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致非登记股东通知信函及申请表格
2025-09-26 08:44
报告信息 - 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中、英文版本已分别上载于公司网站和联交所网站[3][7] 股东服务 - 非登记股东可填申请表免费获取印刷本报告[4][7] - 非登记股东欲收电子通讯应联系中介提供邮箱[5][8][11][12] - 未提供有效邮箱则发登载通知印刷本[5][8] - 对通知或申请表有疑问可工作日9:00 - 18:00致电(852) 2980 1333查询[6][7][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1177,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11] 个人资料处理 - 提供个人资料用于处理申请表可披露或转移[14] - 个人资料保留至满足用途所需时间,可申请查阅或更正[14] 申请表格要求 - 回寄申请表剪贴邮寄标签,香港投寄无需贴邮票[14][15][16] - 公司不接受非登记股东申请表格上其他特别指示[4] - 填写并寄回申请表格即确认收取日后所有公司通讯印刷本及所选语言版本[3] 通讯版本规则 - 若英文及中文版本合并为一份文件,寄给要求任一版本印刷本的非登记股东[5] 后续通知说明 - 上述指示适用于日后所有公司通讯,直至股东书面更改或公司财政年度末到期[6] - 非登记股东若希望继续收到日后公司通讯印刷本,需进一步书面请求[6]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致登记股东通知信函及回条
2025-09-26 08:42
报告信息 - 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中、英文版本分别上载于公司及联交所网站[3][7] 通知相关 - 通知日期为2025年9月26日[3][9] 股东通讯 - 登记股东需提供有效邮箱,否则按邮寄接收通知[5][8][10] - 回条甲部指示适用于后续公司通讯[10] 公司信息 - 公司为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177[10] - 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分处为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10]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6 08:35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入为人民币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6] - 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人民币33.9亿元,同比增长140.2%[6] - 基本溢利为人民币30.9亿元,同比增长101.1%[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75.747亿元,同比增长10.7%[8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为人民币49.856亿元,同比增长66.2%[83] - 公司本期间盈利为49.85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46.067亿元人民币增长8.2%[86] - 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0.7%至175.75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8.74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本期间盈利同比增长66.2%至49.86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30.00亿元人民币)[100][102] - 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者应占净利润为人民币3,388,591千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3,017,162千元增长12.3%[126][129] - 公司本期间盈利为人民币33.89亿元,同比增长12.3%[9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费用占收入比率为18.1%,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6] - 销售及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为42.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人民币31.875亿元,同比增长23.6%[83] - 税前盈利中研究及开发费用大幅增至3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2024年:25.78亿元)[111] - 公司财务成本同比下降19.8%至1.23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4亿元人民币)[109] - 公司资本支出同比下降33.5%至4.4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6.68亿元人民币)[100][102] - 使用权资产折旧增至4579.5万元人民币(2024年:2903.5万元),增幅57.7%[111] - 银行利息收益增至3.74亿元人民币(2024年:2.24亿元),同比增长66.9%[111] - 应收账款减值亏损增至2461.6万元人民币(2024年:1865.7万元)[111] - 2025年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金额为人民币270,849千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407,495千元下降33.5%[13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创新产品收入达人民币78.0亿元,同比增长27.2%,占总收入44.4%[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创新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78亿元,同比增长27.2%[20] - 创新产品收入为人民币779.857亿元,占集团收入44.4%,同比增长27.2%[42]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人民币669.423亿元,占集团收入38.1%,同比增长24.9%[43] - 外科/镇痛用药收入为人民币310.506亿元,占集团收入17.7%,同比增长20.2%[44] - 中藥現代製劑及西藥分部收入同比增长11.1%至173.92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6.50亿元人民币)[100][102] 各地区表现 - 公司非流动资产中其他国家和地区部分同比增长171.4%至10.56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3.89亿元人民币)[10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5港仙[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有2个创新产品和5个仿制药获NMPA批准上市[20] - 预计2025-2027年肿瘤领域将有6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22] - 预计2025-2027年肝病/代谢领域将有1个创新药和5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31] - 预计2025-2027年呼吸领域将有4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32] - 外科/镇痛领域有3个创新药和6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预计在2025-2027年获批准上市[36] - 公司预计2025-2027年将有近20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81] - 预计到2027年底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将超过60%[81] - 2025年有4款创新药已申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1款申请纳入商保目录[78] - 公司预计超半数新药品种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人民币20亿元[81] - 2025年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5港仙,总额人民币816,327千元,较2024年同期3港仙(人民币508,201千元)增长60.6%[124] 