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灾减灾

搜索文档
小站大作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8:12
海洋观测基础设施与业务范围 - 石浦海洋站承担宁波南部区域20多个观测站点的运维保障工作 包括14个海洋观测站 1个海啸预警台 2个地波雷达站和3个测波雷达站[7] - 观测监测要素从最初两三项扩展到海洋水文气象 海水水质 生物生态等 检验检测能力项目参数达40多项[7] - 拥有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分场所 发挥桥头堡一线优势参与海洋监测和岸线监管[7] 海洋灾害防御工作 - 象山县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 占宁波市海域面积三分之二 海岸线988公里 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2] - 承担海洋灾害防御三年行动 风险普查 预警监测等项目工作 并负责灾情信息员培训管理和海洋应急演练[7] - 开展象山县海洋灾害重点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涉及承灾体分布散 数量多 类型全 占宁波市近半[6] 基层工作挑战与人员配置 - 全站仅5名人员 需全年无间断值守并保障20多个观测站点运维[7] - 地理位置偏僻环境闭塞 面临人员紧缺和年轻骨干流失问题[6] - 人员年均值守班100天和外业100天 长期处于连轴转工作状态[4][6] 技术支撑与地方合作 - 宁波海洋中心与象山政府共建象山县海洋中心 提供海洋防灾减灾 海域管理等技术支撑[8] - 通过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模式 为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8] - 开展海洋科普宣传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提升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7]
莆田海洋预报台揭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7 02:53
海洋观测预警体系建设 - 福建省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与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直属单位厦门海洋中心共建莆田海洋预报台正式挂牌并发布首份莆田海域海洋环境预报单[1] - 共建基于2023年2月签订的《战略共建框架协议》 是继共建莆田海洋中心后的重要举措[1] - 双方签订共建莆田海洋预报台实施细则协议 旨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观测预警报资源以提升海洋观测预警能力[1] 核心职能与业务发展 - 莆田海洋中心持续围绕海域海岛监管、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三大核心职能发力[1] - 预报台将深化部地协作机制 强化海洋全业务支撑能力并精准服务海洋防灾减灾辅助决策[1] - 该举措助推莆田市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1]
南海局:科技赋能严阵以待防范汛期海洋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5 02:04
防汛准备与部署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高度重视2025年台风路径复杂多变及海洋灾害防御形势,提前部署汛期安全检查并落实防汛措施[1] - 南海局组织各单位对观测设备、会商系统、预警报系统等进行全方位自查,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作[3] -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1个浮标应急回收航次及3个常规维护维修航次,新增2套油气平台观测系统并纳入业务化观测序列[3] 应急演练与协同能力 - 南海局以超强台风"摩羯"为原型开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模拟海浪、风暴潮灾害全流程处置,检验协同作战能力[5] - 演练首次启用新演播厅功能,提升融媒体时代公共服务能力,为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奠定基础[5] 观测数据保障 - 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上半年接收、质控、汇交近3000个观测数据文件,实时数据接收率达99.92%[7] -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海浪警报50期、风暴潮警报9期,制作周预报25期、月报6期及节假日专报5期[9] 地方服务与定制化支持 - 汕头海洋中心为汕尾文旅码头至龟龄岛航线及青少年游泳锦标赛提供预报保障服务[11] - 深圳海洋中心与惠东县三防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共享机制,珠海海洋中心发布9期《防汛专题海洋预报》[11] - 湛江海洋中心推动预报台共建,北海海洋中心为广西编制潮位核定报告,海口海洋中心开展海水倒灌风险预警试点[11] - 三沙海洋中心为西沙海域提供精细化预报,支持海上应急救援演练[11] 体系运行状况 - 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运行良好,观测设施、数据传输、预警发布等环节平稳有序[12]
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辽宁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02:21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 辽宁省全面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防灾减灾工作 助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3] - 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健全海洋监测和预警机制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3] - 组织编制《辽宁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构建陆海协调 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 [3] -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指挥部 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3]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机制 - 制定《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推进8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18个重点区域现状调查 开展104个省控站位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 [5] - 编制辽宁省管辖海域生态类型清单 绘制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图 常态化开展盐沼 草床碳汇监测 完成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 [5] - 印发《关于加强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 细化工作流程 压实市 县属地责任 完善生态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5] - 2024年首次发布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状况较好 [5]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 - 组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海岸带保护修复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33个修复项目 种植翅碱蓬32 62平方千米 恢复植被590 77公顷 清理互花米草20公顷 [7] -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530 03公顷 海岸线77 63千米 逐步扭转海岸带生态受损趋势 提升海洋碳汇和抵御灾害能力 [7] - 盘锦市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新建堤防947 7米 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营口市实施7 9千米堤坝加固工程 增强低洼地区防潮御浪功能 [7] - 创建大 小长山岛 獐子岛 大王家岛等首批"和美海岛" 示范引领海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 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组织省直26家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配套方案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9] -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减灾办 省应急厅强化海水倒灌灾害防范措施 完成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蓝色潮位值平均增高3 3厘米 [9] - 采取岸段巡查 无人机航拍 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 船舶观测等多种手段 形成立体化海冰观测体系 [9]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 岸基观测站点平均间隔缩小至13 68千米 构建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网 一体化数据传输网 [9]
