溢价超30倍达3000元 盗版裸娃批发价39元[20][21] - 盗版产能急速扩张 某仿冒工厂新增5条生产线实行三班倒 单日最高出货300件 电商平台单链接日销超1300单[18][27] - 高仿技术升级 部分盗版配备仿制防伪码 扫码跳转山寨小程序 批发商按"带码/不带码"分级定价[30][31] 行业监管动态 - 多地开展专项打击 义乌市场强制下架盗版 深圳华强北禁止公开销售 但地下交易转向熟人渠道[37][38] - 泡泡玛特2024年发起288起诉讼 查处11家假货工厂 海关查获14万件侵权产品[39] - 法律风险明确 盗版涉及著作权/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重违法 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32][34] IP价值与市场影响 - 盗版客观上维持热度 研究机构指出山寨产品持续引发社交讨论 反哺正版关注度[42][48] - 二级市场金融化特征明显 黄牛建立价格监控体系 交易策略类似股票操作[49] - 行业门槛较低 义乌/华强北/深圳形成完整供应链 外贸数据显示中东为主要出口市场[19][27]
12个人,市值2700亿
投中网· 2025-06-19 03:34
公司概况 - 脑再生科技(RGC)是一家美股上市的中概股,2025年内股价上涨600倍,总市值突破385亿美元(约2700亿人民币)[3][4] - 公司2025年3月股价仅1分钱附近,6月16日暴涨283%,盘中多次熔断,6月盘前一度大涨64%至98.79美元,收盘价78美元创新高[4] - 公司流通盘极小,流通股仅占总股本11.2%,6月实施1股拆38股的高送转方案以增强流动性[4] 业务与财务 - 主营业务为开发三种液态标准化中药配方,用于治疗ADHD和ASD,2014年创立于香港,员工仅12人[5] - 2022-2024财年营收为0,2023和2024财年净亏损分别为606.2万美元和436.3万美元[5] - 尚未申请任何监管批准,无专利、分销能力或经验,也未从开发阶段产品获得收入[10] 股价驱动因素 - 5月传出其神经调控芯片通过FDA审批并与梅奥诊所合作的消息,当天股价涨72%,但公司未正面回应且官网无相关信息[10] - 股价暴涨带动A股脑机接口概念股集体上涨,如爱朋医疗涨停、三博脑科涨超8%,港股微创脑科学一度涨近22%[11] - 全球脑机接口技术进展:马斯克Neuralink让猴子通过脑植入"看到"不存在事物,中国完成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1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区逸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职德意志银行和巴林银行,完成超40亿美元交易[7] - 童年患ADHD和ASD,经父亲(中医师Sik-Kee Au)30年中医治疗显著改善症状,据此创立公司[7][8] - 公司疗法基于创始人父亲的专有中医配方和"Sik-Kee Au中医脑理论",声称曾治愈ADHD/ASD患者[8] 行业动态 - 中国脑机接口领域融资超百起,红杉、高瓴、经纬等上百家机构已布局[13] - 强脑科技、脑虎科技、博睿康等明星公司均涉足脑机接口领域[12]
5月VC/PE并购报告
投中网· 2025-06-19 03:34
中企并购市场数据分析 - 2025年5月宣布并购交易318笔,环比下降37.89%,同比下降34.57%,披露金额的192笔交易总金额116.02亿美元,环比下降42.38%,同比下降47.13%,创年内新低 [8] - 完成并购交易220笔,环比下降4.35%,同比下降6.38%,披露金额的137笔交易总金额114.10亿美元,环比下降13.03%,同比大幅上升122.58% [9] - 能源及矿业、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行业并购规模居前三,山东交易规模全国第一 [6][30] 私募基金并购退出概况 - 5月共32支私募基金通过并购退出,回笼资金56.07亿元,金额环比下滑 [13] - 典型案例包括:元素基金转让东阳光5%股权回笼12.55亿元,君联资本转让乖宝宠物0.92%股权回笼6.93亿元,民和资本通过镨芯电子股权转让回笼5.26亿元 [14][16][17] - 消费和电子信息行业成为基金退出主要领域,单笔金额最高达12.55亿元 [18] 重大并购案例 - 超1亿美元完成交易7笔,最大案例为伊泰煤炭16.1亿美元要约收购ST新潮50.1%股权 [20] - *ST松发11.11亿美元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转型高端装备制造 [21] - 中航工业5.3亿美元收购中航西飞5.76%股权,电子信息领域正芯半导体3.4亿美元收购镨芯电子64.42%股权 [22][24] 行业地域分布 - 江苏并购案例数量第一(32起),山东交易规模居首(38.8亿美元) [25][30] - 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行业交易数量并列第一(各32起,占比14.5%),能源及矿业交易金额占比最高(34%,38.8亿美元) [30][32] - 传统制造(10.9%)、医疗健康(7.3%)、化学工业(5%)为次要活跃领域 [32]
国产抗癌神药,转手卖了800亿
投中网· 2025-06-18 02:21
