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搜索文档
又一家被曝财务造假!明天开始ST!
IPO日报· 2025-07-21 11:51
核心观点 - 诺泰生物因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被中国证监会处以474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被罚款150万元至1300万元不等 [1] - 公司股票自7月22日起复牌并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为ST诺泰,但涨跌幅限制仍为20% [1] - 公司2021年通过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3] - 公司2021年年报虚假记载导致公开发行可转债的《募集说明书》存在重大虚假内容 [4] - 公司于2021年5月科创板上市,上市当年即进行财务造假 [5] - 2024年沪深交易所修订退市规则,严打多年连续造假和严重造假行为 [7] - 公司2022年-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32.06%至45.27% [8] - 公司2021年若不进行财务造假,业绩下滑幅度会更大,可能影响2022年再融资 [9] 财务造假细节 - 2021年12月公司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上市持有许可人权益,确认收入3000万元,但浙江华贝不具备支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 浙江华贝支付的技术转让款最终来自诺泰生物的增资款 [3] - 该交易导致2021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3] - 2021年公司实际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13.58%,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6.52% [9] 监管处罚与风险警示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740万元罚款 [1][4] - 多位高管被警告并处以150万元至1300万元不等罚款 [1][4] - 公司股票自7月22日起复牌并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为ST诺泰 [1] - 公司股票不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涨跌幅限制仍为20% [1] 公司业务与发展 - 公司聚焦多肽药物、小分子化药及寡核苷酸药物,采用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模式 [8] - 2022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51亿元、10.34亿元、16.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65亿元、4.00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3亿元到3.3亿元,同比增加7284万元到10284万元,增幅32.06%到45.27% [8] - 业绩增长主要来自多肽原料药等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 [8] 退市规则修订 - 2024年沪深交易所修订退市规则,严打多年连续造假和严重造假行为 [7] - 对于2020年及以后的虚假记载行为,造假持续3年及以上将被退市 [7] - 对于2024年及以后的虚假记载行为,1年造假金额达2亿元以上且比例达30%以上将被退市 [7] - 连续2年造假金额合计数达3亿元以上且比例达20%以上将被退市 [7]
临时停牌!控股股东拟转让股份!金智科技控制权生变!
IPO日报· 2025-07-21 11:51
金智科技控制权变更事件 - 公司于7月21日突发公告宣布临时停牌 原因为"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 预计停牌不超过2个交易日[2][3] - 停牌直接源于控股股东金智集团计划协议转让16 01%股份 转让完成后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3][4] - 金智集团成立于2005年 注册资本1 18亿元 由18名自然人股东100%持股 无单一控股股东[5][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 金智集团持有公司20 03%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7] 金智集团背景与交易进展 - 集团采用"投资+产业"双轮驱动模式 聚焦高新技术与工业智能化 控股23家企业 参股20家实体 覆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农业等领域[8] - 集团近年因频繁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及司法纠纷引发关注 目前各方正就交易方案细节进行磋商[8] - 交易对手方身份、转让价格等关键信息尚未披露 市场处于观望状态[9] - 此次大比例股份转让将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方向 后续交易细节及新股东背景值得关注[9]
宇树IPO、智元“借壳”,机器人下一波势必更凶猛
IPO日报· 2025-07-21 07:52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开启IPO进程 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股东包括吉利、腾讯、阿里、蚂蚁等巨头[1] - 公司成为WIPO 2025全球奖唯一中国获奖者 凭借运动控制、关节电机及实时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1] - 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1全球累计出货超5万台 占据消费级市场60%份额[2] - 公司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 创始人预计人形机器人将在3-5年内快速应用于服务、工业、救援等领域[2] 资本市场反应 - 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单日上涨2% 间接参股公司年内平均涨幅18%[2] - 中际旭创等3家公司股价涨幅超45% 晶品特装等6股获机构加仓超100%[2] - 智元机器人借壳上纬新材致股价9连板 累计涨幅达5倍[1] 行业投资热潮 - 优必选投资2.5亿元建设机器人基地 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3] - 上半年中国工业/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35.6%和25.5% 行业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3] - 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机器人将成为万亿级市场 影响力超越自动驾驶[4] 行业竞争格局 - 机器人行业技术壁垒高于光伏 涉及机械、AI、算法等多学科融合[5] - 应用场景分散于医疗、安防等数十个领域 企业可通过垂直场景建立护城河[5] - 宇树科技IPO被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里程碑 预示新一轮发展浪潮[5]
第二家未盈利IPO!通过!
