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盛1号

搜索文档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8:32
海洋能发电与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 - 中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调向海图强和创新驱动[1] - 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任务和政策措施[1] - 波浪能富集区域位于广东珠海万山海域[1] 半潜式养殖平台技术特性 - "澎湖号"平台长66米 宽28米 高16米 重1400吨 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4] - 配备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4] - "格盛1号"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 相当于7个篮球场面积 可养450-600吨鱼[7] - 平台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 配备自动投饵 活鱼传输 水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4][7] 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 - "澎湖号"养殖体量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人工由5人降至2人[4] - "格盛1号"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人工由9人降至3人[4] - 成功收获15万斤赤嘴鳘和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3][7] - 赤嘴鳘生长周期18个月 从3斤长至超20斤[7] 波浪能发电技术演进 - 波浪能开发始于1979年 从岸边试验走向深远海应用[9] - 2010年国家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 支持10千瓦至兆瓦级技术发展[10] - "南鲲"号波浪能装置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10] - 已形成三大系列产品:温和海域纯养殖平台 开阔海域渔业工厂 高端渔旅平台[15] 抗风浪性能与安全验证 - "澎湖号"成功抵御18级超强台风"苏拉" 风速达每秒61.5米[14] - 平台在台风期间保持姿态稳定 锚固安全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15] - 采用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实现快速下沉和上浮功能[12] 产业化与市场拓展 - 技术装备已应用于广东"海威系列" 福建"闽投系列" 海南"普盛系列"[15] -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15] - 计划开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15] - 波浪能发电技术同时应用于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15]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探访广东珠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8 01:00
海洋能技术创新与深远海养殖应用 - 波浪能发电技术实现高效俘获和转换 通过研发波浪能高效俘获系统、蓄能型液压转换系统及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解决能量输出不稳定和抗台风技术难题 [6][7] - 半潜式平台设计提升抗风浪能力 采用钢结构与渔网合围的深水网箱结合灵活锚泊系统 使平台在18级超强台风下保持稳定姿态和正常电力供给 [9][10][11] - 多能互补供电系统集成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 实现24小时绿色供电 满足养殖平台自动化设备及生活用电需求 [3][5][9]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模式升级 - 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活鱼传输、水质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养殖生产自动化 大幅减少人工投入 [3][5] - "澎湖号"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 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养殖工人由5人降至2人 "格盛1号"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 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运维人员由9人降至3人 [3] - 采用无人机精准投喂和5G智能渔业管控系统 结合冷库储饵技术 克服风浪天气影响 保障养殖作业连续性 [3][5] 经济效益与产业化成果 - "澎湖号"成功完成首例跨年度长周期养殖试验 单批收获15万斤赤嘴鳘(约75吨) 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在极端海洋环境下保持高位 [4] - 半潜式养殖平台已形成商业应用规模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 覆盖广东"海威系列"、福建"闽投系列"及海南"普盛系列"等沿海项目 [11] - 深远海养殖品种高附加值化 赤嘴鳘养殖周期18个月 个体从3斤增长至超20斤 章红鱼达到刺身级标准 单次投苗4万余尾 [4][5] 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历程 - 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自2010年设立 重点支持示范工程和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 推动发电装置从10千瓦提升至兆瓦级 [6][7][8] - 2019年《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19项任务措施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资源潜力核算 [1] - 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 标志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7] 未来发展方向 - 研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实现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共享海域和基础设施 降低综合用海成本 [11] -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和高端渔旅产品开发 提升平台多元利用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资金参与深远海开发 [11] - 拓展波浪能技术在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等领域的应用 形成纯养殖平台、渔业工厂及高端渔旅三大产品系列 [11]
海上新广东·新粮仓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4 06:33