研发进展和产品管线 - 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已获批9个适应症,另有3个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22] - 公司2023-2024年共有5款肿瘤领域国家1类创新药和4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22] - 肿瘤领域研发管线包含37个创新候选药物(2个上市申请阶段,11个临床III期,7个临床II期,17个临床I期)[22] - 肿瘤领域另有13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8个上市申请阶段,2个关键临床)[22] - TQB3616(CDK2/4/6抑制剂)于2024年7月递交上市申请,2025年7月递交新适应症上市申请[23] - TQ05105(JAK/ROCK抑制剂)于2024年7月递交上市申请,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JAK/ROCK抑制剂[23] - LM-302(Claudin 18.2 ADC)正在中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已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23] - LM-108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MSI-H/dMMR晚期实体瘤[25] - LM-108再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CCR8阳性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25] - TQB2868联合方案客观缓解率达63.9%疾病控制率达100%[25] - TQB2868联合方案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86%预期总生存期有望超过1年[25] - TQB2102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HER2阳性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28] - 天晴速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布地奈德雾化剂型仿制药[30] - M701是国内首个自主开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CD3/EpCAM双特异性抗体[25] - TQB2868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25] - TQB2102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三项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间质性肺病发生率远低于同类药物[28] - 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已获批3个适应症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改善肝功能异常[27] - 肝病/代谢领域有7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1个临床III期和6个临床II期[31] - 肝病/代谢领域有6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4个上市申请阶段和1个关键临床[31] - 呼吸领域有13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3个临床III期、4个临床II期和6个临床I期[32] - 呼吸领域有12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8个上市申请阶段和2个关键临床[32] -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已完成全球III期临床试验主队列受试者入组[31] - TQC3721(PDE3/4抑制剂)正在中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是全球研发进度第二的PDE3/4双重抑制剂[32] - TQC2731(TSLP单抗)是中国研发进度最快的国产TSLP单抗,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32] - TDI01(ROCK2抑制剂)处于临床III期开发阶段,具有成为重磅药物的潜力[32] - 普坦宁于2025年5月获得NMPA和FDA上市批准,用于成人术后疼痛管理[35] - PL-5于2024年12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是中国首个申报上市的加南类抗菌肽创新药物[36] - TRD205不良反响率低于15%,正在中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36] - TCR1672正在中国开展Ib/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35] 投资和并购活动 - 公司以5亿美元净对价全资收购礼新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9] - 2025年7月公司全资收购礼新医药以增强ADC技术平台[80] - 公司于2025年7月15日全资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对价不超过9.5092亿美元[151] - 持有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5.03%股权,投资成本约5.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777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允价值为人民币902,100万元,占集团总资产12.0%[53] - 2025年上半年从科兴中维收取税后股息约人民币135,270万元(2024年:人民币67,635万元)[53] - 投资分部业绩大幅改善,由亏损1.58亿元人民币转为盈利23.61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股息收益暴增,达到15.0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仅16.7万元人民币)[107] - 股息收益激增至15.04亿元人民币(2024年:16.7万元),主要来自联营公司投资回报[111] - 终止经营业务(正大青岛出售)产生税后收益16.07亿元人民币,含出售收益15.74亿元[119] - 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盈利贡献482.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8%(2024年:9305.6万元)[111] - 公司于2025年2月17日全额赎回750,000,000欧元零息可转换债券[175] 财务结构和流动性 - 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11.044亿元,银行存款约人民币100.98亿元,理财管理产品总额约人民币92.8598亿元,资金储备合计约人民币304.8838亿元[3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110,440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956,958万元)[6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可用授信额度总额约达人民币433亿元,其中人民币318亿元尚未使用[62] - 总资产约人民币7,489,441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14.5%[65] - 总负债约人民币2,911,669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28.6%[65] - 资产负债比率38.9%,较2024年末34.6%上升4.3个百分点[65] - 现金净额约人民币1,853,247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28.7%[65] - 公司净流动资产为89.69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51.288亿元人民币增长74.9%[87]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1.04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95.696亿元人民币增长16.0%[87] - 公司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为81.54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9.676亿元人民币增长64.2%[87] - 