抗癌神药BNT327的交易与价值 - 百时美施贵宝以最高111亿美元(约800亿人民币)获得BNT327的全球权益,包括15亿美元预付款、20亿美元阶段性付款及76亿美元销售里程碑[2] - BNT327源自中国公司普米斯生物,BioNTech以总成本不超过10.55亿美元(8亿美元收购+0.55亿首付+1.5亿里程碑)获得权益,转手后潜在收益达96亿美元[3] - 该药物为PD-L1/VEGF-A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阻断免疫检查点和肿瘤血管生成,体外实验显示其与PD-1结合能力提升18倍,与VEGF-A结合能力提升4倍[6][8] 中国创新药的技术突破 - 康方生物开发的全球首个PD-1/CTLA-4双抗开坦尼2022年6月获中国药监局批准,用于宫颈癌治疗[10] - 康生生物PD-1/VEGF双抗Ivonescimab在III期试验中较Keytruda降低49%疾病进展风险,无进展生存期延长5.32个月至11.14个月[11] - 2024年全球三大PD-L1/VEGF双抗交易均涉及中国药企:普米斯(BNT327)、朗诺华(LM-299)、三生制药(SSGJ-707)[12] 中国创新药行业爆发 - 2024年10-11月国内药企达成3笔超5亿美元授权:恩沐生物(8.5亿)、康诺亚(6.26亿)、橙帆医药(8亿)[15] - 2024年下半年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达683.37亿美元,占市场总规模6.87%,7家医疗健康公司成立产业并购基金[16] - BioNTech已与6家中国药企达成10项合作,总金额超50亿美元;Candid Therapeutic核心产品购自中国药企海外子公司[16][17] 全球制药巨头竞争格局 - 默克以32.88亿美元(5.88亿首付+27亿里程碑)获得LM-299,辉瑞以60.5亿美元(12.5亿首付+48亿里程碑)获得SSGJ-707[9]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额达455亿美元,接近电动汽车出口额2倍[18] - 双抗技术成为新一代治疗方案核心,主要巨头通过收购中国创新药企产品线布局未来市场[12][16]
三位浙大校友,即将干出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06-18 02:21
公司概况 - 仙工智能由浙江大学校友赵越、叶杨笙、王群创立,总部位于上海浦东,成立5年后冲刺港股IPO [4] - 公司定位为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提供商,形成"控制器+软件+机器人"一站式解决方案,产品覆盖超1000款机器人类型 [4][9][10] - 当前估值达32.7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科沃斯、普洛斯隐山资本等知名机构 [4][15] 业务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通过SRC-5000控制器实现机器人自主运行与协同,适配超300种零部件和1500家集成商 [6][11][12] - 2024年控制器实现业界首个全身控制技术突破,正式进军具身智能领域 [12][13] - 业务覆盖全球30+国家地区,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84亿、2.49亿、3.39亿元,毛利率稳定在45.9%-49.2% [7][11]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近期密集冲刺IPO,乐动机器人(年收4亿+)、卧安机器人(估值40亿+)同期赴港上市 [14][17] - 智元机器人(华为天才少年创立)和宇树科技(估值100-150亿)被推测启动IPO筹备 [18][19] -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19] 创始人背景 - 赵越为浙大机器人世界冠军团队队长,硕士退学转攻智能控制,联合创始人均为浙大校友 [5] - 团队技术积累深厚,拥有178项专利(53项发明)及52项软件著作权,三年研发投入超1.71亿元 [12] 商业模式 - 标准化控制器解决行业非标痛点,通过开放接口整合分散供应链,支持20+细分行业应用 [10][11][15] - 建立机器人行业首个全开放知识库,2024年服务832家集成商及终端客户 [11]
公募变天,这些人的躺赚时代终结了
投中网· 2025-06-18 02:21
公募基金行业改革核心内容 - 新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权益基金浮动费率和薪酬绩效改革,颠覆传统投资打法[4][5] - 要求主动权益基金实行与比较基准挂钩的浮动费率模式,终结规模至上逻辑[5][6] - 5月下旬26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批,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使浮动费率基金占比不低于主动权益类发行数量的60%[6] 浮动费率机制设计 - 费率分级标准:跑赢基准6%且正收益适用1.5%费率,跑输3%降至0.6%,接近基准为1.2%[6] - 近一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2.32%,仅26.9%基金跑赢基准6%[7] - 股票类ETF管理费率0.5%时百亿规模可盈亏平衡,0.15%费率需千亿规模[7] 规模发展目标 - 要求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增长至少10%[8] - 权益类基金占比纳入考评,权益投资规模指标加分幅度提升50%[8] - 当前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占比不足25%,全球平均水平为57%[8] 薪酬考核改革 - 