全国防灾减灾日|携手共护海上安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5 06:03
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 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沿海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1] - 山东青岛主会场设置20余块科普展板、近10种观测仪器,发放2000余份宣传品,吸引数千市民参与,同步在日照、海阳设立分会场[3] - 海南琼海市活动融合国家安全教育,强化"海洋安全即国家安全"理念,提升公众对非法捕捞和环境破坏的警觉性[5] 科普宣传形式创新 - 深圳大亚湾区采用互动游戏形式,包含海洋灾害趣味问答、预警标识拼图等环节,吸引各年龄层参与[5] - 广西防城港市组织40余名小记者开展红树林生态调查,测量树木株高、胸周等指标,并参观海洋局监控系统[9] - 珠海市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实地探访,让20余组亲子家庭沉浸式学习海洋观测和预报知识[9] 青少年教育项目 - 广州六中珠江中学活动展出《南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图鉴》等科普书籍,推出"南海三宝"IP形象人偶吸引学生互动[12] - 天津滨海新区小学采用动画演示形式,向200余名师生传授风暴潮预警信号识别和海上自救技能[14] - 珠海五山中心小学重点讲解台风防御措施,强调离岸流应对方法"横向或顺流漂浮呼救"[14] 应急能力建设 - 福建平潭开展渔业应急演练,模拟台风灾害下人员撤离、落水救援等复合险情,应用智能救生设备与海巡艇联动模式[16] - 天津市组织25家涉海企业交流预警机制,50余名专业人员接受无人机遥感、水下机器人操作培训[19]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约8个防灾减灾项目,包括有害赤潮预警防控技术研究和气象服务合作[16]
全国防灾减灾日|北海局:跨界携手,共筑“蓝色防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11:10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于5月12日起组织开展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为主题的海洋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核心目标是提升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1] 主会场活动 - 主会场活动在青岛栈桥举办 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承办 包括北海预报减灾中心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等 同时设置小麦岛海洋站 日照 海阳三个分会场同步开展科普宣传 [4] - 主会场现场布置科普展板20余块 展示近10种海洋观测仪器 循环播放科普视频 发放宣传册等各类宣传品共计2000余个 吸引数千名市民现场参与 [4] 科普内容与形式 - 志愿者围绕海浪 海冰 风暴潮等典型海洋灾害讲解成因 防治对策及应急要点 并演示空盒气压表 验潮仪 温盐传感器等近十种高精度海洋观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6] - 通过有奖问答环节吸引市民参与 同期发布针对青岛中小学生的"海洋小卫士"活动第二季招募计划 该活动将于2025年5月12日至16日每日三个时段在崂山921电台开设科普小课堂 [6] 校园推广与国际合作 - 北海预报减灾中心联合青岛市寿光路小学 市北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海洋防灾减灾进校园"科普讲座 主题包括浒苔绿潮成因 极地40周年等 旨在培养青少年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护能力 [8] - 应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邀请 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举办了防灾减灾主题讲座 [8] 活动成效与未来计划 - 系列活动通过多部门协同和线上线下融合 成功搭建公众与海洋安全知识的桥梁 既普及了风险应对知识 又将防灾减灾意识深植于青少年群体 [11] - 未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将继续创新海洋科普教育 凝聚社会共治力量 共同筑牢海洋安全防线 [11]
全国防灾减灾日|广西:“南国小记者”走进防灾减灾日课堂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10:38
海洋灾害发生情况 - 2024年发生12次温带风暴潮过程、10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33次灾害性海浪过程等海洋灾害 [1] 海洋防灾减灾技术应用 - 海洋浮标实时采集水文、气象、生态数据对预测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3] - 光电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海面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异常情况及时发现 [7] - 海洋立体观测网沙盘展示海洋监测技术体系 [3] 海洋监测设施与装备 - 海洋观测设备设施包括水文气象数据采集装置 [5] - 海洋应急监视设备设施包含实时监控系统 [5] - 海洋执法船在维护海洋权益和监测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 红树林生态监测实践 - 红树林调查涉及树种识别和树木物候期判定 [4] - 生态指标测量包括株高和胸周等数据采集 [4][6] - 实地体验红树林生态监测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9] 海洋防灾教育推广 - 青少年通过沉浸式研学活动了解海洋防灾知识 [1][7] - 活动涵盖科研院所、生态湿地与行政机构多场所实践 [8] - 海洋专家通过视频展示和讲解传授防灾减灾重要性 [2]
全国防灾减灾日|天津局:开展形式多样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10:18
活动规模与形式 - 天津市联动8家单位与4家技术机构开展海洋防灾减灾系列活动 覆盖超2000人次并发放宣传品3000余份 [1] - 活动采用政策宣贯、技术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模式 紧扣防灾减灾主题 [1] 宣传策略与覆盖 - 构建报网端屏立体化宣传格局 通过《天津日报》专版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图文视频内容 [3] - 天津海洋环境预报公众号连续7天发布风暴潮及海冰灾害科普知识 [3] - 局机关及沿海区域电子屏循环播放《海洋灾害防御指南》宣传片 [3] 政企校协同实施 - 东疆保税港区组织25家涉海企业参与专场宣讲会 交流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及应急预案制定 [3] - 东疆亲海公园主会场通过视频展板等形式吸引超千名游客互动 [3] - 渤海监视中心开展技术实训 50余名专业人员接受无人机遥感监测及水下机器人操作培训 [3] 青少年科普教育 - 开展海洋安全进校园活动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60名学生进入实验室操作仪器观测标本 [4] - 滨海新区小学海洋知识课堂以动画演示及互动问答形式向200余名师生传授风暴潮识别与自救技能 [4] 长期机制建设 - 持续深化海洋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赋能与防抗救一体化机制 [4] -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并推动知识进社区企业学校 形成全社会参与氛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