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文档
雅江超级电站万亿投资背后
投中网· 2025-07-23 06:15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概况 - 雅下水电工程总投资1.2万亿元,叠加配套投资或超2万亿元,是人类史上最大水电工程[3] - 工程装机容量6000万-7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3倍[6] - 采用"国家资本金+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模式,中央财政注资占比40%[6] - 建设周期12-15年,将成为中国"西电东送"核心能源基地[6] 主要受益电力央企 三峡集团 - 持有雅江集团35%股份,为最大股东和受益方[7] - 全球水电龙头,拥有全球前10大水电站中的5座及2/3大型水轮机组[7] - 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900万千瓦,光伏风电开发能力领先[8] 华能集团 - 旗下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清洁能源装机超3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连续6年破千亿千瓦时[8] - 全资子公司雅江公司专注西藏能源开发,注册资本71.32亿元[8] 其他新能源开发商 - 配套5000万千瓦风光项目预计投资超1万亿元[9] - 国家电投、华电、国家能源集团、大唐等将参与多能互补基地建设[9] 工程建设主力企业 中国电建 - 承担国内80%大型水电站勘察设计及65%施工任务[12] - 主导三峡、白鹤滩等工程,隧洞掘进与高坝建设技术领先[12] 中国能建 -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世界领先(如±800千伏乌东德工程)[12] - 具备西藏基建经验,曾参与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12] 特高压配套建设 - 藏粤直流工程动态投资531.68亿元,线路总长2681公里[14] -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合资成立运营公司(南网51%/国网49%)[14] - 未来或需10条特高压配套,总投资约6000亿元[15] 工程技术与生态特点 - 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技术,隧洞总长超50公里,最大埋深3000米[11] - 创造2500米水位差(远超抽水蓄能电站500米水平)[11] - 电力外送比例达80%,20%供西藏本地使用[15]
女博士把公司卖了,20余家VC顺利退出
投中网· 2025-07-23 06:15
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礼新医药,实际支付净额约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2] - 礼新医药账上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42.18亿元,净利润16.85亿元[6] - 中国生物制药市值接近1300亿港元,收购后股价持续上涨[2] 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 - 公司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未来三年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涵盖双抗、ADC等前沿疗法[4] - 收购礼新医药强化其在双抗和ADC领域的布局,看重其国际认证的研发实力[5] 被收购方礼新医药 - 创始人秦莹为85后女博士,拥有肿瘤免疫学背景及跨国药企高管经历[5] - 公司拥有4个研发平台,包括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抗体、难成药靶点抗体、ADC及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5] - 技术获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认可,CCR8靶点管线LM108全球进度排名前三[12] 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 20余家VC机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启明创投为最大外部投资方,参与A轮、B轮及C轮融资[8] - 泰格医药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退出收益超20倍,获得对价约3411万美元[9] - 中国生物制药曾参与礼新医药C轮融资,后转为收购方[8] 行业趋势与案例 - 并购成为Biotech公司重要退出路径,2024年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12%股份,启明创投退出5%股权获15.75亿元[12] - 奥浦迈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解决VC机构因IPO收紧的退出难题[12] - 行业偏好细分领域龙头,创新需具备全球技术优势以避免同质化竞争[13]
全国首家,拓邦鸿基成功获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认证,半导体石英领域迎来重大突破
投中网· 2025-07-22 06:13