公司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500.43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58.516亿元人民币增长9.1%[89] - 公司净资产为457.77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27.741亿元人民币增长7.0%[89] - 公司非控制权益为124.04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108.133亿元人民币增长14.7%[89] - 公司附息银行借款总额为118.51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95.824亿元人民币增长23.7%[87][89] - 公司总资产同比增长14.5%至748.94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654.08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总权益从人民币427.74亿元增至人民币457.78亿元,增长7.0%[9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31.60亿元,同比增长2.7%[92]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72.89亿元,同比增加257.2%[92] - 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5.77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出人民币40.99亿元[9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人民币36.51亿元,同比下降18.3%[92] - 公司回购股份支出人民币1.10亿元,同比减少69.6%[92] - 新增银行贷款人民币48.68亿元,同比减少27.5%[92] - 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总额为人民币8,154,080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4,967,560千元增长64.2%[132] - 即日至90天账期应收账款为人民币7,669,451千元,占应收账款总额94.1%[132] - 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人民币11,104,402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9,569,584千元增长16.0%[132] - 超逾三个月期满定期存款为人民币7,453,028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3,338,061千元增长123.3%[132] - 交易及票据应付账款总额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149.7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282.03亿元,增长88.3%[133] - 超逾180天的应付账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25.6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70.78亿元,增长176.1%[133] - 即日至90天的应付账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84.16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150.80亿元,增长79.2%[133] - 附息银行借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95.83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118.52亿元,增长23.7%[136] 金融资产和投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1,019,827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091,153万元)[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4,199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7,686万元)[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金融资产约人民币504,019万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443,911万元)[5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金融资产(含理财产品)约人民币867,691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495,083万元)[55] - 理财产品及分类为其他应收款项的理财产品总额约人民币928,598万元,占集团总资产约12.4%[5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通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权益投资录得亏损净额约人民币1,611万元[56]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金额为收益3.32902亿元(2025年)及亏损4981.6万元(2024年)[47][50]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失人民币2.81亿元[90]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收益5.41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亏损0.50亿元人民币)[108]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210.7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242.07亿元,增长14.9%[136] - 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49.51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86.77亿元,增长75.2%[136] - 公司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为101.98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109.115亿元人民币下降6.5%[87] - 非流动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中,第三层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部分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44.39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42.75亿元[139][140] - 或然对价公允价值于2025年6月30日为人民币204,512千元,较2024年末210,615千元下降2.9%[141][142] - 第三层级金融资产总额于2025年6月30日为人民币14,473,591千元,其中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4,275,318千元,透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10,198,273千元[142] - 第三层级金融资产期内变动: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因转出第三层级减少人民币606,261千元,透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因汇率调整减少人民币324,858千元[142] - 2024年上半年第三层级金融资产增长显著: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从4,699,703千元增至4,806,730千元,增幅2.3%[143] - 或然对价估值采用折现现金流方法,关键输入数据为盈利预测[150] - 非上市权益投资估值采用估值倍数法,关键输入数据包括平均市净率、市研发投入率或同行业平均市销率倍数[150] - 第二层级金融工具包含中国内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采用贴现现金流模型估值[146] - 期内各级别间未发生公允价值计量转移[147] 关联方交易 - 对联营公司销售产品收入从2024年的人民币2.74亿元降至2025年的人民币2.47亿元,下降9.
