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每一张照片,都是大海的馈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活动概述 -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于8月10日举办"用镜头守护蔚蓝"公益摄影活动 吸引20多位参与者记录潮间带生物并学习自然保护意义 [2] - 活动由蓝蹼生态联合创始人赵鑫彤主导 通过理论课程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内容包括摄影技巧教学和生物知识科普 [4][6] - 参与者拍摄的作品上传至"漫游滨海湿地"小程序 既作为个人创作成果 也为科研提供影像资料 [6][9] 生态教育内容 - 理论课程展示红树林生态图谱 将生物特性转化为生动比喻:招潮蟹大钳子称为求偶"信号旗" 石磺比作"漫步的活泥巴" 白边侧足海天牛描述为"偷叶绿体的太阳能小怪兽" [4] - 户外实践聚焦潮间带生物行为捕捉 包括招潮蟹挥舞钳子 短指和尚蟹群行军 奥莱彩螺珍珠光泽等特殊拍摄技巧 [6][8] - 摄影作品强调叙事性 通过弧边管招潮蟹眼睛细节等特写 传递生物保护价值 激发公众保护意愿 [8] 科研与保护价值 - 活动产出包括招潮蟹 石磺 白边侧足海天牛等生物的影像档案 直接助力科研人员更新物种图库 [9] - 通过摄影活动建立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记录 20多位参与者转变为"海洋记录者"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9] - 影像资料兼具艺术与科研双重价值 既展示生物特性 又为滩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 [6][9]
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项目概况 - 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 - 项目修复岸线16.72千米、滨海湿地534公顷,显著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 通过"物理+生物"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种植红树林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 [12] 生态修复成效 - 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 [14] - 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14] - 紫玉湖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投资3500万元,打造潮汐式湿地系统 [8] - 妈祖城内湾生态修复面积达22公顷,配套健身步道和3千米生态框设施 [9] 工程项目细节 - 妈祖城沙滩营地总投资1.2亿元,计划2024年12月底竣工运营,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等多元场景 [4] - 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 [5] - 修建消浪挡墙4.6千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5] - 湄洲湾北岸段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 [9] 经济效益 - 蒋山村紫菜种植面积从1500亩增加至2300亩,因水质改善提升产品品质 [14] - 妈祖城沿岸形成特色游览路线,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成为休闲娱乐新地标 [5] - 通过退养还滩123.7公顷和退养复滩49.94公顷重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2][9]
一条长漫,带你解锁“八不准”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6
自然资源新媒体传播案例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推出漫画《一条长漫,带你解锁"八不准"》,通过场景化方式普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政策[1][2] - 作品旨在引导公众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属于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的创新传播实践[1][2]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政策内容 - 不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包括各类用房[5][21] - 不准强占多占耕地建房[11][21] - 不准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11][21] - 不准在承包耕地上违法建房[11][21] - 不准巧立名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21] - 不准违反"一户一宅"规定占用耕地建房[21] - 不准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的房屋[21] - 不准违法审批占用耕地建房[21] 违法占用耕地典型案例 -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农家乐别墅[4][5] - 流转耕地后违规建设带假山凉亭的别墅[6][7] - 承包耕地上擅自盖楼出租[10] - 未经批准破坏耕地建设农庄别墅[12] - 通过私人关系违法审批耕地建房[19][20] - 耕地建房后高价出售(案例标价200万元)[17]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1:09
博物馆概况 - 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 建筑外观呈流线型设计 寓意海洋元素[2] - 集收藏 展示 研究 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 展览空间达2.3万平方米 设6大展区15个展厅[2][9] - 2019年5月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超1300万人次 2024年接待320万人次 跻身热搜百强博物馆[23] 藏品体系 - 馆藏总量3.9万件 涵盖文物 古生物化石 动植物标本等多门类 居国内海洋类博物馆前列[5] - 文物集群包含新石器时期蛋壳黑陶杯 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 明代海防火炮等历史见证物[6] - 生物标本包括11米长鱼龙化石 完整蛇颈龙骨架 鲸鲨剥制标本 怀孕白真鲨塑化标本等珍稀展品[6] - 采用全流程智慧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数字化动态监控 每件藏品配备电子身份证[6] 展览体系 - 海洋人文展区呈现中华海洋文明三篇章 展示郑和航海图 蛟龙号深潜器带回的7000米海绵标本等古今海洋发展见证[9] - 海洋自然展区包含国内最大古海洋专题展厅 从寒武纪三叶虫到新生代鲸类系统展示生态演变[9] - 今日海洋展厅陈列6000余件生物标本 从有孔虫到小鳁鲸构建完整生态图谱[9] - 设有海洋灾害体验厅 通过4D沉浸式环境模拟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10] 科研能力 - 设立标本修复室 化石修复室与文物修复室三大专业实验室 配备超低温冰箱 3D扫描仪等先进设备[16] - 应用科技考古手段 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复原化石残缺部分 如蛇颈龙骨架5%缺失部位实现精准补全[16]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地质 生物 历史等交叉学科研究[17] 教育功能 - 教育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 设主题教室 多功能活动区和创客空间 课程覆盖全年龄段[18] - 与78所学校合作开发馆校课程 推出博物馆考古课 深海探测模拟实验等特色内容[18] - 构建全媒体科普矩阵 通过微信公众号 抖音直播 AR/VR等技术实现云端逛展[18] 特色创新 - 创新实践馆海联动模式 在户外海域设立以退役军舰为核心的军事主题展区[22] - 配套建设海上休闲运动中心 提供帆船体验等亲海项目 打破传统博物馆边界[22] - 常设三个临展厅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特展 鲸奇物语等主题展览保持内容更新[10]