IPO日报· 2025-07-18 11:10
科创板上市进展 - 北芯生命于7月1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过会,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第二家上会企业[1] - 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禾元生物同日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1] - 监管层于6月18日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发布配套政策细则[1] 融资与股权结构 - 公司成立以来几乎每年融资,累计进行7次股权转让和12次增资[10][11][12] - 主要机构股东包括红杉资本(持股10.18%)、Decheng Insight(9.67%)和国投创合(7.15%)[17] - 实际控制人宋亮通过直接持股和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29.57%股份,发行后持股比例将进一步稀释[16][18] - IPO前存在对赌协议,约定2024年底前需完成合格上市,相关条款已随IPO申请自动终止[12][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245万元、1.84亿元和3.1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85%[25]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亿元、-1.55亿元和-5374万元,亏损幅度逐年收窄[25] - 累计未分配利润达-7.36亿元,主要受5.8亿元股份支付费用影响[22][26][32] - 毛利率稳定在63%左右,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8] 产品与研发 - 核心产品包括国内首个自主60MHz IVUS系统和首个国产FFR测量系统,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68.62%和24.48%[23][24] - 已上市11款产品,在研6款产品覆盖IVUS、FFR、电生理等五大类别[23] - 研发投入从2022年1.43亿元降至2024年1.13亿元,占营收比例从154.95%降至35.65%[36] - 研发人员数量从151人减少至10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减少近30%[36][37] 募资用途 - 拟募资9.52亿元,其中3.82亿元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4.7亿元用于研发项目,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5][6] - 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82亿元,与拟投入募资金额相同[6]
首次重大资产重组,告吹!
IPO日报· 2025-07-18 11:10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深圳驰速83%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 交易金额预计为1 51亿元 因双方未能就交易最终方案达成一致 [1][3] - 公司已支付1510万元交易意向金 将要求交易对方全额退还 [3] - 这是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重大资产重组及首次收购尝试 [4] 收购标的分析 - 深圳驰速成立于2012年 注册资本1000万元 主营自动化设备及自动锁螺丝机的研发销售 业务涵盖自动化设备控制软件及技术服务 [3] - 市场质疑标的公司技术含金量 认为自动锁螺丝机行业门槛较低 且标的知名度不高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波动:3 08亿元→3 24亿元→2 30亿元→1 75亿元→2 01亿元 净利润从2022年起下滑 2023年转亏0 17亿元 2024年亏损收窄至0 10亿元 [4] - 2025年Q1营收4681 06万元(同比降0 36%) 净利润401 28万元(同比降7 25%) [4] - 业绩下滑主因:下游需求减少导致销量下滑 行业竞争加剧致产品降价 募投项目转固增加折旧摊销 [5][6] 收购动机与市场反应 - 收购可能旨在提升经营规模和业绩 以扭转财务颓势 [7] - 尽管重组终止 但消息公布后股价短期上涨 5月22日涨停20%至39 72元 后续冲高至44 02元 [7] 行业环境 - 包装设备行业面临需求恢复缓慢 产业链下游业绩未显著反弹 市场竞争持续激烈 [6] - 公司作为包装专用设备生产商 产品单价持续下滑 市场份额策略导致毛利承压 [5][6]
净利润“腰斩”又“腰斩”之后,这家A股公司准备做这事!