港股公告掘金 | 中国中铁近期中标11项重大工程,涉资约502.15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9-25 15:18
重大工程中标 - 中国中铁中标11项重大工程 中标价合计502.15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通号7月至8月在铁路市场中标四个重要项目 [1] 资本运作与股权交易 - 周大福创建拟发行22.18亿港元可换债 可转换首程控股约10%股份 [1] - 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上实长三角以67.215亿元人民币向上海上实转让上药集团40%股权 [1] - 天津港发展附属公司拟以9540.3万元人民币收购欧亚国际公司5%股权 [1] - 天津港发展拟以7.23亿元人民币收购联盟国际公司40%股权 持股比例增至100% [1] - 新疆新鑫矿业建议发行A股 [1] 产业投资与战略合作 - 首程控股旗下北京机器人基金投资泉智博 持续加大机器人产业布局 [1] - 博雷顿与鸣阳矿业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矿山运输电动化及智能化发展 [1] 研发进展与业绩预告 - 中国生物制药LM-350"CDH17 ADC"完成澳洲I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1] - 吉宏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5%–65% [1] 股份回购与持股变动 - 腾讯控股9月25日斥资5.5亿港元回购84.4万股 [1] - 美的集团9月25日斥资2亿元人民币回购274.55万股A股 [1] - 安踏体育9月25日斥资9981.9万港元回购106.5万股 [1] - 锅圈拟使用最多1亿港元进一步回购H股股份 [1] - 巨子生物获控股股东Juzi Holding增持115万股 [1] - 金风科技股东和谐健康累计减持约5714.185万股 [1]
中国生物制药:LM-350“CDH17 ADC”完成澳洲I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智通财经· 2025-09-25 10:21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LM-350(CDH17抗体偶联药物)在澳洲I期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标志着该创新疗法正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1] - LM-350基于新一代ADC技术平台LM-ADCTM开发 能够高度选择性结合CDH17并具有很强的内化能力 采用IgG1野生型构型且具备ADCC活性 [1] - 临床前研究显示LM-350在多个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显著抗肿瘤活性 尤其在对MMAE耐药或伊立替康耐药的结直肠癌细胞中效果突出 [1] 靶点与疾病领域 - CDH17在约99%结肠癌 86%胃腺癌 79%食管腺癌和50%胰腺导管腺癌中高表达 在多种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消化道肿瘤(包括结直肠癌 胃癌 胰腺癌 食管癌等)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种类之一 2022年全球新发患者数量超过400万人 [1] 临床试验设计 - 本次临床研究为开放标签 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I/II期研究 旨在评估LM-350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 耐受性 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 [2] - 公司将继续快速推进该项目的临床研究 期待为患者提供临床用药新选择 [2]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LM-350"CDH17ADC"完成澳洲I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格隆汇· 2025-09-25 10:20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LM-350在澳洲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 标志着该创新疗法正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1] - LM-350基于新一代ADC技术平台LM-ADC开发 采用IgG1野生型构型 具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活性 [1] - 临床前研究显示LM-350在多个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显著抗肿瘤活性 尤其在对MMAE耐药或伊立替康耐药的结直肠癌细胞中效果突出 [1] 产品技术特性 - LM-350为靶向CDH17的抗体偶联药物 能够高度选择性结合CDH17并具有很强的内化能力 [1] - CDH17在约99%结肠癌 86%胃腺癌 79%食管腺癌及50%胰腺导管腺癌中高表达 在多种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行业市场需求 - 消化道肿瘤(包括结直肠癌 胃癌 胰腺癌 食管癌等)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种类之一 [1] - 2022年全球新发患者数量超过400万人 存在巨大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LM-350“CDH17 ADC”完成澳洲I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10:18
临床进展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LM-350(CDH17抗体偶联药物ADC)在澳洲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标志着该创新疗法正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1] - 本次临床研究为一项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评估LM-350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的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I/II期研究 [2] 产品特性 - LM-350基于新一代ADC技术平台LM-ADCTM开发 能高度选择性结合CDH17并具有强内化能力 采用IgG1野生型构型且具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活性 [1] - 临床前研究显示LM-350在多个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显著抗肿瘤活性 尤其在对MMAE耐药或伊立替康耐药的结直肠癌细胞中效果突出 [1] 靶点与市场 - CDH17在约99%结肠癌、86%胃腺癌、79%食管腺癌及50%胰腺导管腺癌中高表达 在多种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1] - 消化道肿瘤(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种类之一 2022年全球新发患者超过400万人 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1] 发展战略 - 集团将继续快速推进LM-350项目的临床研究 期待早日为患者提供临床用药新选择 [2]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自愿公告 - LM-350「CDH17 ADC」完成澳洲I期临床首例...