半导体石英产业链 - 12英寸半导体石英器件国产化率极低 认证是产业链最为关键的一环 [4] - 拓邦鸿基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产品获国内多家晶圆厂和半导体设备厂认可 [4] - 公司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通过KE集团供应商资格认证的本土企业 [2][4] 拓邦鸿基技术突破 - 公司产品在纯度 加工精度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 通过KE集团认证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半导体核心零部件领域全球竞争力提升 [5] - 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份额 与国际半导体企业开展更多合作 [5] 公司业务与资质 - 主营业务为石英舟类 石英管道类 石英器件类高纯石英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7] - 产品应用于半导体晶圆制造和光伏电池片制造多个工艺环节 [7] - 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 [7] 行业地位 - KE集团是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之一 炉管式ALD技术行业领先 [5] - KE集团批量薄膜沉积设备和薄膜处理设备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市占率超过70% [5] - 半导体产业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5]
费列罗,200亿买一家公司
投中网· 2025-07-22 06:13
费列罗收购家乐氏谷物业务 - 费列罗以每股23美元现金收购家乐氏谷物业务,价格接近其独立前市值的两倍[4] - 交易涵盖家乐氏在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的6家工厂、分销网络及Frosted Flakes等标志性谷物品牌[4] - 收购后家乐氏股价当日飙升31%,交易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4] 费列罗战略动机 - 此次收购是公司战略增长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实现糖果业务外的多元化扩张[5] - 目标通过整合家乐氏谷物品牌强化北美食品业务,覆盖早餐消费场景[5] - 收购将使费列罗获得北美谷物市场28%份额,成为仅次于General Mills的第二大玩家[12] 家乐氏谷物业务现状 - 北美早餐谷物市场自2019年起下滑17%,传统含糖麦片产品与现代健康需求脱节[8] - 2025财年Q1家乐氏谷物业务营收6.63亿美元(同比降6.22%),净利润1800万美元(同比降45.45%)[9] - 分拆后独立运营面临供应链压力,晨星分析师认为其"缺乏持久竞争优势"[8][9] 家乐氏历史与分拆背景 - 家乐氏1906年创立,以玉米片起家,曾收购Kashi(2000年)和品客薯片(2012年)[7] - 2023年分拆为Kellanova(零食业务)和WK家乐氏(谷物业务),后者专注北美市场[7] - 零食业务Kellanova已于2024年被玛氏以360亿美元收购,现面临欧盟反垄断审查[8] 费列罗北美布局 - 2018年以28亿美元收购雀巢美国糖果业务,整合Butterfinger等品牌后成为美国第三大糖果公司[11] - 近年通过产品创新(如方形费列罗巧克力、花生味Nutella)适应本地市场[12] - 过去十年通过收购构建巧克力、糖果、饼干等多品类矩阵,但谷物业务整合存挑战[12]
一个IPO,小赚170亿
投中网· 2025-07-22 06:13
核心观点 - 黑石集团通过教科书式的并购和运营策略,在7年内实现对西班牙博彩公司Cirsa的4倍回报,总回报超过21亿欧元 [4][8] - Cirsa的成功IPO为低迷的欧洲IPO市场注入信心,首日市值达27亿欧元,股价大涨6.7% [3] - 黑石通过杠杆融资、股息资本重组和战略并购等金融工程手段,在上市前已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5][7] 交易结构分析 - 2018年收购采用杠杆融资:21亿欧元估值中股权投入仅5亿欧元,15亿欧元为债务融资 [5] - 2019年通过"股息资本重组"收回3.75亿欧元,占股权投资成本的过半 [5][6] - 上市前"突击分红"2.3亿欧元,完全覆盖初始投资 [7] - 上市后持股市值20亿欧元,总回报超21亿欧元,DPI超过1,总回报接近4倍 [7][8] 运营改善措施 - 疫情后EBITDA几乎翻倍至6.99亿欧元,债务/EBITDA比率从5.5倍降至2.8 [10][17] - 推动数十笔跨境并购,成为欧拉美市场整合者,包括墨西哥Winland Casino等 [16] - 线上业务占比从16.7%提升至22.7%,成为新增长引擎 [16] - 改造实体赌场为综合娱乐空间,最大化客户价值 [17] 行业背景 - Cirsa为西班牙最大博彩运营商之一,拥有150家赌场+180家游戏厅,2017年EBITDA 3.5亿欧元 [5][11] - 黑石具有丰富博彩行业经验,曾以56.5亿美元出售拉斯维加斯大都会酒店 [15] - 欧洲IPO市场持续低迷,Cirsa超额认购成为罕见成功案例 [3] 未来展望 - 公司计划3年内投入4-5亿欧元进行并购,已锁定100个潜在目标 [17] - 当前27亿欧元市值未达黑石30亿欧元预期,仍有增值空间 [17] - 黑石暂未减持,持股比例仍达78% [7]
黄仁勋,夹缝中的芯片之王
投中网· 2025-07-22 06:13
以下文章来源于豹变 ,作者张力 豹变 . 直抵核心。做最具穿透力、洞察力的商业观察,深度影响未来。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市场。 作者丨 张力 编辑丨 邢昀 来源丨 豹变 黄仁勋 最近 很忙,忙着穿唐装、秀中文、接受采访。链博会之前,他还抽空与雷军见了一面。 俩人上一次在中国公开见面,还是 2013 年小米 3 的发布会上,黄仁勋在台上高喊"我也是米粉!" 他借小米的台子为英伟达打广告,喊出"我们公司做的 GPU 是世界最棒的"! 12 年后,黄仁勋带领英伟达冲破 4 万亿 美元 市值大关,全球 AI 热潮席卷,英伟达的芯片供不应 求。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回忆道,当时在一顿寿司晚宴上,他跟马斯克一起恳求黄仁勋多 给一些芯片,直呼"请收下我们的钱, 多拿点, 拜托了!" 黄仁勋再也不用到处吆喝了。 在 2025 年之前,他的中国行程似乎并不多。 帮小米站台后, 公开报道中 他只在 2019 年来过中 国,参加英伟达 GTC 大会。 而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从手机芯片,延伸到人工智能、汽车智驾 等领域。公司 中国团队日渐成熟, 如今有约 4000 名 员工,分布在 ...