IPO日报· 2025-07-17 11:50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首家掌握锂离子电池隔膜干法单向拉伸技术的企业,2024年干法隔膜出货量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3] - 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市场份额从2020年11%提升至2024年14.4%[3] - 客户覆盖LG新能源、三星SDI、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厂商[3] - 2016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21.65元/股,募资净额6.042亿元[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8.67亿元→29.82亿元→35.06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下滑(7.48亿元→5.94亿元→3.71亿元),2024年净利润较2022年减少50%[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44%至8.8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52.46%至0.51亿元[4] - 毛利率持续下滑:2022年45.57%→2024年29.09%→2025Q1 25.53%,较2022年下降20.04个百分点[4] - 应收款项从2022年12.7亿元增至2024年20.2亿元,经营现金流承压[5]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2021年9月历史高点45元下跌逾60%,截至7月16日创业板市值164亿元[4][6] - 已通过A股首发(6.5亿元)、定增(43.6亿元)、可转债及瑞士GDR(8.5亿元)累计融资超73亿元[8][9] 港股IPO计划 - 拟将募集资金用于:马来西亚/美国生产基地建设、新加坡研发中心建设、固态电池及新型隔膜研发、偿还瑞典贷款、产业链投资及补充流动资金[9] - 实控人陈秀峰夫妇合计持股12.72%,陈秀峰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8]
两年净利增长5倍!6大券商保驾护航!这家轮胎龙头冲刺上市!
IPO日报· 2025-07-17 11:49
公司港股IPO进展 - 玲珑轮胎委任中金香港、华泰金控、中信建投国际及国证国际为港股IPO整体协调人,承销团扩容至6家,加速推进"A+H"双重上市 [1]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2] 股权结构与市场地位 - 王氏家族合计持股53.93%为控股股东,创始人王希成及其配偶、子女通过玲珑集团(持股40.09%)和英诚贸易(持股13.76%)控制公司 [4] - 按2024年销量计,公司为全球第六大轮胎生产商(市场份额4.4%)、中国第二大轮胎生产商,仅次于中策橡胶 [4][9] - 在OE市场,公司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中国第一,并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OE轮胎销量冠军 [5][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170.06亿元增至220.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9%,净利润从2.92亿元增至17.52亿元,两年增长5倍 [6] - 毛利率逐年提升,从2022年11%增至2024年19.69% [7] - 2025年Q1营收56.97亿元(同比+12.92%),但归母净利润3.41亿元(同比-22.78%),主因原材料价格上涨 [6] 全球化战略与产能布局 - 推进"7+5"全球战略(7个国内+5个海外基地)和"3+3"非公路胎战略(目标2030年产能33.09万吨) [10] - 已建成泰国、塞尔维亚2个海外基地,2025年拟投资11.9亿美元(约87.1亿元)在巴西建第三工厂,预计年净利润12.13亿元 [11] - 海外收入占比达49.2%(2024年107.3亿元),毛利率29.39%显著高于国内14.6% [13] 行业背景 - 全球轮胎销量从2020年16.59亿条增至2024年19.31亿条(年均复合增长率3.9%),预计2029年达23.26亿条 [9] - 中国轮胎销量预计从2025年4.11亿条增至2029年4.83亿条(年均复合增长率4.1%) [9] - 前十大轮胎商占全球55.7%市场份额,玲珑轮胎2024年销量8540万条 [9]
时隔三个半月!这事告吹!
IPO日报· 2025-07-16 11:26
收购终止事件 - 力星股份宣布终止筹划收购飞燕钢球控股权事项 因双方无法就收购条款达成一致 [1] - 公司表示终止收购不会对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3] 收购标的分析 - 飞燕钢球成立于2004年 专注于∮0.5—∮12.7mm精密钢球研发制造 产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3] - 飞燕钢球在∮3mm以下微小钢球领域具有技术壁垒 微型钢球冷镦球坯工艺国内领先 [3] - 飞燕钢球占据国内商用车及重卡市场90%以上份额 为美国牧马人、福特皮卡等国际品牌配套 [3] 收购战略意图 - 力星股份主营业务为精密轴承滚动体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 [3] - 收购旨在补充非轴承领域技术空白 形成"技术互补+市场协同"战略格局 [3] - 通过整合飞燕钢球技术积累 快速切入微型高精度滚动体赛道 拓展高端装备制造市场 [3] 公司财务状况 - 力星股份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2021-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90亿元、0.62亿元、0.60亿元、0.55亿元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52亿元(同比+4.66%) 归母净利润1712.93万元(同比+11.28%) [5]
13.65亿定增获受理!海思科解转型资金之渴?