2025-09-25 10:09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附属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LM - 350「CDH17 ADC」在澳洲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入组[3] - 本次临床为LM - 350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的I/II期临床研究[5] 数据相关 - CDH17在约99%结肠癌、86%胃腺癌、79%食管腺癌、50%胰腺导管腺癌中高表达[4] - 2022年全球消化道肿瘤新发病患者超400万人[4] 其他 - 公告日期公司董事会有六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立非执行董事[6]
分子圆桌派第一期:重估BD
经济观察网· 2025-09-25 04:21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现状 - 2025年1-8月中国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300亿元 已超过同期一级市场融资额 [1] - BD交易推动多家创新药企进入第二个市值高峰 但近期因美国行政命令草案和临床数据争议出现股价回调 [1][5] 中国生物制药BD战略进展 - 公司明确将BD作为核心战略 临床产品储备全球排名第15位 拥有100多个进入临床的产品 [5] - 重点管线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的CCR8(收购自礼新)和排名第二的PDE3/4 预计年底完成首个交易 [5] - 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近300亿元研发创新药 产品疗效和性价比具备竞争优势 [6] 跨国药企BD选择标准 - 优先关注"抢头位"靶点 前三个玩家可占据80%市场份额 后期管线价值大幅减弱 [7][8] - 青睐新兴非拥挤靶点 如CCR8、PDE3/4等 未来BD将呈现多点开花趋势 [9] - 重视药物结构设计和早期CMC工艺 中国在工程化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6] 政策环境影响评估 - 美国行政命令难以实质性干预BD交易 因涉及IP层面交易且MNC利益巨大 [10] - MNC会通过游说支持BD交易 中国临床效率高成本低(患者成本为美国1/6至1/2) [11][43] - 临床策略多选择先在中国或澳洲完成早期验证 再利用欧美数据推进后期临床 [12][13] 行业发展趋势判断 - 2024年被视为中国创新药BD元年 交易数量远超2023年 [10] - 中国创新药资产供应已接近全球一半 ADC领域可出售资产占全球60%-70% [16] - 人才优势显著:每年毕业50万医药相关大学生 为美国两倍 工程师成本远低于美国 [17] 企业出海路径选择 - 更倾向与MNC合作 因其资金雄厚、全球临床和销售资源强大 能快速推动产品峰值销售 [23] - 通过BD学习全球运营经验 目标2033年成为全球制药30强 营收超100亿元 [40][41] - 当前中国已有17个产品在美国获批 泽布替尼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 [45] 研发创新模式转型 - 从Fast Follow向工程化创新转变 在linker设计和payload合成等环节实现全球创新 [52] - 高校负责基础研究(research) 企业负责开发(development) 形成分工协作体系 [47] - 大企业产业基金(CVC)将成为早期研发重要资金来源 弥补传统VC不足 [53][61] 一级市场融资挑战 - 早期项目融资困难 因VC资金被困在现有项目 新基金募集受阻 [55][57] - CVC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专业企业投资更具确定性 [61][62] - 估值体系需要调整 市场化定价是成熟市场表现 [67] BD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 扮演"催化剂"角色: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国际化经验 加速全球化进程 [68] - 是"成人礼"象征:标志中国创新药企真正融入全球研发体系 [69] - 三生制药单笔BD首付款达12.5亿美元 相当于12.5万辆电动汽车出口价值 [17]
全球制药业洞察 | 差额达8亿美元!中国药企授权平均交易额比国外市场高在哪?
彭博Bloomberg· 2025-09-24 06:05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跨境并购活动 - 中国药企在2025年上半年跨境并购协议中占比14% 成为重要参与方[3] - 国内"中国对中国"并购模式兴起 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是典型例证[3] 中国药企授权交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授权许可协议占比14% 高于2024年的8%[4] - 2025年第一季度达成20宗交易 为过去10年间最活跃时期[4] - 临床阶段药品交易占比42% 仅次于临床前资产和药物发现交易的44%[4] - 生物药在已披露类型交易中占比87% 显著高于中国以外地区的51%[4] 授权交易规模与结构 - 中国药企在预付款超10亿美元交易中占比40% 达历史最高水平[5] - 过去五年中国资产平均交易总额18亿美元 高于其他地区的10亿美元[5] - 2024年上半年中国授权交易平均总额达23亿美元峰值[5] - 2022年默克与科伦药业协议价值93亿美元 为最大单笔交易[5] 国内并购活动发展 - 中国生物制药斥资最高9.51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8] - 礼新医药因与默克在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项目合作而知名[8] - 礼新医药曾从默克获得5.88亿美元预付款授权LM-299全球权益[8] - 此次收购使中生制药掌控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创新管线[8] 礼新医药研发管线概况 - 拥有抗Claudin18.2 ADC药物LM-302 针对胃癌和胰腺癌适应症[9] - LM-108抗CCR8单抗针对MSI-H肿瘤和胃癌适应症[9] - LM-101抗SIRPα单抗针对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9] - LM-305抗GPRC5D ADC由阿斯利康获得全球权益[9] - LM-299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与默克合作开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