大厂们,在机器人上着急了
投中网· 2025-07-21 07:12
行业动态 - 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异常火爆,分歧减少且融资加速 [4][5] - 2025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事件达114起,融资额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7] - 7月7日至9日三天内,星海图、星动纪元、云深处、它石智航等四家企业累计融资超25亿元 [6] - 美团、宁德时代、腾讯、阿里等巨头成为投资主力,美团2025年至今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出手6次 [7] 公司投资与布局 - 美团领投它石智航1.22亿美元融资,并领投星海图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超1亿美元 [15] - 美团过去三年投资机器人及相关企业达30家,包括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 [16] - 宁德时代领投银河通用11亿元融资,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智慧药房、物流仓储等领域的落地 [7][21] - 腾讯、阿里、蚂蚁集团投资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等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硬件及核心零部件 [7] - 字节跳动旗下Seed团队大规模招募机器人相关方向负责人,已量产超千台轮式物流机器人 [18] 技术发展与路径 - 具身智能技术路径逐渐收敛,从500个可能路径收缩至100个,行业已接近L2级别 [10][11] - 预计完成L2及达到L3级别可在5年之内实现 [11] -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成为具身智能跨越的路径,自动驾驶领域人才大量加入该赛道 [12] - 具身智能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L4是在单一场景内做到人类能做的所有事,L5是不局限于单一场景 [11] 战略与未来展望 - 美团将具身智能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战略定位为进攻而非防守,重点关注AI在线下场景的落地 [15][17] - 互联网大厂和制造业巨头在具身智能领域分别寻求超车和补课,京东、阿里等同样看好该赛道 [19][20] - 具身智能未来可能重构生态,串联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形成"超级智能网络" [25] - 宁德时代布局"能源-智能"共生体系,腾讯与阿里则关注数字与实体的融合接口 [26][27] - 大厂争抢的是决定未来30年产业格局的"入场券",具身智能可能重塑生产关系、商业逻辑和社会分工 [28]
小鹏飞行汽车,B轮融了18亿 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7-21 07:12
焦点回顾 - 硬科技赛道中新材料受热捧,毅达资本完成对云荒新材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荣烯新材完成A轮数千万元股权融资[3][12][15] - 大健康赛道中细胞治疗与器械创新成主流,拓新天成完成近4000万美元B轮融资,南方元生物、曦健科技等器械企业早期项目融资活跃[3][25][26][27] - 互联网赛道中AI Agent商业化进程加速,清程极智完成过亿元融资,中数睿智完成2亿元A+轮融资[3][31][33] 新消费 - 汉阳科技Yarbo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科投资、中金资本和九阳创投[5] - 闪梭汽车完成2000万元Pre-A轮融资,由产业资本与新消费基金共同参与[6] - 少儿AI编程教育品牌小码王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余杭区产业基金等政府基金以及资本市场机构[7] 硬科技 - 朗毅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嘉道资本跟投,老股东奇绩创坛持续加注[9]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10] - 中星高科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由成都科创投领投,国新国证跟投[11] - 磐动电气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蓝图创投-盐城西伏河低碳基金[13]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16] - 畅的科技完成近2亿元B+轮融资,由鸿富资产旗下基金领投[17] - 海桓科技半年内累计融资数亿元,B+轮由国泰君安创新投资领投[18] - 蓝点触控完成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广发信德、复星创富等联合投资[19] - 烟山科技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深创投、常春藤资本等联合投资[20] - 粒界科技完成千万美元级B3轮融资,由锡创投、无锡滨湖产业集团和比亚迪联合领投[21] - 凌极推进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元航资本领投[22] 大健康 - 凯磁医疗完成数百万元融资,由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三方投资[24] - 拓新天成完成近4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国投招商领投[25] - 南方元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复健资本领投[26] - 曦健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本草资本领投[27] - 珂睿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由四川发展弘科基金投资[28] 互联网/企业服务 - 孚知流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为棋兆资本[30] - 清程极智完成过亿元融资,由某知名产业方领投[31] - 中数睿智完成2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VGC和北京市AI基金联合领投[33] - 无界方舟连续完成Pre-A & Pre-A+轮亿元级别融资,由蚂蚁早期生态基金等联合领投[34] - Sandwich Lab完成数百万美元首轮融资,由锦秋基金与汇量科技联合领投[35]