“辽”望蓝绿山海情——全国生态日主题采访走进辽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1:08
生态修复成效 -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排岩场生态修复后植株成活率达95%以上 实现边坡绿色全覆盖[6] - 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实施退养还滩后恢复砂质泥质自然岸线 临岸芦苇及滩涂碱蓬生长旺盛[7] - 盘锦市退养还湿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清退598户养殖户 取缔366个入海排污口 恢复8.59万亩养殖滩涂自然风貌和15.77公里自然海岸线[9] 生物多样性改善 - 盘锦市丹顶鹤越冬种群从2010年5只增至2024年187只 今年春季北迁调查数量达628只[9] - 锦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 疏通潮沟7684米 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11] - 辽河口湿地通过生态修复使碱蓬草大面积恢复 形成秋季红色滩涂景观[9][1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鞍钢矿业采用铁尾砂铺底覆土技术解决矿山客土来源少问题 铁尾砂二氧化硅含量达70%以上可改善土壤透水透气性[14] - 营口市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采用无外来物种投放、无硬化工程建设、无废弃土渣外抛的"三无"措施[7] - 铁尾砂改良盐碱地技术既处理工业副产品又提升土壤质量 已成功种植水稻并实现食用[14][15] 生态修复规模 - 辽宁省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96457公顷 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333.33公顷 生产矿山4235公顷[18] - 全省修复海岸线30.3公里 滨海湿地2690.75公顷[18] - 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核心措施重构河-海-湿生态循环系统[11] 经济效益转化 - 鞍钢矿业生态修复技术拓展至盐碱地改良领域 实现工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14] - 团山海洋公园将废弃渔船改造为渔船文化走廊 拓展居民亲海空间[16] - 修复后的海岸线带动旅游发展 游客量显著增长[7][17]
为海洋强省建设强基赋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9:57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677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1] - 南通市作为海洋产业重点区域,吸引大批船舶海工企业集聚,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通州湾示范区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海面积415亩,引进46个优质项目,拉动总投资553亿元 [15]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500亿元,计划2026年6月投产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后续将新建125万吨/年乙烯装置 [4][5] - 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200亿元,可年产2~3艘中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 [8][9]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正在建设全球首创全海域养殖深水重器"湛江湾1号"和自升式多功能海上居住平台 [14] 行政审批效率提升 - 自然资源部蹲点服务组进驻江苏后已解决问题20个,召开座谈会19场,调研项目28个,收集诉求71条 [1][8] - 南通市创新"项目入库即提供服务"机制,动态跟进入库项目用海保障,节省流转时间15天以上 [5] - 全市今年已获批建设项目用海21宗,包括消防救援站和危化品停车场等配套项目 [5][6] 企业生产经营动态 - 惠生清洁能源启东分公司承接年产240万吨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订单,合同金额近20亿美元 [10]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完善基建投资计划,抓住船舶海工行业复苏机遇扩大生产 [15] - 通州湾示范区计划实现"三年千亿,五年两千亿,2035年撑起全市万亿绿色临港产业半壁江山"目标 [10]
严格落实“三个提前”机制 重庆成功预警避险两起地灾险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3:48
灾害预警与防范措施 - 重庆市遭遇大到暴雨 科学部署成功预警并避险两起地质灾害险情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 严格落实"三个提前"机制 包括力量提前下沉 48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深入乡镇一线 强降雨期间"四重"网格员及防治员加密巡查 [1] - 指导提前到位 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动态 安排专家组下沉乡镇指导 [1] - 提前预警提示 紧跟雨情水情变化 滚动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及短临暴雨提醒 确保信息直达基层 [1] 预警体系优化 - 持续优化预警体系 市级部门基于小流域分析向区县发布预警 区县依托微流域研判将预警细化至乡镇 [1] - 强降雨期间市级层面滚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向区县精准推送避险转移建议清单 [1] - 区县及时发布本级预警 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提醒公众 [1] 重点区域防范 - 聚焦人口密集和"四临区域"(临坡 临崖 临水 临边)等重点区域加强巡查排查 [2] - 抓实排查避险全过程管理 确保防治无死角 [2] - 依托"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平台"强化数字赋能 每日召开视频调度会动态研判强降雨地灾防治形势 [2]