降低规模排名等经营性指标权重,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10] - 基金经理考核净值表现权重不低于80%,高管考核投资收益权重不低于50%[10] - 三年累计跑输基准10%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达64%[10] 投资策略变革 - 强制锚定比较基准,纠正重仓运作和风格漂移问题[11] - 要求基金经理具备跨行业资产配置能力,终结"吃老本"模式[11] - 投资策略转向攻守兼备和多元化,注重稳健性[12] 行业配置机会 - 沪深300成份股中银行(-10.49%)、非银金融(-9.72%)、食品饮料(-3.28%)等行业存在显著低配[15] - 红利类资产如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或迎来配置提升[16] - ETF注册流程缩短至5个工作日,指数类产品吸引力增强[17] 行业格局影响 - 头部公募优势扩大,我国公募CR5约40%显著低于美国70%[18] - 销售端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纳入考评指标[18] - 中小基金公司需打造差异化投研体系应对挑战[20]
博原资本携手银河通用成立“博银合创”,加速具身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自动化
投中网· 2025-06-18 02:21
合作成立新公司 - 博原资本与银河通用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博银合创",专注于复杂装配、智能质检等核心制造场景,研发灵巧型机器人,推进具身人工智能在工业端的规模化落地 [1] - 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未来将通过博银合创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和商业化探索,逐步推动其融资拓展与全球布局 [1] - 该合作是具身人工智能技术从技术验证走向产业落地的重要里程碑 [1] 行业前景与技术趋势 - 据IFR预测,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突破800亿美元,具身智能驱动的协作型机器人有望占据超过一半份额 [5] - 具身人工智能融合感知、认知与动作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柔性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引擎 [5] - 智能制造正从"流程驱动"迈向"认知驱动"的关键转折点 [12] 博银合创定位与规划 - 公司专注于高复杂度制造工序,聚焦复杂零部件处理、精密装配、柔性质检等传统自动化难以覆盖的关键环节,研发灵巧机械手、单臂机器人等柔性、高精度解决方案 [9] - 将引入银河通用自研的仿真训练与合成数据技术管线,构建标准化、模块化、可复制的训练与部署体系 [9] - 旨在构建从早期孵化、独立融资到商业化拓展的完整成长路径,打造具备全球视野和商业穿透力的智能制造企业 [9] 技术能力与商业化路径 - 银河通用自研全球领先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体系,具备感知到执行的完整链路能力 [12] - 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工程与真实场景落地经验,能将先进算法转化为可部署、可规模复制的实际解决方案 [12] - 博原启世将协助构建从技术孵化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支持体系,推动公司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实践 [14] 产业合作与全球布局 - 已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UAES)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RoboFab" [19] - 博世集团开放式创新平台OpenBosch将成为博原启世全球协作体系的关键一环,深度参与其"合作孵化"模式 [20] - 未来将推动具身机器人在欧美、东南亚等重点制造市场的本地化部署,探索"全球设计、本地制造"的智能制造新范式 [22]
黑石的LP也没回本呢
投中网· 2025-06-17 06:27
黑石基金DPI表现 - 黑石2015 Vintage私募股权基金DPI仅0.85倍,十年未达1倍[1][2] - 涉及的两只基金:Blackstone Energy II(49.3亿美元规模,已实现投资价值47.5亿美元)和BCP VII(188.7亿美元规模,已实现投资价值202.2亿美元),毛DPI分别为1.05和1.06[4][6][7] - BCP VII表现创黑石旗舰基金历史最差,对比BCP VI(2010年毛DPI1.27)和BCP V(2005年毛DPI1.26)显著下滑[9] 行业整体DPI困境 - 其他顶级PE基金同样低迷:KKR 2016 Vintage DPI 0.90,Hellman&Fridman 2018 Vintage DPI 0.13,银湖资本2017 Vintage DPI 0.60[9] - 新基金投资受阻:黑石BCP VIII(257亿美元规模)DPI仅0.18,BCP IX(217亿美元规模)投资期首年仅call款2.9亿美元[10][11] - 行业现状呈现"老基金退不出,新基金投不出"的恶性循环[8][11] PE商业模式转型 - 黑石PE分部2024年可分配收益26.4亿美元(+39.7%),收入结构从carry转向管理费:2015年carry收入14.7亿美元 