“宇树比影石值钱,不会下1000亿”
投中网· 2025-07-21 07:12
宇树科技上市动态 - 宇树科技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 估值约120亿元 控股股东王兴兴直接持股23.82% 通过有限合伙控制10.94%股权 合计控制34.76%股权 [1][4] - 上市时间表显示 9-10月参与辅导考试 10-12月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摩尔线程案例 预计2025年正式登陆科创板 [4] - 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及近7亿元C轮融资 资方包括红杉中国 腾讯 阿里 美团等头部机构 [7] 具身智能行业格局 - 一级市场估值分三梯队:智元机器人(150亿) 宇树科技(120亿) 银河通用(百亿)为第一梯队 星海图(50亿)等第二梯队 其余公司估值20-30亿 [2] - 头部公司普遍现金流充裕 智元拟控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复牌后7天累计涨幅259%) 银河通用亦有IPO传闻但被否认 [2][10] - 行业技术路线尚未收敛 部分明星公司技术进展缓慢 存在多条并行研发路线 [14] 宇树科技业务表现 - 2024年营收超10亿元 预计利润1-2亿元 机器狗全球市占率近70%(销量2.37万台) 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超1500台 [6] - 投资人预估上市后市值不低于1000亿元(对比影石创新700亿市值) 市销率50-100倍 市盈率千倍 [5][6] - 核心客户为高校与科研机构 创始人王兴兴强调人形机器人仍处初级阶段 [6][20] 行业上市窗口期分析 - 投资人预测未来2-3年将有3-5家具身智能公司上市 2027年前被视为关键窗口期 [13] - 上市动机包括融资成本优化 治理结构完善 以及规避AI行业前期的投资教训 [13] - 当前具身智能公司融资需求低于自动驾驶/大模型 研发成本可通过产业链分摊(如A股合作公司市值增长显著) [17] 资本运作特征 - 头部公司采用多元化资本策略:智元通过收购控股上市公司 宇树推进IPO 银河通用传闻上市 [2][10] - 行业融资呈现"邀请制"特征 B轮后机构准入门槛显著提高 [8] - 零部件公司首轮估值达数十亿 反映资本过热现象 [18]
1600亿,香港杀疯了
投中网· 2025-07-21 07:12
香港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带来逾1600亿港元的外来直接投资,并创造了逾1.9万个新职位 [4] - 从企业来源地看,将近一半企业来自中国内地(630家),其次是美国、英国、新加坡和加拿大 [4] - 前五大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创新及科技、家族办公室、旅游及接待、商务及专业服务 [4] 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布局 - 宁德时代在香港科学园设立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计划在五年内投资十多亿港元,招聘500多人 [8] - 宁德时代在香港设立研究院,这是其在全球的第六大研发中心 [8] - 微众银行的子公司微众科技在香港成立,重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数字金融与数字基建解决方案 [9] - 百度在香港数码港筹办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智能驾驶业务落户香港 [14] - 理想汽车计划在港投资20亿港元设立芯片研发中心 [14] 香港的营商环境优势 - 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且股票、外汇、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活跃 [10] - 港交所上市规则相对灵活,审批周期短于内地资本市场 [10] - 香港实行低税率政策,税制简单,企业税务负担小 [10] - 绝大多数商品在香港可自由进出口,物流体系发达 [10] 创新及科技企业在香港的发展 - 驭势科技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无人驾驶拖车项目、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驾驶巴士等,实现了超千天完全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 [12] - 驭势科技以香港为桥头堡,把业务拓展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 [12] - 香港设立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市场资金投向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15] - 香港在"创科创投基金"中调配15亿港元与业界配对成立联合基金 [15] 香港的政策支持 - 香港财库局公布《有关香港推行公司迁册制度建议咨询总结及立法建议》,通过放宽财务报表规定、延长撤销注册期限、为迁入公司提供"退出税"抵免等措施,吸引外地公司"落户"香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