海洋牧场建设与装备 - 全国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投资3300万元,配备18根桩柱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2][3][7] -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拥有三万立方米水体,养殖鳘鱼、军曹鱼等高端鱼种 [3][4][10] - 广东建成6517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5座桁架类智能网箱,形成全国最大深远海养殖矩阵 [11] 养殖规模与产出 - "格盛1号"完成首批章红鱼收获,产量达10万斤优质海鱼 [4][5][8] - 阳西县沙扒镇育苗基地拥有7200平方米工厂化车间,年产鱼苗520亿尾 [16][17] - 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总产量50% [17][18]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阳江青洲岛首创"风机导管架+养殖网箱"一体化模式,实现水上发电与水下养殖协同 [12][14] - 湛江湾实验室成功培育30万尾硇洲族大黄鱼苗,突破种业技术瓶颈 [13] - 工厂化育苗实现四季产卵,改变传统"看天吃饭"养殖模式 [16][17]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珠海预制菜产业园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延长海产品保质期,打通从海洋到家庭的供应链 [19][20] - 惠州双月湾通过电商直播销售金鮸鱼加工品,带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21] - "广东鲜品"区域品牌提升水产品溢价能力,推动粤字号渔鲜走向全国市场 [21][22] 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4][25] - 4100公里海岸线布局超百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25][26] - 深远海养殖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开创"向海要粮"新路径 [26][29]
海上新广东·新力量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2 15:34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正通过人才、金融和组织三重力量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目标绘就2万亿元产值的蓝色图景 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 [4][31][32] 人才发展 - 广东持续优化海洋人才政策 中山大学"海琴"号ROV完成6000米级深海试验 湛江湾实验室汇聚全球领军科学家 [13][14][19] - 阳江风电毕业生起薪达行业1.5倍 柔性引智推动育苗成本降低35% 63个育种团队协同攻坚 [14][15] - 海洋人才矩阵从实验室延伸至产业一线 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支撑 [15][16] 金融支持 - 广东创新推出"海洋牧场冷链贷""塑胶网箱贷"等金融产品 单户信用额度最高达1000万元 [20][21] - 金融活水支持阳江风电、惠州石化、珠海无人艇、湛江巴斯夫一体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21][22][25] - 蓝色金融成为海洋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护航力量 [22][23] 产业实践 - 博贺港码头通过直播带货实现传统渔市数字化转型 新农人借助互联网破浪前行 [8][9][10] - 全球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引领号"诞生 湛江巴斯夫一体化项目进入调试阶段 [23][25] - 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建设获得多方金融支持 [25] 组织协同 - 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和渔业互保协会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成功应对台风"剑鱼" 经过4小时护航使18名船员全部脱险 [26][27][28] - 组织协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通过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27][30]
珠海上新海洋牧场“样板间”:AI一键能养鱼、拎苗入住全托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06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广东省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 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包括种苗培育 装备制造 饲料加工 设施养殖 精深加工 公共服务 文旅休闲 [1] - 珠海万山隘洲岛海域建成"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 以伶仃牧场1号为中控平台 配备30个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 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 [1] 智能装备与产能规模 - 珠海市年内将拥有12座深海养殖平台 居广东首位 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2] - 上半年新增养殖平台2座 养殖工船1艘 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 包括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投产和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 [2] 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 - 智能系统实现自动投喂 远程诊疗和数字化管控 中央控制室集成1000多个监测点位 双浮箱柱式结构可抵御台风 [3] - 采用"三海联动"机制整合海工建造力量 实行市场化运营 破解"九龙治海"困局 [2] - 立体化用海空间设计:水面发展休闲渔业 中层规模养鱼 底层培育藻贝 通过"节拍式养殖"实现全年稳产 [2] 养殖结构与经济效益 - 养殖品种梯度化布局:经济类占比60% 中高端占比30% 尖端类占比10% [3] - 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 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 主要品种包括金鲳鱼 海鲈鱼 石斑鱼 章红鱼等高附加值鱼类 [3] 标准化模式与产业推广 - "标准海"模式通过装备标准化 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模块化实现快速复制 目标建成类似"安卓系统"的开放养殖架构 [4][5] - 计划3年内夯实本地经济模型 向全国输出深水装备养殖方案 并通过活鱼运输船等配套装备开拓海外市场 [5] 产业链配套与发展规划 - 珠海规划建设"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和数字交易平台 [6] - 2025年底目标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需突破种苗 疫苗 饲料供给瓶颈和市场端价格接受度问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