IPO日报· 2025-07-16 11:26
公司定增计划 - 深交所已受理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 拟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 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65亿元 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为多元化医药集团 业务覆盖新药研发、生产制造、推广营销 产品布局涉及麻醉、肠外营养、肿瘤止吐、肝胆消化、抗生素、心脑血管等多个细分领域 现有40余个品种 [4] - 已获批上市4款1类新药 包括环泊酚注射液、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考格列汀片和安瑞克芬注射液 其他品种多为国内首家或独家仿制 [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公司商业化产品及进入临床阶段的1类新药共14个 涵盖麻醉、镇痛、肿瘤、代谢、呼吸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等多个领域 [4] 战略转型进展 - 公司正从"创新仿制药"研发向"仿创结合"研发生态快速转型 [5] - 2024年仿制药大幅缩减 仅提交1款仿制药上市申请 创新药管线增至26个 [6] - 仿制药收入占比从2019年超80%降至2024年60%以下 创新药收入占比升至40% 2025年预计超40% [7]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7.21亿元 同比增长10.92% 净利润3.96亿元 同比增长34% 年报发布当日股价涨停 市值首次超过500亿元 [8] 研发投入与资金需求 - 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 公司总研发投入达15.89亿元 其中2024年研发投入6.24亿元 同比增长20.7% [10] - 截至2024年三季度 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8.07亿元 包含前次募投项目未使用资金2.5亿元和自有资金5.57亿元 [12] - 本次募资将用于多个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包括HSK31679、HSK31858、环泊酚、HSK39297、HSK21542和HL231等药物的后续境内外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 [12]
这家公司IPO失败,宁德新能源“割肉”退场!被ST公司看上,还有这层关系!
IPO日报· 2025-07-16 09:48
交易概述 - *ST威尔拟以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新材51%股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 [1] - 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ST威尔控股子公司 [2] - 交易双方实控人均为沈雯,市场解读为资产借道上市 [3] - 公告次日*ST威尔股价涨停至13.89元 [4] 标的公司业务与客户 - 紫江新材主营动力储能及3C数码软包锂电池铝塑膜,客户包括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头部厂商 [7] - 2021年比亚迪以1.16亿元销售额(占比31.59%)成为第一大客户,宁德新能源以13.63%占比位列第二 [7] - 交易前股东结构:紫江企业(58.94%)、比亚迪(3.87%)、宁德新能源(2.53%)[8] - 交易后宁德新能源完全退出,比亚迪保留3.87%股权 [8][9] 财务与估值数据 - 2023-2025Q1营收:7.11亿元(2023)、6.23亿元(2024)、1.55亿元(2025Q1)[11] - 同期净利润:9023.65万元(2023)、5351.51万元(2024年下降40.7%)、1012.26万元(2025Q1)[11] - 业绩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9580万元 [12] - 评估基准日2025年3月31日,标的估值11亿元,较净资产增值105.61% [13] 上市历程与资本运作 - 紫江新材2017年启动新三板挂牌,2020年拟分拆至科创板后改道创业板 [15][16] - 2022年创业板IPO获受理但2023年底撤回,2024年7月转新三板挂牌(代码874461)[16][17][18] - 宁德新能源2018年以20.65元/股认购150万股,本次转让价2703.57万元低于投资成本 [10][11]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ST威尔主营业务(汽车检具/仪器仪表)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超5500万元 [21][22] - 通过收购切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寻求业务转型与新增长点 [21] - 2025年上半年*ST威尔通过出售资产组实现1.3-1.65亿元非经常性收益,但扣非后仍亏损450-675万元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