四川探获资源量超1.3亿吨磷矿 普查成果通过评审,矿床规模达大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3:48
行业动态 - 四川省雷波县马颈子东磷矿普查项目探获磷矿资源量超1.3亿吨 矿床规模达大型 [1] - 该项目由四川省地质局所属省第七地质大队承担 历时一年完成普查工作 并于今年5月底通过野外验收 [1] - 矿体属于"隐伏矿体" 项目组通过精准分析成矿理论和详细调查地质构造优化施工方案 [1] 资源勘探成果 -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相继发现大中型磷矿8处 新增磷矿资源量17.5亿吨 [1] -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激励机制 形成多渠道矿产勘查投入机制 [1] 市场需求 - 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磷矿资源需求日益旺盛 [1] - 四川省磷矿资源丰富 正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 [1]
青春之花在海岸线绽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52
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鱼塘养殖 优化饵料配比和改进病害防治方案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4] -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团队实地考察海岸线 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并记录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影响 [4] - 海洋工程学院团队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 [4] 海洋科普教育推广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指导小学生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 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6] -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折纸模型和实物演示 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 [6] -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团队联合中交三航局专家设置纸牌承重挑战赛 使力学原理可触可感并拉近与海洋工程的距离 [6]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法学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百年发展历程及特色乐器操作 [7] -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曲谱图案的T恤笔记本书签和数字插画动画短片 [7]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深入淮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场 研讨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新路径并完成粗盐析出实验 [7] 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采集海水样本并通过精密仪器分析数据 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9] - 机械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环保绘画活动 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碧海蓝天诗意图景创作 [9] - 计算机工程学院团队搭建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 并组织净滩实践拾捡海滩垃圾 [9] 海洋产业商业赋能 - 商学院团队将电商思维与品牌理念转化为实用技巧 定制化品牌标签让生蚝成为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代言者 [6] - 团队开辟大学生加基层加市场的助农新航道 推动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 [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浙江象山:蓝碳经济破局之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52
核心观点 - 象山县通过蓝碳交易机制将海洋养殖产品(紫菜、海带、浒苔)的碳汇能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推动渔民从传统"卖特产"向"卖碳汇"转型 [1][3] - 当地通过量化海洋碳汇、建立交易市场及金融创新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并探索海域立体化管理和产业融合模式 [3][5][6][9] 蓝碳交易机制 - 全国首次蓝碳拍卖于2023年2月28日在象山举行 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涉及紫菜、海带和浒苔的碳汇量 [2][3] - 象山县盐沼生态系统年碳汇量达10.28万吨 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年约2.17万吨 贝类养殖碳汇量年约3.22万吨 [3] - 碳汇量核算基于行业标准《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浒苔碳汇交易以246.1吨为单位(2022年数据) [3][5] 产业与政策支持 - 象山完成《宁波蓝碳产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布局研究》等报告 建立蓝碳金融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 [5] - 2024年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碳账户 完成浙江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及首单24.8万元蓝碳质押融资 [6] - 推行海域"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 黄避岙乡15宗海域(608公顷)挂牌出让 村集体年保底收益超50万元 [9]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高泥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贫困村发展为大黄鱼养殖年产值1.4亿元 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 [10] - 形成黄鱼全产业链(育苗、养殖、加工、销售) 并推动渔业与旅游业融合 建成集中养老服务中心 年投入50万元用于公益项目 [10] - 通过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水域、水体、海床)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贝藻类净化水体并降低鱼类病死率 [9]