vs 2024年13.9亿美元,管理费收入同期从5.1亿增至18.3亿[15][16][17] - KKR通过收购保险公司Global Atlantic构建"三大引擎"模式(资产管理+保险+战略控股),战略控股业务聚焦分红而非carry,市值四年翻四倍[22][23] - 行业趋势显示carry收入重要性下降:黑石2013-2015年平均carry收入8.53亿 vs 2022-2024年14.2亿,增速远低于AUM增长[19] 中国VC/PE行业困境 - 管理费收取模式恶化:70%基金按实缴资本支付,部分按已投金额计算,GP生存压力加剧[26] - 项目端毛利率压缩:AI企业毛利率趋近制造业水平,估值泡沫与低回报并存[28][29] - 商业模式创新尝试:华映资本提出强化"经营能力",天图投资倡导"分红优先"策略[29][30] 行业长期趋势 - VC/PE低毛利成为新常态,非周期性因素导致[27] - 机构分化加速:未来可能演化出招商型、投行型、MCN型等多元业态[30] - 传统"投资-退出"模式受挑战,分红和经营能力成为关键变量[29][30]
5月VC/PE的IPO成绩单
投中网· 2025-06-17 06:27
中国企业IPO市场概况 - 2025年5月共18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及美股IPO,募资总额500亿元,数量同比上涨38.46%,募资金额同比上涨7.33倍 [5][7][9] - 港股表现最突出:港交所主板IPO数量10家(占比55.56%),募资463.57亿元(占总额92.71%)[9][12] - 行业分布:能源及矿业募资346.16亿元(占比69.23%),医疗健康114.49亿元,先进制造14.16亿元 [44][45] 分市场表现 A股市场 - IPO数量6家,募资34亿元,同比分别上涨1倍和3.25倍,但环比下降40%和59.04% [15] - 威高血净募资10.9亿元为A股最高,占A股总募资32% [20] 港股市场 - A+H双重上市成亮点:宁德时代募资327.84亿元,恒瑞医药募资90.85亿元,推动港股募资同比激增28倍至464亿元 [21][24] - 政策利好:香港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 [22][76] 美股市场 - 中企赴美上市持续低迷:仅2家香港企业IPO,募资2亿元,同比降幅超90% [25][26] 行业与地域特征 行业动态 - 能源及矿业:宁德时代、钧达股份等推动行业募资占比近70%,同比增幅显著 [44][51] - 医疗健康:恒瑞医药、派格生物医药等4家企业上市,账面退出回报49.51亿元居首 [35][45] 地域分布 - 江苏IPO数量最多(4家),福建因宁德时代贡献募资332.62亿元居首 [57][59] - 福建募资同比增幅最大,江苏次之 [60] VC/PE退出分析 - VC/PE渗透率61%,11家机构支持企业实现退出,账面回报总额124亿元 [31] - 医疗健康行业退出回报最高(49.51亿元),深交所主板回报倍数达3倍 [35][36] - 典型案例:钟鼎资本投资博雷顿退出回报率1208.92%,中缔资本回报率878.41% [74] 重点企业表现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327.84亿元,当日市值1.28万亿元,均为月度最高 [67][69] - 首日涨幅TOP3:天工股份(411.93%)、太力科技(218.48%)、古麒绒材(164.90%) [13][14]
年轻人们吃到了人民币强势的甜头
投中网· 2025-06-17 06:27
核心观点 - 人民币对多国货币升值形成结构性机会窗口,显著提升出境游性价比,重塑旅行市场供需结构[3][4][5][17] - 汇率差催化"低成本出境潮",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因物价和汇率优势成为新晋热门目的地[4][8][9][18] - 旅行消费从标准化产品转向碎片化服务,催生地陪、语言向导等新兴需求,推动行业向"按需拼装"模式转型[5][18][19][20]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旅行性价比提升 - 2024年3月埃及镑对美元暴跌40%至1:50.55,2025年人民币对埃及镑、日元、马币等货币持续走强[4][5][11] - 埃及33天自由行人均花费仅1.1万元,日均住宿低至50元,餐饮消费仅为国内1/3-1/2价格[8][9][10] - 马来西亚亚庇五星级酒店价格仅为国内同配置50%,海鲜消费仅为香港1/5价格[8][9][10] - 日元贬值使日本"百元店"商品仅相当于4.7元人民币,奢侈品价格较国内低15%-20%[10][11] 新兴旅行消费形态 - 医疗旅游兴起,埃及近视手术价格仅为国内1/3,形成完整服务生态链[14][15] - 技能型消费普及,埃及潜水课程40美元/次,东南亚马术课程60元/课时,价格仅为国内1/10[15][16] - 自由行服务需求激增,2024年境外包车业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04%,预计未来三年保持30%+增速[19][20] 行业结构性变化 - 2024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1.5亿(+40%),支出2506亿美元(+29%)[9] - 旅行社角色从"成团组织者"转变为"资源整合中介",8-13日埃及全包团价格1-1.5万元,低于国内长线游[18] - OTA平台推出模块化服务产品,马来西亚地陪服务日费约300元,形成标准化供给体系[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